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过秦论》通篇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让人对秦的灭亡感到触目惊心,让人对秦灭亡的原因认识得更加深刻透彻。也让我们看到对比论证这一平常普通的论证方法运用得当,其作用多么神奇而强大。由此可见,对比的论证方法在《过秦论》中的运用堪称精彩绝伦。
关键词 过秦论 对比艺术
《过秦论•上》的作者贾谊,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当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但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加重了人民负担。贾谊年少即负盛名,入仕后力主政治改革,以巩固封建国家。他曾得到汉文帝的召见,但文帝却“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自己的改革主张又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贾谊的担心西汉政权江河日下,于是作《过秦论》(共三篇,其中上篇流传最广),借古讽今,暗示汉文帝应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是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过秦论•上》是一篇政论文,文章结构宏大,气势雄伟。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文中对比相互交错,层层深入,为突出中心论点造足了气势,作够了铺垫,文未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下可谓已是水到渠成,不言自明。
一、秦的兴盛与灭亡的对比
作者先写秦的兴盛,后写秦的灭亡。作者主要间接地从时间和气势上进行了对比。秦的兴盛是“奋六世之余烈”,从公元前361年到221年,约历140年方才统一全国,可谓漫长。其灭亡时间从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的时间仅仅只有两年多。从秦国建立到其灭亡也只经过了短短的15年左右,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昙花一现”。这是时间上的对比。秦兴盛时, “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且“有余力制其弊,追亡逐北”,让“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实乃有雷霆万钧、气吞万里如虎之势;而灭亡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似土崩瓦解、风吹叶落,不堪一击。在写秦兴盛时,作者笔调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为其雄壮而歌;在写其灭亡时,则笔锋陡转,如飞雕中箭,顿坠云霄,为秦的灭亡而悲叹。这是气势上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秦兴盛时的艰难与灭亡时容易。
二、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在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中,作者主要直接从国土和军事力量上进行了对比。当时秦以外的诸侯国任何一个都难与秦匹敌,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秦抗衡以求自保。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相比之下秦却处于劣势。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九国联盟的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人才之多、土地之广、兵力之多等方面,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时的来势凶猛。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却是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九国之师的逡巡而不敢进。而攻秦的结果自然不同:秦是“ 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却是“ 伏尸百万”和“争割地而赂秦”。从层层对比之中,让我们看到处于劣势的秦国反而是所向无敌,强大无比。
三、陈涉与秦的对比
在陈涉与秦的对比中,作者是采用间接对比。陈涉与秦的对比揭示出了秦亡的原因。秦自孝公到始皇,百又余年, “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再到“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势力空前强大。而陈涉乃“ 迁徙之徒,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 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能与强秦相提并论。惟一能与强秦一比的就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也就是陈涉起义得到了最强大的力量支持,这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天下民心所向。所以,陈涉“ 一夫作难”秦朝“ 七庙隳”,秦甚至连国君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最弱小的陈涉却推翻了最强大的秦朝,最强大的秦朝却灭亡于最弱小的陈涉。这一强烈的对比说明强弱并不在于地域的广阔,也不在于城池的坚固;不在于人马众多,更不在于武器的精良,而在于是否施仁政,得人心。在这强烈的对比中,秦灭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四、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作者在文中直接将陈涉与九国从出身地位、个人才能、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谋略、抗秦结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陈涉是“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其军队是 “疲弊之卒,数百之众”——“不成军旅”(《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其武器装备是“木为兵,竿为旗”——“不成器仗”(《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在文章尾一段,作者连用四个否定句,直接把陈涉与九国相比,哪有可比性?的确是“不可同年而语”。然而其成败异变,功业也相反:九国之师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而陈涉起义的结果是“ 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同是雍州之地,而对九国之师固如金汤,而面对豪俊并起则脆如鸡卵。作者极写陈涉才能低下,似有不尊重历史之嫌。因为据历史记载,陈涉和吴广起义时,曾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之计,仅凭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断定,陈涉并非像作者说的那么无能。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无非是在于揭示秦战胜强大的九国之师却亡于弱小的陈涉。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却是铁证史实,真乃发人深思,令人警醒。其实这里暗含了作者与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一脉相传的仁政思想。
五、秦始皇与其先王对比
秦孝公当政时,任用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以法治国,顺应了民心,国力大大增强,因而国家走向兴盛。“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这说明几代秦君采用的政策都是符合当时秦的国情,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因而秦走向了强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历了连年的战争,民不聊生,本该休养生息,可秦始皇没有“因遗策”,认为自己功盖三皇五帝,不可一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不以德治国,滥施淫威,采取了各种暴政:政治上“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文化上“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鞭笞天下”。这样的愚民、弱民、防民政策,失去了民心。几代秦君,不同国策,不同结局。作者用秦自身发展作对比,深刻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
《过秦论》通篇的对比堪称精彩绝伦。多种对比交织在一起,鲜明而强烈,读来让人振聋发聩,定会对秦的灭亡感到触目惊心,让人对秦灭亡的原因认识得更加深刻透彻。作者通过这些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使文章显得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达到了突出了中心论点,借古讽今,宣扬自己仁政思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曹道衡 汉魏六朝文精选[M]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4年3月
关键词 过秦论 对比艺术
《过秦论•上》的作者贾谊,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当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但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加重了人民负担。贾谊年少即负盛名,入仕后力主政治改革,以巩固封建国家。他曾得到汉文帝的召见,但文帝却“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自己的改革主张又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贾谊的担心西汉政权江河日下,于是作《过秦论》(共三篇,其中上篇流传最广),借古讽今,暗示汉文帝应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是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过秦论•上》是一篇政论文,文章结构宏大,气势雄伟。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文中对比相互交错,层层深入,为突出中心论点造足了气势,作够了铺垫,文未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下可谓已是水到渠成,不言自明。
一、秦的兴盛与灭亡的对比
作者先写秦的兴盛,后写秦的灭亡。作者主要间接地从时间和气势上进行了对比。秦的兴盛是“奋六世之余烈”,从公元前361年到221年,约历140年方才统一全国,可谓漫长。其灭亡时间从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的时间仅仅只有两年多。从秦国建立到其灭亡也只经过了短短的15年左右,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昙花一现”。这是时间上的对比。秦兴盛时, “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且“有余力制其弊,追亡逐北”,让“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实乃有雷霆万钧、气吞万里如虎之势;而灭亡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似土崩瓦解、风吹叶落,不堪一击。在写秦兴盛时,作者笔调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为其雄壮而歌;在写其灭亡时,则笔锋陡转,如飞雕中箭,顿坠云霄,为秦的灭亡而悲叹。这是气势上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秦兴盛时的艰难与灭亡时容易。
二、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在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中,作者主要直接从国土和军事力量上进行了对比。当时秦以外的诸侯国任何一个都难与秦匹敌,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秦抗衡以求自保。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相比之下秦却处于劣势。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九国联盟的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人才之多、土地之广、兵力之多等方面,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时的来势凶猛。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却是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九国之师的逡巡而不敢进。而攻秦的结果自然不同:秦是“ 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却是“ 伏尸百万”和“争割地而赂秦”。从层层对比之中,让我们看到处于劣势的秦国反而是所向无敌,强大无比。
三、陈涉与秦的对比
在陈涉与秦的对比中,作者是采用间接对比。陈涉与秦的对比揭示出了秦亡的原因。秦自孝公到始皇,百又余年, “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再到“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势力空前强大。而陈涉乃“ 迁徙之徒,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 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能与强秦相提并论。惟一能与强秦一比的就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也就是陈涉起义得到了最强大的力量支持,这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天下民心所向。所以,陈涉“ 一夫作难”秦朝“ 七庙隳”,秦甚至连国君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最弱小的陈涉却推翻了最强大的秦朝,最强大的秦朝却灭亡于最弱小的陈涉。这一强烈的对比说明强弱并不在于地域的广阔,也不在于城池的坚固;不在于人马众多,更不在于武器的精良,而在于是否施仁政,得人心。在这强烈的对比中,秦灭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四、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作者在文中直接将陈涉与九国从出身地位、个人才能、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谋略、抗秦结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陈涉是“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其军队是 “疲弊之卒,数百之众”——“不成军旅”(《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其武器装备是“木为兵,竿为旗”——“不成器仗”(《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在文章尾一段,作者连用四个否定句,直接把陈涉与九国相比,哪有可比性?的确是“不可同年而语”。然而其成败异变,功业也相反:九国之师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而陈涉起义的结果是“ 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同是雍州之地,而对九国之师固如金汤,而面对豪俊并起则脆如鸡卵。作者极写陈涉才能低下,似有不尊重历史之嫌。因为据历史记载,陈涉和吴广起义时,曾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之计,仅凭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断定,陈涉并非像作者说的那么无能。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无非是在于揭示秦战胜强大的九国之师却亡于弱小的陈涉。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却是铁证史实,真乃发人深思,令人警醒。其实这里暗含了作者与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一脉相传的仁政思想。
五、秦始皇与其先王对比
秦孝公当政时,任用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以法治国,顺应了民心,国力大大增强,因而国家走向兴盛。“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这说明几代秦君采用的政策都是符合当时秦的国情,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因而秦走向了强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历了连年的战争,民不聊生,本该休养生息,可秦始皇没有“因遗策”,认为自己功盖三皇五帝,不可一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不以德治国,滥施淫威,采取了各种暴政:政治上“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文化上“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鞭笞天下”。这样的愚民、弱民、防民政策,失去了民心。几代秦君,不同国策,不同结局。作者用秦自身发展作对比,深刻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
《过秦论》通篇的对比堪称精彩绝伦。多种对比交织在一起,鲜明而强烈,读来让人振聋发聩,定会对秦的灭亡感到触目惊心,让人对秦灭亡的原因认识得更加深刻透彻。作者通过这些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使文章显得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达到了突出了中心论点,借古讽今,宣扬自己仁政思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曹道衡 汉魏六朝文精选[M]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