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越过重重障碍,带地球“流浪”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曾经的认知里,科幻电影一直是欧美国家的天下,但在今年的贺岁档,却有一部中国影片横空出世,犹如投下了一颗科幻炸弹,瞬间激起阵阵冲击波。霎时间,成为了大家的讨论中心,科幻也再一次进入了众人的视野。
  相信谈至此处,大家心中都会浮现出这部电影的名字——《流浪地球》。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故事,乍听如同一场诗意的旅行,但其中艰辛怕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从地球停转诱发的海啸和地震中艰难逃生,在冰天雪地中运送“火石”以重启行星发动机,怀揣希望拼尽全力点燃木星……在地球“流浪”的每个阶段,都出现了重重难题,而它们缘何出现,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太阳极速衰老,人类移至地下城


  或许部分影迷对开篇尚印象深刻,拥挤的人潮中,韩子昂抱着小外孙刘启走向地下城,周围早已被冰雪覆盖,天空亦是灰蒙蒙的,一派末世景象。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曾经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们光和热的太阳,极速衰老膨胀,即将成为一颗“红巨星”,甚至吞没地球。可能许多人会担忧,在现实生活中,太阳是否也会化身“红魔”,吞噬地球呢?
  答案是否定的。追溯历史,在曾经的50亿年中,太阳依靠其内核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生成并释放能量,但只有小部分能量能够被地球收到,而仅这一小部分已足够维持地球生命的繁衍生息。如今,太阳聚变反应的速率和恒星质量的重力之间呈现出一种平衡状态,若其向外膨胀,则其中心所受压力减小,内核中聚变反应速率降低,其中心温度也会随之降低,此时向外膨胀的力无法抗衡向内收缩的力,因而膨胀的状态无法持续。因此,我们是幸运的,在未来的上千年甚至上万年里,太阳并不会像《流浪地球》中那样,出现急速衰老和膨胀的情况。
  然而,身处影片中的人们是不幸的,他们面临的是已经“成魔”的太阳,为了拯救地球,科学家们计划让地球“流浪”。使地球“流浪”的第一步便是停转,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地震、海啸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而且温度也会急剧降低,使人类无法继续在地表生存,只能进入地下城。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流浪地球》中的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目前的技术,并不支持我们建造这样一座地下城。不仅是因为我们并未发现经久耐用的超级材料,而且在深达几千米的地下建造城市,可能会面临非常复杂的地质条件,不仅建筑行业尚未涉及,就连深入地下的矿业开采工程也相去甚远。由此可见,拥有强大功能的地下城目前只有剧中人才能体验。

地木距離超洛希极限,重启发动机转向


  尽管有35亿人成功进入地下城,逃过了地震、海啸和极低温度的侵袭,但在安然度过了十几年后,人们再次迎来了挑战:数以千计的行星发动机熄灭,全球地震频现,火山喷发,岩浆涌出,带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
  而这些其实是因为地球与木星的距离不断缩短,超出洛希极限所致的。
其他文献
毫无疑问,这是个“娱乐至死”的看脸时代,每一张出现在屏幕上的脸庞必定是俊男美女。虽然我从来都不在意这些,但是架不住时代大潮的推搡。有天我在微博上晒了一张照片,结果引来一堆粉丝的提醒“您该用美颜功能啊”。好吧,即便自诩实力派,终究也是需要颜值包装的。  在植物圈子里,有些花生来就自带美颜效果,以至于我们早就忘了它们还能提供果子,为我们的餐桌做出突出贡献。海棠就是这样的植物,虽说有“一树梨花压海棠”的
期刊
原始、野性的京那巴当岸河孕育了很多奇妙的生命雨林顶的鸟世界  到达婆罗洲的第二天清晨,我们吃过早饭,便进入了雨林探索中心。这里有一条高40多米的空中吊桥,吊桥穿过森林,让人可以近距离观察雨林树冠层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高大的雨林树冠,犹如巨大的翠绿穹幕,大树上长满了形态优美的鸟巢蕨,各种藤蔓植物缠绕其间,不远处的树干上开满了美丽的兰花,宛若一座空中花园。  雨林探索中心是个观鸟圣地,吊桥上视野开阔,
期刊
“付出105%”的男孩  1914年,诺曼·布劳格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克雷斯科附近的一座农场。7岁时起,他就在家庭农场里做各种农活:捕鱼,打猎,去田里种植玉米、燕麦、提摩西草,还帮忙饲养牛、猪和鸡。布劳格少年时就对植物很感兴趣,他观察到在农场的不同地方植物长势会不同。但农场教育资源很少,布劳格当时就读的乡村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如果就这样下去,他大概也会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座小农场默默无闻地生活,可
期刊
宇宙热大爆炸理论首创者之一的伽莫夫是一位科学形象化思维的大师——他在科学概念的解释上经常采用自己创作的漫画形象进行表达,因而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备(绘图 / 刘夕庆)擅长人物画的科学家  广大读者都听说过巴斯德医治狂犬病和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对宇宙大爆炸理论或许也耳熟能详,但可能不为你所知的是,这些大科学家、大发明家竟同时也是人物画的高手——他们在需要结构形态和色彩形象较为准确的人物画上也有着较高的
期刊
梨花:梨花如静女,肃然见风度  梨,是蔷薇科梨属植物的统称。据有关考证,梨在中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丰富,仅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就有杜梨、豆梨、棠梨以及当地俗称山梨、青梨、野梨的梨属植物。尽管名号不同,树姿、花、叶、果有别,但相同的是都开白花,都可叫梨花,花开着开着就开进新叶群中,清清白白,一派清明。  “梨花如静女,肃然见风度。”梨花的气质是素是静,虽然盛放得繁荣,你观之赏之,心下依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