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企业文化走入校园,为职业学生毕业走进企业奠定物质与精神基础,职业学校要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就要把企业的用人和学校的育人结合起,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对于中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即促进中职生成才、促进中职生成人、利于中职生就业、利于中职生创业。
【关键词】 以就业为导向;校企文化融合;途径与方法;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1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发展范式。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形成强大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素,也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中职校园文化同样具备跨界教育的特征,具备职业性、引导性、开放性、区域性特征。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企业精神,为企业全体员工所共同遵守,对员工的行为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具有既定性、发展性、再造性三大特性。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它不仅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意义深远重大,对于从根本制度层面解决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具有突破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适岗能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职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校企合作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以特色求生存,靠特色求发展;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加强和改进特色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中职办学的特色只能来自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而这就是中职校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建设中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1、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界定。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是学校的师生员工,活动载体是校园各种“教与学”活动,主要人文特征是校园精神,核心功能是培育优秀人才。企业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环境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的活动主体是企业员工,载体是企业生产活动,目标是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核心功能是“管理人才”。
2、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文化特性不同。校园文化强调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团队精神弱化;企业文化则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要求行为标准化。(2)价值取向不同。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师生关系好、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成绩优秀。企业衡量员工优秀的标准则是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贡献大。(3)自我选择与规划意识不同。学生缺乏自我选择与规则意识,通常由学校安排,学生按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去做,主动性不强。企业则强调执行力,企业对员工只给出工作要求与目标,至于如何去实现,由员工自己设法解决。(4)考核标准不同。学校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60分为合格,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个人的事情。企业则要求员工在工作中100%不出错。(5)自我认识与心理期望值不同。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很高,不愿去基层,艰苦创业意识不够,就业意识不符合实际。而企业则要求员工脚踏实地、勤奋工作,能吃苦才能得到企业的价值认同。
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1、迎企入校,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通过教学渗透使职业道德规范,营造企业的精神文化氛围,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与关键能力,对企业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将校园的物质要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企业气息,展示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提供时空场景。
2、走出校门感知企业文化底蕴。组织学生、专业教师到企业,加强日常教学与企业文化相融,使之常态化,安排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部进行企业文化讲座或到优秀企业参观,让学生自己直接了解企业提供给他们的就职的岗位群工种,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和员工可发展的职业通道等,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动力和方向。带队老师同样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在之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有机地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突出职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全程融合,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通过实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将校企融合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的方案中。第二,在课程开发上,按照能胜任所从事职业必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来开发课程,应用企业工作模式,通过工作项目和任务来展开教学,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突破传统偏重知识讲授模式,体现职业导向的特点。
4、构建实训、实习“企业化”机制。通过顶岗实习引进企业文化元素,利用顶岗实习期,联系实习基地所在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在学生中开展文化讲座。讲座内容共划分为四大板块,一是文化及企业文化(包括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二是企业员工行为准则,三是企业形象(企业标志、历史沿革、发展愿景),四是企业先进班组长,先进工作者事迹。每期讲座结束后,安排学生组织讨论,撰写感悟和心得体会,以活动层面融合为载体,加强学校师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5、全员参与,推动校企文化融合。校企文化融合是全过程的、全面的,尤其是学风、校风与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有关系,因此,要调动校企双方所有人的力量,做到全员参与,共同建设。丰富载体,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台,以各类竞技大赛为载体,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着力打造校企文化论坛。
参考文献:
[1]张伟.浅谈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职教探索,2013.
[2]姜海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实践探究[J].职业技术,2012,03
[3]李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
【关键词】 以就业为导向;校企文化融合;途径与方法;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1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发展范式。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形成强大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素,也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中职校园文化同样具备跨界教育的特征,具备职业性、引导性、开放性、区域性特征。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企业精神,为企业全体员工所共同遵守,对员工的行为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具有既定性、发展性、再造性三大特性。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它不仅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意义深远重大,对于从根本制度层面解决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具有突破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适岗能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职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校企合作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以特色求生存,靠特色求发展;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加强和改进特色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中职办学的特色只能来自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而这就是中职校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建设中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1、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界定。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是学校的师生员工,活动载体是校园各种“教与学”活动,主要人文特征是校园精神,核心功能是培育优秀人才。企业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环境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的活动主体是企业员工,载体是企业生产活动,目标是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核心功能是“管理人才”。
2、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文化特性不同。校园文化强调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团队精神弱化;企业文化则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要求行为标准化。(2)价值取向不同。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师生关系好、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成绩优秀。企业衡量员工优秀的标准则是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贡献大。(3)自我选择与规划意识不同。学生缺乏自我选择与规则意识,通常由学校安排,学生按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去做,主动性不强。企业则强调执行力,企业对员工只给出工作要求与目标,至于如何去实现,由员工自己设法解决。(4)考核标准不同。学校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60分为合格,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个人的事情。企业则要求员工在工作中100%不出错。(5)自我认识与心理期望值不同。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很高,不愿去基层,艰苦创业意识不够,就业意识不符合实际。而企业则要求员工脚踏实地、勤奋工作,能吃苦才能得到企业的价值认同。
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1、迎企入校,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通过教学渗透使职业道德规范,营造企业的精神文化氛围,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与关键能力,对企业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将校园的物质要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企业气息,展示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提供时空场景。
2、走出校门感知企业文化底蕴。组织学生、专业教师到企业,加强日常教学与企业文化相融,使之常态化,安排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部进行企业文化讲座或到优秀企业参观,让学生自己直接了解企业提供给他们的就职的岗位群工种,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和员工可发展的职业通道等,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动力和方向。带队老师同样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在之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有机地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突出职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全程融合,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通过实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将校企融合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的方案中。第二,在课程开发上,按照能胜任所从事职业必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来开发课程,应用企业工作模式,通过工作项目和任务来展开教学,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突破传统偏重知识讲授模式,体现职业导向的特点。
4、构建实训、实习“企业化”机制。通过顶岗实习引进企业文化元素,利用顶岗实习期,联系实习基地所在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在学生中开展文化讲座。讲座内容共划分为四大板块,一是文化及企业文化(包括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二是企业员工行为准则,三是企业形象(企业标志、历史沿革、发展愿景),四是企业先进班组长,先进工作者事迹。每期讲座结束后,安排学生组织讨论,撰写感悟和心得体会,以活动层面融合为载体,加强学校师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5、全员参与,推动校企文化融合。校企文化融合是全过程的、全面的,尤其是学风、校风与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有关系,因此,要调动校企双方所有人的力量,做到全员参与,共同建设。丰富载体,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台,以各类竞技大赛为载体,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着力打造校企文化论坛。
参考文献:
[1]张伟.浅谈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职教探索,2013.
[2]姜海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实践探究[J].职业技术,2012,03
[3]李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