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4年10月~2016年8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90例,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探究经不同方法麻醉后临床相关指标变化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具有一定的效果,安全有效,不会出现呼吸抑制的情况,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可应用推广。
[关键词]氯胺酮;异丙酚;利多卡因;小儿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7)01-068-01
小儿患者的耐受性较差,当患者出现疾病需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的时候,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进行麻醉是十分重要的,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需要具有一定的镇痛以及镇静的效果,还需要减少药物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等,从而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麻醉药物的选择较为重要。本文研究中主要针对9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麻醉,探究临床相关指标变化的差异性,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从2014年10月~2016年8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90例,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以45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一组进行研究。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5/20,年龄跨度在1岁~11岁之间,平均年龄值为(5.12±2.04)岁,该组患者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5/20,年龄跨度在1岁~11岁之间,平均年龄值为(5.12±2.04)岁,该组患者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
将90例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基本资料之间的均衡性保持良好,可进行对比研究。
1.2麻醉方法
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即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之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氯胺酮使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之后再对患者采用60mg异丙酚以及40mg利多卡因进行静脉注射,然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2组患者均在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后观察三分钟,若三分钟内并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则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若出现不良反应,则需要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干预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9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经不同方法麻醉后临床相关指标变化的差异性。
1.4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SPSS17.0软件),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卡方进行检验比较。
2.结果
针对9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进行麻醉后,在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P<0.05),见表1。
3.讨论
小儿机体自身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当患儿出现严重疾病时需要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药物进行麻醉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研究中主要针对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分别采用不同药物进行麻醉,探究其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性。
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表示针对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起效时间较短,镇痛时间较长,且不会对患儿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氯胺酮是一种静脉的麻醉药物,但是其麻醉效果一般在患者局部,对患儿进行麻醉后,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呕吐、恶心等,严重影响患者在手术中的效果,从而降低手术成功率。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临床逐渐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其中,异丙酚是一种高脂溶性药物,可以穿透患者的血脑屏障,在對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之后,起效十分快,安全有效,利多卡因是一种应激作用较为微弱的麻醉药物,三种麻醉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安全有效,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手术成功的几率。
综上所述,针对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效果较好,在麻醉过程中不会出现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三种麻醉药物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快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的起效时间,还增长了患者镇痛的维持时间,具有一定的麻醉价值,可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氯胺酮;异丙酚;利多卡因;小儿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7)01-068-01
小儿患者的耐受性较差,当患者出现疾病需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的时候,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进行麻醉是十分重要的,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需要具有一定的镇痛以及镇静的效果,还需要减少药物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等,从而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麻醉药物的选择较为重要。本文研究中主要针对9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麻醉,探究临床相关指标变化的差异性,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从2014年10月~2016年8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90例,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以45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一组进行研究。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5/20,年龄跨度在1岁~11岁之间,平均年龄值为(5.12±2.04)岁,该组患者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5/20,年龄跨度在1岁~11岁之间,平均年龄值为(5.12±2.04)岁,该组患者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
将90例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基本资料之间的均衡性保持良好,可进行对比研究。
1.2麻醉方法
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即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之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氯胺酮使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之后再对患者采用60mg异丙酚以及40mg利多卡因进行静脉注射,然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2组患者均在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后观察三分钟,若三分钟内并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则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若出现不良反应,则需要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干预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9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经不同方法麻醉后临床相关指标变化的差异性。
1.4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SPSS17.0软件),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卡方进行检验比较。
2.结果
针对9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进行麻醉后,在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P<0.05),见表1。
3.讨论
小儿机体自身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当患儿出现严重疾病时需要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药物进行麻醉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研究中主要针对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分别采用不同药物进行麻醉,探究其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性。
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表示针对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起效时间较短,镇痛时间较长,且不会对患儿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氯胺酮是一种静脉的麻醉药物,但是其麻醉效果一般在患者局部,对患儿进行麻醉后,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呕吐、恶心等,严重影响患者在手术中的效果,从而降低手术成功率。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临床逐渐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其中,异丙酚是一种高脂溶性药物,可以穿透患者的血脑屏障,在對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之后,起效十分快,安全有效,利多卡因是一种应激作用较为微弱的麻醉药物,三种麻醉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安全有效,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手术成功的几率。
综上所述,针对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效果较好,在麻醉过程中不会出现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三种麻醉药物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快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的起效时间,还增长了患者镇痛的维持时间,具有一定的麻醉价值,可应用以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