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英语课程标准增加了“文化”这一项目标要求,新课标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从教材中寻求文化信息,透过词汇了解文化,利用语法介绍语言现象并结合英语谚语,利用导入异国文化等方法进行文化渗透,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和意识。
一、了解文化差异,加强文化意识
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渗透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异国文化,吸取他们的积极因素,提高跨文化意识”。
首先,中西方在日常的问候与道别(greetings and partings)上就是其中一例。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的客套话是“您吃饭了吗”、“您去哪儿啊”及“你结婚了吗”、“你一个月挣多少”。如果一个不了解英美风俗习惯的人,按照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和别人打招呼,比如:“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他们就会认为你在多管闲事,这些对于他们来讲是隐私,认为“这不关你的事”(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快,其实和西方人问好一句Hello或Hi就可以了。西方人道别时用的用语也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常说“您走好”、“您慢走”、“请留步”等。这些话如果对西方人说,他们会觉得莫名其妙,不可理喻,和西方人道别简单说声“Bye”,“Bye-bye”,“see you”或“So long”就可以了。
另外,在西方文化中还有一个与东方很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熟人之间为了表示亲近,一般都直呼其名。即使一些较大年纪的人也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字。这在我国文化中是绝对行不通的,是非常不礼貌的。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如果直呼姓名,人们会认为你对他不敬。对于女性,如果一位男士要直呼其名字的话,其他人就会认为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但在西方文化中,较熟的人之间常常直呼姓名,较生疏的人之间,一般在其姓名之前加上“Mr.”,“Mrs.”,“Miss”,“Ms”表示对其尊重,如Mr.Black,Mrs.Green,Miss White等。
其实,中西方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如婚姻、金钱、政治等,所以我们在和他们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差异,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这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二、吃透英语教材,寻求文化信息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文及练习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其中有些课文更是会专门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如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教材Unit 3 Topic 3学习了一些西方的食物名词;八年级上册Unit 4 Our World Topic 3出现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名词,如the Statue of Liberty和the Eiffel Tower等;九年级下册教材中Unit 6 Keep in Touch一单元中Topic1和Topic 3就分别谈论到西方的星座和毕业典礼;8A Unit 3中出现一系列的地名,如the Harbour Bridge、the Opera House及the White House等。像这些课文教师就可结合课文,介绍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制度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
三、把握词汇教学,渗透文化内容
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词义。了解这些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如“peasant”一词,如果用它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peasant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称农民常为farmer。又如“dog”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og却常含褒义,它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被视为家庭成员,常比喻人,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a lucky dog(幸运儿)。
四、利用语法教学,介绍文化现象
教师在介绍某些语法结构时,同时可介绍其功能和意义以渗透文化知识。比如学习有关“天气”的话语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How ’s the weather today?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
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tomorrow?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China/the USA ...?
英美人士喜欢用反义疑问句的方式谈论天气,常常加入一些个人感觉的评论。例如:
Lovely day, isn’t it?
It’s turning warmer, isn’t it?
It’s hot at this time of year, don’t you think so?
告诉学生这些问句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方式罢了。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如果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提高学生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一、了解文化差异,加强文化意识
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渗透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异国文化,吸取他们的积极因素,提高跨文化意识”。
首先,中西方在日常的问候与道别(greetings and partings)上就是其中一例。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的客套话是“您吃饭了吗”、“您去哪儿啊”及“你结婚了吗”、“你一个月挣多少”。如果一个不了解英美风俗习惯的人,按照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和别人打招呼,比如:“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他们就会认为你在多管闲事,这些对于他们来讲是隐私,认为“这不关你的事”(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快,其实和西方人问好一句Hello或Hi就可以了。西方人道别时用的用语也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常说“您走好”、“您慢走”、“请留步”等。这些话如果对西方人说,他们会觉得莫名其妙,不可理喻,和西方人道别简单说声“Bye”,“Bye-bye”,“see you”或“So long”就可以了。
另外,在西方文化中还有一个与东方很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熟人之间为了表示亲近,一般都直呼其名。即使一些较大年纪的人也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字。这在我国文化中是绝对行不通的,是非常不礼貌的。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如果直呼姓名,人们会认为你对他不敬。对于女性,如果一位男士要直呼其名字的话,其他人就会认为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但在西方文化中,较熟的人之间常常直呼姓名,较生疏的人之间,一般在其姓名之前加上“Mr.”,“Mrs.”,“Miss”,“Ms”表示对其尊重,如Mr.Black,Mrs.Green,Miss White等。
其实,中西方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如婚姻、金钱、政治等,所以我们在和他们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差异,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这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二、吃透英语教材,寻求文化信息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文及练习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其中有些课文更是会专门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如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教材Unit 3 Topic 3学习了一些西方的食物名词;八年级上册Unit 4 Our World Topic 3出现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名词,如the Statue of Liberty和the Eiffel Tower等;九年级下册教材中Unit 6 Keep in Touch一单元中Topic1和Topic 3就分别谈论到西方的星座和毕业典礼;8A Unit 3中出现一系列的地名,如the Harbour Bridge、the Opera House及the White House等。像这些课文教师就可结合课文,介绍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制度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
三、把握词汇教学,渗透文化内容
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词义。了解这些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如“peasant”一词,如果用它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peasant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称农民常为farmer。又如“dog”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og却常含褒义,它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被视为家庭成员,常比喻人,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a lucky dog(幸运儿)。
四、利用语法教学,介绍文化现象
教师在介绍某些语法结构时,同时可介绍其功能和意义以渗透文化知识。比如学习有关“天气”的话语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How ’s the weather today?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
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tomorrow?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China/the USA ...?
英美人士喜欢用反义疑问句的方式谈论天气,常常加入一些个人感觉的评论。例如:
Lovely day, isn’t it?
It’s turning warmer, isn’t it?
It’s hot at this time of year, don’t you think so?
告诉学生这些问句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方式罢了。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如果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提高学生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