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用补品一定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正如清代名医余听鸿说:“见病不可乱补,一日误补,十日不复。”
所谓“虚不受补”,是指一些体质虚弱的人,或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脾胃虚弱、脾虚湿盛、运化功能差,或者由于补不对证、滥补过补、用法不当等等原因,在应用滋补药物之后不能承受,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补益作用,反而会出现胃呆厌食、消化不良,甚至导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虚不受补的现象呢?遇到这种情况又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是导致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由于胃的消化与脾的运化功能差,而补益药物又多为“滋腻”之品,所以在服用补品之后,不但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有时反而更增加了胃肠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对策:
1.调理脾胃。对虚不受补者 ,可先调理脾胃,采用健脾除湿、芳香化浊、开胃助消化等治疗法则,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人参健脾丸、藿朴夏苓汤等方药,消除湿浊,恢复胃肠功能,使脾胃保持最佳状态,为以后进补开拓道路。
2.食疗为先。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对脾胃虚弱患者,可先采用食疗以调养脾胃。其饮食原则是多品种多变化、富营养而易消化,饮食宜温、宜软,首选鱼、瘦肉、鸡、奶类、豆制品、莲子、薏米、百合、山药、大枣、核桃等,新鲜蔬菜与水果也应适当多吃些。最好采用“少食多餐”的办法,每餐只吃七、八成饱。对年老体弱脾胃虚弱之人,要少吃生冷、油腻、煎炸、熏烤与容易胀气之品,辛辣剌激之物也应少吃或不吃。
上述两个方法就是“中药底补”与“食疗引补”,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补益身体,而且使脾胃更加强壮,为以后服用滋补之品打下基础,这是防止“虚不受补”的有效方法。
补不对证
服用补药,一定要辨证施治,首先应了解自己是什么体质,然后才能对证选择相应的补药,否则盲目用药,补不对证,自然难收应有之效。
对策:
进补之前,最好先向有经验的中医师咨询,明确自己的体质是阴虚、阳虚,还是气虚、血虚,或是肝、心、脾、肺、肾的哪个脏腑虚弱。对自己的体质有了清楚认识,进补就有了明确目标。
如平日感到乏力、气短者多为气虚,可服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等补药;若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月经量少者则为血虚,宜服当归、熟地、阿胶、首乌、龙眼肉等补血药;若有全身功能衰退、怕冷、腰酸背痛、四肢不温、阳萎等则属肾阳虚亏,可选鹿茸、肉苁蓉、锁阳、胡桃肉、海马等益肾壮阳药;若表现为津少口渴、潮热盗汗、眩晕遗精等阴虚者,则可选百合、麦冬、黄精、银耳、西洋参等。至于气血两亏、阴阳俱虚之症,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气血双补或阴阳兼顾的办法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种补益药品,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治疗一定的病症。一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不同,病证有别,季节有变,体质各异,所以进补必须对症,因人、因时、因病、因地制宜,一人一方有针对性地进补,通补百病的补药是不存在的。所以决不能不管张三李四、千篇一律地都是那么几种补药。
对于阴阳俱虚、数病同发、病情错综复杂者,如代谢紊乱综合征出现“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者,又当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仔细观察,全面分析,谨慎配伍,合理用药,进补对路,方能奏效。
剂量欠妥
进补一定要根据人的体质、年龄等具体情况调节用药剂量,剂量过小,难以奏效,而剂量过大,又容易出现副作用。特别是对脾胃虚弱之人,动者数十克,只会事与愿违,增加肠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等症状。
对策:
对年老体弱的慢性病患者,只能平补、缓补,平调阴阳,流畅气血,而不可骤补、峻补,急于求成,最好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到最佳剂量,而且药物宜选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之品。凡过寒过燥、大辛大热之剂,对老年人都是不适宜的。
体有实邪
体有实邪进补,会导致“闭门留寇”、“留邪致变”之隐患。如有人本属阴虚火旺体质,却用鹿茸之类药物进补,这岂不是火上浇油;另有感冒发热、食积腹胀表现者仍在进补,则更是助纣为虐;还有人本有气滞、血瘀、痰浊等实证表现者也在进补,则更是有害而无益。
对策:
表现邪实而无虚者不可进补。即使体质虚弱,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原则上应先清除外邪之后再进补。一般来说,不论什么季节,服食什么补品,凡遇感冒发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呕吐泻痢等症状表现时,都应暂时停止进补,等病情好转后再继续用药。若外邪比较轻微,也可采取“补泻双施”,或“补中寓消”等法则,以达“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之目的,而不可单纯进补。
滥补过补
服用补品一定要“适度”,如超过这个度,就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人参是大补元气、补品中之上品。但若服用不当,或长期服用,则会引起“滥用人参综合征”,出现兴奋、失眠,甚至食欲不振、血压升高等症状。
对策:
进补一定要做到适可而止。进补也要和有病吃药一样,病好了就不必再吃了。小儿、青少年正当成长发育时期,身体虚弱应以调理脾胃为主,不宜盲目进补。否则,进补不当不但易导致消化系统吸收不良,还容易造成性早熟等弊病,所以应特别慎重。
服法不当
应用补药,也要注意服用方法,选择适合的剂型。如服用方法不当,也可引起各种不适或异常。如用浓茶送药,因浓茶中含有鞣质,易和补药中的有效成分结合而降低疗效。
对策:
对丸散之类补药,应以温开水送服,服用汤剂也宜温服,而且以站立姿势服药最佳,不要用茶水、酒、饮料、牛奶等送服。煎煮汤剂有些药物要先煎、后下等,一定要按医嘱执行,并注意服药禁忌。如用鹿茸应磨成细粉吞服,或用酒浸泡服用,这样有效成分易被机体吸收,收效迅速。若将鹿茸放在水中煎煮,有效成分遭到破坏,自然就无效了。
总之,服用补品一定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正如清代名医余听鸿说:“见病不可乱补,一日误补,十日不复。”
所谓“虚不受补”,是指一些体质虚弱的人,或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脾胃虚弱、脾虚湿盛、运化功能差,或者由于补不对证、滥补过补、用法不当等等原因,在应用滋补药物之后不能承受,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补益作用,反而会出现胃呆厌食、消化不良,甚至导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虚不受补的现象呢?遇到这种情况又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是导致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由于胃的消化与脾的运化功能差,而补益药物又多为“滋腻”之品,所以在服用补品之后,不但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有时反而更增加了胃肠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对策:
1.调理脾胃。对虚不受补者 ,可先调理脾胃,采用健脾除湿、芳香化浊、开胃助消化等治疗法则,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人参健脾丸、藿朴夏苓汤等方药,消除湿浊,恢复胃肠功能,使脾胃保持最佳状态,为以后进补开拓道路。
2.食疗为先。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对脾胃虚弱患者,可先采用食疗以调养脾胃。其饮食原则是多品种多变化、富营养而易消化,饮食宜温、宜软,首选鱼、瘦肉、鸡、奶类、豆制品、莲子、薏米、百合、山药、大枣、核桃等,新鲜蔬菜与水果也应适当多吃些。最好采用“少食多餐”的办法,每餐只吃七、八成饱。对年老体弱脾胃虚弱之人,要少吃生冷、油腻、煎炸、熏烤与容易胀气之品,辛辣剌激之物也应少吃或不吃。
上述两个方法就是“中药底补”与“食疗引补”,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补益身体,而且使脾胃更加强壮,为以后服用滋补之品打下基础,这是防止“虚不受补”的有效方法。
补不对证
服用补药,一定要辨证施治,首先应了解自己是什么体质,然后才能对证选择相应的补药,否则盲目用药,补不对证,自然难收应有之效。
对策:
进补之前,最好先向有经验的中医师咨询,明确自己的体质是阴虚、阳虚,还是气虚、血虚,或是肝、心、脾、肺、肾的哪个脏腑虚弱。对自己的体质有了清楚认识,进补就有了明确目标。
如平日感到乏力、气短者多为气虚,可服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等补药;若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月经量少者则为血虚,宜服当归、熟地、阿胶、首乌、龙眼肉等补血药;若有全身功能衰退、怕冷、腰酸背痛、四肢不温、阳萎等则属肾阳虚亏,可选鹿茸、肉苁蓉、锁阳、胡桃肉、海马等益肾壮阳药;若表现为津少口渴、潮热盗汗、眩晕遗精等阴虚者,则可选百合、麦冬、黄精、银耳、西洋参等。至于气血两亏、阴阳俱虚之症,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气血双补或阴阳兼顾的办法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种补益药品,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治疗一定的病症。一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不同,病证有别,季节有变,体质各异,所以进补必须对症,因人、因时、因病、因地制宜,一人一方有针对性地进补,通补百病的补药是不存在的。所以决不能不管张三李四、千篇一律地都是那么几种补药。
对于阴阳俱虚、数病同发、病情错综复杂者,如代谢紊乱综合征出现“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者,又当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仔细观察,全面分析,谨慎配伍,合理用药,进补对路,方能奏效。
剂量欠妥
进补一定要根据人的体质、年龄等具体情况调节用药剂量,剂量过小,难以奏效,而剂量过大,又容易出现副作用。特别是对脾胃虚弱之人,动者数十克,只会事与愿违,增加肠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等症状。
对策:
对年老体弱的慢性病患者,只能平补、缓补,平调阴阳,流畅气血,而不可骤补、峻补,急于求成,最好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到最佳剂量,而且药物宜选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之品。凡过寒过燥、大辛大热之剂,对老年人都是不适宜的。
体有实邪
体有实邪进补,会导致“闭门留寇”、“留邪致变”之隐患。如有人本属阴虚火旺体质,却用鹿茸之类药物进补,这岂不是火上浇油;另有感冒发热、食积腹胀表现者仍在进补,则更是助纣为虐;还有人本有气滞、血瘀、痰浊等实证表现者也在进补,则更是有害而无益。
对策:
表现邪实而无虚者不可进补。即使体质虚弱,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原则上应先清除外邪之后再进补。一般来说,不论什么季节,服食什么补品,凡遇感冒发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呕吐泻痢等症状表现时,都应暂时停止进补,等病情好转后再继续用药。若外邪比较轻微,也可采取“补泻双施”,或“补中寓消”等法则,以达“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之目的,而不可单纯进补。
滥补过补
服用补品一定要“适度”,如超过这个度,就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人参是大补元气、补品中之上品。但若服用不当,或长期服用,则会引起“滥用人参综合征”,出现兴奋、失眠,甚至食欲不振、血压升高等症状。
对策:
进补一定要做到适可而止。进补也要和有病吃药一样,病好了就不必再吃了。小儿、青少年正当成长发育时期,身体虚弱应以调理脾胃为主,不宜盲目进补。否则,进补不当不但易导致消化系统吸收不良,还容易造成性早熟等弊病,所以应特别慎重。
服法不当
应用补药,也要注意服用方法,选择适合的剂型。如服用方法不当,也可引起各种不适或异常。如用浓茶送药,因浓茶中含有鞣质,易和补药中的有效成分结合而降低疗效。
对策:
对丸散之类补药,应以温开水送服,服用汤剂也宜温服,而且以站立姿势服药最佳,不要用茶水、酒、饮料、牛奶等送服。煎煮汤剂有些药物要先煎、后下等,一定要按医嘱执行,并注意服药禁忌。如用鹿茸应磨成细粉吞服,或用酒浸泡服用,这样有效成分易被机体吸收,收效迅速。若将鹿茸放在水中煎煮,有效成分遭到破坏,自然就无效了。
总之,服用补品一定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正如清代名医余听鸿说:“见病不可乱补,一日误补,十日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