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机体在受到低氧、缺氧及缺氧训练的双重刺激下会对机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者期望本文为探讨低氧训练环境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改善人体的心血管功能提供帮助。
关键词 低氧训练 心血管系统 影响
一、低氧训练的概念及训练方法
(一)低氧训练的具体概念
低氧训练是指在一个运动训练周期中持续或间断利用高原自然低氧或人工低氧环境,同时配合及运用运动训练来增强运动机体的缺氧程度,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机体抗缺氧的生理反应及适应能力,激发机体的运动机能潜力,进而达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通俗地讲,低氧训练是指在人工低氧或者自然低氧的环境下进行体育训练的训练方法。
(二)低氧训练的训练方法
低氧训练会对机体产生两种叠加刺激,一是低氧环境刺激;二是训练刺激。低氧训练的训练方法有“高住低练”、“高住高练低训”、“低住高练”以及“间隙性低氧训练”等几种常用方法。
1.传统的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指的是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2000-2700m)的高原低氧地区,为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项训练方法。高原训练实质上就是使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承受一定量的训练负荷使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缺氧状态,利用机体对缺氧所产生的应答性和适应性变化,以运动性缺氧和环境性缺氧两种负荷的叠加,造成比平原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进而更大程度地调动运动员的身体潜能,实现显著增强有氧耐力训练的效果,改善机体利用与运输氧气的能力,快速提高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
2.新发展的低氧训练法
随着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高原训练已不能满足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于是“高住低练”、“低住高练”及“高住高练低训”等新颖训练方法逐步发展起来,受到体育界的重视。
二、低氧训练环境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机构,通过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不停地循环流动,从而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适宜的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良好、显著的效果,如经常性地参与适宜的运动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窦性心动徐缓、运动性心脏选择性增大、心血管机能改善、神经—体液对心血管的调节机能改善和心泵储备功能提高等一系列良好影响。运动实践表明低氧训练环境下运动及训练也会对心血管系统有着积极的影响,低氧环境下训练对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良好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提高机体运输氧能力、减轻以往用传统的训练方法对机体所造成的心肌损伤、促使心率良好性降低和乳酸阈水平提高进而使得机体延长力竭负荷时间和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效果。机体在运动过程中摄取和运用氧的能力往往决定着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而最大摄氧量是这其中因为其较易测量和掌握的特性成为评定机体有氧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低氧环境下进行特定强度的训练能刺激机体内部形成氧分压的交替波动,使机体产生有效的积极代偿进而使最大摄氧量增大,提高及改善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在低氧训练环境过程中,机体要交替地吸入低氧和正常状态下的氧气,在这种低氧环境下训练机体受到低氧缺氧和训练缺氧的双重刺激,这两种刺激会引起机体交感—肾上腺轴的活性反射性增强,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外周血管舒张,从而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减小血管的外周阻力,使血液循环的速度加快。一定时间的低氧刺激,使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调节功能发生改变,有氧代谢能力提高。雷志平、黄海、姜涛等在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运用见习性低氧训练过程中心率的全程跟踪和训练中对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实验中得出:在对实验者在进行相同负荷不同训练方法的训练时,运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的实验者可以较明显观测到他们的静息心率有所下降,心搏储备有所提高;同时还可降低实验者的血乳酸,提高血乳酸阈水平;使实验者力竭负荷时间得以延长,有效提高有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
三、结论
低氧训练方法是现代常用的一项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低氧训练法有诸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根据效果的不同目前最常用、最受关注的是低氧训练法是间歇性低氧训练法及高住高练低训法。低氧训练法对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有比较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在特定低氧环境下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对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会极大地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改善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编写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冯连世.高原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4):1.
[3] 金锦萍.低氧训练的新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06.11.6.
[4] 雷志平,黄海,姜涛等.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心率、乳酸阈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
[5] 雷志平.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4(3):57-60.
关键词 低氧训练 心血管系统 影响
一、低氧训练的概念及训练方法
(一)低氧训练的具体概念
低氧训练是指在一个运动训练周期中持续或间断利用高原自然低氧或人工低氧环境,同时配合及运用运动训练来增强运动机体的缺氧程度,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机体抗缺氧的生理反应及适应能力,激发机体的运动机能潜力,进而达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通俗地讲,低氧训练是指在人工低氧或者自然低氧的环境下进行体育训练的训练方法。
(二)低氧训练的训练方法
低氧训练会对机体产生两种叠加刺激,一是低氧环境刺激;二是训练刺激。低氧训练的训练方法有“高住低练”、“高住高练低训”、“低住高练”以及“间隙性低氧训练”等几种常用方法。
1.传统的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指的是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2000-2700m)的高原低氧地区,为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项训练方法。高原训练实质上就是使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承受一定量的训练负荷使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缺氧状态,利用机体对缺氧所产生的应答性和适应性变化,以运动性缺氧和环境性缺氧两种负荷的叠加,造成比平原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进而更大程度地调动运动员的身体潜能,实现显著增强有氧耐力训练的效果,改善机体利用与运输氧气的能力,快速提高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
2.新发展的低氧训练法
随着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高原训练已不能满足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于是“高住低练”、“低住高练”及“高住高练低训”等新颖训练方法逐步发展起来,受到体育界的重视。
二、低氧训练环境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机构,通过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不停地循环流动,从而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适宜的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良好、显著的效果,如经常性地参与适宜的运动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窦性心动徐缓、运动性心脏选择性增大、心血管机能改善、神经—体液对心血管的调节机能改善和心泵储备功能提高等一系列良好影响。运动实践表明低氧训练环境下运动及训练也会对心血管系统有着积极的影响,低氧环境下训练对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良好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提高机体运输氧能力、减轻以往用传统的训练方法对机体所造成的心肌损伤、促使心率良好性降低和乳酸阈水平提高进而使得机体延长力竭负荷时间和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效果。机体在运动过程中摄取和运用氧的能力往往决定着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而最大摄氧量是这其中因为其较易测量和掌握的特性成为评定机体有氧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低氧环境下进行特定强度的训练能刺激机体内部形成氧分压的交替波动,使机体产生有效的积极代偿进而使最大摄氧量增大,提高及改善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在低氧训练环境过程中,机体要交替地吸入低氧和正常状态下的氧气,在这种低氧环境下训练机体受到低氧缺氧和训练缺氧的双重刺激,这两种刺激会引起机体交感—肾上腺轴的活性反射性增强,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外周血管舒张,从而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减小血管的外周阻力,使血液循环的速度加快。一定时间的低氧刺激,使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调节功能发生改变,有氧代谢能力提高。雷志平、黄海、姜涛等在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运用见习性低氧训练过程中心率的全程跟踪和训练中对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实验中得出:在对实验者在进行相同负荷不同训练方法的训练时,运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的实验者可以较明显观测到他们的静息心率有所下降,心搏储备有所提高;同时还可降低实验者的血乳酸,提高血乳酸阈水平;使实验者力竭负荷时间得以延长,有效提高有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
三、结论
低氧训练方法是现代常用的一项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低氧训练法有诸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根据效果的不同目前最常用、最受关注的是低氧训练法是间歇性低氧训练法及高住高练低训法。低氧训练法对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有比较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在特定低氧环境下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对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会极大地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改善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编写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冯连世.高原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4):1.
[3] 金锦萍.低氧训练的新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06.11.6.
[4] 雷志平,黄海,姜涛等.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心率、乳酸阈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
[5] 雷志平.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4(3):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