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需要做好的几件小事》一文的思考与补充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ears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17年第10期王兴发老师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需要做好的几件小事》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对文中的观点表示认同,同时也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一些操作层面的补充建议,愿意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共享。
  一、本职工作抓重点
  (一)思考
  原文的第一部分就強调年轻教师需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两个方面。确实如此,但文中的这个环节没有涉及“怎样做”。而笔者认为,“怎样做”应该对年轻教师更有启迪与借鉴意义。
  (二)补充
  笔者认为,年轻教师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抓住重点。
  1.课堂教学,年轻教师必须清楚每节课“教什么”与“怎么教”。这就需要分析教材,并考虑“教学点有哪些,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最想怎样学,会有哪些疑惑”等来确定如何进行自身的“教”与组织学生的“学”。2.课余训练,年轻教师先要建立好梯队,并明确分担项目的基础训练点。以排球为例,梯队建设最好形成“8、8、7、7、6”局面,即小学(五年制)一二年级至少有8名队员、三四年级至少有7名队员、五年级至少有6名队员,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梯队的人员变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统一组织“教”与“练”,逐渐过渡到大队员带着小队员练习,再到教师负责主力队员而核心小队员则带领同伴一起进步的局面,这样就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中。
  二、交流合作共发展
  (一)思考
  原文的第二部分提出年轻教师要“认真与同伴合作完成组内工作和学校的各项工作”,分别交代了组长、组员应该在一些操作层面的做法,这很有必要。但笔者认为年轻教师还需要时常和老教师交流彼此的工作感受,从而更有效地合作。
  (二)补充
  1.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年轻教师明确自己所担负工作的主要责任,然后再去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样就为合作完成组内其他工作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年轻教师知道自己的“所长”与“所短”,然后与老教师确立如何有效“促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合作完成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
  三、培训活动敢追问
  (一)思考
  原文的第三部分提倡年轻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并以评课为例提出“做好评课记录”、“将自己的思想与评课专家相比较”“找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在教学中改进与完善”,确实是中肯的建议。笔者认为,要想引起年轻教师的深度思考与长足发展,还需要其敢于追问,形成在追问中升华的发展趋势。
  (二)补充
  在此,笔者也以参加培训活动中的“评课”为例,阐述年轻教师如何追问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1.“自问”式思考,锤炼关键“点”。一是,“自问”一个亮点,亮在何处?二是,“自问”一个问题,原因何在(最核心的原因以及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三是,“自问”一条建议,效果如何?这样的思考,便于年轻教师聚焦在自己容易把握的核心“点”上,以便促进个人教学实践的改进。
  2.“追问”式思考,提升发展“点”。一是,“追问”一个亮点,挖掘内涵(“追问”同事、上课教师或专家);二是,“追问”一个问题,弄清原因(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三是,“追问”一条建议,明确方向(追问:我的建议是……是否存在问题?您会提供怎样的建议?)。
  四、置身“沃土”深扎根
  (一)思考
  原文的第五部分指出年轻教师要“把课堂当作自己成长的沃土”,并从11个方面进行了展开,确实是很详实很实用的建议。但笔者认为其中的“讲解示范时学生一定是安静地听、认真地看”,即使做到这样学生也未必是真正的倾听和观察,也就难以达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常规”的效应。
  (二)补充
  1.教师示范时,最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才容易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当教师准备示范“站立式起跑”技术动作之前,可以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各就各位’时身体的重心在哪里?两脚的着力点呢?‘跑’时先迈出哪只脚?开始阶段的步幅大还是小?”这样学生就知道看什么,后续的师生交流就更有方向。
  2.教师在讲解后不要问学生“听清楚了吗?怎么做明白吧?”之类的问题,可以追问学生:“你听懂了什么?接下来你要做什么吗?”这样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就能清楚学生是否听明白了,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教师讲完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倾听了。
  参考文献:
  [1]王振强.有效实施课例大教研促发群体智慧共成长[J].中国学校体育,2013(12):62-63.
其他文献
广州白云广雅实验学校传承了广东广雅中学(源于1888年光绪御批、张之洞创建的广雅书院)的精神基因、办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近年获“广州市白云区德育示范学校”“广州市一级学校”“广州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学校为寄宿制初中,共36个班级,1657人。以“和谐、优质、发展、品牌”为成长旋律,以精神激励、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精细管理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秉承“生命、实践、和谐、崇德”的育人理念,全员育人
青少年近视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2018年我国近视患者已经超过4.5亿人,全国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受到近视困扰。在高中生群体中,近视率高达81%。青少年近视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学校  学校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例如室内照明等,要达到相应的标准,从而保护学生视力。此外,学校还要重视眼睛保护教育工作,讲解用眼技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卫生用眼。学校要
2018年11月27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8年编委会会议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原社长杨立国,首都体育学院校长、《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主编钟秉枢,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巡视员朱英,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华爱军,苏州大学原校长助理王家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分党委书记王健
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诸多体育课程目标中的2个关键性目标。在此,笔者从运动人体科学的角度来谈一谈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对实现体育教育这2个目标的重要意义。  一、把握敏感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質对于人的一生而言至关重要,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基本的身体素质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速度素质、灵敏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柔韧性。
在中学排球教学中,扣球技术极具吸引力和挑战性,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同时也使体育教师们犯了难,一方面扣球技术掌握难度较高,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限制性,让许多教师对扣球技术的教学望而却步。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学校多位教师的排球教学经验和辅助教具“扣球器”的制作与利用,并通过笔者学校的教学案例,突破中学生排球扣球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希望对排球扣球技术教学工作能够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躯干小肌肉群的练习方法  练习目的:通过练习,可增强腹部肌群及躯干小肌肉群力量。  动作名称:仰卧举腿。  练习方法:仰卧,双手平放于地面,双腿由水平位上举至90°,慢举轻放。双脚不能触碰地面,上体保持不动(图1)。每组做12~15次,共练习2~3组。  注意事项:双脚并拢,轻起轻落,落下时不触碰地面;腰背紧贴躺板,不能拱起;根据练习者肌肉力量,练习次数适当增减;力量较弱者,膝盖可微屈。  动
30年来“十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学术组的每次活动始终围绕课堂的建设与改革进行,秉承行动研究的主旨,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每个参与者既是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者,又是研究者。从最初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发展到如何有效地上好一堂课,到高效课堂如何有效实施,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感受到锻炼的实效性又能享受到体育的游戏性。期间,计划着、行动着、观察着、反思着、批判着、建设着,一以贯之地围绕课堂的建
一、本届评优活动高中组呈现的六个特点  一是“正”。  参赛的16位教师态度非常端正,当体育课遇上下雪天,也阻挡不了体育教师的热情,他们人人着装整齐、语言规范、口令洪亮、充满激情,表现出良好的参赛态度和职业素养。  二是“全”。  参赛的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全,16节课中除了体操运动之外,其他几大项目都有所涉及,其中球类运动有10节课(足球课5节、篮球课4节,排球课1节);田径运动中有2节课(弯道跑)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和内容中均提出了全面发展体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能是指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1]。如何发展体能是体育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一般的体能训练都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训练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如果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让
“体操”教学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必学内容之一。《多种形式的平衡活动方法》是水平二体操单元内容标准之一,它的表现标准为:能说出所学各种形式平衡动作的名称;能在游戏中,完成侧手翻、手倒立、跪跳起等平衡类动作,并且能分别展示至少2种以上的练习方法,表现出身体的平衡、协调,展示良好的肢体控制能力以及身体姿态;表现出勇于挑战、乐于展示的品质,具有一定的互帮互学能力,能描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