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满足现今社会对低碳环保、智能现代的要求,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筑电气作为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内容,其设计水平对于建筑的使用及安全有着直接影响。本文就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完善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
【关键词】装配式;电气设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广保障性住房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装配式建筑随之而生。它是实现全寿命周期品质保证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居住体验的必备条件。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离不开信息化与产品开发的深度融合。每一项新兴信息技术与工业企业的深度融合,都将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1、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流程
传统建筑的电气设计流程为:确定总体方案、施工设计、装修深化设计,后续精装深化设计适当修改原方案。装配式建筑设计流程为:首先进行方案论证、确定项目设备配置标准、确定室内精装定位、根据精装要求进行电气设计、各方确认设计成果、装配式专业深化设计、确认深化图纸、构件厂依据深化图纸生产加工。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应该在确定方案阶段确定电气管线与预制构件的关系,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根据精装要求完成电气设计的定位,并能够满足安装净高要求。深化阶段要将预留孔洞、预埋管盒、预留线槽等要求交给装配式专业,达到深化设计要求。最终室内、电气、PC设计及生产厂家几方确认后,由厂家生产加工[1]。
2、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
2.1空间化设计
模块化、标准化是装配式建筑可以快速建设的关键。从这个关键点出发,研究装配式智能化,以找到在不同建筑中可以复制的共性基本单元。人在建筑中的活动是以“空间”为单元进行的。办公室、会议室、大堂、电梯间、洗手间、停车场等,都是人活动的空间。建筑空间及其内部机电设备配置存在为人类服务的“共性”。在进行机电设备系统设计时,各种设备按照空间的分布存在某种“模数”。例如:在照明设计中,对于办公空间,我们按不超过9W/㎡设计;对于一个90㎡以下的户型,我们通常会按6kW/户加以限定。设备专业也是如此。其实空间内部不同种类机电设备间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协作的需求,远高于在不同空间的同类机电设备之间的需求。同一建筑空间中的照明、空调、电源插座、门禁、电动窗帘、视频监控、广播等各种设备,其作用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的安全舒适需求。在同一个空间中,不同种类机电设备因服务对象是在共同空间的同一群人,所以彼此影响、联系紧密。
2.2电气管线预埋设计
(1)配电箱与弱电箱。户内配电箱与弱电箱的设计要求与电井设计类似,需要尽可能远离预制墙体区域,减少干扰问题的产生,同时要对箱内进出管线实行科学划分,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其中,若箱体一定要设置在预制墙体中,则应根据箱体规格尺寸来预留洞口,以此促进安装作业的顺利进行。(2)管线敷设。管线敷设以上配管和下配管这两种方式为主。前者多被应用在地震多发区域内,以规避地震带来的管线错位问题,避免危险事故的加剧。在敷设过程中,需要提前在楼板预制层对管线实施预制处理,之后再利用软管及预制外墙板对其予以连接,完成管线敷设。后者敷设方式与前者相反,也是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电气系统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其是将管线敷设在预制外墙的保温层及楼板现浇层中,并在预制外墙安装10mm左右的插座及接线盒。
2.3室内配电箱位置
建筑内的强电箱又称为家居配电箱,根据JGJ242-2011《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8.4.1条规定,配电箱宜安装在套内走廊、门厅或者起居室等方便维修维护处,箱底距地高度不应低于1.6m。室内配电箱位置既要深入负荷中心又要保证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发挥配电箱的作用和功能。配电箱的电气进出管线非常多,为了保证安全及稳定,配电箱的位置应避免设置在采用预制楼板的区域内,避免在预制楼板内预埋大量管线,增加构件加工及现场施工难度[2]。
2.4管线敷设方式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顺序是:吊装墙板→吊装平台板→浇注平臺现浇层→吊装上一层墙板,所以管线从本层板墙内往上引入顶板的平台现浇层内进行连接时,即使预制墙内管线有误差,也可以通过现场移动尚未浇筑的现浇层内水平管线保证连接。而向下接时,现浇层内水平管线与预制墙内竖直管线均已固定位置,要求定位必须精确,否则无法相接。在实际工程中,为了避免返工,多数项目采用了预制墙内管线与现浇层内管线上接的方法。与传统做法一致的是,设计时需要对叠合板上出现的两层、三层管线交叉的情况进行线路优化;由于出管线数量较多,强弱电箱尽量避免敷设在预制墙体上。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建,管线预埋带来的后期问题一直是专业设计人员要力争解决的。内装将主体结构与机电管线分离,能够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和机电管线的可更新性。通过将机电管线敷设于架空地板、墙面夹层、隔墙内衬墙或吊顶等室内架空层内,实现主体结构和填充体的基本分离,提高施工效率,方便机电管线维修、更换。
2.5科学选址,保证电井设计的有效性
电井是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设计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电井选址也是优化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为此,要求设计人员加大对电井选址的重视力度,采取合理保护措施,降低对电井及内部构件的损害。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的电井构件也是在工厂加工组装而成的,所以在实际作业中,应尽可能减少开凿、凿洞等对其影响,以免削弱构件稳定性,增加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系统的运行风险,威胁建筑居住安全。此外,电井中有大量的电气管线进出,所以为防止将大量的管线预埋在预制楼板中,需要在电井中对管线进行科学处理,既要降低管线间的影响,也需保证管线规划的清晰性[3]。
结语:
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已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相关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体系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善,需要在熟悉装配式建筑的构造、加工、施工等基本特性基础上,合理科学的进行电气的设计,才能真正顺利完成装配式建筑的电气设计。
参考文献:
[1]鲁宏伟.装配式住宅建筑户内电气设计简析[J].建筑技术,2018,49(S1):27-28.
[2]李林峰.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通病分析[J].建筑技术,2018,49(S1):197-198.
[3]李二宝.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39):92-93.
【关键词】装配式;电气设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广保障性住房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装配式建筑随之而生。它是实现全寿命周期品质保证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居住体验的必备条件。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离不开信息化与产品开发的深度融合。每一项新兴信息技术与工业企业的深度融合,都将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1、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流程
传统建筑的电气设计流程为:确定总体方案、施工设计、装修深化设计,后续精装深化设计适当修改原方案。装配式建筑设计流程为:首先进行方案论证、确定项目设备配置标准、确定室内精装定位、根据精装要求进行电气设计、各方确认设计成果、装配式专业深化设计、确认深化图纸、构件厂依据深化图纸生产加工。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应该在确定方案阶段确定电气管线与预制构件的关系,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根据精装要求完成电气设计的定位,并能够满足安装净高要求。深化阶段要将预留孔洞、预埋管盒、预留线槽等要求交给装配式专业,达到深化设计要求。最终室内、电气、PC设计及生产厂家几方确认后,由厂家生产加工[1]。
2、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
2.1空间化设计
模块化、标准化是装配式建筑可以快速建设的关键。从这个关键点出发,研究装配式智能化,以找到在不同建筑中可以复制的共性基本单元。人在建筑中的活动是以“空间”为单元进行的。办公室、会议室、大堂、电梯间、洗手间、停车场等,都是人活动的空间。建筑空间及其内部机电设备配置存在为人类服务的“共性”。在进行机电设备系统设计时,各种设备按照空间的分布存在某种“模数”。例如:在照明设计中,对于办公空间,我们按不超过9W/㎡设计;对于一个90㎡以下的户型,我们通常会按6kW/户加以限定。设备专业也是如此。其实空间内部不同种类机电设备间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协作的需求,远高于在不同空间的同类机电设备之间的需求。同一建筑空间中的照明、空调、电源插座、门禁、电动窗帘、视频监控、广播等各种设备,其作用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的安全舒适需求。在同一个空间中,不同种类机电设备因服务对象是在共同空间的同一群人,所以彼此影响、联系紧密。
2.2电气管线预埋设计
(1)配电箱与弱电箱。户内配电箱与弱电箱的设计要求与电井设计类似,需要尽可能远离预制墙体区域,减少干扰问题的产生,同时要对箱内进出管线实行科学划分,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其中,若箱体一定要设置在预制墙体中,则应根据箱体规格尺寸来预留洞口,以此促进安装作业的顺利进行。(2)管线敷设。管线敷设以上配管和下配管这两种方式为主。前者多被应用在地震多发区域内,以规避地震带来的管线错位问题,避免危险事故的加剧。在敷设过程中,需要提前在楼板预制层对管线实施预制处理,之后再利用软管及预制外墙板对其予以连接,完成管线敷设。后者敷设方式与前者相反,也是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电气系统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其是将管线敷设在预制外墙的保温层及楼板现浇层中,并在预制外墙安装10mm左右的插座及接线盒。
2.3室内配电箱位置
建筑内的强电箱又称为家居配电箱,根据JGJ242-2011《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8.4.1条规定,配电箱宜安装在套内走廊、门厅或者起居室等方便维修维护处,箱底距地高度不应低于1.6m。室内配电箱位置既要深入负荷中心又要保证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发挥配电箱的作用和功能。配电箱的电气进出管线非常多,为了保证安全及稳定,配电箱的位置应避免设置在采用预制楼板的区域内,避免在预制楼板内预埋大量管线,增加构件加工及现场施工难度[2]。
2.4管线敷设方式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顺序是:吊装墙板→吊装平台板→浇注平臺现浇层→吊装上一层墙板,所以管线从本层板墙内往上引入顶板的平台现浇层内进行连接时,即使预制墙内管线有误差,也可以通过现场移动尚未浇筑的现浇层内水平管线保证连接。而向下接时,现浇层内水平管线与预制墙内竖直管线均已固定位置,要求定位必须精确,否则无法相接。在实际工程中,为了避免返工,多数项目采用了预制墙内管线与现浇层内管线上接的方法。与传统做法一致的是,设计时需要对叠合板上出现的两层、三层管线交叉的情况进行线路优化;由于出管线数量较多,强弱电箱尽量避免敷设在预制墙体上。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建,管线预埋带来的后期问题一直是专业设计人员要力争解决的。内装将主体结构与机电管线分离,能够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和机电管线的可更新性。通过将机电管线敷设于架空地板、墙面夹层、隔墙内衬墙或吊顶等室内架空层内,实现主体结构和填充体的基本分离,提高施工效率,方便机电管线维修、更换。
2.5科学选址,保证电井设计的有效性
电井是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设计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电井选址也是优化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为此,要求设计人员加大对电井选址的重视力度,采取合理保护措施,降低对电井及内部构件的损害。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的电井构件也是在工厂加工组装而成的,所以在实际作业中,应尽可能减少开凿、凿洞等对其影响,以免削弱构件稳定性,增加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系统的运行风险,威胁建筑居住安全。此外,电井中有大量的电气管线进出,所以为防止将大量的管线预埋在预制楼板中,需要在电井中对管线进行科学处理,既要降低管线间的影响,也需保证管线规划的清晰性[3]。
结语:
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已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相关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体系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善,需要在熟悉装配式建筑的构造、加工、施工等基本特性基础上,合理科学的进行电气的设计,才能真正顺利完成装配式建筑的电气设计。
参考文献:
[1]鲁宏伟.装配式住宅建筑户内电气设计简析[J].建筑技术,2018,49(S1):27-28.
[2]李林峰.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通病分析[J].建筑技术,2018,49(S1):197-198.
[3]李二宝.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3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