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55-01
引言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大运动量训练之后,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出现各种疲劳的征象,若身体经常承受巨大的负荷而得不到恢复,必将导致运动器官的过度疲劳而引起伤病的发生。目前,国内对于消除运动员疲劳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方法手段也多种多样,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在运动队的诊治经验,就中医传统治疗技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进行整理和分析。
1 中药消除疲劳
1.1 复方中药补剂
因为疲劳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密切相关,中药补剂多是以补肾、补脾、补肝、活血和补益气血等复方成分为主。利用补阳为主的补肾中药(以淫羊藿、肉苁蓉为主,配以黄芪、枸杞等)能防止运动训练造成的血睾酮降低,促进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加快大鼠的疲劳恢复,提高运动能力[2]。健脾生血中药(主要成分为阿胶、黄芪、党参、陈皮、鹿茸等)在改善脾虚、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同时,能显著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肌营养与代谢,促进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恢复[3]。
1.2 单味中药补剂
单味的中药人参富含13种皂甙及大量维生素,可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频率,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对内分泌系统,能降低血糖,并有促进性腺机能的作用。人参水煎剂能使饥饿小鼠肝糖元含量明显增加〔4〕。虫草能提高老鼠缺氧时间和肝(肌)糖原的储备,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5]。中药红景天是一种生长在缺氧地带的植物,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抗疲劳的作用。
2 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
2.1 针刺消除运动性疲劳
2.1.1 针刺骨骼肌缓解肌肉疲劳 针刺力竭肌或延迟肌,能促进Na、K-ATP酶,Ca-ATP酶,Mg-ATP基酶和总酶活性的迅速恢复,这样加强肌浆网摄取、释放Ca2+能力,可保证或促进物质代谢适应运动的需要[6]。徐玉明等[7]采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对长时间电刺激后发现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大幅度下降,表明毫针和磁提针对其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2.1.2针刺穴位缓解疲劳 针灸足三里穴能改善训练小鼠整体健康状况,提高小鼠游泳耐力和血浆、肝脏、肌肉中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提示针灸足三里穴能提高小鼠运动能力,其机理与纠正运动小鼠自由基代謝失衡有关〔8〕。
2.2 艾灸消除运动疲劳
翟道荡等[9]通过对比不同穴位艾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发现艾灸关元、中腕和大椎三穴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尤以关元穴为佳。金文泉[10]对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者采用药艾条进行回旋灸间以雀啄灸,取双侧血海、风池及足三里,每穴3min治疗4d显示,灸疗对DOMS所致的肌力下降及疼痛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2.3 温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
陈雪琼等[11]运用温针灸对田径重点队员20人进行治疗,并对尿素氮、尿蛋白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温针灸不但对强度负荷后机体的恢复有明显效用,对机能的增强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起到消除和减轻肌肉、关节伤痛和预防损伤的作用。
2.4 推拿/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主要是人体的气伤血耗引起血行不利,经络壅塞,不通则痛,按摩正是通过舒筋活络,活血散瘀来使阴阳平衡,解除肌肉挛缩粘连,而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2.4.1 全身按摩
通过全身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速局部血液供应,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清除和营养物质的吸收[12]。另外,按摩能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促进组织修复,分解粘连的组织,解除肌肉痉挛,促进炎症介质的分解与稀释[13]。
2.4.2 足底按摩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证明,足反射区按摩可以改善机体失衡,促进疲劳恢复。一次大强度有氧耐力运动后,适时进行足反射区按摩可以降低体内自由基的浓度,从而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伤害;大强度有氧耐力训练后,适时进行足反射区按摩可以改善机体的疲劳状态,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14]。
2.5 其他
拔罐疗法 孙德利等[15]发现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对运动员一次大强度训练或周期性大强度训练后升高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整肤疗法 整肤疗法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提拉刺激机体的皮肤而达到治疗目的,与中医经络理论中刺激十二皮部而达到一定治疗目的的原理相近,而其操作手法也与中医推拿中的小儿捏脊疗法相似。成守仁等[16]研究发现整肤疗法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点穴疗法 点穴疗法是通过点按穴位使肌肉放松,缓解肌肉僵硬、减轻疼痛。其机理相当于针灸疗法。
3 结论与建议
目前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结论主要是气血的紊乱和肝、脾、心、肾的虚损,治疗上也是从调和气血和补肝脾肾入手。倘若能够将中医传统治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疲劳情况,选择几种方法配合运用,如中药口服、穴位艾灸、针灸加拔罐、局部点按与全身按摩等相结合,更能加快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从而达到尽快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也会使中医传统治疗技术逐渐成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6·
[2] 钱风雷.补肾中药对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的调整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4):320-322.
[3] 潘珊珊,等.健脾生血中药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1,21(7):58-60.
[4] 陈奇主编.人参水煎剂对饥饿小鼠肝糖元含量的影响.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24-825
[5] 孙革,等: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的研究综述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7年(8):1078-1080
[6] 屈竹青,卢鼎厚等,针刺对延迟性肌肉结构损伤过程中肌浆网、肌膜Ca2+、Mg2+-ATP酶,Na+、K+-ATP酶活性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3):33-37
[7] 徐玉明,王瑞元.针刺和磁提针对骨骼长时间收缩后静息电位变化的影响[J].体育科学,1999,19(1):75-76.
[8] 朱梅菊等,针灸足三里穴对运动小鼠体内自山基千忆谢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16-18.
[9] 瞿道荡,艾灸关元、中脘和大椎穴调节β-END作用的比较[J].上海针炙杂志,1997,(1):33
[10] 金文泉,炙血海、风市及足三里穴对延迟性肌肉酸痛(DOMD)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3):87-93.
[11] 陈雪琼等 温针灸对运动员大强度负荷后疲劳恢复的初探 现代康复2000,(4)11:1722
[12] 白雪冰.陈祥岩.按摩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应用述评[J].中医药学刊,2005,23(2):344.
[13] 李齐茹.步枪运动员腰痛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其防治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4):89.
[14] 田惠林,等:足反射区按摩促进大强度有氧耐力运动疲劳消除的实验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3):340-342
[15] 孙德利等,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09(05)
[16] 成守仁,等:整肤疗法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效果及机制研究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4):5-8
引言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大运动量训练之后,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出现各种疲劳的征象,若身体经常承受巨大的负荷而得不到恢复,必将导致运动器官的过度疲劳而引起伤病的发生。目前,国内对于消除运动员疲劳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方法手段也多种多样,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在运动队的诊治经验,就中医传统治疗技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进行整理和分析。
1 中药消除疲劳
1.1 复方中药补剂
因为疲劳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密切相关,中药补剂多是以补肾、补脾、补肝、活血和补益气血等复方成分为主。利用补阳为主的补肾中药(以淫羊藿、肉苁蓉为主,配以黄芪、枸杞等)能防止运动训练造成的血睾酮降低,促进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加快大鼠的疲劳恢复,提高运动能力[2]。健脾生血中药(主要成分为阿胶、黄芪、党参、陈皮、鹿茸等)在改善脾虚、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同时,能显著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肌营养与代谢,促进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恢复[3]。
1.2 单味中药补剂
单味的中药人参富含13种皂甙及大量维生素,可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频率,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对内分泌系统,能降低血糖,并有促进性腺机能的作用。人参水煎剂能使饥饿小鼠肝糖元含量明显增加〔4〕。虫草能提高老鼠缺氧时间和肝(肌)糖原的储备,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5]。中药红景天是一种生长在缺氧地带的植物,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抗疲劳的作用。
2 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
2.1 针刺消除运动性疲劳
2.1.1 针刺骨骼肌缓解肌肉疲劳 针刺力竭肌或延迟肌,能促进Na、K-ATP酶,Ca-ATP酶,Mg-ATP基酶和总酶活性的迅速恢复,这样加强肌浆网摄取、释放Ca2+能力,可保证或促进物质代谢适应运动的需要[6]。徐玉明等[7]采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对长时间电刺激后发现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大幅度下降,表明毫针和磁提针对其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2.1.2针刺穴位缓解疲劳 针灸足三里穴能改善训练小鼠整体健康状况,提高小鼠游泳耐力和血浆、肝脏、肌肉中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提示针灸足三里穴能提高小鼠运动能力,其机理与纠正运动小鼠自由基代謝失衡有关〔8〕。
2.2 艾灸消除运动疲劳
翟道荡等[9]通过对比不同穴位艾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发现艾灸关元、中腕和大椎三穴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尤以关元穴为佳。金文泉[10]对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者采用药艾条进行回旋灸间以雀啄灸,取双侧血海、风池及足三里,每穴3min治疗4d显示,灸疗对DOMS所致的肌力下降及疼痛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2.3 温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
陈雪琼等[11]运用温针灸对田径重点队员20人进行治疗,并对尿素氮、尿蛋白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温针灸不但对强度负荷后机体的恢复有明显效用,对机能的增强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起到消除和减轻肌肉、关节伤痛和预防损伤的作用。
2.4 推拿/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主要是人体的气伤血耗引起血行不利,经络壅塞,不通则痛,按摩正是通过舒筋活络,活血散瘀来使阴阳平衡,解除肌肉挛缩粘连,而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2.4.1 全身按摩
通过全身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速局部血液供应,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清除和营养物质的吸收[12]。另外,按摩能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促进组织修复,分解粘连的组织,解除肌肉痉挛,促进炎症介质的分解与稀释[13]。
2.4.2 足底按摩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证明,足反射区按摩可以改善机体失衡,促进疲劳恢复。一次大强度有氧耐力运动后,适时进行足反射区按摩可以降低体内自由基的浓度,从而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伤害;大强度有氧耐力训练后,适时进行足反射区按摩可以改善机体的疲劳状态,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14]。
2.5 其他
拔罐疗法 孙德利等[15]发现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对运动员一次大强度训练或周期性大强度训练后升高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整肤疗法 整肤疗法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提拉刺激机体的皮肤而达到治疗目的,与中医经络理论中刺激十二皮部而达到一定治疗目的的原理相近,而其操作手法也与中医推拿中的小儿捏脊疗法相似。成守仁等[16]研究发现整肤疗法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点穴疗法 点穴疗法是通过点按穴位使肌肉放松,缓解肌肉僵硬、减轻疼痛。其机理相当于针灸疗法。
3 结论与建议
目前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结论主要是气血的紊乱和肝、脾、心、肾的虚损,治疗上也是从调和气血和补肝脾肾入手。倘若能够将中医传统治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疲劳情况,选择几种方法配合运用,如中药口服、穴位艾灸、针灸加拔罐、局部点按与全身按摩等相结合,更能加快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从而达到尽快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也会使中医传统治疗技术逐渐成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6·
[2] 钱风雷.补肾中药对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的调整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4):320-322.
[3] 潘珊珊,等.健脾生血中药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1,21(7):58-60.
[4] 陈奇主编.人参水煎剂对饥饿小鼠肝糖元含量的影响.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24-825
[5] 孙革,等: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的研究综述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7年(8):1078-1080
[6] 屈竹青,卢鼎厚等,针刺对延迟性肌肉结构损伤过程中肌浆网、肌膜Ca2+、Mg2+-ATP酶,Na+、K+-ATP酶活性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3):33-37
[7] 徐玉明,王瑞元.针刺和磁提针对骨骼长时间收缩后静息电位变化的影响[J].体育科学,1999,19(1):75-76.
[8] 朱梅菊等,针灸足三里穴对运动小鼠体内自山基千忆谢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16-18.
[9] 瞿道荡,艾灸关元、中脘和大椎穴调节β-END作用的比较[J].上海针炙杂志,1997,(1):33
[10] 金文泉,炙血海、风市及足三里穴对延迟性肌肉酸痛(DOMD)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3):87-93.
[11] 陈雪琼等 温针灸对运动员大强度负荷后疲劳恢复的初探 现代康复2000,(4)11:1722
[12] 白雪冰.陈祥岩.按摩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应用述评[J].中医药学刊,2005,23(2):344.
[13] 李齐茹.步枪运动员腰痛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其防治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4):89.
[14] 田惠林,等:足反射区按摩促进大强度有氧耐力运动疲劳消除的实验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3):340-342
[15] 孙德利等,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09(05)
[16] 成守仁,等:整肤疗法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效果及机制研究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