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的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要求我们积极的进行改革。而“发现教育”就是教育改革的一条新思路。发现型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学生的个体性,它更是学生内长性的主阵地。“发现教育”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笔者也参加了学校“发现型课堂”的教学活动,执教了四年级课文《开天辟地》,以下是结合语文教学对发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位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神话故事想象的丰富,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另外,对偶这种修辞手法也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通过第一轮授课,就对偶这部分教学主要反应出来的问题是:首先没有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学中,句子出示后,也让学生反复读了。可对偶句的特点还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他们自己并没有一个寻找、感受、发现的过程。美国教育家苏娜但戴克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践,去比较归纳,从而得出结论。这个发现的过程远比容易的得到个结果有意义的多。而且是自己发现的。还满足了他们自主探究的需要。成就感油然而生。
其次,没有耐心等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反观自己的课堂。在提问后,总希望学生马上能回答。回答不上来,就忙着启发。其实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启发就是暗示。试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哪能有一定的深度,哪能全面。往往是想到只言片语,就马上举手回答,有时甚至语言都没有组织好。一节课下来,这样繁琐的一问一答也会占用很多时间。不如把这些时间节省下来,用在让学生潜心读书、深入思考中。还有要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们教师更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虽然短暂,却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第二次的授课,虽然把在反复朗读中体悟对偶的写法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整节课上下来,不免感觉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围绕中心的那个问题是老师提出来的。盘古是怎样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的?又是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的?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很容易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问题分析了,课文也被肢解了。
课后反思,如何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还给学生提问的权利。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到了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又是老师抛一个问题,学生回答这样一个机械的教学模式。这虽然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可只完成了老师所要交给学生的知识。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也需要通过提问来让老师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的。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疑问。如果没有一个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想法,那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很难知道了。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把学生这个主要因素考虑进去。再结合此次“发现型课堂”教学规程的要求之一:能够让学生提出1-2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点。设想可以在预习时,让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把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写上去,老师在新授课时,根据学生预习本上的问题,进行归纳,理清班中的学生到底要学什么,会了的不再重复,不会的重点教授。这样构建的提问是否变得更有效。
其次,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这节课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1)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实际教学中,学生一下子就回答了出来。后来专家给我提议,整篇课文围绕(2)为什么说盘古是个大神?抓住“大神”这样一个“主问题”展开。
对比这两组提问,不难发现,第2个提问,更紧扣全文的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阅读。首先这个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势必会从盘古有着所向披靡的神力和化生万物等方面来找内容。其次,第2个问题也把握住了问题的难易度。和第1组问题相比,学生就不这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他们必须经过努力才能找到。如同摘果子,“跳一跳,够得上”,思维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三是,第2个问题的开放性。与我自己的提问相比,这个问题,更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导者、组织者。而“发现教育”正契合了这个方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更多的融入发现的元素,大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江苏】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位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神话故事想象的丰富,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另外,对偶这种修辞手法也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通过第一轮授课,就对偶这部分教学主要反应出来的问题是:首先没有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学中,句子出示后,也让学生反复读了。可对偶句的特点还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他们自己并没有一个寻找、感受、发现的过程。美国教育家苏娜但戴克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践,去比较归纳,从而得出结论。这个发现的过程远比容易的得到个结果有意义的多。而且是自己发现的。还满足了他们自主探究的需要。成就感油然而生。
其次,没有耐心等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反观自己的课堂。在提问后,总希望学生马上能回答。回答不上来,就忙着启发。其实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启发就是暗示。试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哪能有一定的深度,哪能全面。往往是想到只言片语,就马上举手回答,有时甚至语言都没有组织好。一节课下来,这样繁琐的一问一答也会占用很多时间。不如把这些时间节省下来,用在让学生潜心读书、深入思考中。还有要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们教师更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虽然短暂,却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第二次的授课,虽然把在反复朗读中体悟对偶的写法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整节课上下来,不免感觉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围绕中心的那个问题是老师提出来的。盘古是怎样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的?又是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的?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很容易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问题分析了,课文也被肢解了。
课后反思,如何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还给学生提问的权利。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到了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又是老师抛一个问题,学生回答这样一个机械的教学模式。这虽然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可只完成了老师所要交给学生的知识。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也需要通过提问来让老师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的。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疑问。如果没有一个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想法,那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很难知道了。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把学生这个主要因素考虑进去。再结合此次“发现型课堂”教学规程的要求之一:能够让学生提出1-2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点。设想可以在预习时,让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把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写上去,老师在新授课时,根据学生预习本上的问题,进行归纳,理清班中的学生到底要学什么,会了的不再重复,不会的重点教授。这样构建的提问是否变得更有效。
其次,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这节课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1)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实际教学中,学生一下子就回答了出来。后来专家给我提议,整篇课文围绕(2)为什么说盘古是个大神?抓住“大神”这样一个“主问题”展开。
对比这两组提问,不难发现,第2个提问,更紧扣全文的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阅读。首先这个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势必会从盘古有着所向披靡的神力和化生万物等方面来找内容。其次,第2个问题也把握住了问题的难易度。和第1组问题相比,学生就不这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他们必须经过努力才能找到。如同摘果子,“跳一跳,够得上”,思维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三是,第2个问题的开放性。与我自己的提问相比,这个问题,更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导者、组织者。而“发现教育”正契合了这个方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更多的融入发现的元素,大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