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并将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此,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希望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等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学分析
1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1.1环境与经济协调就是从经济内部均衡到经济外部均衡的经济学关系
文献显示,“资源配置”一直都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均衡,直接关系到各项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等,例如将有限的稀缺资源投入一项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边际收益相对较低,但如果均衡分配到多项经济活动中,就会整个经济产业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即帕累托状态),以上是经济内部均衡概念[1]。
经济外部均衡则是指经济活动与其外部条件之间的均衡发展关系,也是协调发展关系。相关资料指明,经济活动、经济外部条件都是维护人类活动的关键环节,所以需要配置与实际相符的资源要素,以满足边际投入所得的边际收益相等经济学原则。不管是经济内部均衡,还是经济外部均衡,都需要合理分配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等,这是社会发展,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原则。
1.2经济学中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难处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难点就是经济活动与其外部条件之间的均衡,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自然资源的协调则是经济外部均衡的难处,如今环境保护活动也被纳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自然资源形成了效益链。其中经济活动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物质和服务上的福利;社会活动的效益则体现在社会道德和价值观;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活动的效益则是指生态效益。四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条件满足情况下可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例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能够减轻生态破坏程度及环境污染程度,而环境质量的提高则减少财产损失和降低发病率等[1-2]。
1.3环境与经济协调的多目标选择
环境与经济协调实质上就是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效益均衡关系,因素目标选择比较多且涉及到的范围广,所突出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贫困”是经济活动中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教育与医疗水平不高”是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控制”是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活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2]。
贫困、教育与医疗、水土流失与工业污染控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引人注目的问题,这3方面的问题都非常重要,都急需解决。但在解决的同时要均衡3方面问题,同时也需要相对侧重。例如经济是教育及医疗的基础,所以要相对侧重贫困问题,待贫困问题缓解后逐渐侧重于教育、医疗、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另外,不同地区情况不同,所以侧重的方向也不同,如针对经济发达环境污染严重地区,需要侧重环境污染防治问题;针对贫困地区需要侧重脱贫致富;针对生态问题突出地区,需要侧重改善生态环境,凸显出经济外部均衡的多目标选择特点。
2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
2.1环境质量影响经济水平
生态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广大群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问题是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可以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便是环境的保护和配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环境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简言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环境质量相当高,那这个国家的空气也会更新鲜,同时,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会相对较高。反之,也是如此,如果是环境质量较差则国家诸多产业也无法正常发展,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近些年,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做得并不是很好,长此以往会使得环境质量不断降低。
2.2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对环境的影响不同
对于经济的发展,总得有三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主要以农业即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而第三产业则排除农业及工业以外,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餐饮、商业以及服务等行业。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会对环境质量造成过多的影响,而随着经济进入发展时期即工业阶段,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也为环境带去了大量的危害,比如常见的废水、废气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快速,但是并没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使得大量垃圾堆放在城市街道上,或者投入河道中影响水质,对整体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一定有害影响。
3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3.1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于环境保护你越发的关注,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一步保护环境,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有法律在督促人们保护环境,但是在个别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根據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
3.2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环境的生态保护,应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公益性质,不应该加以盈利的性质。因此,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要做的是提高社会群体的良知。通常而言,环境保护主要是在政府的监督之下,但是因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相对较慢,因此很容易受到经济利益影响,无法全面的顾及到环境生态保护,这也是为什么环保一直不被重视的原因所在。因此,想要改变当前局面,就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先从政府环保意识的提高开始,带动人民群众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加深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做好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
3.3倡导人民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不只是社会人群的义务,同时也是学生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是国家的栋梁,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有一定利好性,只有当人们真正意识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时,才能真正达到环境与经济同步提高的目标。 3.4加强环境管理
第一,组建环境保护志愿小队,以提高对生活中环境污染问题的监督;第二,加大对乱排放工厂的监督力度,增加惩罚力度,从而进一步约束工厂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第三,要求各行各业,按照环境保护法来处理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等污染物。
3.5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首先,根据环保项目新建投资目标,一般国家针对基本建设的环保投资,都会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建议,这也是我们想要做到的三同时目标,其中环保经费会占到新建项目的10%,这个比例是经过科学判断、实践得出的,它不仅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不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减少新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虽然目标如此,但是我国的项目投资还无法达到10%这一比例。其次,采取或改变技改项目环保投资。针对此项环保投资,我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其中指出技改投资的7%要用到环保方面,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只有2%左右的技改资金被用在了环保方面。再者,就是关于城市建设费中用于保护环境的费用。这一项目约占总金额的30%左右,也是新建项目经费后针对环境保护费用的一大来源,它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最后,实行排污收费规则,这其中排污约占多种环保资金渠道来源的前列,而我国当前,对于这项资金的使用,主要围绕着对企业污染源头的优化以及对环保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支持,此外,根据相关环保管理部门进行环保检测等多个方面。
3.6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势必会对环境的质量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我国在不断的提高目标,从而更好更快的做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保证经济与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改善环境生态保护、优化资源利用率[8]。
3.7加大环境保护技术支持
3.7.1污染源控制技术
第一,加强对工业生产制造业的污染物排量控制,并调整产业结构,尽量减少工业数量;第二,基于环境保护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业设备及生产技术,以减少污染物产生;第三,加强对跑、冒、滴、漏等现象的管理力度,以减少资源消耗,并加强对能源材料的净化,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第四,对于造纸、食品、化工、电力、建材等产业,要制定较为完善的污染物控制标准及管理制度,以减少能耗,并降低污染物产量;第五,对于污染严重和物耗高的产业,要进行调整,必要时需要采取关、停、并、转等手段,以减少这类型企业的污染物排量,例如小造纸、小化工、小化肥、小食品、小建材等工厂[9]。
3.7.2污染物控制技术
第一,加强“三废”治理,即消烟除尘、废水处理和废气处理,例如提高废气——SO去除率、烟气脱硫率等,其中SO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减少其排量能够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从而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第二,开发新型废气脱硫技术装置,并增加SO排放税,以最大限度降低SO排量,减少酸雨对我国环境的危害;第三,增设污水处理厂,以提高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处理率,例如“十五”时期我国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并有超过100个环保重点城市,在水环境质量检测方面达到了环境保护标准,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第四,大力提倡无噪音操作,如工程建设无噪音、工业生产无噪音等,以减少噪音污染,从而保护环境,使得环境与经济得到协调发展[10]。
3.7.3充分利用环境容量
第一,布局调整,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根据环境实际情况进行布局调整,以保證经济活动与环境实际相符,使得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第二,根据环境容量分布现状划分各种经济活动的环境容量需求比例,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第三,对于功能不齐全的工业区域需要根据环境功能重新布局工业结构,以保证环境容量得到充分利用,从而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第四,根据实际区划环境功能,并摸清自然环境容量分布情况,然后在该基础上加强居民生活区环境功能治理,并提高污染源控制力度及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使得居民能够按照标准保护环境;第五,对于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容量,并调整不同功能区的交叉现象;第六,对废水排放口采用江心排放方式,使污水尽快地与清水充分混合,以消除岸边污染带[11]。此外,提高环境容量水平手段还有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建立生态农业、生态城市,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加速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自净过程,减轻环境污染水平。
结语
总之,经济发展直接影响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则直接影响人类社会发展,所以两者都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都引来社会各方人士的关注。通过分析了解到,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环境质量影响经济水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不同”,故必须实现两者协调发展。主要措施包括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人民一起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管理、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加大环境保护技术支持等,均在不同程度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茂初.生态环境政策机制的有效性——兼论塞勒行为经济学认识的政策启示[J].河北学刊,2020,40(01):154-161.
[2]刘帅,乔莹莹,任美越.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阜新市转型能力评价与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12):63-64.
关键词: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学分析
1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1.1环境与经济协调就是从经济内部均衡到经济外部均衡的经济学关系
文献显示,“资源配置”一直都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均衡,直接关系到各项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等,例如将有限的稀缺资源投入一项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边际收益相对较低,但如果均衡分配到多项经济活动中,就会整个经济产业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即帕累托状态),以上是经济内部均衡概念[1]。
经济外部均衡则是指经济活动与其外部条件之间的均衡发展关系,也是协调发展关系。相关资料指明,经济活动、经济外部条件都是维护人类活动的关键环节,所以需要配置与实际相符的资源要素,以满足边际投入所得的边际收益相等经济学原则。不管是经济内部均衡,还是经济外部均衡,都需要合理分配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等,这是社会发展,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原则。
1.2经济学中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难处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难点就是经济活动与其外部条件之间的均衡,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自然资源的协调则是经济外部均衡的难处,如今环境保护活动也被纳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自然资源形成了效益链。其中经济活动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物质和服务上的福利;社会活动的效益则体现在社会道德和价值观;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活动的效益则是指生态效益。四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条件满足情况下可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例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能够减轻生态破坏程度及环境污染程度,而环境质量的提高则减少财产损失和降低发病率等[1-2]。
1.3环境与经济协调的多目标选择
环境与经济协调实质上就是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效益均衡关系,因素目标选择比较多且涉及到的范围广,所突出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贫困”是经济活动中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教育与医疗水平不高”是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控制”是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活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2]。
贫困、教育与医疗、水土流失与工业污染控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引人注目的问题,这3方面的问题都非常重要,都急需解决。但在解决的同时要均衡3方面问题,同时也需要相对侧重。例如经济是教育及医疗的基础,所以要相对侧重贫困问题,待贫困问题缓解后逐渐侧重于教育、医疗、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另外,不同地区情况不同,所以侧重的方向也不同,如针对经济发达环境污染严重地区,需要侧重环境污染防治问题;针对贫困地区需要侧重脱贫致富;针对生态问题突出地区,需要侧重改善生态环境,凸显出经济外部均衡的多目标选择特点。
2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
2.1环境质量影响经济水平
生态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广大群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问题是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可以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便是环境的保护和配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环境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简言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环境质量相当高,那这个国家的空气也会更新鲜,同时,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会相对较高。反之,也是如此,如果是环境质量较差则国家诸多产业也无法正常发展,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近些年,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做得并不是很好,长此以往会使得环境质量不断降低。
2.2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对环境的影响不同
对于经济的发展,总得有三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主要以农业即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而第三产业则排除农业及工业以外,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餐饮、商业以及服务等行业。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会对环境质量造成过多的影响,而随着经济进入发展时期即工业阶段,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也为环境带去了大量的危害,比如常见的废水、废气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快速,但是并没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使得大量垃圾堆放在城市街道上,或者投入河道中影响水质,对整体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一定有害影响。
3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3.1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于环境保护你越发的关注,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一步保护环境,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有法律在督促人们保护环境,但是在个别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根據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
3.2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环境的生态保护,应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公益性质,不应该加以盈利的性质。因此,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要做的是提高社会群体的良知。通常而言,环境保护主要是在政府的监督之下,但是因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相对较慢,因此很容易受到经济利益影响,无法全面的顾及到环境生态保护,这也是为什么环保一直不被重视的原因所在。因此,想要改变当前局面,就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先从政府环保意识的提高开始,带动人民群众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加深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做好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
3.3倡导人民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不只是社会人群的义务,同时也是学生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是国家的栋梁,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有一定利好性,只有当人们真正意识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时,才能真正达到环境与经济同步提高的目标。 3.4加强环境管理
第一,组建环境保护志愿小队,以提高对生活中环境污染问题的监督;第二,加大对乱排放工厂的监督力度,增加惩罚力度,从而进一步约束工厂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第三,要求各行各业,按照环境保护法来处理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等污染物。
3.5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首先,根据环保项目新建投资目标,一般国家针对基本建设的环保投资,都会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建议,这也是我们想要做到的三同时目标,其中环保经费会占到新建项目的10%,这个比例是经过科学判断、实践得出的,它不仅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不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减少新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虽然目标如此,但是我国的项目投资还无法达到10%这一比例。其次,采取或改变技改项目环保投资。针对此项环保投资,我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其中指出技改投资的7%要用到环保方面,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只有2%左右的技改资金被用在了环保方面。再者,就是关于城市建设费中用于保护环境的费用。这一项目约占总金额的30%左右,也是新建项目经费后针对环境保护费用的一大来源,它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最后,实行排污收费规则,这其中排污约占多种环保资金渠道来源的前列,而我国当前,对于这项资金的使用,主要围绕着对企业污染源头的优化以及对环保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支持,此外,根据相关环保管理部门进行环保检测等多个方面。
3.6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势必会对环境的质量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我国在不断的提高目标,从而更好更快的做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保证经济与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改善环境生态保护、优化资源利用率[8]。
3.7加大环境保护技术支持
3.7.1污染源控制技术
第一,加强对工业生产制造业的污染物排量控制,并调整产业结构,尽量减少工业数量;第二,基于环境保护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业设备及生产技术,以减少污染物产生;第三,加强对跑、冒、滴、漏等现象的管理力度,以减少资源消耗,并加强对能源材料的净化,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第四,对于造纸、食品、化工、电力、建材等产业,要制定较为完善的污染物控制标准及管理制度,以减少能耗,并降低污染物产量;第五,对于污染严重和物耗高的产业,要进行调整,必要时需要采取关、停、并、转等手段,以减少这类型企业的污染物排量,例如小造纸、小化工、小化肥、小食品、小建材等工厂[9]。
3.7.2污染物控制技术
第一,加强“三废”治理,即消烟除尘、废水处理和废气处理,例如提高废气——SO去除率、烟气脱硫率等,其中SO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减少其排量能够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从而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第二,开发新型废气脱硫技术装置,并增加SO排放税,以最大限度降低SO排量,减少酸雨对我国环境的危害;第三,增设污水处理厂,以提高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处理率,例如“十五”时期我国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并有超过100个环保重点城市,在水环境质量检测方面达到了环境保护标准,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第四,大力提倡无噪音操作,如工程建设无噪音、工业生产无噪音等,以减少噪音污染,从而保护环境,使得环境与经济得到协调发展[10]。
3.7.3充分利用环境容量
第一,布局调整,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根据环境实际情况进行布局调整,以保證经济活动与环境实际相符,使得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第二,根据环境容量分布现状划分各种经济活动的环境容量需求比例,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第三,对于功能不齐全的工业区域需要根据环境功能重新布局工业结构,以保证环境容量得到充分利用,从而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第四,根据实际区划环境功能,并摸清自然环境容量分布情况,然后在该基础上加强居民生活区环境功能治理,并提高污染源控制力度及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使得居民能够按照标准保护环境;第五,对于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容量,并调整不同功能区的交叉现象;第六,对废水排放口采用江心排放方式,使污水尽快地与清水充分混合,以消除岸边污染带[11]。此外,提高环境容量水平手段还有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建立生态农业、生态城市,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加速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自净过程,减轻环境污染水平。
结语
总之,经济发展直接影响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则直接影响人类社会发展,所以两者都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都引来社会各方人士的关注。通过分析了解到,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环境质量影响经济水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不同”,故必须实现两者协调发展。主要措施包括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人民一起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管理、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加大环境保护技术支持等,均在不同程度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茂初.生态环境政策机制的有效性——兼论塞勒行为经济学认识的政策启示[J].河北学刊,2020,40(01):154-161.
[2]刘帅,乔莹莹,任美越.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阜新市转型能力评价与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1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