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与大学生信仰培育研究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的深度推进与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教学信息化的极大发展。与此同步,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伴着网络的普及深深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趋向,尤其是负面社会思潮的影响,不仅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博弈。“四个自信”的适时提出,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完善补充,又可成为大学生信仰培育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四个自信 大学生 信仰 培育
  “四个自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具有凝结共识,激发内生动力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相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为解决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提供了理论支撑,是实现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基本指南, 是重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人才战略培养的需要。“四个自信”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对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助力大学生树立明确信仰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是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培育的重要理论遵循。
  一、大学生信仰缺失的表现特征及成因分析
  1. 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信仰的冲击与弱化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求职、交友聊天的途径与平台越来越多,多种意识形态纷繁交错,促成了大学生信仰的多样化。整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也不乏存在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模糊、意志薄弱之人。例如,部分大学生对信仰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化、概念化,缺乏向意识层面的转化与深入;有的大学生甚至把信仰和小目标划上等号;有的大学生信仰不够自信,来回摇摆、飘忽不定;有的大学生认为信仰太大、太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大学生没有信仰或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信仰;即便是有信仰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指向也不尽相同,对信仰的认识以及为信仰实践的力度有所差异。以上列举,深刻地反映着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信仰的冲击与弱化。
  2.理论认同与实践不足造成信仰的偏离
  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价值主要来自课本的理论熏陶、家庭教育、教师教导、朋辈影响。然而,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现实环境中,大学生将信仰科学地生成内生动力以及外化为自觉行动者却很鲜见。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主观的认为,现实与信仰差距太大,甚至看不清两者的关系或者关联性并不大。究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忽视了信仰的助推剂作用,才促使产生只注重眼前现实利益的狭隘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的作用逐渐使大学生表现为动力不足,进而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认同、行为举止,甚至弱化了坚定信仰的实践,最终表现为是非不分、原则不清、目标不明形成的生活盲目。
  3.存在庸俗的价值认同而丧失信仰
  正确的信仰引领着价值观念的正向形成,错误的信仰则反映着少数大学生不健康、不成熟的心理。正确信仰的反向认同主要体现在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等方面。这些带有西方性质的反向认同不仅与马克思主义争夺阵地,还错误地表达着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的观点,更甚者,把这种观点以不同的渠道向高校渗透,对大学生的信仰培育造成巨大冲击。基于此,部分思路不清、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侵蚀,逐渐产生纯物质化的行为倾向,价值引领与现实利益同质化,在这种意识驱动下,也就盲目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反向认同。
  二、新时代对大学生开展信仰培育的实践意义
  1. 加强大学生信仰培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帮助大学生明确目标、解决知行统一的问题,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目标明确的价值信仰。
  大学生仅仅接受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信仰的树立,则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众所周知,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综合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教导和帮助,脱离不了现实环境的教育,更不能离开自身对于正确事物的剖析和认识。信仰有很强的渲染性,可以激发个体的潜力,从而塑造道德魅力。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区别是非、明辨善恶,首先应从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能力开始。因此,大学生除了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换言之,对大学生信仰的培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强大学生信仰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需要
  梁启超指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发展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新时代重要的目标任务,是百年来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接续和推进。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梦,也是大学生的梦,大学生的信仰和梦想具有一致性和相通性。作为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方式,只有把实现中国梦和大学生的信仰有效链接起来,实现中国梦才具有了强大的青年基础,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责任重大、使命崇高,只有明确、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赋予其重要的时代任务,大学生也才会自觉承担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依此来看,加强当代青年信仰的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需要。
  三、“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信仰培育研究
  培育大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具有精神动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培育大学生具有坚定信仰的魅力之处。有学者提出,如果形象的把“四个自信”比喻成为一个人,则道路自信是心脏,制度自信是骨骼,文化自信是气质,理论自信是思想。所以,坚持“四个自信”,助力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促进其自由而全面发展起到全方位的作用。   1.坚持“四个自信”的依据:确立信仰铸魂
  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体现;坚定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民富裕的根本保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逻辑的理论;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先进文化才能激发新时期发展的活力。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同时,亦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个自信”作为一种理论基础,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解决坚持与信仰的问题。信仰决定价值,灵魂体现高贵。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注定缺乏精神意志。历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铸魂工程,不断完善和丰富理论知识,“四个自信”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信仰铸魂的重要理论,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中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大学生要以此作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重要依据,坚定树立起共产主义信仰的旗帜,才能对实现中国梦有执着的信念,也就能自觉的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堅持“四个自信”的本质:完善实践筑梦
  “四个自信”的本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把握了这个本质,也就夯实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的理论根基。仅从文化视角来看,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先进文化,是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条件。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主战场,一直以来,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弘扬之责任,为大学生认识文化、学习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场域。但要明确的是,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论认同,不仅仅只是入脑入心,更重要的是要不断通过实践,使大学生认识和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简言之,就是要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当然,四个自信的理论认同还需要制度支持,因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对“四个自信”认同的实践育人机制,以制度激励加深大学生的认同感,进而通过亲身感受和实践体察产生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坚持四个自信就是完善实践筑梦的重要基础。
  3.坚持“四个自信”的魅力:实现全面助人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实现这一目标也是对坚持“四个自信”的要求。以传统文化为主体所形成的文化自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始终展现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
  高校大学生除依靠知识的获取提高自己的能力,还要学会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也就是说,明确目标和方向,以及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有魅力、有品格的大学生,坚持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终答案。科学的理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斗志、凝聚信仰的力量,只有树立自信,树立伟大理想和明确目标,大学生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大厦中发挥主人公的作用,才能升华为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体现教育的真正本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四个自信”教育与重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J],中共成都市委学报,2017年第3期.
  [2]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发展是国家进步的要求,伴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越来越密切,各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作为各个民族的代表,和汉族学生一样,也肩负着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希望,也是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本文基于当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现实情况,围绕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 统战工作 必
摘要:慕课是指大规模、免费开放的线上教学课程,慕课具备开放的网络学习教育的优势,课程覆盖较广,比如,人文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科技课程等。近几年,诸多具有操作性与技术性强的课程也逐渐在慕课上进行教学,慕课课程教学属于免费、开放的平台。本文对慕课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总结了慕课的重要性和机遇,由此来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发展。  关键词:慕课 大学生 思政教育 改革路径  引言  慕课是网络技术与教育教学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我国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实践技能,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明确自身管理宗旨。但是当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本文通过对当前高
刘勇老师,中共党员,援疆之前担任山东省青岛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张戈庄中学团委书记兼政教处主任,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20年;先后获得平度市优秀班主任、优秀共青团工作者、优秀大队辅导员、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等荣誉和业务称号,自己撰写的论文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发表和获奖。2020年8月,在山东省青岛平度市教体局的号召下,他主动报名参加为期一年的国家第二批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活动。
摘要:高职院校体育舞蹈双语教学不仅是项目发展的必然方向所需,更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体育舞蹈具有体育类及舞蹈类学科的特点及项目外来性的优势,使双语教学更便于在体育舞蹈课堂实施。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实践探索,结果显示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中开展具有可行性,建议完善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完善体育舞蹈双语教材。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舞蹈 双
摘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在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尤为重要。文章从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性问题、牢记使命性要求对现今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
(2021年7月2日)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认识。
仲夏时节,位于中哈边境的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萨尔布拉克草原山花正盛,牛羊悠闲地吃着草。对于“七一勋章”获得者、81岁的魏德友而言,这是他看了57年仍没厌倦的风景。作为通往边境地区的重要通道,萨尔布拉克虽然名叫草原,但实际上是一片草木并不茂盛的荒滩。冬季风雪肆虐,夏天蚊虫猖獗,在这里生活绝对不是田园牧歌般的体验。从北京参加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魏德友又回到了空旷寂寥的草原。
摘要:大思政教育是当代各大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思想和构成内容,国内各大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利用有效性方法,科学引入大思政教学思想和内容,不仅有利于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思政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革新了现有的思政教学学生培养思想,帮助思政教学突破了原有的桎梏,更新了思政教学思想,促进了思政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本文就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具体开展方法与其价值以及意义进行了科学阐述,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和信息交流共享逐渐得到完善,这种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形成了新时代较为多样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背景下的信息传播交流方式不同,转变了以往信息交流方式,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和变化。高校面临众多网络信息资源,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亦给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