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域性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历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体现在建筑能够具有本土精神。建筑师在创作时客观真实地积极与自然呼应,传承文化,体现地域风貌,并采用与之相适宜的建筑技术。通过探索地域建筑的创作因素,结合时代发展,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地域建筑。
【关键词】 地域;建筑;设计
引言:
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特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相对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在设计创作时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尊重生活,强调品质,创造出既符合现代人们需要,又具有传统特色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筑。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创作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分析,设计出真正意义上有生命的地域建筑。
一、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建筑创作
由于自然气候、物质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文化习俗,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方物质条件,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发展之路。
巧妙地结合自然环境,才能创造出具有宜人空间和强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自然环境包括了气象气候、水源水流、地形地貌和物种资源等等,在建筑中可表现为采光、通风、形体空间等。
回到建筑最初的功能,她是作为人类抵挡风雨的遮蔽物出现的,在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时期,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都是巢居或者穴居,都是有同类性质的建筑形式。比如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产生了底层架空的干阑式建筑,东北与西南生长这旺盛的树木,他们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运用生物气候学进行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注重采用自然通风、屋顶遮阳格片、外墙绿化系统等防晒、隔热、通风等措施,节约能源,并保持了地区特色
二、依据当地资源进行建筑创作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我们应根据特定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来选择适宜的建筑创作方式。
地域建筑创作最适宜的就是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我们应在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技术来创造经济节能的建筑,并非一定要通过高成本,高技术来刻意追求绿色建筑的标准。
设计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设计方法,二是既注重地方性,又适当引入适宜技术,三是利用最新理论和最近科技来设计。
例如某图书馆的生态设计,该建筑是一座地上5层、地下1层的现代化校园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通过包括遮阳、自然采光、中庭和边庭自然通风、围护结构高性能保温、水池替代冷却塔、地道风等各种节能技术的运用,在设计中采用普通建筑材料,普通适宜技术,降低材料与技术成本。达到简单、适用、有效、经济的效果。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建筑创作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地理条件、经济、科技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
建筑属性就具有地域性,就是依托地域文化诞生的,建筑脱离不了文化属性。如果在建筑创作中与当地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的话,在建筑创作中可能会忽略很多建筑中最本质的问题。
由于不同民族在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心理结构、伦理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虽然气候、环境、民族各有不同,建筑都包含有当地地域特征和文化的背景。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各方面都渗透着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对地方建筑形式提取与变形,传承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文化。比如美国SOM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通过对中国古代密檐式塔形象的成功抽象,将高耸的体量分成几段来处理。每段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渐缩减,形成了密檐式古塔的意象,在表达中国建筑的地域特征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关注时代发展进行建筑创作
以人为本,就是设计者将自身融入到使用者的世界中,细心发掘特定区域的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心里感受和需求是什么。如果建筑无法围绕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就将停滞不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
建筑的空间与形式,是人们某一种生活方式的直接物质与精神。如今设计者经常缺乏的是对生活的体验,对当地生活的深入了解,对老百姓的追求的是什么,喜闻乐见的是什么,以及气候因素等等方面如果没有生活体验。实际上就很难创作出真正具有地方文脉、地域特点的建筑。
纵观我国建筑发展史,从秦砖汉瓦到唐代的斗拱,再到宋、清的营造法式,每朝每代都在传承与创新中变化,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烙印,都是“新的时代建筑”。
五、结束语
每一个城市都应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质,每个城市都应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片街区、一栋建筑、或厚重、或秀美、或人文、或休闲。大量的老建筑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没有归属感的全球化的现代建筑,城市失去记忆,就像失去记忆的人一样苍白和迷茫。如同一棵大树被无情的砍伐,然后随意的嫁接新的枝条。
因此,我们应以整体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地域建筑创作,辩证的分析当地经济技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变化的差异,由宏观到细节,由表及里,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曾坚.地域性建筑创作[J].城市建筑.2008(06)
[2]杨国权.论建筑的地域性[J].建筑学报.2004(01)
[3]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2008(07)
【关键词】 地域;建筑;设计
引言:
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特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相对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在设计创作时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尊重生活,强调品质,创造出既符合现代人们需要,又具有传统特色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筑。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创作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分析,设计出真正意义上有生命的地域建筑。
一、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建筑创作
由于自然气候、物质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文化习俗,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方物质条件,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发展之路。
巧妙地结合自然环境,才能创造出具有宜人空间和强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自然环境包括了气象气候、水源水流、地形地貌和物种资源等等,在建筑中可表现为采光、通风、形体空间等。
回到建筑最初的功能,她是作为人类抵挡风雨的遮蔽物出现的,在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时期,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都是巢居或者穴居,都是有同类性质的建筑形式。比如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产生了底层架空的干阑式建筑,东北与西南生长这旺盛的树木,他们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运用生物气候学进行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注重采用自然通风、屋顶遮阳格片、外墙绿化系统等防晒、隔热、通风等措施,节约能源,并保持了地区特色
二、依据当地资源进行建筑创作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我们应根据特定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来选择适宜的建筑创作方式。
地域建筑创作最适宜的就是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我们应在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技术来创造经济节能的建筑,并非一定要通过高成本,高技术来刻意追求绿色建筑的标准。
设计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设计方法,二是既注重地方性,又适当引入适宜技术,三是利用最新理论和最近科技来设计。
例如某图书馆的生态设计,该建筑是一座地上5层、地下1层的现代化校园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通过包括遮阳、自然采光、中庭和边庭自然通风、围护结构高性能保温、水池替代冷却塔、地道风等各种节能技术的运用,在设计中采用普通建筑材料,普通适宜技术,降低材料与技术成本。达到简单、适用、有效、经济的效果。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建筑创作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地理条件、经济、科技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
建筑属性就具有地域性,就是依托地域文化诞生的,建筑脱离不了文化属性。如果在建筑创作中与当地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的话,在建筑创作中可能会忽略很多建筑中最本质的问题。
由于不同民族在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心理结构、伦理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虽然气候、环境、民族各有不同,建筑都包含有当地地域特征和文化的背景。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各方面都渗透着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对地方建筑形式提取与变形,传承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文化。比如美国SOM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通过对中国古代密檐式塔形象的成功抽象,将高耸的体量分成几段来处理。每段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渐缩减,形成了密檐式古塔的意象,在表达中国建筑的地域特征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关注时代发展进行建筑创作
以人为本,就是设计者将自身融入到使用者的世界中,细心发掘特定区域的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心里感受和需求是什么。如果建筑无法围绕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就将停滞不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
建筑的空间与形式,是人们某一种生活方式的直接物质与精神。如今设计者经常缺乏的是对生活的体验,对当地生活的深入了解,对老百姓的追求的是什么,喜闻乐见的是什么,以及气候因素等等方面如果没有生活体验。实际上就很难创作出真正具有地方文脉、地域特点的建筑。
纵观我国建筑发展史,从秦砖汉瓦到唐代的斗拱,再到宋、清的营造法式,每朝每代都在传承与创新中变化,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烙印,都是“新的时代建筑”。
五、结束语
每一个城市都应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质,每个城市都应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片街区、一栋建筑、或厚重、或秀美、或人文、或休闲。大量的老建筑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没有归属感的全球化的现代建筑,城市失去记忆,就像失去记忆的人一样苍白和迷茫。如同一棵大树被无情的砍伐,然后随意的嫁接新的枝条。
因此,我们应以整体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地域建筑创作,辩证的分析当地经济技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变化的差异,由宏观到细节,由表及里,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曾坚.地域性建筑创作[J].城市建筑.2008(06)
[2]杨国权.论建筑的地域性[J].建筑学报.2004(01)
[3]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