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中,实行“双元制”教育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且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对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问题和“双元制”教育实行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使我国高职院校得到更好的发展,继而可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  键  词]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育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0-0104-02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中,虽然高校的录取分数在逐年下降,但是其招生人数依然达不到预期目标,主要是由于我国职业院校的就业形势令人担忧,难以有效地吸引学生。针对这种现象,我国职业院校可以引进“双元制”教育模式来改善这一现状,以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前景,进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困难
   在高职教育中,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并且提升企业的人才利用率,对校企双方而言,属于互利共赢的局面。但是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学校未能按照企业的发展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继而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难以有效地吸引企业的加盟;在企业方面,即使和学校达成合作协议,也通常采取订单班和定向输送的方式来和学校进行合作,并且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更多的是希望获得廉价的劳动力来解决用工难的问题。诸多因素限制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进而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1]
   (二)专业课程与企业的发展脱节
   在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该根据企业的市场发展形势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但是在目前的职业院校教育中,为了节约教育成本,部分学校依然延续着最初的课程设置,无法与市场的最新发展形式相接轨。同时,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实践性教学,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无法将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难以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另外,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对市场的调研,盲目地跟风开设课程,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并且无法和企业的需求相接轨。[2]
   (三)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
   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相契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标准难以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主要是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和经济投入不足,继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的教导,忽视了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3]
   (四)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我国的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难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加入。其具体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政府缺乏对职业院校的重视程度,难以将有效的资金投入到教学中,致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不利于人才的培养。2.企业对学校的关注度较低,难以和学校进行深度的合作,致使学校的教育处于盲目跟风的阶段,难以有效地培养实用型人才。3.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环境较差,并且缺乏有效的晋升空间。4.我国政府对高职学生的限制较大,学生难以获得自身理想的学位。[4]
   (五)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支持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战略联盟,致使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利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首先,学校缺乏和企业之间的联盟,致使学校无法精确地掌握市场的最新发展形式,继而无法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同时不利于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其次,学校之间缺乏联盟,致使职业院校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资源需要靠自身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经济压力。[5]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校企合作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由于缺乏和企业的合作,致使学校难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政府和学校应该制订合理的措施来加强校企合作。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制订合理的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为学校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我国政府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利用程度,适当地减免赋税,以便提升企业的积极性,继而可以更好地加强校企合作。最后,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并且向企业的技术人员传授最新的科学技术。通过加强校企的合作力度,可以保证学校教育方向的合理性,进而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输送实用型
  人才。
   (二)加强专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
   职业院校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使学校的课程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脱轨,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应该制订合理的措施来加强专业课程的设置。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使学校掌握更新的教学资源,继而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其次,我国职业院校应该将学生送到企业中进行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逐渐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最后,我国院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市场形势的调查,并且有针对性地分析市场发展形势,以期更好地设置专业课程,进而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人才。
   (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企业目前缺乏实用型人才,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不符合企业的用工需求,继而难以保证人才的利用效率。针对这种现象,我国高校应该积极引进“双元制”教育模式,加强对人才的实践性培养,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针对办学条件较高的院校,可以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以便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其次,针对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定期地将学生输送到企业进行实习。最后,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只有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四)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自身对于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吸引力,难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和企业,不利于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时难以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针对这种现象,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采取“双元制”教学模式,以期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职业院校的重视程度,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并且要针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施优惠性政策,以便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要适当放宽高职学生的学位限制,使学生获得自身理想的学位。其次,企业可以加强和学校的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发展的方向和岗位的需求,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的实践型人才。最后,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或者定期培训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教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五)形成地区教育联盟
   高职院校形成教育联盟,可以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学校的发展往往是孤立的,无法和周边地区的企业和学校形成战略联盟,不利于学校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政府需要引进“双元制”教学策略,以期成立区域联盟,继而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首先,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联盟,两者属于互惠互利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其次,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盟,不同的学校之间建立联盟关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三、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校企合作、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脱轨和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不利于提升人才的利用效率。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我国政府、企业和学校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升我国的人才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丽华.辅助原则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J].外国教育研究,2015(2):117-128.
   [2]赵学瑶,卢双盈.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5(10):18-23.
   [3]马瑞丰,李晓娟.对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1):1-5.
   [4]王根顺,付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13-16.
   [5]周为.反差中思考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基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60-464.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是一场教学挑战,同时也是一线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一次机遇,作为一线教师,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新教学观念融入平时的教学中。 Curriculum reform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程度、操作水平、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差异来考虑,是真正实施“因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