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栏目是以摘编报刊、书籍和来稿中的精辟观点、主要思想为内容的栏目。如果您想通过本栏目获得所关心的信息,请与我们联系,也欢迎您把看到的或自己撰写的精彩论述提供给我们,与大家共享。本期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前三期试刊中刊登的有关“中小学为什么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什么”的精彩论述。
中小学为什么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改革开放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育内容,渐渐深入人心。”
“青少年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动荡的时期。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带来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离异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这些都是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的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在接受、选择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困惑、冲突和不适应等等,这些现象使得中小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随之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腾飞,也使我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关注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
摘自《实施心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许多家长也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对于‘成长’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健康成长’的标准又是什么,人们往往抱着一种朴素的理解,并不深究。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提到青少年的成长,人们就会想到‘长身体、长知识’,而很少会想到‘长心灵’。对于不少家长来说,如果孩子身体健壮,头脑聪明,就可以心满意足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只见身体和头脑而不见心灵,把成长等同于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忽视心灵成长的习惯,反映了人们对待青少年的一种思维定势,也反映了一种重身体轻心灵、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模式。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之所以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与这种教育模式的偏差密不可分。”
“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家长的‘孩子观’和教育观的产物。在很多家长看来,子女是长不大的小孩子,而‘小孩子’应该专心学习,不要胡思乱想,以免分散精力:而家长则有责任引导孩子想‘该想的问题’,阻止他们想那些‘不该想的问题’。”
“其实,那些‘不该想的问题’可能正是青少年心灵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青少年不是学习机器,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心智的发展,他们自然而然地要出现一些情感上的烦恼与需求,要思考一些与‘读书’和考试无关,但与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烦恼与问题可以被压抑一时,但不可能被取消。作为教育者,家长有责任帮助子女解决情感烦恼与思想困惑,而没有权力对子女实行情感控制和思想控制。”
摘自《心灵成长: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北京大学 彭泗清
“心理健康教育,在发达国家一直受到重视,今天,它又被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列入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之中,并写进中央的文件。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视,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是门科学,科学性是其灵魂,坚持科学态度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理论和方法的依据是学校心理学,二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5~18岁的学生,尽管它也探索正常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但其侧重点还是研究身心缺陷和学习困难的所谓‘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心理学的出现与崛起,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心理科学的依据。学校心理学家进入学校,不仅为学生防止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积极地开展工作,而且也是学习辅导、职业指导和道德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客观性原则,特别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我们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直接参与心理教育预防、咨询、评价和矫正的人员,必须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这里,我想指出的是,目前有的媒体宣传不够严肃,有的统计不太严谨,过分渲染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认为20%或30%甚至40%的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有人说52%甚至2/3的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那么,办学校还不如开精神病院。在教育部召开的一次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我说,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我们学生心理的主流是健康的,即使有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他们也是要求心理健康的。”
摘自《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减负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减负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让学生不做作业或少做作业那样简单,它是涉及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一个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在减负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实质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人手,不断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习的影响,促进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改善,形成学生乐学、会学的氛围,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摘自《实施心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
“通过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真分析,并借鉴先进地区心理素质教育的经验,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中小学生之所以需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尚不成熟,要不断培养和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心理素质教育,如同一人加强体育锻炼,既是为了恢复健康,强身健体,当然也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一样,必须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兼顾个别有心理困扰或问题的学生的心理防治和咨询,坚持发展性教育与防治性教育并重的指导思想。”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四川赵学范张乃文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消极性目标是预防和治疗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性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从积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正常学生。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积极向上。也就是说,教学生心理更健康,素质提高得更快。即使从消极的角度考虑,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由此可见,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模式,而不是医学化模式。”
摘自《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
“教育是为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理念一是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全体发展),三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人发展):四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发展,都有发展的潜力,因而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其中,潜能开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立足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语),凭借人类有机体都有的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罗杰斯语),创造出学生新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达到最佳水平。”
摘自《论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叶一舵
中小学为什么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改革开放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育内容,渐渐深入人心。”
“青少年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动荡的时期。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带来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离异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这些都是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的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在接受、选择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困惑、冲突和不适应等等,这些现象使得中小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随之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腾飞,也使我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关注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
摘自《实施心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许多家长也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对于‘成长’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健康成长’的标准又是什么,人们往往抱着一种朴素的理解,并不深究。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提到青少年的成长,人们就会想到‘长身体、长知识’,而很少会想到‘长心灵’。对于不少家长来说,如果孩子身体健壮,头脑聪明,就可以心满意足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只见身体和头脑而不见心灵,把成长等同于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忽视心灵成长的习惯,反映了人们对待青少年的一种思维定势,也反映了一种重身体轻心灵、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模式。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之所以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与这种教育模式的偏差密不可分。”
“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家长的‘孩子观’和教育观的产物。在很多家长看来,子女是长不大的小孩子,而‘小孩子’应该专心学习,不要胡思乱想,以免分散精力:而家长则有责任引导孩子想‘该想的问题’,阻止他们想那些‘不该想的问题’。”
“其实,那些‘不该想的问题’可能正是青少年心灵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青少年不是学习机器,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心智的发展,他们自然而然地要出现一些情感上的烦恼与需求,要思考一些与‘读书’和考试无关,但与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烦恼与问题可以被压抑一时,但不可能被取消。作为教育者,家长有责任帮助子女解决情感烦恼与思想困惑,而没有权力对子女实行情感控制和思想控制。”
摘自《心灵成长: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北京大学 彭泗清
“心理健康教育,在发达国家一直受到重视,今天,它又被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列入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之中,并写进中央的文件。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视,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是门科学,科学性是其灵魂,坚持科学态度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理论和方法的依据是学校心理学,二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5~18岁的学生,尽管它也探索正常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但其侧重点还是研究身心缺陷和学习困难的所谓‘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心理学的出现与崛起,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心理科学的依据。学校心理学家进入学校,不仅为学生防止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积极地开展工作,而且也是学习辅导、职业指导和道德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客观性原则,特别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我们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直接参与心理教育预防、咨询、评价和矫正的人员,必须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这里,我想指出的是,目前有的媒体宣传不够严肃,有的统计不太严谨,过分渲染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认为20%或30%甚至40%的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有人说52%甚至2/3的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那么,办学校还不如开精神病院。在教育部召开的一次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我说,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我们学生心理的主流是健康的,即使有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他们也是要求心理健康的。”
摘自《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减负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减负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让学生不做作业或少做作业那样简单,它是涉及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一个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在减负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实质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人手,不断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习的影响,促进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改善,形成学生乐学、会学的氛围,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摘自《实施心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
“通过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真分析,并借鉴先进地区心理素质教育的经验,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中小学生之所以需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尚不成熟,要不断培养和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心理素质教育,如同一人加强体育锻炼,既是为了恢复健康,强身健体,当然也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一样,必须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兼顾个别有心理困扰或问题的学生的心理防治和咨询,坚持发展性教育与防治性教育并重的指导思想。”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四川赵学范张乃文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消极性目标是预防和治疗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性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从积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正常学生。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积极向上。也就是说,教学生心理更健康,素质提高得更快。即使从消极的角度考虑,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由此可见,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模式,而不是医学化模式。”
摘自《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
“教育是为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理念一是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全体发展),三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人发展):四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发展,都有发展的潜力,因而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其中,潜能开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立足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语),凭借人类有机体都有的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罗杰斯语),创造出学生新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达到最佳水平。”
摘自《论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叶一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