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加强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党和政府、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各级学校都非常重视德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如何加强听障儿童的行为习惯教育,促使听障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这是听障儿童特教康复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导致听障儿童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1.家庭原因——陪读家长素质不高
  我校是一个县办农村特教学校,位于双峰县东华村,由于听障儿童年幼,学校要求家长陪读,陪读的家长以母亲居多,还有少数的是父亲和奶奶,有高中学历的家长寥寥可数,有些只有小学文化,年龄较大的奶奶甚至没进过校门,而陪读的父亲整天只管打牌,缺乏耐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听障聋童康复的主导者,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而许多的家长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在孩子面前表现的诸多不良行为都被沿袭。而且他们的观念落后,想教又不会教,只知道唉声叹气,从不思考如何让听障儿童更好的立足社会。我校调查结果显示,全校95 %的听障儿童家长不管孩子学习,一切只听从学校安排,轻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只要在校能“开口”就行了,不积极引导孩子参与社会生活,给孩子创造沟通、交往的机会。
  2.社会原因——常被当作另类
  有些在特校康复得很好的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进入普校,平时看着挺开朗的,一个学期还不到,就变得越来越沉默,不爱讲话,最后不得不又转回来,究其原因,普校的孩子把他视为异类,不愿与其交流,更不愿与他交朋友。何况,很多的体育活动都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随意参加,久而久之,自卑心理加剧,出现不良的攻击性行为。像有个别从普校回到特校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对康复老师都是横眉冷对,不搭不理。
  3.学校原因——没有正常的语言环境
  现在的学校为了安全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交往对象局限于听障孩子之间,他们不能学着和行行色色的人打交道,有些需要灵活处理的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全部教到,即使有情景模拟,也不如现实来得那么真实。比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进去,用脚踢门是不礼貌的。再比如,他们想向别人借一样东西,但他们又不知道怎样跟别人讲,他们就会直接拿别人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自己没有的就去拿别人的。
  4.自身原因——身体的缺陷
  听障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身体缺陷,他们听力损失,听觉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而听觉不起或仅起很小的作用。听力缺陷限制了他们对外界事物正确的感知,分辨不清事情的对与错,不能正确区分“借”“偷”“拿”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含义,不能把自己放于集体中去考虑,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养,依靠他们自己是不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所以他们总是喜欢踢门、乱拿别人的东西,甚至撕坏别人的东西、报复心重等,如果不反复纠正,就会变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1.“逼”家长动起来
  由于听障儿童的身理缺陷,家长对听障孩子过分溺爱或者放任不管,看待问题总是走极端,这样听障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同龄的孩子。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定期召开家长会,不断给家长传递新观念。一切问题的根源来源于思想,要想解决根本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思想的问题,只要我们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还是能接受的,毕竟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第二,要求最好是父母陪读。爷爷奶奶毕竟隔了一代,教育小孩的方式方法大多欠妥,而且和老师交流起来也有困难。第三,学校每天所教内容要求家长一定要抄回家认真复习。不能是孩子在学校“开口”了,一回家就“哑”了,不能让我们的教学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第四,要让小孩每天在家干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擦桌子、收碗筷、疊被子、穿鞋子等,当然家长一定要在旁边及时地指导和鼓励,切忌嫌麻烦而大声训斥,或者自己全包。第五,定期组织家长听课和上课,并要及时地作出适当地评价,长此以往,家长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家长的言行也或多或少给孩子树立了榜样,从而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基本达到一致。第六,要求家长平时带小孩多参加社交活动,找同龄小朋友游戏,邀请同龄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克服胆怯心理,学会与人交往。第七,下午无特殊情况小孩不能由别人代接。第八,每月组织亲子活动,增进家校联系,培养感情,同时也给听障儿童提供了一个在大众面前表演的舞台。
  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听障儿童也是社会的成员,他们应该享有与普通儿童同样的人格权利。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理解、宽容和尊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他们的遭遇与他们的期望相去甚远,当他们受到排挤或者歧视的时候,他们会感觉自卑难过,从而可能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听障儿童出现问题的行为也许是在向社会发出的一种求救的呼声。针对现实情况,第一,要保障听障学校的教学规模和教育经费,加强特教学校的师资力量。第二,大力发展听障生职业教育,真正让他们学会一门能自己谋生的技术。第三,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都应关爱、帮扶听障人士。第四,利用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听障儿童。
  3.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模式
  听障儿童主要是在特教学校接受教育,特教学校对听障儿童的教育是对他们缺陷补偿的重要手段,特教学校通过言语、思维等方面的特殊训练,逐渐让他们在认知、语言等方面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学校教育也是听障儿童习得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更快更好的促进听障儿童的全面康复,从而减轻社会的负担,也降低了他们产生不良行为的概率。那么,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该采取哪些必要的措施呢?第一,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创设情境,开展情景教学。比如创设我在马路上迷路了,该怎么办的情境。第二,根据教学内容,带孩子走出校门,进入家庭、超市、银行、医院等地,实地教学。第三,经常组织志愿者来校交流,重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第四,康复教师应多交流心得体会,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严宽有度,抓住语言康复的关键期。第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无障碍平台。第六,要求幼儿入校和离校时,必须说礼貌用语。比如说“老师早上好”“校长下午好”“妈妈再见”“老师bye-bye”“奶奶再见”“姑妈再见”“谢谢”“没关系”等等,这样幼儿既养成了懂礼貌的好习惯,又锻炼了说话的能力。第七,突破传统教育的框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4.帮助听障儿童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听障儿童由于受到语言上的限制,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缓慢,形成了他们胆怯、缺乏自信心、不喜欢与人交往等心理现象,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人分享、与人合作、与人为善,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将成为听障儿童今后走入社会的绊脚石。那作为康复工作者,又该如何解决呢?第一,用爱心帮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教学多以鼓励为主。第二,对待幼儿犯错,耐心劝告,严宽有度。第三,在集体课教学中,可以让他们自带糖果,从而体验与人分享的乐趣。第四,在游戏中,指导幼儿一起玩,一起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从中体会合作完成作品的喜悦。第五,让大龄儿童关照小龄儿童,学会服务他人,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比如帮小龄儿童洗手、穿鞋、倒水等。第六,在集体课上,让已学会知识的幼儿教未学会的幼儿,体验合作学习的好处。第七,可以经常带小孩捡垃圾、擦桌子、打扫教室等,养成劳动的习惯,懂得劳动是美德。第八,幼儿上厕所、就餐、上下楼梯等要求排队等候,理解等待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责任编辑龙建刚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还存在不少问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从德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成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价值观有务实化、功利化的倾向。部分學生重功利价值,轻精神价值,具体体现在一些学生萌发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思想。
  (二)道德知行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有些学生言行不一,说的和做的不一致,不少学生认为,那些好听的话,就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其实很少人能够做到。
  (三)道德行为存在双重性,一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学习认真,劳动积极,是非分明;但是在家中却相反——消极、懒惰、自私、任性、害怕困难、不肯吃苦、贪图安逸。在校和在家判若两人,表现为双重人格。
  (四)部分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时存在逆反心理。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对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有抵触情绪,不接受教育,不服从管理。
  (五)“问题”学生呈现增多趋势。以德为首是学校的办学方针,但受社会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的功利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学生中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忙功课,求升学;另一部分则不思进取,自我放弃,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导致问题学生增多。其表现为:沉迷网络、校园早恋、无心向学、校园暴力等。
  (六)部分学生社会“公德心”淡薄。在公共场合,部分学生不遵守道德规则,不懂尊老爱幼,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损坏公物等行为时有发生。
  二、造成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的成因
  (一)社会一些不良风气造成重智轻德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我们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是考试,社会招聘人才常看文凭,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业与能力的提高有了超常的期望——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绩,于是在德育与智育的天平上,家长只注重智育,注重分数,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和做人的教育。
  (二)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走入误区,将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用分数来评价教师的好坏,因而学生的德育工作管理自然趋向简单化,形式化。许多学校进行的德育主要是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习惯于一种模式,即先设定一定的德育目标作为整个德育活动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德育的成效,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能深入到学生心灵影响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活动并不多,活动花架子多,针对性差,活动形式也只是为了迎接上级的检查和对外宣传而备。目前,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三)德育脱离生活实际
  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存在着过于强调道德的知识体系化和逻辑化的倾向,只是依靠学校教师传输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与现实道德实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出空疏的特征。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具体道德情境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帮助不大,学生很难形成道德体验,因而表现出对德育的厌倦,很难产生兴趣。不单如此,道德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离开了生活实践,就必然丧失生命力。学校开会讲德育,作几次报告,开几次主题班会,或者搞几次德育活动,就认为可以使学生思想道德实现质的飞跃,这可能吗?不注意把德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社会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师生交流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因而便不可能取得理想地德育实效。
  (四)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信息源不统一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而形成的,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家庭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而形成的。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不协调,甚至会出现相悖的情况,这也是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之一。而把这种德育实效性偏低主要归根于学校的教育不好,忽视家庭、社会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作用,这是不公平的。为此,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做到三者的统一和协调,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并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一是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股宏观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的教育合力,避免出现“5 2<0”的现象;二是要做到各种教育力量的合理组合,形成要求一致、协同影响的教育合力,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统一。
  三、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端正办学思想,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一所学校能否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要正确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把“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是脱离实际,与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努力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系列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因此教育者要努力实现以“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从中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陶冶,把学校办成为社会主义祖国出人才的高素质学校。
  (二)确定目标要实际有效
  学校德育要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办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比如:要按时到校、要保护公物、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刻苦学习、要独立完成作业、着装要大方朴素等,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使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境中都能体验到德育教育的力量,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學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功能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状况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和社区联手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和在家的5 2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树立大德育观
  大德育观即德育的社会观。要求德育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上去思索、观察各种德育现象,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潮流中去探索思索。在学校树立“三全”德育思想,即全员——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人员,全校师生要共同参与;全方位——学生所有教材都是德育教材,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全过程——将学校所有活动均视为德育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全面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构建“人人都抓德育,事事和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大环境。
  (五)重视德育管理者基本素质的提高
  学校德育工作的群体是学校每个教职工,他们对德育工作的熟悉、自身素质和德育工作意识程度以及德育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功效。因此,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加学校凝聚力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建设好校园文化,使它成为学生的乐园,就能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良好的陶冶,促进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把德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特别是当前要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绿化、美化、净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人走进校园就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企业改组中国有资产的现状 国有企业改组,是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企业改组中,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和推算,80年代以来,国
<正>中国注册会计师随着当前脱钩改制重大举措的实施和完成,真正走上职业自由之路将可成为现实。为此,许多已经习惯在挂靠关系下执业的注册会计师程度不同地对注册会计师执业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逐渐从相对于过去以计划管理、生产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新会计制度的建立为企业这种经
绥化地区是农业大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这个地区的各级财政部门以支持农业发展为己任,在支持农业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近
广东首次室内空气质量调查报告日前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室内空气质量堪忧,因建筑物、装修和家具而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急剧上升,使广东成为全国室内空气污染最严重的
<正>企业由计划经济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在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的同时,还要独立承担风险。因此,必须正视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