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我们参加了焦作市山阳区语文“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三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八年级教师在这里大显身手,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这三节课真可谓是异彩纷呈,“同课异构”课堂不仅张扬了教师的个性特长,而且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同课异构”中感悟自我,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所带来的惊喜。回味整个讲课过程,我品出了三种不同味道的精彩:
一、“薛式”《奇妙的克隆》——绿茶般的神清气爽
早上8点,焦作市第十七中学电教室迎来了第一节“特殊”的语文课。我们学校的薛杨老师,首先给大家奉献一节夯实基础,注重方法的说明文指导课。她那普通的教学设计,不太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学习说明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薛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看似平淡,但条理清晰,如果用绿茶来比喻这节课,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小口啜饮,清香宜人,令人神清气爽。
二、“于式”《奇妙的克隆》——可乐般的轻松刺激
“同学们,我们经常在小区门口发现寻狗启事,一只宠物狗丢了,再买一只不行吗?不行,跟以前不一样。那怎么办?克隆一只行不行呢?今天,让我们跟随遗传学大师谈家桢来探究一下克隆的奥秘。”这是于雨老师的开场白,他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向学生灌输本节课的知识,特别是最后的拓展环节“假如你被克隆了”,他的奇思妙想把学生带入了一种亦真亦假的境界。如果说薛杨老师的课像绿茶,那么于老师的课则像可口可乐,轻松地喝上一口,唇齿间那小有刺激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三、“朱式”《奇妙的克隆》—— 咖啡般的香浓润滑
最后是朱兴华老师,她那流畅的设计,巧妙的引导,辅之以欣赏的眼神,处处流泻出来的是聪慧和机智。在还剩下15分钟的时候,朱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了“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的辩论会,没有标准答案,任由学生发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畅快淋漓地宣泄了一番,也让在场的老师们感到兴奋。朱老师的课就像咖啡,可以加糖,可以加奶,形式多样,轻轻松松地品尝,散发着咖啡般浓浓的香味。
“同课异构”本身属性决定了教师授课的多样化,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学习特性,在比较中寻找差异。这三节同课异构的语文课,给了我很多的启迪:
1.关注学情,把握课堂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深入研究学生,全面设计课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创建高效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薛杨老师的课堂给我很大感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情施教,对症下药,要善于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学思路。上课前不应该只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因为课堂是“出现新问题”的地方。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才能有导的重点;分析了学情,研究了学情,教学才有相应方法,才能把握课堂。
可见把握学情多么重要,它是生成精彩课堂的基础和前提,任何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艺术的层次,只有深入了解学情,用心解读学情,精于课前预设,让预设促生成,让生成促发展,在生成中绽放师生智慧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2.方法指导,领航课堂
我们习惯性地把“说明文”归入枯燥的行列,一说到说明文就想到要堆砌高深的专用术语,讲解干涩的专业知识,结果大大削弱了说明文的价值。但事实上,说明文是应用最广泛的文体,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说明文无处不在。大到政府公告,小到食品、药品使用说明书,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文本几乎全是说明文范畴。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有必要加强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训练。只有方法恰当,学习起来才不会觉得枯燥。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语文课的最终目的为:“自己读书,不待老师讲;自己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方法指导很重要,依据“名对象,抓特征,理顺序,辨方法,品语言”的思路去指导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典范,使他们逐渐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说明文的良好习惯,充分认识到说明文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之从被动学习进入主动学习的层面,进而在总体上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和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自己就可以领航课堂。
3.能力培养,拓展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上,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训练的目标和方式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鼓励学生超越现有知识范畴,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把知识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结合起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本课的能力训练题上,薛老师设计的是分组研讨本课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的是学生合作、自主的能力;于老师设计的是想象作文《假如我被克隆了》,训练的是想象和创造能力、写作能力;朱老师设计的是让同学们进行一场有关“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的辩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有效地拓展了课堂的空间。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别具匠心: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我觉得紧扣文本,恰到好处、形式多样地拓展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学到无限的知识,乃至得到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次山阳区语文“同课异构”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参与者之间发生智慧的碰撞,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虽然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会后效果一样的精彩。
我喜欢这种别样的精彩。
一、“薛式”《奇妙的克隆》——绿茶般的神清气爽
早上8点,焦作市第十七中学电教室迎来了第一节“特殊”的语文课。我们学校的薛杨老师,首先给大家奉献一节夯实基础,注重方法的说明文指导课。她那普通的教学设计,不太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学习说明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薛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看似平淡,但条理清晰,如果用绿茶来比喻这节课,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小口啜饮,清香宜人,令人神清气爽。
二、“于式”《奇妙的克隆》——可乐般的轻松刺激
“同学们,我们经常在小区门口发现寻狗启事,一只宠物狗丢了,再买一只不行吗?不行,跟以前不一样。那怎么办?克隆一只行不行呢?今天,让我们跟随遗传学大师谈家桢来探究一下克隆的奥秘。”这是于雨老师的开场白,他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向学生灌输本节课的知识,特别是最后的拓展环节“假如你被克隆了”,他的奇思妙想把学生带入了一种亦真亦假的境界。如果说薛杨老师的课像绿茶,那么于老师的课则像可口可乐,轻松地喝上一口,唇齿间那小有刺激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三、“朱式”《奇妙的克隆》—— 咖啡般的香浓润滑
最后是朱兴华老师,她那流畅的设计,巧妙的引导,辅之以欣赏的眼神,处处流泻出来的是聪慧和机智。在还剩下15分钟的时候,朱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了“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的辩论会,没有标准答案,任由学生发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畅快淋漓地宣泄了一番,也让在场的老师们感到兴奋。朱老师的课就像咖啡,可以加糖,可以加奶,形式多样,轻轻松松地品尝,散发着咖啡般浓浓的香味。
“同课异构”本身属性决定了教师授课的多样化,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学习特性,在比较中寻找差异。这三节同课异构的语文课,给了我很多的启迪:
1.关注学情,把握课堂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深入研究学生,全面设计课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创建高效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薛杨老师的课堂给我很大感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情施教,对症下药,要善于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学思路。上课前不应该只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因为课堂是“出现新问题”的地方。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才能有导的重点;分析了学情,研究了学情,教学才有相应方法,才能把握课堂。
可见把握学情多么重要,它是生成精彩课堂的基础和前提,任何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艺术的层次,只有深入了解学情,用心解读学情,精于课前预设,让预设促生成,让生成促发展,在生成中绽放师生智慧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2.方法指导,领航课堂
我们习惯性地把“说明文”归入枯燥的行列,一说到说明文就想到要堆砌高深的专用术语,讲解干涩的专业知识,结果大大削弱了说明文的价值。但事实上,说明文是应用最广泛的文体,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说明文无处不在。大到政府公告,小到食品、药品使用说明书,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文本几乎全是说明文范畴。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有必要加强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训练。只有方法恰当,学习起来才不会觉得枯燥。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语文课的最终目的为:“自己读书,不待老师讲;自己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方法指导很重要,依据“名对象,抓特征,理顺序,辨方法,品语言”的思路去指导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典范,使他们逐渐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说明文的良好习惯,充分认识到说明文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之从被动学习进入主动学习的层面,进而在总体上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和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自己就可以领航课堂。
3.能力培养,拓展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上,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训练的目标和方式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鼓励学生超越现有知识范畴,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把知识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结合起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本课的能力训练题上,薛老师设计的是分组研讨本课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的是学生合作、自主的能力;于老师设计的是想象作文《假如我被克隆了》,训练的是想象和创造能力、写作能力;朱老师设计的是让同学们进行一场有关“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的辩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有效地拓展了课堂的空间。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别具匠心: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我觉得紧扣文本,恰到好处、形式多样地拓展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学到无限的知识,乃至得到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次山阳区语文“同课异构”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参与者之间发生智慧的碰撞,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虽然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会后效果一样的精彩。
我喜欢这种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