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温天气或成常态
2013年的夏天,异常的高温热浪席卷了中国长江流域,40℃以上的高温屡屡刷新各地的纪录,传统“十大火炉”城市的排名已然发生变化。不仅在中国,2003年的欧洲、2012年的美国,都曾出现过极端高温天气。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研究员迪姆·库默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亚历山大·罗宾逊,在8月15日出版的《环境研究通讯》期刊上撰文表示:全球10%的地区在2020年之前还将遭受两次极端高温天气,未来30年内全球异常高温天气将更为频繁和猛烈;如果温室气体减排照目前的轨迹发展下去,到2100年全球有85%的地区会遇到异常高温天气、65%的地区则可能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当一轮轮热浪席卷北半球时,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将原因归结为一点:全球气候变暖。科学数据表明,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74℃,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升温尤其明显。本世纪最初10年是160年以来最热的10年,最高气温纪录数量超过其他任何10年。2003年夏天,欧洲人遭遇了高于往年平均气温3.8℃的酷夏,比历史最高值还高了1.4℃,这对于习惯了凉爽气候的欧洲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难挨的夏天。欧洲因高温天气死亡人数多达近2.6万,其中法国因此死亡近1.4万人。与此同时,这10年也是极端天气空前集中出现的时期,从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到俄罗斯的热浪,从亚马逊的干旱到巴基斯坦的洪涝,种种反常的气候袭击全球。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气候变暖这一议题上。
近日,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李维京表示,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整个北半球副高位置逐渐向北扩张,雨带也随之变化,所以今年欧洲、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高温,而本该气候炎热的印度、巴基斯坦则遭受洪涝。他还提出,我国雨带已经发生北移,北涝南旱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如果按这种趋势,那么今年长江流域普遍高温的天气或许会成为常态,极端天气或许会频频光顾较高纬度的地区,极端天气也会变得普遍。
北极变热危害大
据《每日邮报》2013年8月7日报道,今年4月份,挪威极地研究所研究员在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特群岛上抓拍到一只看起来体格健壮的雄性北极熊,然而今年7月,他却见到了这只北极熊枯瘦如柴的尸体。北极熊国际中心的伊恩斯特林博士断定这只北极熊死前肯定饱受饥饿的折磨,因为它的身体早已没有脂肪。不过也有人怀疑该北极熊是老死的。不论真实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引起北冰洋海冰层的消融,北极熊越来越难找到食物,幼崽的成活率也越来越低。
冰川消融、冻土大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逐增、物种繁衍规律出现变化等现象,显示出全球变暖已引发多方面的连锁反应。有研究发现,暖水鱼的种类数量在增多,冷水鱼的种类数量在不断减少,热带地区的珊瑚礁也因高温出现了白化的现象。上世纪初以来,全球海平面一直在上升,从1961年到2003年的40多年期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8毫米。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对沿海的纽约、东京、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曼谷等世界大都市来说,无疑将是灭顶之灾。
更加不容忽视的是,过去几十年里,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至少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自2001年以来,每年融化并重新冻结的海冰面积一直在缩减,每年缩减的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英国。日益变暖的北极海水,正在加速俄罗斯北方东西伯利亚海下面的永久冻土融化,那里储藏的大量甲烷可能将被释放出来,而这反过来又会加速全球变暖的态势。剑桥大学海洋物理学教授彼得·沃德汉姆斯认为北极海冰可能在2015年夏季完全消失,这种情况可能将对全球气候造成灾难性影响。有计算财务后果的研究人员表示,北极正在快速融化的海冰和永久冻土很可能给世界造成至少6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气候变暖弊大于利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这种变化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损害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馈赠。当北极海水正在急速消融的同时,北极沿岸的国家也看到了北极航道打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随着海冰融化,俄罗斯不再需要每次都动用破冰船来打通航道,运费正在降低。对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及观察国来说,给远洋运输和对外贸易带来巨大商机。北极地区据信拥有全球30%的未探明天然气储量和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这些资源的开采因为北极航道的开通而成为可能。
在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暖冬”的持续出现,地面积温上升,越冬农作物区域普遍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随之普遍增加。相对较寒冷地区开始变得适宜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单产和总产也在逐年提高。在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属于半沙漠型地带),以及夏季比不列颠哥伦比亚还要冷的安大略省,因为全球变暖,这两个地区的葡萄酒品质有了很大飞跃。气候变暖,大气中的水汽不断增加,这将会给干燥的内陆带来更多雨水。全球的政治经济中心或许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有所转移,原来适宜居住的地方有可能变成荒漠,而现在的荒漠可能会变成繁荣的经济政治中心。
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巨大危害,过去多番气候谈判均强调要削减碳排放量。如何削减碳排放量?调整能源结构,实施清洁生产,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征收碳税等等,都是削减碳排放量的措施。为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这一全球都无法忽略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加强了合作,国际关系变得紧密起来,各国在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能源政策的制定方面也变得更加科学化。哥本哈根共识中心主任比约恩·隆伯格称,大力研发廉价绿色能源才是出路。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由于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性的议题,引发了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广泛重视,这也不妨看作是全球变暖带来的一层有利影响。
当然,更多的研究显示,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复杂和深刻。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今年8月4日刊登一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将诱发全球范围内更多暴力冲突,尤其是在非洲地区。研究预测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以现在的速度继续增加,将有更多部落、种族之争及国内、国际战乱爆发。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对热带地区的影响远超其他地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遭遇的旱灾会大幅增多,这可能将使群体摩擦的几率增加56%,而个人之间的冲突频率则会上升16%。 在2012年11月份多哈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前,世界银行发布一份报告警告说,如果在本世纪全球升温幅度达4℃,世界多地将产生前所未有的热浪、严重干旱和大洪水。这份研究报告还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农作物产量减少的风险在迅速提高。“在印度、非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出现高温和极端温度的地区,已经观察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还将带来严峻的人口迁徙问题。英国经济学家、气候变化问题专家斯特恩勋爵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如果气温增幅达到5℃,天气变化将无规律可循,沙漠面积会进一步扩大,数亿人会面临颗粒无收、牲畜死亡的境况,他们将不得不背井离乡。”2012年6月,联合国挪威难民理事会境内流离失所者监控中心发布一份报告,指出2011年全球共有1490万人因自然灾害流离失所,其中90%发生在亚洲;2011年十大自然灾害中,有9个与水文气象灾害有关,占流离失所总人数的92%。该监控中心的专家分析认为,这些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直接关系。
二氧化碳不是祸因?
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当时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全球变暖的大争论,科学家们预测了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各种灾难性的后果,一度给人们带来恐慌。不过科学界对于全球升温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否有必然的关联的问题,争论已久。
过去几十年里,由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推动,全球变暖问题逐渐从科学认识转化为政治共识。主流观点认为,是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全球变暖,即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是当今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米歇尔·雅罗表示:“吸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正在改变我们的气候。”在以往的气候谈判中,各国政府都保证使全球变暖限制在2℃以内,但世界银行去年11月的报告中说:“如果没有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和行动,地球极有可能在工业革命以前气候的基础上变暖3℃以上。”
但是在科学界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1991年,气象学家理查德·林德森就曾和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有过交锋,他猛烈批评戈关于全球环境的问题认识极为片面且缺乏某些必要的研究常识。林德森认为地球气候长久以来就处在不停的变化中,其中原因复杂多样,而不能把它仅仅归咎于全球变暖支持者所说的二氧化碳排放。
1998年和1999年,美国科学家曼恩在博士毕业前后发表两篇论文,提出了有名的“曲棍球杆曲线”。他认为过去的1000年内北半球的气温在持续下降,而自进入20世纪,温度却陡然上升;20世纪是过去千年里最为温暖的一个世纪,而90年代是最暖的十年,1998年是最暖的一年。这一结论被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所采用,迅速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就在人们为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加拿大的斯蒂芬·麦金泰尔等人发现并指出了其中的蹊跷。2006年,美国国会能源与商业委员会随即就此事进行了调查和听证,并且由美国统计学会证明了原始数据不能支持所谓全球温度变化的“曲棍球杆曲线”!原来是曼恩在中世纪暖期(公元1000—1200年左右)和1550—1750年的小冰期上做了手脚。
英国BBC的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抛出了一个更为极端的观点,认为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无关或者关系甚微,因为二氧化碳的增加在大气环境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根本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反对传统观点的科学家联合写了一份“非IPCC报告”,对IPCC报告进行了猛烈的驳斥,同时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解释过去100多年里全球的气候变化。
或许现在还无法准确得知到底什么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否认人类活动会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在全球变暖情况日益严峻、恶劣气候频繁出现的当下,各国应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灾难,才是当务之急。
2013年的夏天,异常的高温热浪席卷了中国长江流域,40℃以上的高温屡屡刷新各地的纪录,传统“十大火炉”城市的排名已然发生变化。不仅在中国,2003年的欧洲、2012年的美国,都曾出现过极端高温天气。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研究员迪姆·库默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亚历山大·罗宾逊,在8月15日出版的《环境研究通讯》期刊上撰文表示:全球10%的地区在2020年之前还将遭受两次极端高温天气,未来30年内全球异常高温天气将更为频繁和猛烈;如果温室气体减排照目前的轨迹发展下去,到2100年全球有85%的地区会遇到异常高温天气、65%的地区则可能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当一轮轮热浪席卷北半球时,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将原因归结为一点:全球气候变暖。科学数据表明,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74℃,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升温尤其明显。本世纪最初10年是160年以来最热的10年,最高气温纪录数量超过其他任何10年。2003年夏天,欧洲人遭遇了高于往年平均气温3.8℃的酷夏,比历史最高值还高了1.4℃,这对于习惯了凉爽气候的欧洲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难挨的夏天。欧洲因高温天气死亡人数多达近2.6万,其中法国因此死亡近1.4万人。与此同时,这10年也是极端天气空前集中出现的时期,从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到俄罗斯的热浪,从亚马逊的干旱到巴基斯坦的洪涝,种种反常的气候袭击全球。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气候变暖这一议题上。
近日,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李维京表示,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整个北半球副高位置逐渐向北扩张,雨带也随之变化,所以今年欧洲、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高温,而本该气候炎热的印度、巴基斯坦则遭受洪涝。他还提出,我国雨带已经发生北移,北涝南旱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如果按这种趋势,那么今年长江流域普遍高温的天气或许会成为常态,极端天气或许会频频光顾较高纬度的地区,极端天气也会变得普遍。
北极变热危害大
据《每日邮报》2013年8月7日报道,今年4月份,挪威极地研究所研究员在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特群岛上抓拍到一只看起来体格健壮的雄性北极熊,然而今年7月,他却见到了这只北极熊枯瘦如柴的尸体。北极熊国际中心的伊恩斯特林博士断定这只北极熊死前肯定饱受饥饿的折磨,因为它的身体早已没有脂肪。不过也有人怀疑该北极熊是老死的。不论真实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引起北冰洋海冰层的消融,北极熊越来越难找到食物,幼崽的成活率也越来越低。
冰川消融、冻土大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逐增、物种繁衍规律出现变化等现象,显示出全球变暖已引发多方面的连锁反应。有研究发现,暖水鱼的种类数量在增多,冷水鱼的种类数量在不断减少,热带地区的珊瑚礁也因高温出现了白化的现象。上世纪初以来,全球海平面一直在上升,从1961年到2003年的40多年期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8毫米。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对沿海的纽约、东京、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曼谷等世界大都市来说,无疑将是灭顶之灾。
更加不容忽视的是,过去几十年里,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至少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自2001年以来,每年融化并重新冻结的海冰面积一直在缩减,每年缩减的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英国。日益变暖的北极海水,正在加速俄罗斯北方东西伯利亚海下面的永久冻土融化,那里储藏的大量甲烷可能将被释放出来,而这反过来又会加速全球变暖的态势。剑桥大学海洋物理学教授彼得·沃德汉姆斯认为北极海冰可能在2015年夏季完全消失,这种情况可能将对全球气候造成灾难性影响。有计算财务后果的研究人员表示,北极正在快速融化的海冰和永久冻土很可能给世界造成至少6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气候变暖弊大于利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这种变化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损害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馈赠。当北极海水正在急速消融的同时,北极沿岸的国家也看到了北极航道打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随着海冰融化,俄罗斯不再需要每次都动用破冰船来打通航道,运费正在降低。对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及观察国来说,给远洋运输和对外贸易带来巨大商机。北极地区据信拥有全球30%的未探明天然气储量和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这些资源的开采因为北极航道的开通而成为可能。
在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暖冬”的持续出现,地面积温上升,越冬农作物区域普遍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随之普遍增加。相对较寒冷地区开始变得适宜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单产和总产也在逐年提高。在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属于半沙漠型地带),以及夏季比不列颠哥伦比亚还要冷的安大略省,因为全球变暖,这两个地区的葡萄酒品质有了很大飞跃。气候变暖,大气中的水汽不断增加,这将会给干燥的内陆带来更多雨水。全球的政治经济中心或许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有所转移,原来适宜居住的地方有可能变成荒漠,而现在的荒漠可能会变成繁荣的经济政治中心。
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巨大危害,过去多番气候谈判均强调要削减碳排放量。如何削减碳排放量?调整能源结构,实施清洁生产,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征收碳税等等,都是削减碳排放量的措施。为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这一全球都无法忽略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加强了合作,国际关系变得紧密起来,各国在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能源政策的制定方面也变得更加科学化。哥本哈根共识中心主任比约恩·隆伯格称,大力研发廉价绿色能源才是出路。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由于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性的议题,引发了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广泛重视,这也不妨看作是全球变暖带来的一层有利影响。
当然,更多的研究显示,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复杂和深刻。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今年8月4日刊登一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将诱发全球范围内更多暴力冲突,尤其是在非洲地区。研究预测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以现在的速度继续增加,将有更多部落、种族之争及国内、国际战乱爆发。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对热带地区的影响远超其他地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遭遇的旱灾会大幅增多,这可能将使群体摩擦的几率增加56%,而个人之间的冲突频率则会上升16%。 在2012年11月份多哈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前,世界银行发布一份报告警告说,如果在本世纪全球升温幅度达4℃,世界多地将产生前所未有的热浪、严重干旱和大洪水。这份研究报告还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农作物产量减少的风险在迅速提高。“在印度、非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出现高温和极端温度的地区,已经观察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还将带来严峻的人口迁徙问题。英国经济学家、气候变化问题专家斯特恩勋爵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如果气温增幅达到5℃,天气变化将无规律可循,沙漠面积会进一步扩大,数亿人会面临颗粒无收、牲畜死亡的境况,他们将不得不背井离乡。”2012年6月,联合国挪威难民理事会境内流离失所者监控中心发布一份报告,指出2011年全球共有1490万人因自然灾害流离失所,其中90%发生在亚洲;2011年十大自然灾害中,有9个与水文气象灾害有关,占流离失所总人数的92%。该监控中心的专家分析认为,这些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直接关系。
二氧化碳不是祸因?
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当时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全球变暖的大争论,科学家们预测了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各种灾难性的后果,一度给人们带来恐慌。不过科学界对于全球升温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否有必然的关联的问题,争论已久。
过去几十年里,由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推动,全球变暖问题逐渐从科学认识转化为政治共识。主流观点认为,是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全球变暖,即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是当今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米歇尔·雅罗表示:“吸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正在改变我们的气候。”在以往的气候谈判中,各国政府都保证使全球变暖限制在2℃以内,但世界银行去年11月的报告中说:“如果没有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和行动,地球极有可能在工业革命以前气候的基础上变暖3℃以上。”
但是在科学界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1991年,气象学家理查德·林德森就曾和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有过交锋,他猛烈批评戈关于全球环境的问题认识极为片面且缺乏某些必要的研究常识。林德森认为地球气候长久以来就处在不停的变化中,其中原因复杂多样,而不能把它仅仅归咎于全球变暖支持者所说的二氧化碳排放。
1998年和1999年,美国科学家曼恩在博士毕业前后发表两篇论文,提出了有名的“曲棍球杆曲线”。他认为过去的1000年内北半球的气温在持续下降,而自进入20世纪,温度却陡然上升;20世纪是过去千年里最为温暖的一个世纪,而90年代是最暖的十年,1998年是最暖的一年。这一结论被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所采用,迅速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就在人们为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加拿大的斯蒂芬·麦金泰尔等人发现并指出了其中的蹊跷。2006年,美国国会能源与商业委员会随即就此事进行了调查和听证,并且由美国统计学会证明了原始数据不能支持所谓全球温度变化的“曲棍球杆曲线”!原来是曼恩在中世纪暖期(公元1000—1200年左右)和1550—1750年的小冰期上做了手脚。
英国BBC的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抛出了一个更为极端的观点,认为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无关或者关系甚微,因为二氧化碳的增加在大气环境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根本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反对传统观点的科学家联合写了一份“非IPCC报告”,对IPCC报告进行了猛烈的驳斥,同时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解释过去100多年里全球的气候变化。
或许现在还无法准确得知到底什么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否认人类活动会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在全球变暖情况日益严峻、恶劣气候频繁出现的当下,各国应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灾难,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