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内蒙古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可以说,当前农牧民增收难的问题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最严峻的。
用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内蒙古农牧民增收问题,就是要将内蒙古农牧民增收问题放在全国农民增收的大背景下去考虑,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去探讨,放在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研究。
一、农牧民增收缓慢的现状和原因
(一)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首先是农牧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采取的粮食提价策略,使粮食价格翻了一番,对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价策略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奏效。从全国看,1997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降至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是21%。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持续4年下滑,改革开放后除1989年和1990年外,全国还从未出现过如此严峻的局面。2001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有所回升,为42%,2002年是48%。6年中农民收入增长没有一年超过5%。我区的情况,1998年农业大丰收,内蒙农牧民的收入增幅达到129%,1998年以后,农牧民的收入增幅明显下降,1999—2002年4年间,收入增幅分别为64%、13%、-3 8%和4 7%,年均增幅为2 1%。
其次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622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472元,二者的比例是1∶32。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段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最小曾达到18∶1,但80年代后半期又逐步扩大,2001年的收入差距是29∶1,2002年则第一次突破3∶1的警戒线,而且在三至五年内,收入差距缩小的可能性不大。2003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2268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023元,二者的比例是1∶31。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
更突出的问题是,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只是一个平均数,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平均数就可能掩盖许多矛盾和问题。据住户调查,2003年全国20%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人均为866元,低收入组农户不及当年全国农民人均水平的1/3,比199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低56元,这两成农户收入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0年。对于内蒙古这样东西跨度大、农牧业经营形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差异明显的大区来说,农村牧区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更大,2003年我区20%最低收入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40元,不足内蒙古平均水平的1/4,比1988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还低7元,内蒙古两成农牧户收入落后全区平均水平15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比全国更严重。我国现在的农村扶贫计划,解决温饱的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25元,我区五分之一的农户的收入平均水平比温饱的标准还低85元。这一部分农牧户,有的是因灾返贫,有的是经营失败,有的是因病致贫,很少得到社会救助,举债度日,温饱难求,更缺乏再生产的能力。
(二)农牧民增收困难的症结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牧业收入,农牧业收入取决于农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也就是农畜产品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农畜产品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已初步形成,因此讨论农畜产品的市场发展空间没有省、区的界限,只能在全国范围内讨论。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农畜产品除一小部分出口,一小部分棉麻毛绒等产品用于穿以外,绝大部分供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吃,全国人民的“吃”有多大发展决定着农业的发展。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用于食品的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这就是恩格尔定律,是普遍适用并且在中国得到证实的经济规律,也就是说,全国人民用于“吃”的支出可以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肯定低于非食品支出的增长速度,否则,恩格尔系数就不会下降。“吃”的增长有限。除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以外,我国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成本优势,因此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也有限。由于化学纤维的替代作用,棉麻毛绒等天然纤维增长更有限。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一产业的发展速度低于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
全国人民用于吃的支出的相对稳定,决定了市场的总需求,在总需求既定的前提下,农畜产品产出越多,价格就越低,前几年农产品价格连续下降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总需求既定的前提下,农畜产品向优势地区集中,一部分省区的农畜产品快速发展,只能挤其他相对劣势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空间,并不能扩大总需求。
中国农畜产品产量增加和价值提高的空间都很小,由此造成一产业发展空间小、增长速度低,再加上二元结构造成的目前一产业中容纳着巨大数量的劳动力,使得农牧民人均农牧渔业产值很小,人均从农牧渔业中得到的收入很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增长也不会快,这就是农牧民增收困难的症结所在。
二、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思路
(一)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
所谓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避免经济发展畸重畸轻的弊病,确保经济增长在长时期内是可持续的。
对内蒙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要执行最严格的森林、草原和耕地的保护制度,减少农村牧区居民人口。内蒙古的农牧交错地带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带,因为移民多、要生存,一些不适宜开垦的草原被开垦了,因为草原变少了,人多了,人在草原上要生活就要养羊,养的羊多了,造成了草原超载、草原退化。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后果将是严重的。我们要抓住国家重视环境保护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做好退耕还林还牧这篇大文章。要发挥“地广人稀”的优势,因地制宜,搞好荒漠化地区的围封转移,林区的移民建镇,农村牧区劳动力进城打工等工作,做好农村牧区的计划生育工作,用各种可行的方式减少农村牧区人口。同时要充分关注外省籍人口向内蒙农村牧区转移的动向,用法律的手段和一切市场经济允许的非户籍的手段,控制外来人口向内蒙古农村牧区转移,特别是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务农。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着眼于未来,将增加农牧民收入放入全国经济大循环中去考虑,以结构调整和外出打工为突破口,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推动农牧民增收进入良性循环。增加农牧民收入——农牧民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增加——各种产品生产的增加和服务业的兴旺——城乡劳动岗位的增多——农牧民进城打工和就地转入二、三产业——农牧业劳动力减少——农牧业效率提高——增加农牧民收入。
(二)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观
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为彻底解决农民增收难、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政府行为规范。这就要求给予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多关注,像发展城市、发展工业一样发展农业,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协调、健康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
用统筹区域经济的发展观分析内蒙古的经济,可以看到,内蒙古主导产品的区内依存度低,而区外依存度高。因为内蒙古市场上70%以上的商品都是区外生产的,所以内蒙古的市场对内蒙古的经济拉动有限,但是全国的市场对内蒙古的经济至关重要。没有全国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内蒙古的电卖给谁?没有全国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内蒙的钢材、建材怎么能大发展?在农牧业生产中更是如此。内蒙的牛奶、雪糕、卷羊肉要靠全国人民吃,内蒙古的羊绒衫要靠全国人民和外国人穿,因此,内蒙古理应更加重视区内与区外的统筹,充分认识全国的发展是内蒙的机遇,只有全国的市场更大更强才能更好的拉动内蒙的经济。
同时,统筹兼顾的区域发展观还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侧重保护和发展好内蒙古的主体民族——蒙古族赖以繁衍生息的草原牧区。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所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有参与发展的愿望,有参与发展的能力,有参与发展的机会,有参与发展的岗位。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要综合考虑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中的充分就业、良好教育、身心健康、文明素质、消除贫困、社会公平、机会均等、环境优美等问题,切实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重新考虑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不是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加农牧民购买力的权宜之计,而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会为自己提出更高的人生目标和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而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会培养出更高综合素质的人。
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出发,就要突出重视农村牧区教育,实现城乡一体的教育体制。目前,很多地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得不到财政保障,往往由乡村、农牧民自筹解决,相当多的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简陋,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工资长期拖欠,优秀教师流失,适龄儿童辍学,城乡适龄学生享受教育水平差距明显。为此,要改革基层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城乡一体的教育体制。在保证基层义务教育的前提下,还要重点发展农牧业职业教育和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进城打工服务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
用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内蒙古农牧民增收问题,就是要将内蒙古农牧民增收问题放在全国农民增收的大背景下去考虑,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去探讨,放在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研究。
一、农牧民增收缓慢的现状和原因
(一)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首先是农牧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采取的粮食提价策略,使粮食价格翻了一番,对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价策略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奏效。从全国看,1997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降至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是21%。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持续4年下滑,改革开放后除1989年和1990年外,全国还从未出现过如此严峻的局面。2001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有所回升,为42%,2002年是48%。6年中农民收入增长没有一年超过5%。我区的情况,1998年农业大丰收,内蒙农牧民的收入增幅达到129%,1998年以后,农牧民的收入增幅明显下降,1999—2002年4年间,收入增幅分别为64%、13%、-3 8%和4 7%,年均增幅为2 1%。
其次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622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472元,二者的比例是1∶32。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段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最小曾达到18∶1,但80年代后半期又逐步扩大,2001年的收入差距是29∶1,2002年则第一次突破3∶1的警戒线,而且在三至五年内,收入差距缩小的可能性不大。2003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2268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023元,二者的比例是1∶31。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
更突出的问题是,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只是一个平均数,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平均数就可能掩盖许多矛盾和问题。据住户调查,2003年全国20%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人均为866元,低收入组农户不及当年全国农民人均水平的1/3,比199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低56元,这两成农户收入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0年。对于内蒙古这样东西跨度大、农牧业经营形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差异明显的大区来说,农村牧区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更大,2003年我区20%最低收入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40元,不足内蒙古平均水平的1/4,比1988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还低7元,内蒙古两成农牧户收入落后全区平均水平15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比全国更严重。我国现在的农村扶贫计划,解决温饱的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25元,我区五分之一的农户的收入平均水平比温饱的标准还低85元。这一部分农牧户,有的是因灾返贫,有的是经营失败,有的是因病致贫,很少得到社会救助,举债度日,温饱难求,更缺乏再生产的能力。
(二)农牧民增收困难的症结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牧业收入,农牧业收入取决于农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也就是农畜产品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农畜产品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已初步形成,因此讨论农畜产品的市场发展空间没有省、区的界限,只能在全国范围内讨论。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农畜产品除一小部分出口,一小部分棉麻毛绒等产品用于穿以外,绝大部分供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吃,全国人民的“吃”有多大发展决定着农业的发展。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用于食品的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这就是恩格尔定律,是普遍适用并且在中国得到证实的经济规律,也就是说,全国人民用于“吃”的支出可以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肯定低于非食品支出的增长速度,否则,恩格尔系数就不会下降。“吃”的增长有限。除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以外,我国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成本优势,因此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也有限。由于化学纤维的替代作用,棉麻毛绒等天然纤维增长更有限。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一产业的发展速度低于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
全国人民用于吃的支出的相对稳定,决定了市场的总需求,在总需求既定的前提下,农畜产品产出越多,价格就越低,前几年农产品价格连续下降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总需求既定的前提下,农畜产品向优势地区集中,一部分省区的农畜产品快速发展,只能挤其他相对劣势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空间,并不能扩大总需求。
中国农畜产品产量增加和价值提高的空间都很小,由此造成一产业发展空间小、增长速度低,再加上二元结构造成的目前一产业中容纳着巨大数量的劳动力,使得农牧民人均农牧渔业产值很小,人均从农牧渔业中得到的收入很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增长也不会快,这就是农牧民增收困难的症结所在。
二、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思路
(一)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
所谓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避免经济发展畸重畸轻的弊病,确保经济增长在长时期内是可持续的。
对内蒙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要执行最严格的森林、草原和耕地的保护制度,减少农村牧区居民人口。内蒙古的农牧交错地带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带,因为移民多、要生存,一些不适宜开垦的草原被开垦了,因为草原变少了,人多了,人在草原上要生活就要养羊,养的羊多了,造成了草原超载、草原退化。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后果将是严重的。我们要抓住国家重视环境保护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做好退耕还林还牧这篇大文章。要发挥“地广人稀”的优势,因地制宜,搞好荒漠化地区的围封转移,林区的移民建镇,农村牧区劳动力进城打工等工作,做好农村牧区的计划生育工作,用各种可行的方式减少农村牧区人口。同时要充分关注外省籍人口向内蒙农村牧区转移的动向,用法律的手段和一切市场经济允许的非户籍的手段,控制外来人口向内蒙古农村牧区转移,特别是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务农。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着眼于未来,将增加农牧民收入放入全国经济大循环中去考虑,以结构调整和外出打工为突破口,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推动农牧民增收进入良性循环。增加农牧民收入——农牧民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增加——各种产品生产的增加和服务业的兴旺——城乡劳动岗位的增多——农牧民进城打工和就地转入二、三产业——农牧业劳动力减少——农牧业效率提高——增加农牧民收入。
(二)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观
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为彻底解决农民增收难、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政府行为规范。这就要求给予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多关注,像发展城市、发展工业一样发展农业,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协调、健康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
用统筹区域经济的发展观分析内蒙古的经济,可以看到,内蒙古主导产品的区内依存度低,而区外依存度高。因为内蒙古市场上70%以上的商品都是区外生产的,所以内蒙古的市场对内蒙古的经济拉动有限,但是全国的市场对内蒙古的经济至关重要。没有全国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内蒙古的电卖给谁?没有全国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内蒙的钢材、建材怎么能大发展?在农牧业生产中更是如此。内蒙的牛奶、雪糕、卷羊肉要靠全国人民吃,内蒙古的羊绒衫要靠全国人民和外国人穿,因此,内蒙古理应更加重视区内与区外的统筹,充分认识全国的发展是内蒙的机遇,只有全国的市场更大更强才能更好的拉动内蒙的经济。
同时,统筹兼顾的区域发展观还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侧重保护和发展好内蒙古的主体民族——蒙古族赖以繁衍生息的草原牧区。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所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有参与发展的愿望,有参与发展的能力,有参与发展的机会,有参与发展的岗位。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要综合考虑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中的充分就业、良好教育、身心健康、文明素质、消除贫困、社会公平、机会均等、环境优美等问题,切实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重新考虑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不是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加农牧民购买力的权宜之计,而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会为自己提出更高的人生目标和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而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会培养出更高综合素质的人。
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出发,就要突出重视农村牧区教育,实现城乡一体的教育体制。目前,很多地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得不到财政保障,往往由乡村、农牧民自筹解决,相当多的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简陋,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工资长期拖欠,优秀教师流失,适龄儿童辍学,城乡适龄学生享受教育水平差距明显。为此,要改革基层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城乡一体的教育体制。在保证基层义务教育的前提下,还要重点发展农牧业职业教育和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进城打工服务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