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高小学课堂学习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有效交流和参与、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上做文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要将课堂教学中的分分秒秒都赋予生命的活力,使其涌动智慧的灵性,使学生的认知、技能、能力以及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
一、有效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最重要的动力。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等,投其所好,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谈话导入法,我说:“同学们注意听了,会听课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看谁最耳聪目明。”我高声说道:“马儿骑着小明跑。”反应快的同学一听,笑着争先恐后地抢答道:“是小明骑着马儿跑,不是马儿骑着小明跑。”,是啊,在这“小明”和“马儿”能掉换位置吗?不能。“那小明在吃饭。”这句话中“小明”和“吃饭”能掉换吗?同学们边笑边手舞足蹈地比划饭怎么吃小明,那“36”这个数中“3”和“6”可以调换吗?也不可以。我说:“但是,在数学中有些情况是可以交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这种反常规的表达方式为课堂创设出轻松和谐的氛围,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为探寻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做好准备。巧妙导课,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始了对加法交换律的探寻。再比如,学习《统计与概率》中的一些摸球有几种结果,或比赛场数的问题,如:小齐、小明、小乐、小强要进行乒乓球单打比赛,每两个人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小乐要进行几场比赛,四个人之间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为了不被遗漏、重复,我把这四个名字按顺序写下,然后先让小齐分别和其他三個人连线,是三场,连完后,我用夸张的表情,夸张的语调、夸张的动作说了声:“臭死了,一边去。”以此类推,逗得孩子们一乐,兴致大增且印象深刻。其实,在课堂上适时地用一些诙谐幽默,夸张的肢体语言能很好地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如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看“有关两个学生的约会”的场面,新奇的故事情节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猜一猜,明天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老师话音刚落,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争论不休,教师随即反问:“有时间有地点怎么会不按时见面呢?”正当大家捉摸不定之际,再接着看,看完结局,全体哗然,“原来约者愿意是晚上八时。面对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误会,使学生出自内心地感到“24时记时法”产生之必需,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创设新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为确保每节课所授知识的有效性,我们年级组几位老师经常坐在一起探讨教材,学习教材钻研教材。如果有疑惑的地方还请教别的数学教师。
四、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它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体验数学的魅力。在教学面积含义时,教师联系教室里黑板上方悬挂的国旗这一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把国旗的四周镶上一道金属框,这个框有多长?这是一个已学过的数学问题——周长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在国旗的表面铺上一面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是一个和“镶边框”问题不同的一个没学过的问题。于是就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产生了一个新的、像“表面铺纸”这样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大量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图形的大小,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数学概念——面积。这既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要将课堂教学中的分分秒秒都赋予生命的活力,使其涌动智慧的灵性,使学生的认知、技能、能力以及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
一、有效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最重要的动力。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等,投其所好,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谈话导入法,我说:“同学们注意听了,会听课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看谁最耳聪目明。”我高声说道:“马儿骑着小明跑。”反应快的同学一听,笑着争先恐后地抢答道:“是小明骑着马儿跑,不是马儿骑着小明跑。”,是啊,在这“小明”和“马儿”能掉换位置吗?不能。“那小明在吃饭。”这句话中“小明”和“吃饭”能掉换吗?同学们边笑边手舞足蹈地比划饭怎么吃小明,那“36”这个数中“3”和“6”可以调换吗?也不可以。我说:“但是,在数学中有些情况是可以交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这种反常规的表达方式为课堂创设出轻松和谐的氛围,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为探寻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做好准备。巧妙导课,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始了对加法交换律的探寻。再比如,学习《统计与概率》中的一些摸球有几种结果,或比赛场数的问题,如:小齐、小明、小乐、小强要进行乒乓球单打比赛,每两个人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小乐要进行几场比赛,四个人之间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为了不被遗漏、重复,我把这四个名字按顺序写下,然后先让小齐分别和其他三個人连线,是三场,连完后,我用夸张的表情,夸张的语调、夸张的动作说了声:“臭死了,一边去。”以此类推,逗得孩子们一乐,兴致大增且印象深刻。其实,在课堂上适时地用一些诙谐幽默,夸张的肢体语言能很好地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如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看“有关两个学生的约会”的场面,新奇的故事情节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猜一猜,明天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老师话音刚落,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争论不休,教师随即反问:“有时间有地点怎么会不按时见面呢?”正当大家捉摸不定之际,再接着看,看完结局,全体哗然,“原来约者愿意是晚上八时。面对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误会,使学生出自内心地感到“24时记时法”产生之必需,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创设新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为确保每节课所授知识的有效性,我们年级组几位老师经常坐在一起探讨教材,学习教材钻研教材。如果有疑惑的地方还请教别的数学教师。
四、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它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体验数学的魅力。在教学面积含义时,教师联系教室里黑板上方悬挂的国旗这一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把国旗的四周镶上一道金属框,这个框有多长?这是一个已学过的数学问题——周长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在国旗的表面铺上一面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是一个和“镶边框”问题不同的一个没学过的问题。于是就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产生了一个新的、像“表面铺纸”这样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大量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图形的大小,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数学概念——面积。这既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