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通常觉得,搭便车没什么特别的窍门。的确,要想搭便车,你无需做别的,往路边一站即可。但当你像比利亚里诺这样,要纯粹依靠搭便车游遍全世界时,如果想快速又安全地抵达目的地,这里面就有许多讲究了。在比利亚里诺的记录中,他一共在90个国家搭乘了2350次便车,总里程约16万公里,换算下来可绕地球赤道四周。
在比利亚里诺最近一次洲际旅行的最后一程,我认识并加入了他,从纳米比亚中部到南非的开普敦,这段旅途大约1600公里,大致相当于从纽约到佛罗里达。
蜿蜒的纳米比亚B4公路通往海滨小城吕德里茨,我们站在路边,周围是绵延的沙漠。比利亚里诺满脸堆笑——“傻笑是我唯一的武器!”刺眼的阳光令他眯起眼睛,但他仍然乐观地竖起大拇指,仿佛是在告诉世人他的表现很棒。
这个当代的无业游民有着紧凑的行程:日出即起,8点钟来到路边等车,那时路上跑长途的车子最多。他认为搭不搭得上便车(以及能否安全地搭便车),主要在于搭便车者而非司机。我们等车时,他说道:“光竖起大拇指是搭不到便车的,要面露微笑才行。”
等我们上车后,司机丽塔说:“附近像你们这样的人并不多见。”
“为什么不多见?”比利亚里诺回应道,他戏谑地将一只手放到丽塔的胳膊上,“因为我们都很帅么?”
比利亚里诺的公路之旅起源于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那一年他23岁。这场危机迫使他的父母搬到一套小公寓里,连他的房间都没有。通货膨胀将人们的毕生积蓄化为乌有,比利亚里诺的朋友们走上街头抗议,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当时在马德普拉塔国立大学攻读心理学的比利亚里诺也退了学。“我意识到你可能为了房子和事业工作一生,然后一夜之间,这些东西悉数灰飞烟灭。”他说。
2003年,比利亚里诺来到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在一家奶酪厂里当保安,还当过行李员,攒下钱寄回国补贴父母。过了几年,他手中有了4000美元积蓄,遂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开启了一趟旅行,这趟旅行也为其第一本书提供了基本素材。他省吃俭用,每天仅花5美元,大体上重走了风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横跨欧亚大陆的“嬉皮士之路”,游览了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还绕道去了叙利亚和伊拉克。在贝尔法斯特,他曾与当地一些朋友抗议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但觉得毫无收获,于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姿态。“我通过旅行来描述人类之善,”比利亚里诺在书中讲述其旅行动机时写道,“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我相信,在这个时代,描述友善好客的例子具有政治色彩。”或者如同他告诉我的,“搭便车是强势者与弱势者达成和谐的一个过程,我喜欢把自己放在弱势位置,来观察会发生什么。” 在即将跨越边境进入阿富汗时,他紧张得手足无措,几乎要调头返回。好不容易克服了内心的担忧之后,他搭便车来到赫拉特,这是从伊朗进入阿富汗后的第一座大城市。在那里,他被一户人家免费留宿,睡觉时却在枕边放了一把刀以防被绑架。翌日早晨,他羞愧地发现,自己提防了一整夜的主人已经给他准备了早餐。接下来,他和一位印度承包商搭便车穿越了塔利班控制区,后来他了解到,那位印度承包商被激进分子劫持并杀害了,不过他毫发无损地来到了喀布尔,并意识到,即便是在这个战乱的国度,也如同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一样,陌生人总是会“帮助你,他们留你住宿,支持你,向你提供你没有的东西”。
乔治是我们这一路上遇到的第一位白人司机,今年23岁,他的爷爷是一位苏格兰移民。乔治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东北部港市德鲁斯附近工作过一段时间,他本以为我们的住宿情况会好一些,听完了介绍后,他不禁大声惊叹,比利亚里诺是“从哪里来的胆子这么做”,“伙计,这样太危险了!”
我们一路隆隆南行,沙漠渐渐让位于葡萄园和麦田,纳米比亚中部如外星球般的沙丘被黑荆棘和鸟李树取代。在没人提示的情况下,乔治表示他打算移民爱尔兰,可又有些担心,因为他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或者说不知道如何移民。比利亚里诺将司机向人袒露心扉的倾向称为“出租车效应”:在土耳其,一名士兵自称他终生秘密过着同性恋生活;在哥伦比亚,一位父亲向比利亚里诺和拉扎里诺展示了他的两个秘密家庭,然后在“正妻”家里招待他们进餐,而正妻对他的那些情妇和私生子一无所知。
“亲爱的!”拉扎里诺老远就看到我们了,“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拉扎里诺已经与去南非卖废金属的纳米比亚农妇玛格丽特讲好了,要搭她的便车。在我们挤进她那辆丰田SUV时,玛格丽特高兴地说:“我今天做了一件善事。”
拉扎里诺身穿卡其布短裤和无袖圆领衫,眼波轻柔,略施粉黛,乌黑的头发用印花头巾包裹着。通常而言,漂亮是一种资产,虽然有时也是负资产。它能帮这对二人组搭到便車。对于很多跑长途的司机来说,她的迷人之处不仅仅是漂亮,还在于“女性也搭便车?而且还是在非洲”这种好奇心理,它呼应了搭便车时的广义悖论之一:越不着急上火,不那么迫切需要车子,你越有可能搭到车子;那些急切地需要车子的人,搭到车子的可能性反而越小。
“你认为一个女人在外面旅行(同男人相比)有很大不同吗?”玛格丽特轻拍着拉扎里诺的腿问道。
“你必须要更加小心,”拉扎里诺说,“独自一人时有些事情你不能做,比如在驾驶室里睡着了;和一大群男人一起搭车。”谈起旅途的危险,她毫不讳言。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她差点被性侵,好在比利亚里诺赶跑了施暴者。自那以后她就发现,自己在公众场合总会下意识地用双手护住胯部。她从没有将当时的场景或心理上的创伤写出来,不过这件事后来还是促使她写成了一篇触动人心的散文《我们并非坚不可摧》,发表在博客上,“我害怕旅行,我害怕思考,我害怕写作,我害怕说出我的感受,”她写道,“我知道非洲之旅会很艰难,但我没想到会如此艰难。”
在斯普林博克镇(位于南非西北部)我们下了车,然后就陷入了困境——没人让我们搭车。纳米比亚人表示歉意的笑容和手势,在这里被空车司机们的视若不见取代,还有人取笑我们。当我们离开斯普林博克镇时,已是两天之后了。
那天早晨,我们竖起大拇指,在路边等了数个小时,最终一位白人司机愿意搭载我们,他的车上还有一位黑人乘客。
“我们正在写一本关于友善及陌生人的书。”在向司机阿布里讲述了自己从开罗到开普敦的旅游计划后,比利亚里诺说道。他和拉扎里诺挽着手,坐在后排座位上,朝着他们的目的地驶去。
[译自美国《纽约时报》]
在比利亚里诺最近一次洲际旅行的最后一程,我认识并加入了他,从纳米比亚中部到南非的开普敦,这段旅途大约1600公里,大致相当于从纽约到佛罗里达。
蜿蜒的纳米比亚B4公路通往海滨小城吕德里茨,我们站在路边,周围是绵延的沙漠。比利亚里诺满脸堆笑——“傻笑是我唯一的武器!”刺眼的阳光令他眯起眼睛,但他仍然乐观地竖起大拇指,仿佛是在告诉世人他的表现很棒。
这个当代的无业游民有着紧凑的行程:日出即起,8点钟来到路边等车,那时路上跑长途的车子最多。他认为搭不搭得上便车(以及能否安全地搭便车),主要在于搭便车者而非司机。我们等车时,他说道:“光竖起大拇指是搭不到便车的,要面露微笑才行。”
等我们上车后,司机丽塔说:“附近像你们这样的人并不多见。”
“为什么不多见?”比利亚里诺回应道,他戏谑地将一只手放到丽塔的胳膊上,“因为我们都很帅么?”
比利亚里诺的公路之旅起源于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那一年他23岁。这场危机迫使他的父母搬到一套小公寓里,连他的房间都没有。通货膨胀将人们的毕生积蓄化为乌有,比利亚里诺的朋友们走上街头抗议,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当时在马德普拉塔国立大学攻读心理学的比利亚里诺也退了学。“我意识到你可能为了房子和事业工作一生,然后一夜之间,这些东西悉数灰飞烟灭。”他说。
2003年,比利亚里诺来到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在一家奶酪厂里当保安,还当过行李员,攒下钱寄回国补贴父母。过了几年,他手中有了4000美元积蓄,遂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开启了一趟旅行,这趟旅行也为其第一本书提供了基本素材。他省吃俭用,每天仅花5美元,大体上重走了风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横跨欧亚大陆的“嬉皮士之路”,游览了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还绕道去了叙利亚和伊拉克。在贝尔法斯特,他曾与当地一些朋友抗议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但觉得毫无收获,于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姿态。“我通过旅行来描述人类之善,”比利亚里诺在书中讲述其旅行动机时写道,“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我相信,在这个时代,描述友善好客的例子具有政治色彩。”或者如同他告诉我的,“搭便车是强势者与弱势者达成和谐的一个过程,我喜欢把自己放在弱势位置,来观察会发生什么。” 在即将跨越边境进入阿富汗时,他紧张得手足无措,几乎要调头返回。好不容易克服了内心的担忧之后,他搭便车来到赫拉特,这是从伊朗进入阿富汗后的第一座大城市。在那里,他被一户人家免费留宿,睡觉时却在枕边放了一把刀以防被绑架。翌日早晨,他羞愧地发现,自己提防了一整夜的主人已经给他准备了早餐。接下来,他和一位印度承包商搭便车穿越了塔利班控制区,后来他了解到,那位印度承包商被激进分子劫持并杀害了,不过他毫发无损地来到了喀布尔,并意识到,即便是在这个战乱的国度,也如同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一样,陌生人总是会“帮助你,他们留你住宿,支持你,向你提供你没有的东西”。
乔治是我们这一路上遇到的第一位白人司机,今年23岁,他的爷爷是一位苏格兰移民。乔治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东北部港市德鲁斯附近工作过一段时间,他本以为我们的住宿情况会好一些,听完了介绍后,他不禁大声惊叹,比利亚里诺是“从哪里来的胆子这么做”,“伙计,这样太危险了!”
我们一路隆隆南行,沙漠渐渐让位于葡萄园和麦田,纳米比亚中部如外星球般的沙丘被黑荆棘和鸟李树取代。在没人提示的情况下,乔治表示他打算移民爱尔兰,可又有些担心,因为他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或者说不知道如何移民。比利亚里诺将司机向人袒露心扉的倾向称为“出租车效应”:在土耳其,一名士兵自称他终生秘密过着同性恋生活;在哥伦比亚,一位父亲向比利亚里诺和拉扎里诺展示了他的两个秘密家庭,然后在“正妻”家里招待他们进餐,而正妻对他的那些情妇和私生子一无所知。
“亲爱的!”拉扎里诺老远就看到我们了,“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拉扎里诺已经与去南非卖废金属的纳米比亚农妇玛格丽特讲好了,要搭她的便车。在我们挤进她那辆丰田SUV时,玛格丽特高兴地说:“我今天做了一件善事。”
拉扎里诺身穿卡其布短裤和无袖圆领衫,眼波轻柔,略施粉黛,乌黑的头发用印花头巾包裹着。通常而言,漂亮是一种资产,虽然有时也是负资产。它能帮这对二人组搭到便車。对于很多跑长途的司机来说,她的迷人之处不仅仅是漂亮,还在于“女性也搭便车?而且还是在非洲”这种好奇心理,它呼应了搭便车时的广义悖论之一:越不着急上火,不那么迫切需要车子,你越有可能搭到车子;那些急切地需要车子的人,搭到车子的可能性反而越小。
“你认为一个女人在外面旅行(同男人相比)有很大不同吗?”玛格丽特轻拍着拉扎里诺的腿问道。
“你必须要更加小心,”拉扎里诺说,“独自一人时有些事情你不能做,比如在驾驶室里睡着了;和一大群男人一起搭车。”谈起旅途的危险,她毫不讳言。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她差点被性侵,好在比利亚里诺赶跑了施暴者。自那以后她就发现,自己在公众场合总会下意识地用双手护住胯部。她从没有将当时的场景或心理上的创伤写出来,不过这件事后来还是促使她写成了一篇触动人心的散文《我们并非坚不可摧》,发表在博客上,“我害怕旅行,我害怕思考,我害怕写作,我害怕说出我的感受,”她写道,“我知道非洲之旅会很艰难,但我没想到会如此艰难。”
在斯普林博克镇(位于南非西北部)我们下了车,然后就陷入了困境——没人让我们搭车。纳米比亚人表示歉意的笑容和手势,在这里被空车司机们的视若不见取代,还有人取笑我们。当我们离开斯普林博克镇时,已是两天之后了。
那天早晨,我们竖起大拇指,在路边等了数个小时,最终一位白人司机愿意搭载我们,他的车上还有一位黑人乘客。
“我们正在写一本关于友善及陌生人的书。”在向司机阿布里讲述了自己从开罗到开普敦的旅游计划后,比利亚里诺说道。他和拉扎里诺挽着手,坐在后排座位上,朝着他们的目的地驶去。
[译自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