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声乐教学中,心理因素对学生表现水平是否正常发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训练和声乐知识积累,忽视学生心理因素的培养。本文强调了心理学和声乐教学的密切联系,针对声乐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激发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对声乐教学的情意性、声乐教学的心理调控、声乐教学中学生内心画面的构建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a)-0247-01
人类的音乐活动,是将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通过想象、思维进而升华的心理体验过程。人的发声与歌唱受高级神经系统支配,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不是脱离精神的单纯生理与机械音响。[1]在学生歌唱的学习、训练、演唱、创作等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1 声乐教学心理学原理概述
1.1 歌唱的心理特征
在声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中,歌唱的感觉是最直接、最初步的认识,歌唱的知觉是人脑对歌唱活动中感觉器官的客观整体反映。在歌唱的感性认识阶段,通过增强歌唱感知觉的水平,提高分析认识与思维的能力,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逐步认识与掌握歌唱艺术的规律。
声乐艺术的学习、实践过程就是想象、思维的过程。一方面,歌唱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需要依靠想象力。想象可以使声乐艺术充满活力,学生通过视觉想象、听觉想象、情感想象使演唱更为生动。另一方面,学生的歌唱要建立在正确声音观念的基础上,应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实现对声乐的感知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而达到理想的声乐创造与审美境界。
1.2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声乐的乐器是长在人身体内的,它发出的音质好坏和人的气质、个性、心情、文化修养有着最直接的关系。[2]声乐教学过程的因素变化多种多样,出现的问题错综复杂,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不可忽视。声乐教学中心理效应的影响和效果,并不总是正态的,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教师应当了解并掌握声乐教学中产生的心理效应的特性和规律,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作用,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2 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分析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声乐的学习过程是一项较为艰苦的劳动过程,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毅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人体的发声现象是人脑活动的结果,在学习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和懈怠都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进而导致精神难以集中,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排斥声乐学习。
其次,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声乐技巧很难把握。如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直接影响歌曲的情感、主题、风格、内容的表达,字要正、腔要圆,不同的唱法及演唱不同的作品,要求字的念法以及咬字的方法、程度、力度、共鸣状态、腔体的用法等不同;再如气息的运用,就要熟悉人体肌肉运动的规律从而做到科学运气。如果学生没有很扎实的训练基础就很难科学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从而造成气息不畅、喉头紧张、腹肌无力等生理不适,导致紧张情绪的产生。
第三,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当也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使学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歌唱水平的发挥。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声乐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如果这种特殊性没有被正确对待,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最终影响声乐课的教学。[3]如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中存在着马太效应,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即使有缺点教师也不会批评;对待“坏学生”,稍有缺点就大肆批评。教师应该认识到,马太效应的消极会使某些学生自傲,使某些学生自弃,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3 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
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证明,无论是集体课,还是小组课,都要运用声乐心理教学法。声乐课绝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要进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激发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 声乐教学的情意性
声乐作品作为声乐教学内容,其作用主要在于表现情感、激发情绪。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信息是学生情意得以体验的主要来源。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不要局限于声乐作品的技巧训练,要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建立与声乐作品的联系,激发歌曲的情意性,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处于精神充沛、感情饱满的状态。
3.2 声乐教学的心理调控
理想的声音是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在一个符合音响学原理的机制下形成。然而由于歌唱的艺术属性,歌唱又充分体现人的情感。因此,发声系统是在心理与生理机制的协调下运动的,生理上的发声受心理机制的控制与影响,心理的失控必然导致生理的失控。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歌唱心理机制功能的培养,重视学生感知觉、记忆、想象、情感的调控。
3.3 感知觉的调控
在声乐的教学训练中通过内在和外在的感觉的相互作用来提高学生发声的准确性。如通过听觉来判断发声的高低、快慢、节奏,提高学生对感知觉的敏感程度。
3.4 记忆的调控
学生在学习初期往往感到声乐难以捉摸、反复无常,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因为学生没有在头脑中生成正确的声音形象,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记忆的调控,使学生达到随意运用记忆表象的能力。
3.5 想象的调控
丰富的想象力是训练发声的良好途径,它贯穿声乐教学的始终。声乐教学中想象的调控是把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加生动和形象地了解声乐作品。
3.6 情感的调控
情感是声乐作品的灵魂。在表演中,做到用歌声倾诉感情,传达艺术情景,才能使表演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的调控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程度,应加强重视。
4 声乐教学中学生内心画面的构建
声乐教学中的内心画面是指学生在歌唱时所描绘出的音乐形象,也指学生所描绘的形象在触动听众的听觉后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听众在脑海或内心中呈现的内在的视觉形象。
教师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主动为学生设计内心画面、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内心画面、强化学生已有内心画面。
成功的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演唱和创作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幅幅由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构建的内心画面。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画中,才能引导听众进入画中,使听众通过歌声产生联想与想象,享受美的体验。
总之,声乐心理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每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都不应忽视其对学生的影响,反之,要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黎声.声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5).
[2] 王小梅.声乐教学与歌唱心理[J].艺术探索,2001(5):22.
[3] 孙一波.声乐教学中影响学生歌唱的心理因素分析[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57.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a)-0247-01
人类的音乐活动,是将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通过想象、思维进而升华的心理体验过程。人的发声与歌唱受高级神经系统支配,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不是脱离精神的单纯生理与机械音响。[1]在学生歌唱的学习、训练、演唱、创作等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1 声乐教学心理学原理概述
1.1 歌唱的心理特征
在声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中,歌唱的感觉是最直接、最初步的认识,歌唱的知觉是人脑对歌唱活动中感觉器官的客观整体反映。在歌唱的感性认识阶段,通过增强歌唱感知觉的水平,提高分析认识与思维的能力,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逐步认识与掌握歌唱艺术的规律。
声乐艺术的学习、实践过程就是想象、思维的过程。一方面,歌唱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需要依靠想象力。想象可以使声乐艺术充满活力,学生通过视觉想象、听觉想象、情感想象使演唱更为生动。另一方面,学生的歌唱要建立在正确声音观念的基础上,应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实现对声乐的感知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而达到理想的声乐创造与审美境界。
1.2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声乐的乐器是长在人身体内的,它发出的音质好坏和人的气质、个性、心情、文化修养有着最直接的关系。[2]声乐教学过程的因素变化多种多样,出现的问题错综复杂,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不可忽视。声乐教学中心理效应的影响和效果,并不总是正态的,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教师应当了解并掌握声乐教学中产生的心理效应的特性和规律,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作用,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2 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分析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声乐的学习过程是一项较为艰苦的劳动过程,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毅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人体的发声现象是人脑活动的结果,在学习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和懈怠都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进而导致精神难以集中,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排斥声乐学习。
其次,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声乐技巧很难把握。如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直接影响歌曲的情感、主题、风格、内容的表达,字要正、腔要圆,不同的唱法及演唱不同的作品,要求字的念法以及咬字的方法、程度、力度、共鸣状态、腔体的用法等不同;再如气息的运用,就要熟悉人体肌肉运动的规律从而做到科学运气。如果学生没有很扎实的训练基础就很难科学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从而造成气息不畅、喉头紧张、腹肌无力等生理不适,导致紧张情绪的产生。
第三,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当也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使学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歌唱水平的发挥。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声乐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如果这种特殊性没有被正确对待,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最终影响声乐课的教学。[3]如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中存在着马太效应,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即使有缺点教师也不会批评;对待“坏学生”,稍有缺点就大肆批评。教师应该认识到,马太效应的消极会使某些学生自傲,使某些学生自弃,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3 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
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证明,无论是集体课,还是小组课,都要运用声乐心理教学法。声乐课绝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要进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激发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 声乐教学的情意性
声乐作品作为声乐教学内容,其作用主要在于表现情感、激发情绪。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信息是学生情意得以体验的主要来源。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不要局限于声乐作品的技巧训练,要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建立与声乐作品的联系,激发歌曲的情意性,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处于精神充沛、感情饱满的状态。
3.2 声乐教学的心理调控
理想的声音是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在一个符合音响学原理的机制下形成。然而由于歌唱的艺术属性,歌唱又充分体现人的情感。因此,发声系统是在心理与生理机制的协调下运动的,生理上的发声受心理机制的控制与影响,心理的失控必然导致生理的失控。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歌唱心理机制功能的培养,重视学生感知觉、记忆、想象、情感的调控。
3.3 感知觉的调控
在声乐的教学训练中通过内在和外在的感觉的相互作用来提高学生发声的准确性。如通过听觉来判断发声的高低、快慢、节奏,提高学生对感知觉的敏感程度。
3.4 记忆的调控
学生在学习初期往往感到声乐难以捉摸、反复无常,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因为学生没有在头脑中生成正确的声音形象,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记忆的调控,使学生达到随意运用记忆表象的能力。
3.5 想象的调控
丰富的想象力是训练发声的良好途径,它贯穿声乐教学的始终。声乐教学中想象的调控是把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加生动和形象地了解声乐作品。
3.6 情感的调控
情感是声乐作品的灵魂。在表演中,做到用歌声倾诉感情,传达艺术情景,才能使表演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的调控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程度,应加强重视。
4 声乐教学中学生内心画面的构建
声乐教学中的内心画面是指学生在歌唱时所描绘出的音乐形象,也指学生所描绘的形象在触动听众的听觉后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听众在脑海或内心中呈现的内在的视觉形象。
教师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主动为学生设计内心画面、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内心画面、强化学生已有内心画面。
成功的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演唱和创作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幅幅由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构建的内心画面。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画中,才能引导听众进入画中,使听众通过歌声产生联想与想象,享受美的体验。
总之,声乐心理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每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都不应忽视其对学生的影响,反之,要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黎声.声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5).
[2] 王小梅.声乐教学与歌唱心理[J].艺术探索,2001(5):22.
[3] 孙一波.声乐教学中影响学生歌唱的心理因素分析[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