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炜堪称当代中国一线作家中创作最丰、最为活跃、获奖次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已出版各类图书共650余部,其中有近60部为繁体、英、法、德、日、韩、西、塞、瑞典等文字在境外出版。在已知的所有公开出版的数百种文学史中,张炜都占有重要篇章,属于无法逾越的文学存在。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先生说:“张炜自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古船》之后,即巩固了他作为中国当代最伟大作家之一的地位。”
最近,“齐鲁阅读季”在四月芳菲天中精彩开启,作为山东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作为山东画报社的老朋友,张炜再次欣然接受了我们的专访。谈创作,张炜说,“一个人能够写作是最幸福的事情,所以人们才能持续地几十年地从事这种工作”;谈阅读,他认为,“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说到底是比较优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质也大致是、常常是比较好的人”。以下是访谈实录:
《山东画报》:4月23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好书”颁奖仪式上,您的《寻找鱼王》颁奖环节是其中一个亮点。在这之前,中国出版协会评选出的“2015年度中国30本好书”,《寻找鱼王》亦跻身好书榜。近几年来,您创作的《半岛哈里哈气》《少年与海》《寻找鱼王》相继问世,并且一出手儿童文学领域,就广受各种权威认可。在您看来,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少年故事的讲述,与成人故事的讲述有何区别,又有何一脉相承的特质?
张炜:儿童文学需要的是更高难度的写作才对。因为凡是好作品,都要具备相应的文学与思想的含量,问题是少儿书还要顾及到他们的接受条件,所以也就更难写。但绝不能把儿童文学从文学的生命肌体上抽离,让其成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那就不是文学了。从世界范围内看,现在的儿童文学,行业化、产业化的倾向太重,太专注于卖,这是令人遗憾的。
我常说,儿童文学强烈的童心与诗心,恰是所有最好的文学作品都要具备的。离开了这二者,哪里会有什么优秀的成人文学,更不可能有儿童文学了。
《山东画报》:您从20世纪70年代尝试写作到今天,创作发表了大约1500万字的作品,荣获矛盾文学奖的、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华文文学作品”的小说《你在高原》更是长达450万字。有评论家认为,您在文学上的坚守与努力,是对外界认为中国作家沉静不下来的质疑做了很好的回应。在《你在高原》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颁奖词中,用到了“沉静、坚韧”来描述您的写作过程。在这个周身被“数字”充斥的时代里,您在写作过程中,如何保持“沉静、坚韧”的写作状态的呢?您是如何有意识地规避和逃离“数字”带给您的影响呢?
张炜:一个人能够写作是最幸福的事情,所以人们才能持续地几十年地从事这种工作。认为这种事是痛苦的、需要苦行僧精神才能干的,是一种误解,因为他们没有作过这种工作。写作是一种大享受,但却并不意味着没有辛苦,正像劳动是最大的享受,也要付出许多汗水一样。事实上在人世间,越是大的享受,投入的劳动强度也就越大。数字时代里人们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方便,对写作者也是如此,但干扰也同时加大了,所以我们可不能傻傻地将这个时期所有负面的、不适合自己的时髦东西全照单收下。人的幸福大多数时候来自清静,写作者就尤其如此。吵吵闹闹的生活是败坏的生活,伤害自己,也危及他人和社会。
《山东画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虽然是“高原”但却“接地气”。像这样一些饱含“乡土”味道、充斥着“乡愁”情绪的文学作品,体现着对家园最热切深刻的情感。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都强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放眼当下文学领域,这种“乡土文学”却越来越少,请问如何才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捍卫乡愁”?
张炜:把生活环境搞得暴土攘攘的人,他们自己并不喜欢这样,所以这一类人往往都住在安静的地方。作家捍卫人的尊严,往往就从维护理想的居住环境开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激情来源,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疯狂地破坏环境,还说成是“发展”。破坏者哪个住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所以说作家的良知自然而然地催促他们做出反抗的表达,这只能是他们的基本反应,是人性中追求正义的自然元素的释放。
《山东画报》:一个写作者回忆自己的阅读史,会发现与写作史几乎是重叠的,也就是说,随着阅读的文字越来越多,写下的文字也就越来越多。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阅读故事吗?在您的写作之初,哪些书对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拥有一个日阅读量达5万字的资深阅读人士,什么书又能进入您的眼帘?
张炜:我看老书多,看新书少。因为经过了时间检验的文字更可靠。时间这么紧,谁还有工夫读那些网上的芜杂?网上也有经典被数字化了,但只要有纸质的,正常情况下是不能读它们的,因为那样就太可惜了。即便是纸质的,也要找好的版本,何况是数字化了的闪烁与冷漠,那怎么能读?它们用来搞贮存、搞索引还差不多。
《山东画报》:“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浓郁而持久的书香社会,堪为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和沃土。在您看来,书香社会的建立,对山东这样一个文化大省来说,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和耕耘?
张炜:要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是天天听到的希望和倡导。其实这不过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被过分的物欲影响和破坏掉罢了。人平时要静下来,这才是正常的生活,这与贫穷、富有无关。有人以为只有发了大财才能安静过日子,他们错了,那时候可能更不安静。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说到底是比较优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质也大致是、常常是比较好的人。我们这种过分道德化的议论听上去不太严密,但生活经验却会一再地支持了这种看法。
《山东画报》:在您看来,在“浅阅读”时代,民众应如何建立和培养读书习惯?
张炜:尽量回避电子阅读,这是基本的要求。一个有学问、有深沉思考能力的人,绝不会是热衷于电子阅读的人。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电子阅读器也不必排斥,它们可以用来贮存或查阅,以备不时之需。
《山东画报》:放眼当下,书的品种可谓海量,在您看来,大众读者如何能够找到一本好书呢,好书的标准是什么呢?
张炜:好书是能够伴着人成长的。好书不会陈旧。好书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好书不会流行。好书是沉默自尊的。好书是轻易不会在大众间变得炙手可热的。好书是充分而独到的个人见解,同时又必定具备有益于人类生存的价值观。到经典里找自己喜欢的书,这可能是聪明的办法;到长期喜欢和信任的作家那里找,也是十分必要的。
最近,“齐鲁阅读季”在四月芳菲天中精彩开启,作为山东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作为山东画报社的老朋友,张炜再次欣然接受了我们的专访。谈创作,张炜说,“一个人能够写作是最幸福的事情,所以人们才能持续地几十年地从事这种工作”;谈阅读,他认为,“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说到底是比较优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质也大致是、常常是比较好的人”。以下是访谈实录:
《山东画报》:4月23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好书”颁奖仪式上,您的《寻找鱼王》颁奖环节是其中一个亮点。在这之前,中国出版协会评选出的“2015年度中国30本好书”,《寻找鱼王》亦跻身好书榜。近几年来,您创作的《半岛哈里哈气》《少年与海》《寻找鱼王》相继问世,并且一出手儿童文学领域,就广受各种权威认可。在您看来,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少年故事的讲述,与成人故事的讲述有何区别,又有何一脉相承的特质?
张炜:儿童文学需要的是更高难度的写作才对。因为凡是好作品,都要具备相应的文学与思想的含量,问题是少儿书还要顾及到他们的接受条件,所以也就更难写。但绝不能把儿童文学从文学的生命肌体上抽离,让其成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那就不是文学了。从世界范围内看,现在的儿童文学,行业化、产业化的倾向太重,太专注于卖,这是令人遗憾的。
我常说,儿童文学强烈的童心与诗心,恰是所有最好的文学作品都要具备的。离开了这二者,哪里会有什么优秀的成人文学,更不可能有儿童文学了。
《山东画报》:您从20世纪70年代尝试写作到今天,创作发表了大约1500万字的作品,荣获矛盾文学奖的、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华文文学作品”的小说《你在高原》更是长达450万字。有评论家认为,您在文学上的坚守与努力,是对外界认为中国作家沉静不下来的质疑做了很好的回应。在《你在高原》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颁奖词中,用到了“沉静、坚韧”来描述您的写作过程。在这个周身被“数字”充斥的时代里,您在写作过程中,如何保持“沉静、坚韧”的写作状态的呢?您是如何有意识地规避和逃离“数字”带给您的影响呢?
张炜:一个人能够写作是最幸福的事情,所以人们才能持续地几十年地从事这种工作。认为这种事是痛苦的、需要苦行僧精神才能干的,是一种误解,因为他们没有作过这种工作。写作是一种大享受,但却并不意味着没有辛苦,正像劳动是最大的享受,也要付出许多汗水一样。事实上在人世间,越是大的享受,投入的劳动强度也就越大。数字时代里人们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方便,对写作者也是如此,但干扰也同时加大了,所以我们可不能傻傻地将这个时期所有负面的、不适合自己的时髦东西全照单收下。人的幸福大多数时候来自清静,写作者就尤其如此。吵吵闹闹的生活是败坏的生活,伤害自己,也危及他人和社会。
《山东画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虽然是“高原”但却“接地气”。像这样一些饱含“乡土”味道、充斥着“乡愁”情绪的文学作品,体现着对家园最热切深刻的情感。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都强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放眼当下文学领域,这种“乡土文学”却越来越少,请问如何才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捍卫乡愁”?
张炜:把生活环境搞得暴土攘攘的人,他们自己并不喜欢这样,所以这一类人往往都住在安静的地方。作家捍卫人的尊严,往往就从维护理想的居住环境开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激情来源,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疯狂地破坏环境,还说成是“发展”。破坏者哪个住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所以说作家的良知自然而然地催促他们做出反抗的表达,这只能是他们的基本反应,是人性中追求正义的自然元素的释放。
《山东画报》:一个写作者回忆自己的阅读史,会发现与写作史几乎是重叠的,也就是说,随着阅读的文字越来越多,写下的文字也就越来越多。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阅读故事吗?在您的写作之初,哪些书对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拥有一个日阅读量达5万字的资深阅读人士,什么书又能进入您的眼帘?
张炜:我看老书多,看新书少。因为经过了时间检验的文字更可靠。时间这么紧,谁还有工夫读那些网上的芜杂?网上也有经典被数字化了,但只要有纸质的,正常情况下是不能读它们的,因为那样就太可惜了。即便是纸质的,也要找好的版本,何况是数字化了的闪烁与冷漠,那怎么能读?它们用来搞贮存、搞索引还差不多。
《山东画报》:“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浓郁而持久的书香社会,堪为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和沃土。在您看来,书香社会的建立,对山东这样一个文化大省来说,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和耕耘?
张炜:要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是天天听到的希望和倡导。其实这不过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被过分的物欲影响和破坏掉罢了。人平时要静下来,这才是正常的生活,这与贫穷、富有无关。有人以为只有发了大财才能安静过日子,他们错了,那时候可能更不安静。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说到底是比较优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质也大致是、常常是比较好的人。我们这种过分道德化的议论听上去不太严密,但生活经验却会一再地支持了这种看法。
《山东画报》:在您看来,在“浅阅读”时代,民众应如何建立和培养读书习惯?
张炜:尽量回避电子阅读,这是基本的要求。一个有学问、有深沉思考能力的人,绝不会是热衷于电子阅读的人。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电子阅读器也不必排斥,它们可以用来贮存或查阅,以备不时之需。
《山东画报》:放眼当下,书的品种可谓海量,在您看来,大众读者如何能够找到一本好书呢,好书的标准是什么呢?
张炜:好书是能够伴着人成长的。好书不会陈旧。好书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好书不会流行。好书是沉默自尊的。好书是轻易不会在大众间变得炙手可热的。好书是充分而独到的个人见解,同时又必定具备有益于人类生存的价值观。到经典里找自己喜欢的书,这可能是聪明的办法;到长期喜欢和信任的作家那里找,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