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深1井是一口部署在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上的超深预探井,完钻井深8418m,是目前国内第一深井。由井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给下套管和固井施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采用了内插法固井解决上部大尺寸套管固井窜槽问题;采用双级固井及正注反挤工艺,解决了大尺寸套管长井段低压漏失地层的封固;采用优化施工参数、优选前置液和水泥浆体系等,解决了超深及小间隙尾管固井的问题;采用预应力固井技术等,解决了回接固井长井段一次封固及环空微隙问题。
[关键词]超深井、高温高压、低压易漏、正注反挤、小间隙、预应力固井
中图分类号:TE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914X(2018)13-0031-01
1 引言
马深1井完钻井深8418m,完钻层位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创国内及亚洲内陆最深井纪录。二开固井面临大尺寸套管超长裸眼段封固难题;尾管固井面临井下高温高压、压稳防漏、小环空间隙等一系列难点;回接固井面临一次封固段长,上下温差大的问题。通过优化施工方案,优选前置液、水泥浆体系等,解决了各开次固井的难题,固井施工成功率和固井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2 井身结构
马深1井井身结构如下:720mm导管×50m+一开482.6mm×959.64m+二开(346.08mm+339.7mm)×4293m+三开(282.6mm+273.1mm)×6203.5m+四开(206.4mm+193.7mm)×7699m+五开(146.1+139.7mm)×8418m。一开采用内插法固井,二开采用分级固井,三开、四开采用尾管+回接的固井方式,五开采用尾管固井方式。
3 固井工艺技术
3.1 二开长封固段低压漏失地层固井
3.1.1 固井难点
(1)封固井段长,井眼条件复杂。①二开Φ346.08mm+Φ339.7mm复合套管下深4292.98m。套管悬重360吨以上,大悬重易造成吊卡处接箍变形,易造成丝扣上不到位,给后期施工带来隐患。②须家河地层压力窗口窄,2251m-3536m井段有裂缝性含气层、煤层气、页岩气显示,气层压稳是难点之一。③地层承压能力低。钻井液密度1.57g/cm3,钻进过程中发生数次漏失,总漏失量达529m3。本开下套管下至3232m处发生漏失,套管下到位后开泵循环,井口失返,固井前无法建立循环,在已下入分级箍的情况下,分级固井难以实现全井段封固。同时,漏失易造成井控风险,施工安全风险大。
(2)施工注替量大,增加施工风险。二开固井水泥用量455吨,一级固井替浆量331m3,施工时间300min以上,施工风险大。同时,水泥浆运移距离和运移时间长,套管内和环空容积大,易产生窜槽,影响封固质量。
(3)上下温差大,高达93℃。施工时间长,导致缓凝剂加量大,上部水泥浆低温度条件下容易超缓凝,影响上部地层封固质量。
3.1.2 主要技术措施
(1)下套管措施:采用外径402mm扶正器双扶通井,对井径不规则井段控制下放速度180S/立柱以上,对阻卡井段进行划眼。上部套管不使用吊卡,选用足够吨位的卡盘来进行下套管作业,避免接箍处套管因大悬重变形导致上扣不到位。
(2)针对套管下到位无法建立循环的情况,采用正注+反挤的固井方式。正注水泥浆控制返高2650m(分级箍位置2701.72-2700.6),替浆到位后,投重力塞并下行到位。然后从井口环空反挤水泥,水泥量为2700m至井口环空容积,候凝72h。通过测声幅,确定漏封井段,再实施补救措施。正注施工过程中,优化施工排量,控制注替排量2.5m3/min,提高顶替效率,缩短施工时间。控制反挤水泥浆的领浆稠化时间在80min-120min,确保水泥浆到达漏层后及时封堵漏层。
(3)后期补救措施:根据的电测结果,0-247m和1200m-2700m井段漏封。制定两步补救措施:①从井口吊灌,封固上部247m空井段,②打开分级箍,从循环孔处挤水泥,封固1200m-2700m井段。在打开分级箍,井口发生失返性漏失。钻具下深至2700m处,注隔离液20m3,再注水泥浆18m3,此时隔离液返出钻具10m3,关封井器,注水泥浆100m3,清水替浆到量后,打开封井器,快速下放钻具下压重力塞,关闭分级箍,起钻循环洗井后候凝。
根据第二次测声幅情况,漏封井段1310m-1660m及2700m-2770m,其它井段封固良好。实现了二开长裸眼低压漏失地层的良好封固,为后期钻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3.2 超深及小间隙尾管固井
3.2.1 固井难点
(1)井下高温高压。各开尾管属深井、超深井固井,对前置液、水泥浆及工具附件等抗高温性能要求高。同时超深井固井施工泵压高,井下不确定因素多,施工风险大。
(2)井筒压力体系复杂,涌漏矛盾突出。三开四开钻进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漏失。同时,气、水层分布广,压力系数高,钻井液密度1.95g/cm3-2.0g/cm3。施工压力窗口窄,涌漏矛盾突出。同时,水泥浆候凝期间水泥浆失重大,容易造成环空气水层窜槽。
(3)环空间隙小。五开尾管Φ165.1mm井眼下入的Φ146.1mm套管单边理论间隙9.5mm。超薄水泥环很难实现长期有效封固地层,增加了气窜风险。
(4)界面冲洗困难。钻进周期长,钻井液密度高,井壁容易形成厚泥饼,影响顶替效率和二界面的胶结。
3.3 回接套管固井
3.3.1 固井难点
(1)套管壁容易形成虚泥饼,影响固井质量。
(2)上下温差大,四开尾管回接,一次封固井段长达5987m,上下温差高达120℃以上。选用合适缓凝剂,避免超缓凝是关键。同时,长封固段可能会导致较强U型管效应,致使套管内外流速变化,影响顶替效率。
(3)水泥环与套管可能会产生微间隙。
3.4.2 主要技术措施
(1)采用加重隔离液作为前置液,密度1.40g/cm3,并加入5%水泥冲洗液,提高对套管壁的冲洗能力。
(2)缩小钻井液与水泥浆的密度差,采用1.75g/cm3,减小U型管效应,同时降低替浆后期的管内外压差。
(3)采用预应力固井,施工结束后,环空憋压10MPa。候凝后放压,套管产生微膨胀,弥补可能产生的微间隙,增强一、二界面胶结紧密度。
4 结论
(1)二开固井通过正注、井口及分级箍循环空挤水泥、井口吊灌水泥等工艺,成功解决了严重漏失情况下的长井段封固。
(2)尾管固井,通过优化胶乳水泥浆和隔离液体系、优选工具附件、地层承压、分段加回压、优化施工参数等措施,解决了涌漏矛盾突出、超深小间隙、井下高温高压等问题。回接采用预应力固井,避免了环空微间隙的产生,减小了后期井口带压的风险。
(3)马深1井固井难度国内外罕见,通过针对性技术措施,保证了固井质量,为后期作业提供了条件,也为其它超深井固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超深井、高温高压、低压易漏、正注反挤、小间隙、预应力固井
中图分类号:TE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914X(2018)13-0031-01
1 引言
马深1井完钻井深8418m,完钻层位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创国内及亚洲内陆最深井纪录。二开固井面临大尺寸套管超长裸眼段封固难题;尾管固井面临井下高温高压、压稳防漏、小环空间隙等一系列难点;回接固井面临一次封固段长,上下温差大的问题。通过优化施工方案,优选前置液、水泥浆体系等,解决了各开次固井的难题,固井施工成功率和固井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2 井身结构
马深1井井身结构如下:720mm导管×50m+一开482.6mm×959.64m+二开(346.08mm+339.7mm)×4293m+三开(282.6mm+273.1mm)×6203.5m+四开(206.4mm+193.7mm)×7699m+五开(146.1+139.7mm)×8418m。一开采用内插法固井,二开采用分级固井,三开、四开采用尾管+回接的固井方式,五开采用尾管固井方式。
3 固井工艺技术
3.1 二开长封固段低压漏失地层固井
3.1.1 固井难点
(1)封固井段长,井眼条件复杂。①二开Φ346.08mm+Φ339.7mm复合套管下深4292.98m。套管悬重360吨以上,大悬重易造成吊卡处接箍变形,易造成丝扣上不到位,给后期施工带来隐患。②须家河地层压力窗口窄,2251m-3536m井段有裂缝性含气层、煤层气、页岩气显示,气层压稳是难点之一。③地层承压能力低。钻井液密度1.57g/cm3,钻进过程中发生数次漏失,总漏失量达529m3。本开下套管下至3232m处发生漏失,套管下到位后开泵循环,井口失返,固井前无法建立循环,在已下入分级箍的情况下,分级固井难以实现全井段封固。同时,漏失易造成井控风险,施工安全风险大。
(2)施工注替量大,增加施工风险。二开固井水泥用量455吨,一级固井替浆量331m3,施工时间300min以上,施工风险大。同时,水泥浆运移距离和运移时间长,套管内和环空容积大,易产生窜槽,影响封固质量。
(3)上下温差大,高达93℃。施工时间长,导致缓凝剂加量大,上部水泥浆低温度条件下容易超缓凝,影响上部地层封固质量。
3.1.2 主要技术措施
(1)下套管措施:采用外径402mm扶正器双扶通井,对井径不规则井段控制下放速度180S/立柱以上,对阻卡井段进行划眼。上部套管不使用吊卡,选用足够吨位的卡盘来进行下套管作业,避免接箍处套管因大悬重变形导致上扣不到位。
(2)针对套管下到位无法建立循环的情况,采用正注+反挤的固井方式。正注水泥浆控制返高2650m(分级箍位置2701.72-2700.6),替浆到位后,投重力塞并下行到位。然后从井口环空反挤水泥,水泥量为2700m至井口环空容积,候凝72h。通过测声幅,确定漏封井段,再实施补救措施。正注施工过程中,优化施工排量,控制注替排量2.5m3/min,提高顶替效率,缩短施工时间。控制反挤水泥浆的领浆稠化时间在80min-120min,确保水泥浆到达漏层后及时封堵漏层。
(3)后期补救措施:根据的电测结果,0-247m和1200m-2700m井段漏封。制定两步补救措施:①从井口吊灌,封固上部247m空井段,②打开分级箍,从循环孔处挤水泥,封固1200m-2700m井段。在打开分级箍,井口发生失返性漏失。钻具下深至2700m处,注隔离液20m3,再注水泥浆18m3,此时隔离液返出钻具10m3,关封井器,注水泥浆100m3,清水替浆到量后,打开封井器,快速下放钻具下压重力塞,关闭分级箍,起钻循环洗井后候凝。
根据第二次测声幅情况,漏封井段1310m-1660m及2700m-2770m,其它井段封固良好。实现了二开长裸眼低压漏失地层的良好封固,为后期钻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3.2 超深及小间隙尾管固井
3.2.1 固井难点
(1)井下高温高压。各开尾管属深井、超深井固井,对前置液、水泥浆及工具附件等抗高温性能要求高。同时超深井固井施工泵压高,井下不确定因素多,施工风险大。
(2)井筒压力体系复杂,涌漏矛盾突出。三开四开钻进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漏失。同时,气、水层分布广,压力系数高,钻井液密度1.95g/cm3-2.0g/cm3。施工压力窗口窄,涌漏矛盾突出。同时,水泥浆候凝期间水泥浆失重大,容易造成环空气水层窜槽。
(3)环空间隙小。五开尾管Φ165.1mm井眼下入的Φ146.1mm套管单边理论间隙9.5mm。超薄水泥环很难实现长期有效封固地层,增加了气窜风险。
(4)界面冲洗困难。钻进周期长,钻井液密度高,井壁容易形成厚泥饼,影响顶替效率和二界面的胶结。
3.3 回接套管固井
3.3.1 固井难点
(1)套管壁容易形成虚泥饼,影响固井质量。
(2)上下温差大,四开尾管回接,一次封固井段长达5987m,上下温差高达120℃以上。选用合适缓凝剂,避免超缓凝是关键。同时,长封固段可能会导致较强U型管效应,致使套管内外流速变化,影响顶替效率。
(3)水泥环与套管可能会产生微间隙。
3.4.2 主要技术措施
(1)采用加重隔离液作为前置液,密度1.40g/cm3,并加入5%水泥冲洗液,提高对套管壁的冲洗能力。
(2)缩小钻井液与水泥浆的密度差,采用1.75g/cm3,减小U型管效应,同时降低替浆后期的管内外压差。
(3)采用预应力固井,施工结束后,环空憋压10MPa。候凝后放压,套管产生微膨胀,弥补可能产生的微间隙,增强一、二界面胶结紧密度。
4 结论
(1)二开固井通过正注、井口及分级箍循环空挤水泥、井口吊灌水泥等工艺,成功解决了严重漏失情况下的长井段封固。
(2)尾管固井,通过优化胶乳水泥浆和隔离液体系、优选工具附件、地层承压、分段加回压、优化施工参数等措施,解决了涌漏矛盾突出、超深小间隙、井下高温高压等问题。回接采用预应力固井,避免了环空微间隙的产生,减小了后期井口带压的风险。
(3)马深1井固井难度国内外罕见,通过针对性技术措施,保证了固井质量,为后期作业提供了条件,也为其它超深井固井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