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大部分学生能写作文,却不喜欢写作文,更不知道怎样写好作文。李炳亭先生说过:“能让学生学进并且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能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并且进而写好作文。
哲学上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学生写好作文,首先就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文。所以这学期开始,我们将“高效课堂”的互助机制引入作文课,从确定题目,到文章立意、材料选择,再到作文评改,都在小组互助协作下完成,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第一,全员征选题目。
我们先在学生中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副图片,也可以是一句有深意的话。学生们非常积极,提出的话题五花八门,有关于时事的,有关于各种社会现象的,有关于情感的,有关于人生和未来的等等。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平日我们常常批评的“垮掉的90后”,他们对这个世界也有自己的理解,他们提出的话题大都有较深刻的意义。最后从学生的建议中选定了这次作文的题目为“风决定了蒲公英的方向”。这是现在学生中广为传阅的一本小说《离歌》中的一句话,很多学生都读过这本小说,网络上也都在聊这本书。当把这次作文的题目告诉学生的时候,马上响起了惊叹、欢呼的声音,学生们面带兴奋地讨论起来,有几个没看过这本书的学生还懊悔落伍了,说要借书来看看。
兴趣带来动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就能引起他们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第二,组内立意选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想、文章的立意及作文材料的选择。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们热烈地讨论“风”和“蒲公英”的含义:“风”代表自己的主观动因,代表人生的选择,代表社会大环境,代表命运;“蒲公英”代表前进方向,代表人生道路,代表未来……
有些学生主动地向同学解释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有些学生则由这句话想到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事,讲给同组的同学听。
通过组内交流,大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腹稿。
这次不用提示,也不用激励,学生们的热情和主动性都很高涨。
第三,组间展示交流。
小组讨论后与全体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学生们畅所欲言,争相展示。有的学生说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有的学生说梦想决定前进的方向;有的学生认为蒲公英是一种舍弃,舍弃才能得到更多。还有些学生从其它的角度谈,认为风代表世俗与传统,它们阻碍不了90后前进的方向;风决定了蒲公英的方向,但在哪儿扎根,却是由自己决定。甚至还引起了辩论:一位学生站起来说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命运,马上就有几位学生站起来反驳他的观点,认为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风”就象征自己的努力与选择。以至于形成了正反两方,对于人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以前上作文课时都发愁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发言,好像学生们都没有自己的想法,现在一看,不是他们没有想法,而是以前那些,他们都不感兴趣。这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表达交流的欲望。
第四,独立书写成文。
这次的作文写作,显得很轻松,一说开始写,学生们动作非常迅速地提笔写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一蹴而就,再也不用冥思苦想,也没有人说时间不够用,甚至还有同学问能不能多写些。
这种情况跟以前作文课大不相同。以前都是老师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一下,再说说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学生们不是沉默不语,就是抓耳挠腮,要不就是翻看作文书,绞尽脑汁也凑不够字数。
第五,组间交叉互评。
写完作文后,一改往常,没有把作文本收上来批改,而是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份“作文评分细则”,让他们了解应该如何评价一篇作文。然后,各小组间交换作文,大家进行互评,从内容、表达、字迹等方面进行评价。好句好段要画出来,错字病句也要修改。不仅要打上分数,还要写上评语,指出这篇文章的优点和有待于提高的地方。之后,各小组从手中评改的作文中推举出一篇最好的文章,写上推荐理由,给全体同学朗读,由大家再从中评选出最好的三篇文章,给予“小作家”奖,贴到班级展示板上,并投稿给校刊。另外每小组再选出一篇问题较多的文章,交由老师单独进行指导。
在说要求时学生们已经跃跃欲试,磨拳擦掌,就想体验一下给别人评改作文的滋味。评改的时候也极为认真,字迹工整程度,中心是否明确,哪些语句或段落写得出色,哪些字句需要更正,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带给读者的感受如何,都写得清清楚楚,比老师批改得都要认真。比如一位同学在评语中这样写道:“本文以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所见所闻所忆为内容,道出了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决定了不同的命运,也就决定了不同的结果。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文章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有力,结构较为严谨。”我们这些学生都是优秀的评论家。
通过作文互评,学生们学习了别人的长处,反思了自己的不足,达到了互助提升的目的。作文互评,也为老师省去了很多批改时间,可以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了作文评改效率。张贴和发表的方式也满足了学生追求成功的愿望。成就感带来兴趣,兴趣带来动力,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第六,课后效果反馈。
这次的作文课结束后,一些学生主动找到老师反馈。学生们说,这节课是他们上的最“有意思”的作文课。首先,这次的题目他们就很喜欢,不像以前一样,都是一些特别“有意义”的题目,都要按照套路,写有高度立意的文章。写这样的文章没有负担。再有,通过评改作文,把别人的文章和自己的比较,就知道了写作文应注意哪些问题,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他们很喜欢这种形式的作文课。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不禁反思以前的作文教学,真的“没有意思”,所以才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鸟关在笼子里,不仅束缚了鸟,同时也束缚了笼。所以,要把门打开,既解放了鸟也解放了笼。
新课标要求写作训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通过“互助型作文课”,推动有效的互助合作学习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有利于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发,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杨九俊先生关于有效课堂特征有这样一段概括:主动的参与,明确的目标,挑战性问题,深刻的情感体验,适切的方式,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清晰的反馈,学生有迁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我们仅仅通过一次“高效课堂”的初步尝试,就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一些作文教学中的困扰,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语文,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展示自己的成果,喜欢交流与论辩。虽是小试牛刀,却受益匪浅。
李文韬,语文老师,现居湖北谷城。本文编校:老 猛
哲学上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学生写好作文,首先就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文。所以这学期开始,我们将“高效课堂”的互助机制引入作文课,从确定题目,到文章立意、材料选择,再到作文评改,都在小组互助协作下完成,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第一,全员征选题目。
我们先在学生中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副图片,也可以是一句有深意的话。学生们非常积极,提出的话题五花八门,有关于时事的,有关于各种社会现象的,有关于情感的,有关于人生和未来的等等。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平日我们常常批评的“垮掉的90后”,他们对这个世界也有自己的理解,他们提出的话题大都有较深刻的意义。最后从学生的建议中选定了这次作文的题目为“风决定了蒲公英的方向”。这是现在学生中广为传阅的一本小说《离歌》中的一句话,很多学生都读过这本小说,网络上也都在聊这本书。当把这次作文的题目告诉学生的时候,马上响起了惊叹、欢呼的声音,学生们面带兴奋地讨论起来,有几个没看过这本书的学生还懊悔落伍了,说要借书来看看。
兴趣带来动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就能引起他们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第二,组内立意选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想、文章的立意及作文材料的选择。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们热烈地讨论“风”和“蒲公英”的含义:“风”代表自己的主观动因,代表人生的选择,代表社会大环境,代表命运;“蒲公英”代表前进方向,代表人生道路,代表未来……
有些学生主动地向同学解释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有些学生则由这句话想到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事,讲给同组的同学听。
通过组内交流,大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腹稿。
这次不用提示,也不用激励,学生们的热情和主动性都很高涨。
第三,组间展示交流。
小组讨论后与全体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学生们畅所欲言,争相展示。有的学生说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有的学生说梦想决定前进的方向;有的学生认为蒲公英是一种舍弃,舍弃才能得到更多。还有些学生从其它的角度谈,认为风代表世俗与传统,它们阻碍不了90后前进的方向;风决定了蒲公英的方向,但在哪儿扎根,却是由自己决定。甚至还引起了辩论:一位学生站起来说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命运,马上就有几位学生站起来反驳他的观点,认为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风”就象征自己的努力与选择。以至于形成了正反两方,对于人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以前上作文课时都发愁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发言,好像学生们都没有自己的想法,现在一看,不是他们没有想法,而是以前那些,他们都不感兴趣。这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表达交流的欲望。
第四,独立书写成文。
这次的作文写作,显得很轻松,一说开始写,学生们动作非常迅速地提笔写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一蹴而就,再也不用冥思苦想,也没有人说时间不够用,甚至还有同学问能不能多写些。
这种情况跟以前作文课大不相同。以前都是老师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一下,再说说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学生们不是沉默不语,就是抓耳挠腮,要不就是翻看作文书,绞尽脑汁也凑不够字数。
第五,组间交叉互评。
写完作文后,一改往常,没有把作文本收上来批改,而是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份“作文评分细则”,让他们了解应该如何评价一篇作文。然后,各小组间交换作文,大家进行互评,从内容、表达、字迹等方面进行评价。好句好段要画出来,错字病句也要修改。不仅要打上分数,还要写上评语,指出这篇文章的优点和有待于提高的地方。之后,各小组从手中评改的作文中推举出一篇最好的文章,写上推荐理由,给全体同学朗读,由大家再从中评选出最好的三篇文章,给予“小作家”奖,贴到班级展示板上,并投稿给校刊。另外每小组再选出一篇问题较多的文章,交由老师单独进行指导。
在说要求时学生们已经跃跃欲试,磨拳擦掌,就想体验一下给别人评改作文的滋味。评改的时候也极为认真,字迹工整程度,中心是否明确,哪些语句或段落写得出色,哪些字句需要更正,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带给读者的感受如何,都写得清清楚楚,比老师批改得都要认真。比如一位同学在评语中这样写道:“本文以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所见所闻所忆为内容,道出了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决定了不同的命运,也就决定了不同的结果。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文章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有力,结构较为严谨。”我们这些学生都是优秀的评论家。
通过作文互评,学生们学习了别人的长处,反思了自己的不足,达到了互助提升的目的。作文互评,也为老师省去了很多批改时间,可以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了作文评改效率。张贴和发表的方式也满足了学生追求成功的愿望。成就感带来兴趣,兴趣带来动力,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第六,课后效果反馈。
这次的作文课结束后,一些学生主动找到老师反馈。学生们说,这节课是他们上的最“有意思”的作文课。首先,这次的题目他们就很喜欢,不像以前一样,都是一些特别“有意义”的题目,都要按照套路,写有高度立意的文章。写这样的文章没有负担。再有,通过评改作文,把别人的文章和自己的比较,就知道了写作文应注意哪些问题,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他们很喜欢这种形式的作文课。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不禁反思以前的作文教学,真的“没有意思”,所以才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鸟关在笼子里,不仅束缚了鸟,同时也束缚了笼。所以,要把门打开,既解放了鸟也解放了笼。
新课标要求写作训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通过“互助型作文课”,推动有效的互助合作学习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有利于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发,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杨九俊先生关于有效课堂特征有这样一段概括:主动的参与,明确的目标,挑战性问题,深刻的情感体验,适切的方式,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清晰的反馈,学生有迁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我们仅仅通过一次“高效课堂”的初步尝试,就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一些作文教学中的困扰,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语文,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展示自己的成果,喜欢交流与论辩。虽是小试牛刀,却受益匪浅。
李文韬,语文老师,现居湖北谷城。本文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