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将教学过程工作化,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对《仪器分析》教学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仪器分析工作过程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011-01
《仪器分析》是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分析检测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是《工业分析》、《油品分析》等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并且该课程的内容与化学检验工中级和高级考证紧密相关。由于仪器分析方法日新月异,新一期新技术不断出现,在高职教学中,往往出现的问题是教材和讲授内容越来越多,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教学效果不理想。从历届从事化工等检测行业的毕业生了解到,面面俱到的教学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能学以致用;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迫切需要改革。工作过程化的课程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工作过程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相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1 课程目标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化工、药品、化妆品等相关行业,工作任务主要是产品质量检测,其职业核心能力是掌握各种仪器的检测方法,而仪器分析课程对岗位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在满足分析检测岗位对能力、知识、素质的要求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
《仪器分析》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理论—实践”循环式教学为特点,使学生具备从事仪器分析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对工业产品进行分析测试的能力,熟练掌握仪器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及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或毕业实践环节)学习以及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教学内容的选取
通过对化工及相关企业的调查和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回访调查,发现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在企业所使用的较多的仪器是酸度计、电位滴定仪、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原子吸收等仪器,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及学生现有的程度,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紧紧抓住高技能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必须够用”、“知识理论为能力实践服务”的原则,大大删减了无应用性或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对原教材中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最终选择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吸收法、原子吸收法、电化学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法五种常用分析法。同时将该五种常用分析方法与本专业相关的化工产品检测相结合,制定出本课程学习的典型工作任务,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次序,在每个工作任务中我们精心设计了几个学习情境,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如表1所示。
对于红外、质谱、核磁、荧光等分析方法,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自学,不作为高职院校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学习以上五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为期20学时的综合实训,加强巩固以及检测学生掌握和学习情况。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完成从试样分析、处理到仪器操作、确定实验条件、定性或定量分析、数据处理整个过程,能够进行独立分析检测。
3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典型化工产品分析检验的实际工作出发,以培养分析检验技术能力为主线,按照每种分析仪器的应用和操作,将整个实践教学设计成一个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综合实训项目即工作任务,该工作任务又有多个学习情境组成。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变传统教学先学习理论知识后实验操作的教学顺序,以某一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即以实践教学为先导,先做后讲,边做边讲,将理论指导讲解渗透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进行理论延展,使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接受相应的技术知识和完成操作技能训练[1]。在每次进行学习情境的项目操作之前,制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工单,该任务工单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五个阶段构成[2]。即在资讯阶段给学生安排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根据任务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决策、制定计划、组织与实施,最后检查与评价任务完成的质量。
5 考核评价
为了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并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对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打破原来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法,使考核方法多样化、科学评判学生成绩;在考核方式选择上,采取基于工作导向的考核,强调工作过程的形成性考核,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多层次课程评价体系;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
考核组成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前者体现在每个课节之中,本课程大部分是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可操作性较强,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考核以平时表现为主,期末考试为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查资料等一系列学习过程,极大提到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再需要面对枯燥的仪器原理头疼了,而是在实践操作中有目的地去搜寻掌握有用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加强,为学生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晓华,李世敏,栾崇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仪器分析》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J],2008,8.
[2]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关键词:仪器分析工作过程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011-01
《仪器分析》是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分析检测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是《工业分析》、《油品分析》等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并且该课程的内容与化学检验工中级和高级考证紧密相关。由于仪器分析方法日新月异,新一期新技术不断出现,在高职教学中,往往出现的问题是教材和讲授内容越来越多,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教学效果不理想。从历届从事化工等检测行业的毕业生了解到,面面俱到的教学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能学以致用;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迫切需要改革。工作过程化的课程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工作过程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相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1 课程目标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化工、药品、化妆品等相关行业,工作任务主要是产品质量检测,其职业核心能力是掌握各种仪器的检测方法,而仪器分析课程对岗位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在满足分析检测岗位对能力、知识、素质的要求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
《仪器分析》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理论—实践”循环式教学为特点,使学生具备从事仪器分析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对工业产品进行分析测试的能力,熟练掌握仪器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及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或毕业实践环节)学习以及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教学内容的选取
通过对化工及相关企业的调查和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回访调查,发现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在企业所使用的较多的仪器是酸度计、电位滴定仪、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原子吸收等仪器,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及学生现有的程度,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紧紧抓住高技能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必须够用”、“知识理论为能力实践服务”的原则,大大删减了无应用性或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对原教材中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最终选择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吸收法、原子吸收法、电化学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法五种常用分析法。同时将该五种常用分析方法与本专业相关的化工产品检测相结合,制定出本课程学习的典型工作任务,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次序,在每个工作任务中我们精心设计了几个学习情境,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如表1所示。
对于红外、质谱、核磁、荧光等分析方法,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自学,不作为高职院校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学习以上五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为期20学时的综合实训,加强巩固以及检测学生掌握和学习情况。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完成从试样分析、处理到仪器操作、确定实验条件、定性或定量分析、数据处理整个过程,能够进行独立分析检测。
3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典型化工产品分析检验的实际工作出发,以培养分析检验技术能力为主线,按照每种分析仪器的应用和操作,将整个实践教学设计成一个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综合实训项目即工作任务,该工作任务又有多个学习情境组成。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变传统教学先学习理论知识后实验操作的教学顺序,以某一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即以实践教学为先导,先做后讲,边做边讲,将理论指导讲解渗透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进行理论延展,使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接受相应的技术知识和完成操作技能训练[1]。在每次进行学习情境的项目操作之前,制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工单,该任务工单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五个阶段构成[2]。即在资讯阶段给学生安排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根据任务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决策、制定计划、组织与实施,最后检查与评价任务完成的质量。
5 考核评价
为了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并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对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打破原来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法,使考核方法多样化、科学评判学生成绩;在考核方式选择上,采取基于工作导向的考核,强调工作过程的形成性考核,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多层次课程评价体系;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
考核组成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前者体现在每个课节之中,本课程大部分是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可操作性较强,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考核以平时表现为主,期末考试为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查资料等一系列学习过程,极大提到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再需要面对枯燥的仪器原理头疼了,而是在实践操作中有目的地去搜寻掌握有用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加强,为学生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晓华,李世敏,栾崇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仪器分析》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J],2008,8.
[2]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