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对教学各方面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本文以初中历史的典型课堂教学为案例,探述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问题教学”的实践,具体分为创设情景,导入问题;联系现实,设计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等教学程序。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历史 “问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广大历史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抛弃了以往的“满堂灌”;为节省时间,少提问,甚至不提问,而直接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等一些遏制学生发展的教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必须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本文将以初中历史的典型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初中历史的“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顾名思义,核心在于“问题”。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开,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就是指发现问题。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化教学不失为一条有益的尝试。所谓“问题教学”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问题
教师在对教学目标、教材、学情有总体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为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创设历史情境,导入问题。例如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学习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堂开始如此导入问题:近代中国饱受欺凌,对近代中国来说,西方列强都是狼,贪婪、披着羊皮、张牙舞爪的狼,然而在一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连这些“狼”都震惊地称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为什么西方列强这样评价日本呢?日本在中国究竟犯下什么滔天罪行呢?中国又会遭遇什么样的新灾难呢?显然,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问题,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干瘪的历史骨架顿时有血有肉起来。
二、联系现实,设计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用“问题”的形式,培养学生质疑品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成为所有教师上课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来自生活的问题,学生既有关注兴趣,更有探求欲望。例如在学习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设计问题如下:(1)一提到纸,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如我们天天都在跟纸打交道。你认为纸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讨论)(2)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西汉第一张纸图片)(3)在纸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有哪些?(4)是什么原因促使蔡伦改进造纸术?此设计利用学生对纸的熟悉而展开,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学生围绕问题积极讨论,课堂肯定是“活”了,而我也很轻松,只是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获得对历史知识的新体验。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社會上许多热点问题都有其历史渊源,世界史如此,中国史亦如此。因此,适时捕捉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要介入热点,巧妙联系历史,设计问题,如台湾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陈水扁之流曾组织“公投”活动,蓄意制造分裂,搞“台独”。当我们学习“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时,就可设计:“台湾问题的由来?”或“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问题,用历史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坚信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三、师生探究,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真正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融会贯通,联系现实,提出许多有见解、富有层次性的问题以待解决。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学情和对历史的认识水平,他们对有些问题的思考可能含糊不清,或者思路不畅。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收获课堂的惊喜。所以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为了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解决在课堂上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作为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根据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组织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利用多种途径获取资料,如以类似专家研究历史的方式,自主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的问题,这种方法即为探究式学习。其关键还是“问题”。例如教师在讲“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后,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计算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时间?”“分析统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用以认识统一的意义?”“分析分裂时所蕴藏的统一的因素?”“分析各个时期人民的反分裂斗争?”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以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搜集资料,整理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及时地抓住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加以鼓励,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这样师生在共同探究中便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历史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创新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历史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新形势的需要,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复述教科书上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历史课堂内容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对历史听而生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实施的“问题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设计的问题必须生动、直观,有形象性和感染作用。这是由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考试大纲设计出合理的问题,以便恰当地加以运用,力求每堂历史课堂都有声有色,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有效的历史课堂来讲,“问题教学”没有必要每堂课都以各种现代化设备和多媒体手段等进行五彩缤纷的视觉“冲击”,需要的仅仅是教师对问题的合理设计、积极探讨、有效引导。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历史 “问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广大历史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抛弃了以往的“满堂灌”;为节省时间,少提问,甚至不提问,而直接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等一些遏制学生发展的教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必须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本文将以初中历史的典型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初中历史的“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顾名思义,核心在于“问题”。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开,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就是指发现问题。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化教学不失为一条有益的尝试。所谓“问题教学”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问题
教师在对教学目标、教材、学情有总体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为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创设历史情境,导入问题。例如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学习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堂开始如此导入问题:近代中国饱受欺凌,对近代中国来说,西方列强都是狼,贪婪、披着羊皮、张牙舞爪的狼,然而在一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连这些“狼”都震惊地称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为什么西方列强这样评价日本呢?日本在中国究竟犯下什么滔天罪行呢?中国又会遭遇什么样的新灾难呢?显然,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问题,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干瘪的历史骨架顿时有血有肉起来。
二、联系现实,设计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用“问题”的形式,培养学生质疑品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成为所有教师上课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来自生活的问题,学生既有关注兴趣,更有探求欲望。例如在学习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设计问题如下:(1)一提到纸,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如我们天天都在跟纸打交道。你认为纸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讨论)(2)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西汉第一张纸图片)(3)在纸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有哪些?(4)是什么原因促使蔡伦改进造纸术?此设计利用学生对纸的熟悉而展开,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学生围绕问题积极讨论,课堂肯定是“活”了,而我也很轻松,只是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获得对历史知识的新体验。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社會上许多热点问题都有其历史渊源,世界史如此,中国史亦如此。因此,适时捕捉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要介入热点,巧妙联系历史,设计问题,如台湾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陈水扁之流曾组织“公投”活动,蓄意制造分裂,搞“台独”。当我们学习“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时,就可设计:“台湾问题的由来?”或“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问题,用历史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坚信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三、师生探究,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真正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融会贯通,联系现实,提出许多有见解、富有层次性的问题以待解决。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学情和对历史的认识水平,他们对有些问题的思考可能含糊不清,或者思路不畅。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收获课堂的惊喜。所以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为了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解决在课堂上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作为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根据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组织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利用多种途径获取资料,如以类似专家研究历史的方式,自主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的问题,这种方法即为探究式学习。其关键还是“问题”。例如教师在讲“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后,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计算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时间?”“分析统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用以认识统一的意义?”“分析分裂时所蕴藏的统一的因素?”“分析各个时期人民的反分裂斗争?”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以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搜集资料,整理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及时地抓住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加以鼓励,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这样师生在共同探究中便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历史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创新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历史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新形势的需要,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复述教科书上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历史课堂内容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对历史听而生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实施的“问题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设计的问题必须生动、直观,有形象性和感染作用。这是由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考试大纲设计出合理的问题,以便恰当地加以运用,力求每堂历史课堂都有声有色,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有效的历史课堂来讲,“问题教学”没有必要每堂课都以各种现代化设备和多媒体手段等进行五彩缤纷的视觉“冲击”,需要的仅仅是教师对问题的合理设计、积极探讨、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