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思是在一片质疑和反对声中走进城区的。
或(学者)曰:树洋思这个典型是因为三个“三流”创造了一个“一流”,如果洋思进了城,在硬件设施上,把洋思武装到了牙齿,这个典型有何意义?
或(领导)曰:老蔡,你在农村搞十轨制就不错了,扩大规模、到城区那是找罪受;再说城区优秀的学校太多了,洋思进城,你的优势在哪里?你还是原来的洋思吗?
或(家长)曰:老洋思地处偏僻之地,周围没有网吧、游戏厅,没有其他娱乐场所,是学习的好地方,我们正是冲着这一点才把孩子送到洋思来的。洋思搬进城区,孩子们能挡得住城区的诱惑吗?
或(当地干群)曰:洋思是办在家门口的好学校,进城之后,不仅自己的孩子以后上学不方便了,而且还连累经济发展——洋思面向全国招生,每天都有数百甚至千人的参观考察,他们的消费使洋思周边成了“小香港”。如果洋思进城,当地的老百姓不就从此断了财路?
或(城区学校)曰:洋思在农村可以死揪,可不遵循教育规律,可不遵循教学常规,可不开齐开足上好课程……因为在那里别人不知道,到了城区,一切透明、公开化,看他们如何吃不了兜着走?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话去。洋思人的脚步最终还是迈进了城区。2005年,在一片荒芜的开发区土地上,崭新的洋思中学矗立起来。当然,城市拥抱他们的并不全是繁华。
洋思进城,虽然不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却也要奋力度过一道道难关。
一是如何化解1.3个多亿的债务?洋思整体搬迁进城,征地、建筑、装备,总投资1.3个多亿。洋思这些年不断扩张,自身在经济上并没有积累,这1.3个多亿,或是由建筑工程队垫资,或是向银行贷款,或是向教师集资。新学校很快建起来了,洋思的债台也筑起来了。据统计,参与洋思基建的大小包工头有96个,每天要债的不离门,2006年,秦培元接任校长的第一天,就有几十位包工头坐在他的办公室里要钱,有的包工头甚至扬言:“如不给钱,就带民工来锁学校大门。”银行的贷款、教师的集资款有的眼看就要到期,如果还不起或者发生挤兑,那就真的无法收拾。病急乱投医,学校因急于融资,结果两次上当,不仅没融到资,反而前后花掉了几十万元。学校被沉重的债务压得透不过气来。学校第一年收的学费全部都用来还债了,正常运转只能靠卖“门票”卖资料的钱。连续两年,教师的奖金都是打的“白条”——每学年结束。先由教务处与各个年级的老师算好奖金,然后再由财务处向老师开出借条抵算奖金,并承诺待学校有钱时再按银行利率清账。奖金打的是“白条”,福利基本卜都是空头支票,因为学校没钱,领导说要发给老师的节日福利结果都没有兑现。教师看不到希望,人心浮动,有的甚至传言,说洋思办不下去了。要由一所民办学校接管。
二是如何在城里立住脚跟?泰兴城区主要有5所初中,这些初中盘踞城区,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成为泰兴初中教育优质资源的主要集中地,特别是济川实验初中,有优先招生的权利,不仅生源可以挑全市最好的,教师也可以选择全市最优秀的。教学设备更是全市一流。洋思中学是陈奂生进城,他们凭什么“与狼共舞”,在与城区这些传统势力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另一方面,城区的老百姓在为孩子选择初中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首选济川实验初中,然后再选其他初中。城区许多家长对洋思的印象就是“揪”、“死揪”、“往死里揪”,他们教育孩子时常讲的一句话是“再不听话把你送洋思去”,也就是说,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把孩子送到洋思中学去。虽然这是对洋思的误解,但洋思人必须直面与正视。现任校长秦培元说起当年进城时的艰难,无限感慨:我们想方设法与城区百姓沟通,试图让他们明白,洋思不光能教好“学不好的学生”,同样能教好“学得好的学生”。但很难——最痛苦的是城区老百姓不相信你。
三是如何适应城区环境管好师生?学校进城了,办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老师们来说,在老校区可以说是整天足不出校,全身心待在校内,先学生起身之前起身,后学生睡觉之后睡觉,除了教学就是辅导学生,每天工作近15个小时。而进城以后,与城区其他学校比较,别的学校的老师7:30上班,上完课就可以回家,晚上从来不需要晚办公,但洋思老师却因洋思中学的特殊情况,需要五点多就起身,晚上还要工作到近十点。不比不知道,一比心就跳,洋思的老师心理难免有些失衡。另一方面。城区学校的老师由于不需要到校晚办公。有的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做家教,每个晚上可以有几百元的收入,而洋思看一个班的学生晚自习费只有5元钱,还要本班几个老师一起分。巨大的收入反差同样让一些老师心理失衡。此外,洋思在老校区时,由于学校离城区较远(大部分老师家在城区),老师们回家相当不便,因此基本上都住在学校,很少回家,家里人也都习惯了。但是进城以后,老师离家近了,从学校到家最远的也只需要十多分钟。却有家不能回,整天扑在学校,孩子老人无暇照料。家人于是有了怨言。在新的环境里,如何让老师无怨无悔、继续讲奉献?
与教师管理一样,学生管理也遇到了新的问题。洋思进城后,学校周边环境与在乡村时明显不一样,正如当初一些家长所说:各种娱乐游戏场所增多,对学生的诱惑增大,学生还能像以往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吗?洋思在乡村时,就有学生受不了严格管理而偷偷跑出校园,现在进城了,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交通便捷,学生出校更容易,校外灯红酒绿,学生身心安全问题怎样保障?此外,洋思进城后,生源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以前主要是施教区的“子弟兵”和来自全国各地、在当地“教不好”的学生,现在的洋思,更有泰兴市区及其他乡镇的学生,学生的整体素质比以前高了,以前偏向于严格管理的方式能否适应?怎样创造一个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管理?
或(学者)曰:树洋思这个典型是因为三个“三流”创造了一个“一流”,如果洋思进了城,在硬件设施上,把洋思武装到了牙齿,这个典型有何意义?
或(领导)曰:老蔡,你在农村搞十轨制就不错了,扩大规模、到城区那是找罪受;再说城区优秀的学校太多了,洋思进城,你的优势在哪里?你还是原来的洋思吗?
或(家长)曰:老洋思地处偏僻之地,周围没有网吧、游戏厅,没有其他娱乐场所,是学习的好地方,我们正是冲着这一点才把孩子送到洋思来的。洋思搬进城区,孩子们能挡得住城区的诱惑吗?
或(当地干群)曰:洋思是办在家门口的好学校,进城之后,不仅自己的孩子以后上学不方便了,而且还连累经济发展——洋思面向全国招生,每天都有数百甚至千人的参观考察,他们的消费使洋思周边成了“小香港”。如果洋思进城,当地的老百姓不就从此断了财路?
或(城区学校)曰:洋思在农村可以死揪,可不遵循教育规律,可不遵循教学常规,可不开齐开足上好课程……因为在那里别人不知道,到了城区,一切透明、公开化,看他们如何吃不了兜着走?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话去。洋思人的脚步最终还是迈进了城区。2005年,在一片荒芜的开发区土地上,崭新的洋思中学矗立起来。当然,城市拥抱他们的并不全是繁华。
洋思进城,虽然不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却也要奋力度过一道道难关。
一是如何化解1.3个多亿的债务?洋思整体搬迁进城,征地、建筑、装备,总投资1.3个多亿。洋思这些年不断扩张,自身在经济上并没有积累,这1.3个多亿,或是由建筑工程队垫资,或是向银行贷款,或是向教师集资。新学校很快建起来了,洋思的债台也筑起来了。据统计,参与洋思基建的大小包工头有96个,每天要债的不离门,2006年,秦培元接任校长的第一天,就有几十位包工头坐在他的办公室里要钱,有的包工头甚至扬言:“如不给钱,就带民工来锁学校大门。”银行的贷款、教师的集资款有的眼看就要到期,如果还不起或者发生挤兑,那就真的无法收拾。病急乱投医,学校因急于融资,结果两次上当,不仅没融到资,反而前后花掉了几十万元。学校被沉重的债务压得透不过气来。学校第一年收的学费全部都用来还债了,正常运转只能靠卖“门票”卖资料的钱。连续两年,教师的奖金都是打的“白条”——每学年结束。先由教务处与各个年级的老师算好奖金,然后再由财务处向老师开出借条抵算奖金,并承诺待学校有钱时再按银行利率清账。奖金打的是“白条”,福利基本卜都是空头支票,因为学校没钱,领导说要发给老师的节日福利结果都没有兑现。教师看不到希望,人心浮动,有的甚至传言,说洋思办不下去了。要由一所民办学校接管。
二是如何在城里立住脚跟?泰兴城区主要有5所初中,这些初中盘踞城区,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成为泰兴初中教育优质资源的主要集中地,特别是济川实验初中,有优先招生的权利,不仅生源可以挑全市最好的,教师也可以选择全市最优秀的。教学设备更是全市一流。洋思中学是陈奂生进城,他们凭什么“与狼共舞”,在与城区这些传统势力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另一方面,城区的老百姓在为孩子选择初中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首选济川实验初中,然后再选其他初中。城区许多家长对洋思的印象就是“揪”、“死揪”、“往死里揪”,他们教育孩子时常讲的一句话是“再不听话把你送洋思去”,也就是说,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把孩子送到洋思中学去。虽然这是对洋思的误解,但洋思人必须直面与正视。现任校长秦培元说起当年进城时的艰难,无限感慨:我们想方设法与城区百姓沟通,试图让他们明白,洋思不光能教好“学不好的学生”,同样能教好“学得好的学生”。但很难——最痛苦的是城区老百姓不相信你。
三是如何适应城区环境管好师生?学校进城了,办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老师们来说,在老校区可以说是整天足不出校,全身心待在校内,先学生起身之前起身,后学生睡觉之后睡觉,除了教学就是辅导学生,每天工作近15个小时。而进城以后,与城区其他学校比较,别的学校的老师7:30上班,上完课就可以回家,晚上从来不需要晚办公,但洋思老师却因洋思中学的特殊情况,需要五点多就起身,晚上还要工作到近十点。不比不知道,一比心就跳,洋思的老师心理难免有些失衡。另一方面。城区学校的老师由于不需要到校晚办公。有的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做家教,每个晚上可以有几百元的收入,而洋思看一个班的学生晚自习费只有5元钱,还要本班几个老师一起分。巨大的收入反差同样让一些老师心理失衡。此外,洋思在老校区时,由于学校离城区较远(大部分老师家在城区),老师们回家相当不便,因此基本上都住在学校,很少回家,家里人也都习惯了。但是进城以后,老师离家近了,从学校到家最远的也只需要十多分钟。却有家不能回,整天扑在学校,孩子老人无暇照料。家人于是有了怨言。在新的环境里,如何让老师无怨无悔、继续讲奉献?
与教师管理一样,学生管理也遇到了新的问题。洋思进城后,学校周边环境与在乡村时明显不一样,正如当初一些家长所说:各种娱乐游戏场所增多,对学生的诱惑增大,学生还能像以往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吗?洋思在乡村时,就有学生受不了严格管理而偷偷跑出校园,现在进城了,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交通便捷,学生出校更容易,校外灯红酒绿,学生身心安全问题怎样保障?此外,洋思进城后,生源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以前主要是施教区的“子弟兵”和来自全国各地、在当地“教不好”的学生,现在的洋思,更有泰兴市区及其他乡镇的学生,学生的整体素质比以前高了,以前偏向于严格管理的方式能否适应?怎样创造一个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