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秦咸阳城遗址发现了一处秦代石铠甲手工制作场所,出土石铠甲片与秦始皇陵出土的石铠甲完全一致,另外还发现了磨石、铁钻、铜条等制作铠甲片的生产工具,表明这里是给秦始皇陵提供石铠甲的制作场所。
铠甲还有石质的吗?还真有。古代铠甲按材质分,有藤甲、皮甲、纸甲、绵甲、铁甲以及玉、石铠甲。其中前面几种为实际使用的军事防护用具,而玉甲、石甲则是一种丧葬礼器。所谓“金缕玉衣”,通俗点说,就是丧葬用的玉铠甲;现在新发现的石铠甲制作场所,也是为秦始皇陵服务的。
中国铠甲起源很早。按古文记载,最初的铠甲是蚩尤发明的,也有一种说法是夏朝少康之子发明的。这个少康就是大家熟知的杜康,据说他发明了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作为帝王,他能力强大,打败敌人,扩张领土,使得夏朝得以中兴。发明铠甲的这个儿子名杼,即位后讨伐“东夷”,到过江苏一带。据说他做铠甲用的是兽皮。
铁甲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在历史上一直很活跃。南北朝时有一种铁甲很有名,它叫“明光铠”。胸前、背后都有大片圆形甲板,阳光下发出强烈的反光,像是一面镜子。
后来随着火器兴起,铁甲难以抵挡,再加上自重过重,便被绵甲替代了。
藤甲出现也很早,它是用藤条和藤皮编制而成,能保护头、胸和背部。《三国演义》中就出现过藤甲,在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
面对孟获勇猛的3万藤甲军,诸葛亮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火烧,因为藤甲是用油反复浸泡的。火烧之惨烈就不提了,连诸葛亮看到都掉泪:“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如果去武侯祠博物馆,我们还能见到藤甲实物。
与藤甲相比,皮甲更为常见。河南安阳侯家庄曾出土过完整的皮甲,这是年代最早的皮甲实物。
安阳一带,曾是野生犀牛聚集之地。甲骨文文献曾记载,殷王曾一次捕获犀牛71头。犀牛皮坚甲厚,用它来打造铠甲,经久耐用,比一般兽皮更好。不过战争越来越频繁,对犀牛皮的索取量越来越大,犀牛的数量便越来越少,犀牛最终消亡,被用来“制甲”是原因之一。
除了犀牛皮外,象皮、牛皮和熊皮都曾被用来做铠甲。金庸曾写过大理国,大理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小国就曾广泛使用象皮制甲。
再来说纸甲。纸甲是唐代发明的,宋明两代因袭。它是用纸张锤叠、黏贴后,放入模具干燥定型而成,工艺极其复杂,制作难度较大。
前几年,在徐浩峰的电影《倭寇的踪迹》中,有守城的将士身穿纸甲,还被异域女子笑话,为什么不来一身真正的铠甲。其实按史书记载,纸甲也非常坚固,箭射不透,还比铁甲轻便。有地方官曾申请用100套铁甲换50套好纸甲。而在明末,与倭寇作战时,戚家军都穿着纸甲。
在清代题材的电视剧中,只要有行军打仗的镜头,我们都能看到领头的将军身穿一身带着圆大头钉的铠甲,其实那就是绵甲。绵甲为明清两代官兵所用,同纸甲的制作工艺类似,它是用棉布叠加制作而成。那種“圆大头钉”是铁甲泡,是用来固定的。
(古立华荐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