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迪·艾伦绝对是一个高产的电影大师,而今秋上映的《遭遇陌生人》是他以伦敦为背景的第四部影片。当有人问他怎能如此勤奋、不竭创作时,他却说自己很懒惰,拍电影只是为了忘掉充满烦恼的生活。这个敏感的男人深深爱着他电影里的女人,他的玩笑看起来像是一个接一个谎言,但只要看他的电影,就会知道他对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和那些温柔脆弱的情怀,远没有他自己表达的那么荒诞不经。
听,伍迪·艾伦在说谎
当所有风景都阅尽,所有规则都了然,当时光切割了面容却聚拢了灵魂,再坐下来开一个琐碎而有趣的玩笑,说这些可爱的荒诞就是人生。聪明的人们是不表演流泪的,痛苦若于事无补,不如给自己一个白眼,再笑一笑。
伍迪·艾伦的头发全白了,面容却越发像个孩童。他的头上顶了将近四十年“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导演”以及老牌“纽约客”的光环,曾几何时,每年他的新片上映时,曼哈顿的电影院门口就会排起长队。电影里那些“伍迪·艾伦式”格言会在赶时髦的知识分子圈中成为默契的暗语。然而,他终归不能永远舒适地待在他习以为常的小圈子中,他老了,世界变了,他的玩笑开始难以取悦那些新晋的精英们。他们说,伍迪·艾伦正在重复自己的套路,他不可饶恕地落伍了。
当年纪可以当他孙子的记者问他是否恐惧老去时,75岁的伍迪·艾伦故作失落地说:“很多年前,我会演一些浪漫的角色,现在我不能再演了,因为我已经太老了,扮演那些能够得到年轻女孩青睐的角色不再让我觉得有趣了。你能想象,当我和斯嘉丽·约翰逊、娜奥米·沃茨这样的女演员合作,看着她们和别的男人卿卿我我,感到多么的挫败。现在,这个老头儿只是一个导演。我不喜欢这样。我喜欢在餐馆里和她们面对面地坐着,看着她们的眼睛,对她们说谎。”
作为一个导演,他曾用那些自己编写,很多时候是自己演出的电影,来与他迷恋着的、不能理解的、尝试走近的或感到绝望的女人们对话。他塑造了很多经典的银幕女性形象:《安迪·霍尔》中神经兮兮的文艺女青年,《我心深处》中刻板的妻子和严肃的母亲,《开罗紫玫瑰》中的大影痴、芳心寂寞的女服务生塞西莉亚,《汉娜姐妹》中性格各异的三姐妹,《非强力春药》中有些粗野却具有生命力的年轻娼妓琳达……到近几年,他广泛地与热门女演员合作,并为她们创作了姿态各异的银幕形象。他与年轻的斯嘉丽·约翰逊合作了4部电影,把佩内洛普·克鲁兹拍得美艳无双,他想合作的演员还包括尼可·基德曼、凯特·布兰切特,在他最新拍摄的影片《午夜巴黎》中,法国总统夫人布吕尼也来客串演出。
这个大脑袋里装满说出口的乐趣与没说出口的悲哀的老男人,也曾有过无比璀璨的青春岁月,也曾满怀如盲人沉水般的恐惧,爱着那些最聪明和最有趣的女人们。黛安·基顿,米亚·法罗……对她们——他的缪斯们,他必然也曾经无可奈何、无计可施,再也没办法说成功一个笑话,说圆满一个谎言。然而一切的聪明都不能挽救流失的爱情,就好像一万个笑料也不能留住逝去的时光。
今时今日,他还在每年拍一部电影,那些并非大制作、絮絮叨叨,像要把一辈子都写在对白之中的电影,从1969年至今从未间断。从纽约、伦敦到巴黎,这个扬言憎恨衰老、憎恨自己的背痛和坏耳朵的男人,还是一直紧紧抓着摄影机,幻想、自嘲和说谎。
伍迪·艾伦式女郎
希腊智者普罗狄科勒讲过“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斯”这个故事:赫拉克斯见到两个女人朝自己走来,隐约感觉到:这两个女人将是自己要面对的两条不同的生命道路,一条通向美好,另一条通向邪恶,尽管两条道路的名称都叫幸福。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每一个女人都曾面对赫拉克斯的选择,伍迪从不提供最终的判断,他只是鼓励她们寻找,并且认为每一种经过自己体验过的选择都是无与伦比的礼物。
生活女性群戏:多重人格与男性缺失
伍迪·艾伦式的女郎比好莱坞的类型化女郎要丰富得多。她们通常很难被简单定义,几乎每个人都是精神与欲望的暧昧混合体,并且永远不会被逼到绝境。
伍迪最具女性话题的几部影片中,一般都会同时出现几位女主人公,她们的生活彼此纠缠,相互改变,在不同的感情观念和生活态度的相互碰撞之下,产生新鲜的、有时是意想不到的结果。
比如他巅峰时期的名作《汉娜姐妹》(1986年),讲的是演员世家三姐妹的爱恨情仇,3个人各自的爱欲历程彼此交错、各成一章。大姐是一位略显严肃与古板的天才演员;二姐有些厌世,性情暴躁并神经质;小妹年轻性感,活泼开朗,她们与几个男人有着混乱的纠葛。但影片的着力点不在家庭内部的丑闻,而是在女人们面对变化的生活,如何对抗自己内心的颓丧与绝望,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所以,很多人在忍受了伍迪近两个小时的话痨之后,看到一直不顺的二姐被吻的一幕时,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伍迪·艾伦的温柔与宽容,全部在这一吻中体现。他看清了这些女人的脆弱与伤痛,但并没有安排一个救世主去拯救她们的灵魂,只是让她们在自己走出阴影之后重新获得美好的爱情。
这样站在一个女性主义立场上严肃探讨男女关系及女性心理世界的作品,在当时独树一帜,甚至超越了之前很受好评的《开罗紫玫瑰》。人们评价伍迪创作出了一个“复杂的、滑稽的、有复杂心理的家庭史”。而他从不将男人作为女人的救赎的态度,从《开罗紫玫瑰》到《汉娜姐妹》一以贯之,最近的例子是如行云流水般好看的《午夜巴塞罗那》。
《午夜巴塞罗那》中,也出现了3个女人:丽贝卡·豪尔扮演的维姬是一个头脑非常清晰、对生活有着大把的计划的人,她快结婚了,攻读的学位也要拿到手。她觉得自己期望的一切都会依序出现:结婚、离开所在的城市、在郊区买一所大房子、生一堆小孩。而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克里斯蒂娜则是那种懒散到底、随遇而安的性格。她刚与男友分手,工作也是说扔就扔,她的身体里居住着一个迷茫、喜欢流浪的灵魂,没有生活目标,只是尽可能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觉得责任跟自己毫无关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女孩成为好朋友,来到巴塞罗那旅行,并一起接受了性感的画家胡安一夜情的邀请。而更加戏剧的是,与胡安发生关系的竟然是有稳定未婚夫的维姬。这时胡安美丽迷人的前妻出现了,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的这个角色仿佛是无所不能的女神,她甚至教会维姬去寻找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与《汉娜姐妹》相似,3个女人,一个是内心脆弱的“完美小姐”,一个是看似有掌控力,实则内心恐惧的权力女性,还有一个是濒临崩溃的“精神流浪者”——她们的性格特征聚合起来,几乎是一个现实女性身上可能涵盖的所有人格类型。这3个女人,或者说是某一个女人的三重自我,彼此掣肘,互为镜映。面对同一个男人,她们并没有从爱情,而是从彼此身上获得了更多的力量。她们次第介入对方的爱情与生命中,让对方明白自己原本看似完美的、“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原来如此的脆弱和不可靠。而那个出现时如天神降临的完美男人,最后什么都没有带给她们,今日志得意满的他原来也曾是另一个女人生命中的青涩惶恐与不堪一击。在巴塞罗那之旅结束之后,她们谁也回不到过去,却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双生美莲达:悲喜一线间
“如果你不喜欢这部电影,你可以走出影院,寻找一个满足胃口的地方,不过,我希望那些走出影院的人能够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生活的脉络,你会发现,悲喜本在一线之间。”
—伍迪·艾伦
《双生美莲达》的故事开始于一伙朋友在小酒吧里聊天,谈起该用什么态度面对生活的话题—哭还是笑?于是他们开始假设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名叫美莲达的女人有两个孩子,但结婚多年的她却与一位摄影师发生了婚外恋情,最终被丈夫发现后与其离婚并夺走了孩子的抚养权。当她一心想与摄影师开始新生活时,却发现对方另有女友,于是在近乎疯狂的情绪下她失手杀了摄影师,法院经过心理测试后发现美莲达的精神已经处于分裂状态,需要休养,于是将她释放,但是她却失去了探望两个孩子的权利。在这个大前提下,两个持不同看法的朋友开始讲述一个女人的两个处境—两个故事都有同样的开场,那就是美莲达闯入一个聚会,这个聚会的主人是演员,客人则是导演,而过程是一场三角恋爱,结局都是跳楼。
但两个美莲达有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哭泣的美莲达每天穿着黑、棕两色的服装出现,无休止地抱怨。而高兴的美琳达则穿粉色系列的衣服,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和趣味。
最终影片回到了朋友的小酒吧里,讲完故事的朋友们似乎都了解了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于是其中的长者总结道:“看吧,生活是短暂的,下一刻什么都会发生,所以我们应该享受生活,享受爱情。”
伍迪的这部电影形式很独特,但讨论的问题却很古老:女人应该秉承什么态度生活?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证过程几乎串联起伍迪艾伦的创作年表。答案的两端是《开罗紫玫瑰》和《我心深处》,一个是标准喜剧,一个是标准悲剧。
《开罗紫玫瑰》中的塞西莉亚疯狂爱慕银幕上的男演员,爱慕到他真的走下来与她共度美好时光,虽然最终这段爱情还是从她的生命中消失,但她抬起流泪的脸微笑着,对未来满怀着明媚的希望——这个女性几乎是伍迪所有电影中最可爱的形象,她失去了最大的精神支柱却还愿意微笑,她的生命里有的是清澈的愿景和清澈的悲伤,她因为对自己坦然,所以所有观者都对她抱有信任与怜爱,即便影片的主题是讽刺的,但单纯地微笑着的塞西莉亚却没有一丝需要被讽刺的地方。
而《我心深处》,是一个极尽压抑与悲伤的故事。影片80%都是室内戏,是一个发生在父亲、母亲、父亲的情人和3个长大成人的女儿之间的故事。父亲在孩子们长大后决定与母亲离婚,母亲由女儿照顾。3个女儿同母亲都有矛盾,彼此间也有矛盾。影片的最后,父亲将情人领回家并举行结婚仪式,女儿在夜里将所有的愤怒撒向暗室中的母亲,母亲怅然而去,投海身亡。
电影中的母亲伊芙,在丈夫离开后,无比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却不能明确地将这种感受以女儿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只是将内心“失去位置”的恐慌投射在家庭布置上,不停地买东西,不停地改变家饰的位置。女儿们,看到父亲抛下母亲与别人结婚,无法表达自己“失去爱”的失落,只能将压力释放在自己信任和亲近的母亲身上,结果直接导致母亲的死亡。不完满的现实生活让最亲近的人们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爱,她们不停地互相指责,最后造成不可逆转的悲剧。
家庭问题与单身女子们的处境,微笑和哭泣两张脸——伍迪·艾伦一直在不断翻转着面具的两面,孜孜不倦地讨论着相似的命题。这个命题到《双生美莲达》达到了高潮,答案也不似伍迪一贯的暧昧,而是明晰得近乎莽撞:喜剧和悲剧可以在一瞬间逆转,只视乎你选择如何看待它。你的心神在此,命运便在此,若被自身的恐惧吓得魂飞魄散,那命运也必然一败涂地。
伍迪·艾伦的缪斯们
伍迪·艾伦的一生,有过3次婚姻,两次漫长而微妙的两性关系,对他而言,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着复杂而微妙的情结。伍迪·艾伦说自己憎恨旅行,他总愿意待在熟悉的角落里。对于女人,他似乎也有相似的态度——他总愿意把自己彻底交付给对方,无论是创作还是时光,就好像一具懒惰的躯壳在半梦半醒间神游太虚,乍然遇见一个风景趣致的城池,就满心欢喜地想要长长久久栖居下来,直到天灾或兵火袭来,使他不得不仓皇而逃。伍迪·艾伦爱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女人。这个不爱旅行的男人,显然去过最美的地方。
《安妮·霍尔》是伍迪最经典的电影之一。
黛安·基顿
“爱是一个太弱的词。这是一个代表我成人生活与男女关系的重要笑话。”
——伍迪·艾伦
1977年的电影《安妮·霍尔》是一篇精彩的情书,一次男人与女人的对谈。它让伍迪·艾伦获得了4项奥斯卡奖,也让黛安·基顿演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具光彩的角色。
“我想给予观众的,正是我所看到的黛安·基顿。”伍迪·艾伦掩饰不住他的自豪。
“没有人具有她那样广泛的表演才能。”作为导演的伍迪·艾伦这样评价黛安·基顿,“论喜剧谁也演不过她。她能演重型喜剧——你可以在台上敲她的头;她又能演轻型的细腻的喜剧;此外她还能演像奥尼尔和斯特林堡那样严肃的戏剧,用优美的歌喉上台演唱,需要的话,还会翩翩起舞。” 伍迪·艾伦说起黛安的时候,好像她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宝物。
时光退回很多年以前,那时伍迪·艾伦才只有35岁,事业正临近高峰。他因为电影《再弹一遍萨姆》而结识了黛安·基顿。这个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女孩,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演员,而她的偶像是无比迷人的凯瑟琳·赫本。爱凯瑟琳·赫本的女人是不可能成为一枚性感肉弹的,黛安毫无疑问走上了凯瑟琳的道路——机智、勇敢、直率。
黛安一共主演了伍迪·艾伦的7部电影和一个舞台剧,他们成为影史上配合最默契的男女、天生一对的情侣、一辈子最好的朋友。而他们合作与爱情的高潮,就是这部《安妮·霍尔》。在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倾注了对黛安温柔的观察与略带苦涩的爱意,并且难得地袒露了自己的爱情态度——他们明明在爱着,他已经预判了离别。
“安妮·霍尔”就是黛安·基顿。她原名叫黛安·霍尔,小名就叫安妮。在《安妮·霍尔》中,女主角一开始有着某种强烈的愿望却总是犹豫不决,不过到最后,她还是按照自己的轨迹去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并不因为对某人的眷恋而违逆自己的心——这种女性形象,自安妮·霍尔之后,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一再出现。
电影中,安妮·霍尔摇摇晃晃地嚼着她可爱的口头禅“La-di-da, la-di-da, la-la”,她打网球时反手击球、驾驶技术糟糕透顶、在某些场合中面部肌肉会因紧张而抽搐;而与此同时,她内涵丰富而有见识,神经兮兮但极其有趣,在她和伍迪·艾伦所扮演的艾维在凉台上第一次聊天时,字幕打出了安妮·霍尔心里想的东西:“他可能觉得我是一个溜溜球(He probably thinks I’m a yo-yo)。”
《安妮·霍尔》引领了女性形象的时尚新风——它塑造出一个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中绝无仅有的女知识分子形象:这个女人,不是“好莱坞女郎”,而是“纽约女郎”。她不再充满女性化特质,不性感、不神秘也不甜美,她穿着男式服装:领带、马甲、宽松裤和浅顶软呢男帽,像男人一样吸烟与聊天,像男人一样大笑。
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一派安妮·霍尔风情的黛安·基顿挽着松松的发髻,西装衬衫平底鞋,昂首阔步走上领奖台捧回自己的小金人——之后,男装迅速成为当时时尚女性的流行服饰。而事实上,在电影中安妮·霍尔穿的大部分衣服就是黛安·基顿自己的——她享受自己这样的穿衣风格已经很多年了。《旧金山纪事报》评论她说:“人们总是能轻易在人群中找到她,在帕萨迪纳市90华氏度的温度下,她是穿高领毛衣的唯一女子。” 黛安·基顿特有的女性知识分子气质与坦然态度与安妮·霍尔强烈的“拒绝被玩赏”的自我意识合二为一,使她们共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
曾有一张照片,拍的是年轻时的黛安·基顿与伍迪·艾伦一起走路——她一身男装,长发随意飘在身后,低着头却显得充满自信,伍迪·艾伦眼望着他,好像望着一位女神,甚至有点亦步亦趋。黛安·基顿式的洒脱飘逸与伍迪·艾伦反省式的脆弱与伤感构成爱情中一对致命矛盾,他们的艺术创作与人生态度的分歧可由《安妮·霍尔》全盘读出:电影中,安妮和艾维这对恋人总被些莫名其妙的琐碎问题所困扰,心理治疗也帮不了什么,他们渐渐变得情绪化而走向不满和疏远。艾维就像纽约,是一个固定的岛,而安妮却渴望奔走在加州的阳光之下,永远在流动,时刻在变化。现实中的伍迪·艾伦与黛安·基顿就是在这种分歧中渐渐走远——他们以人的方式而非性的方式互相吸引,也因为人与人之间无法彼此妥协、不肯丧失自己分毫的坚持而最终走向分离。
即便是后来他们安静和平地分手,可伍迪·艾伦谈起黛安·基顿时还是带着巨大的柔情与赞赏:“她非常可爱——我用这个词是指其本意。她身上没有一根虚假的骨头,没有一盎司造作的成份。”“现在对我来说,拍电影的乐趣只在于全部剪辑完成后,拿去给黛安·基顿这样的老朋友看一看,把她逗笑,然后后面的事情我就不管啦。”
让一个如此聪明的男人为自己感到自豪,并终生以这段友谊为荣——这对一个女人来说,远比获得很多的爱慕更诱人。她以自己的名字镌刻进他人的思考与创作,而非以女人的性诱惑来吸引短暂的火花。论自由与明智,黛安·基顿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范本。
米亚·法罗
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从彼此爱恋到彼此折磨,其中的一切真相都已无从考证,他们曾无限接近婚姻,也曾无限向往圆满。
《名利场》前几年访问米亚·法罗时问:“如果你能够改变和你自己有关的一件事,那会是什么?”米亚·法罗说:“我将会成为一个男人。”看到这里的一瞬间,你是否有点混淆米亚·法罗是不是另一个黛安·基顿?可是很快,你就会发现米亚·法罗永远不可能成为黛安。黛安的自信是松弛的、自然的,她常常开自己玩笑,她也绝不会想成为一个男人。而米亚·法罗的强势就显得格外脆弱,像是一个波希米亚少女的灵魂突然被注入一具年长的、必须对自己有所定位和解释的躯壳,似乎难免有一种分裂的适应不良症候。
米亚·法罗在伍迪·艾伦的生命中,代表了一种寻找稳定的两性关系的过程和最终无法维持的崩溃。他与黛安·基顿交往近十年后移情米亚·法罗的原因,也许正如日后米亚指控伍迪·艾伦移情自己的养女宋宜时说的:“他是一个欺负弱小、控制欲旺盛的怪物”——内心脆弱的伍迪·艾伦,一直寻求某种可以掌握的两性关系,他在强大的黛安·基顿面前无法获得的控制与成就感,在更具少女气质的米亚·法罗身上获得了填补。而当他们同居12年,合作11部影片并生下两个孩子之后,伍迪·艾伦和米亚·法罗的养女宋宜睡在了一张床上,并在5年之后给了她自己的第三段婚姻。对此,伍迪·艾伦的解释也很坦率:“自那(与宋宜结婚)以后,我再也没有感到我与一名带有敌意或危险性的人在一起。在这场感情中,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父亲。”
对伍迪来说,婚姻是一件无法言说、无比复杂的事情,它几乎是一种从内部腐蚀人的灵魂与情感,从外部以沉重的道德标准压得人无法抗拒的漫长挣扎。从现实经历来讲,伍迪与哈琳·罗珊结婚时才只有19岁;1964年,那个艾伦口中“代表了纽约,代表第五大道”的女人路易丝·拉瑟成为他的第二任太太。但所有惊叹与赞誉都抵不住现实的打磨,他们在1969年也离婚了。对婚姻的不信任与无法把握之感在伍迪·艾伦的生命中如影随形。
1992年,米亚·法罗偶然发现了艾伦为宋宜拍的裸照,而当时,伍迪·艾伦和她合作的新片《贤伉俪》正在发行中。电影的故事与现实中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关于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如何“非线性崩溃”。自尊心被打碎的米亚·法罗开始变得歇斯底里,在之后的岁月里,她带着另外几个子女频频亮相,指控艾伦勾引养女,道德沦丧,并要求与他正式分居。她最终获得了胜利:艾伦终身不得接近其他孩子,其中3个还改掉了名字,与他划清界限。
其实伍迪·艾伦也曾经试图挽回,但是米亚·法罗毫不给彼此留下颜面。到最后,伍迪·艾伦也只好说,“她让我如此痛苦,我应该早点与她分手”。
如今的米亚·法罗老了。她极瘦,颧骨高耸,只有那双如小鹿般惊恐的眼睛依旧带着慑人的明亮。但一定还有很多人能记得这个童星出身的女演员风华正茂时不可方物的美态。她最美的岁月大概起始于1968年,那一年美发大师维达·沙宣给她设计了一款“精灵平头”,随后她便出演了《魔鬼圣婴》。电影上映后,上千名女性涌进理发店,迫不及待地要剪短头发。1968年2月,米亚和披头士成员去印度拜会他们的精神导师、国际超自然冥想学院的名宿玛哈·瑞什,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大师竟向她求爱,这让披头士震惊之后,重新投回怀疑和混乱的世界。
斯嘉丽·约翰逊
在拍摄一个场景时,伍迪不时试图让斯嘉丽按照他想象的方式将衣服脱掉,但斯嘉丽更坚持自己的想法,伍迪对她完全没辙。
“你永远没法相信她竟那么小”,跟她合作过的艾瑞克·巴纳表示:“她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熟和幽默感。除非是她累了或情绪不好,那时她才会变成一个符合她年纪的坏脾气的女孩。” 用罗伯特·雷德福的话说,斯嘉丽就是一个人小鬼大的女孩(Thirteen going on Thirty)。而当斯嘉丽主演了《迷失东京》,并由此成为日渐萎靡的文艺片中令人惊讶的票房炸弹时,她才仅仅17岁。
而现在,伍迪·艾伦进入了这个小女孩的“最好朋友名单”。当有人拿“伍迪·艾伦的缪斯”这个称号来问斯嘉丽的时候,她异常聪明地回答,伍迪在她生命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就像约翰·特拉沃尔塔和U2乐队的波诺一样,都是她年长的男性同事兼终生好友,他们教会了她很多东西。
一句话,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我不是任何男人的专属,有足够多优秀的男人可以教我足够多东西;二、看看我的“终生好友”名单吧,我已经不需要成为谁的缪斯,我就是不可取代的斯嘉丽。
这个地地道道的纽约女孩,从8岁开始就穿梭于各种戏剧学校、各种试镜场所之间的年轻女孩,她已习惯这个世界的真真假假,她体内住着的那个老灵魂告诉她:占据高地,而后坦诚自己。
这一次,伍迪·艾伦重新发掘了斯嘉丽·约翰逊的独特气质与不安的美,并将她的秘密赋予一个全新的空间——伦敦。他在纽约拍摄了几十年电影之后,因为丑闻,也因为资金——归根结底要寻找某种自由的空气,他来到伦敦。这个城市,在伍迪的眼中充满了古老的秘密与新鲜的爱欲,还有影影绰绰的危险气息,正如斯嘉丽·约翰逊在他眼中的样子。他以一个进入者和观察者的姿态,不断编写“外来者闯入并破坏”的故事,拍摄了“伦敦三部曲”——《赛末点》、《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
而斯嘉丽,则是他认为最适合扮演“闯入者”形象的人选。她像是他的另一具身体,带着他的欲望与好奇心,带着他梦寐以求的、令人血脉喷张的破坏力,闯入到一个全新的空间与秘密里去:2005年的《赛末点》,斯嘉丽在乒乓球台边轻轻一俯身,她的白衬衫和神秘的、略有些不对称的浅笑,一下子让整个伦敦的微妙与神奇爆破开来,她身上隐藏的,简直就是作为一名男人、对于整个世界的全部欲望。
人们都在流传,已与斯嘉丽合作了4部电影的伍迪,对她的痴迷程度已达到一种相当不健康的地步。但事实上,对于伍迪·艾伦而言,性远远不是一个年轻女郎漂亮的胸部可以涵盖的内容。性是冷漠,是死亡,是绝不可能完成的完美幻象,与爱情没有什么关系。而单纯的肉欲在他那里是不足以构成主题的。他用到“性”的地方,都是他需要讨论“关系”的地方,性欲越澎湃,关系却越失序。在斯嘉丽那种程度的性感之下,伍迪给予的两性关系已然接近杀身之祸了。
这种对性欲的绝望由来已久。在伍迪早期的电影《傻瓜大闹科学城》中,他自己发明过一种“性欲高潮诱导器”,工具可以取代一切感受的缺失。在名作《性爱宝典》里,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就只停留在性这个层面上,其他一切的虚情假意与粉饰太平都被有意摒弃了:小丑用春药诱惑王后却被贞操带卡住手;丈夫想尽办法要让性冷淡的妻子兴奋起来,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妻子总是会轻易睡去;妻子在众人面前炫耀着丈夫,而丈夫却躲在妻子的房间里迫不及待地穿上女人的衣服和裙子……
伍迪·艾伦在炫耀着他的聪明、想象力、冷酷至极的幽默感,对这个扭曲的社会进行戏谑的解构,他知道性的力量,却从本质上恐惧它的无指向性和缺乏温情。他远不是享受性的男人,要知道,他拍《性爱宝典》的时候是1972年,距离斯嘉丽·约翰逊出生还有12年。
如今,已75岁的伍迪·艾伦依然没有退休的打算,显然拍电影早已成为他生活构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同午后的悠闲的红茶,我们只是好奇,下一杯,伍迪将与谁共享。
作为导演的伍迪·艾伦绝对是观察女人的高手,他有办法让自己影片中的每一个女演员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面貌。
在2006年的电影《独家新闻》中,斯嘉丽·约翰逊饰演一个美国女大学生。
法国总统夫人布吕尼在伍迪·艾伦的新片《午夜巴黎》中客串。
自信如黛安者,完全不需要用鲜艳或暴露身体曲线的穿着来吸引他人的关注。
听,伍迪·艾伦在说谎
当所有风景都阅尽,所有规则都了然,当时光切割了面容却聚拢了灵魂,再坐下来开一个琐碎而有趣的玩笑,说这些可爱的荒诞就是人生。聪明的人们是不表演流泪的,痛苦若于事无补,不如给自己一个白眼,再笑一笑。
伍迪·艾伦的头发全白了,面容却越发像个孩童。他的头上顶了将近四十年“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导演”以及老牌“纽约客”的光环,曾几何时,每年他的新片上映时,曼哈顿的电影院门口就会排起长队。电影里那些“伍迪·艾伦式”格言会在赶时髦的知识分子圈中成为默契的暗语。然而,他终归不能永远舒适地待在他习以为常的小圈子中,他老了,世界变了,他的玩笑开始难以取悦那些新晋的精英们。他们说,伍迪·艾伦正在重复自己的套路,他不可饶恕地落伍了。
当年纪可以当他孙子的记者问他是否恐惧老去时,75岁的伍迪·艾伦故作失落地说:“很多年前,我会演一些浪漫的角色,现在我不能再演了,因为我已经太老了,扮演那些能够得到年轻女孩青睐的角色不再让我觉得有趣了。你能想象,当我和斯嘉丽·约翰逊、娜奥米·沃茨这样的女演员合作,看着她们和别的男人卿卿我我,感到多么的挫败。现在,这个老头儿只是一个导演。我不喜欢这样。我喜欢在餐馆里和她们面对面地坐着,看着她们的眼睛,对她们说谎。”
作为一个导演,他曾用那些自己编写,很多时候是自己演出的电影,来与他迷恋着的、不能理解的、尝试走近的或感到绝望的女人们对话。他塑造了很多经典的银幕女性形象:《安迪·霍尔》中神经兮兮的文艺女青年,《我心深处》中刻板的妻子和严肃的母亲,《开罗紫玫瑰》中的大影痴、芳心寂寞的女服务生塞西莉亚,《汉娜姐妹》中性格各异的三姐妹,《非强力春药》中有些粗野却具有生命力的年轻娼妓琳达……到近几年,他广泛地与热门女演员合作,并为她们创作了姿态各异的银幕形象。他与年轻的斯嘉丽·约翰逊合作了4部电影,把佩内洛普·克鲁兹拍得美艳无双,他想合作的演员还包括尼可·基德曼、凯特·布兰切特,在他最新拍摄的影片《午夜巴黎》中,法国总统夫人布吕尼也来客串演出。
这个大脑袋里装满说出口的乐趣与没说出口的悲哀的老男人,也曾有过无比璀璨的青春岁月,也曾满怀如盲人沉水般的恐惧,爱着那些最聪明和最有趣的女人们。黛安·基顿,米亚·法罗……对她们——他的缪斯们,他必然也曾经无可奈何、无计可施,再也没办法说成功一个笑话,说圆满一个谎言。然而一切的聪明都不能挽救流失的爱情,就好像一万个笑料也不能留住逝去的时光。
今时今日,他还在每年拍一部电影,那些并非大制作、絮絮叨叨,像要把一辈子都写在对白之中的电影,从1969年至今从未间断。从纽约、伦敦到巴黎,这个扬言憎恨衰老、憎恨自己的背痛和坏耳朵的男人,还是一直紧紧抓着摄影机,幻想、自嘲和说谎。
伍迪·艾伦式女郎
希腊智者普罗狄科勒讲过“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斯”这个故事:赫拉克斯见到两个女人朝自己走来,隐约感觉到:这两个女人将是自己要面对的两条不同的生命道路,一条通向美好,另一条通向邪恶,尽管两条道路的名称都叫幸福。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每一个女人都曾面对赫拉克斯的选择,伍迪从不提供最终的判断,他只是鼓励她们寻找,并且认为每一种经过自己体验过的选择都是无与伦比的礼物。
生活女性群戏:多重人格与男性缺失
伍迪·艾伦式的女郎比好莱坞的类型化女郎要丰富得多。她们通常很难被简单定义,几乎每个人都是精神与欲望的暧昧混合体,并且永远不会被逼到绝境。
伍迪最具女性话题的几部影片中,一般都会同时出现几位女主人公,她们的生活彼此纠缠,相互改变,在不同的感情观念和生活态度的相互碰撞之下,产生新鲜的、有时是意想不到的结果。
比如他巅峰时期的名作《汉娜姐妹》(1986年),讲的是演员世家三姐妹的爱恨情仇,3个人各自的爱欲历程彼此交错、各成一章。大姐是一位略显严肃与古板的天才演员;二姐有些厌世,性情暴躁并神经质;小妹年轻性感,活泼开朗,她们与几个男人有着混乱的纠葛。但影片的着力点不在家庭内部的丑闻,而是在女人们面对变化的生活,如何对抗自己内心的颓丧与绝望,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所以,很多人在忍受了伍迪近两个小时的话痨之后,看到一直不顺的二姐被吻的一幕时,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伍迪·艾伦的温柔与宽容,全部在这一吻中体现。他看清了这些女人的脆弱与伤痛,但并没有安排一个救世主去拯救她们的灵魂,只是让她们在自己走出阴影之后重新获得美好的爱情。
这样站在一个女性主义立场上严肃探讨男女关系及女性心理世界的作品,在当时独树一帜,甚至超越了之前很受好评的《开罗紫玫瑰》。人们评价伍迪创作出了一个“复杂的、滑稽的、有复杂心理的家庭史”。而他从不将男人作为女人的救赎的态度,从《开罗紫玫瑰》到《汉娜姐妹》一以贯之,最近的例子是如行云流水般好看的《午夜巴塞罗那》。
《午夜巴塞罗那》中,也出现了3个女人:丽贝卡·豪尔扮演的维姬是一个头脑非常清晰、对生活有着大把的计划的人,她快结婚了,攻读的学位也要拿到手。她觉得自己期望的一切都会依序出现:结婚、离开所在的城市、在郊区买一所大房子、生一堆小孩。而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克里斯蒂娜则是那种懒散到底、随遇而安的性格。她刚与男友分手,工作也是说扔就扔,她的身体里居住着一个迷茫、喜欢流浪的灵魂,没有生活目标,只是尽可能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觉得责任跟自己毫无关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女孩成为好朋友,来到巴塞罗那旅行,并一起接受了性感的画家胡安一夜情的邀请。而更加戏剧的是,与胡安发生关系的竟然是有稳定未婚夫的维姬。这时胡安美丽迷人的前妻出现了,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的这个角色仿佛是无所不能的女神,她甚至教会维姬去寻找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与《汉娜姐妹》相似,3个女人,一个是内心脆弱的“完美小姐”,一个是看似有掌控力,实则内心恐惧的权力女性,还有一个是濒临崩溃的“精神流浪者”——她们的性格特征聚合起来,几乎是一个现实女性身上可能涵盖的所有人格类型。这3个女人,或者说是某一个女人的三重自我,彼此掣肘,互为镜映。面对同一个男人,她们并没有从爱情,而是从彼此身上获得了更多的力量。她们次第介入对方的爱情与生命中,让对方明白自己原本看似完美的、“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原来如此的脆弱和不可靠。而那个出现时如天神降临的完美男人,最后什么都没有带给她们,今日志得意满的他原来也曾是另一个女人生命中的青涩惶恐与不堪一击。在巴塞罗那之旅结束之后,她们谁也回不到过去,却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双生美莲达:悲喜一线间
“如果你不喜欢这部电影,你可以走出影院,寻找一个满足胃口的地方,不过,我希望那些走出影院的人能够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生活的脉络,你会发现,悲喜本在一线之间。”
—伍迪·艾伦
《双生美莲达》的故事开始于一伙朋友在小酒吧里聊天,谈起该用什么态度面对生活的话题—哭还是笑?于是他们开始假设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名叫美莲达的女人有两个孩子,但结婚多年的她却与一位摄影师发生了婚外恋情,最终被丈夫发现后与其离婚并夺走了孩子的抚养权。当她一心想与摄影师开始新生活时,却发现对方另有女友,于是在近乎疯狂的情绪下她失手杀了摄影师,法院经过心理测试后发现美莲达的精神已经处于分裂状态,需要休养,于是将她释放,但是她却失去了探望两个孩子的权利。在这个大前提下,两个持不同看法的朋友开始讲述一个女人的两个处境—两个故事都有同样的开场,那就是美莲达闯入一个聚会,这个聚会的主人是演员,客人则是导演,而过程是一场三角恋爱,结局都是跳楼。
但两个美莲达有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哭泣的美莲达每天穿着黑、棕两色的服装出现,无休止地抱怨。而高兴的美琳达则穿粉色系列的衣服,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和趣味。
最终影片回到了朋友的小酒吧里,讲完故事的朋友们似乎都了解了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于是其中的长者总结道:“看吧,生活是短暂的,下一刻什么都会发生,所以我们应该享受生活,享受爱情。”
伍迪的这部电影形式很独特,但讨论的问题却很古老:女人应该秉承什么态度生活?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证过程几乎串联起伍迪艾伦的创作年表。答案的两端是《开罗紫玫瑰》和《我心深处》,一个是标准喜剧,一个是标准悲剧。
《开罗紫玫瑰》中的塞西莉亚疯狂爱慕银幕上的男演员,爱慕到他真的走下来与她共度美好时光,虽然最终这段爱情还是从她的生命中消失,但她抬起流泪的脸微笑着,对未来满怀着明媚的希望——这个女性几乎是伍迪所有电影中最可爱的形象,她失去了最大的精神支柱却还愿意微笑,她的生命里有的是清澈的愿景和清澈的悲伤,她因为对自己坦然,所以所有观者都对她抱有信任与怜爱,即便影片的主题是讽刺的,但单纯地微笑着的塞西莉亚却没有一丝需要被讽刺的地方。
而《我心深处》,是一个极尽压抑与悲伤的故事。影片80%都是室内戏,是一个发生在父亲、母亲、父亲的情人和3个长大成人的女儿之间的故事。父亲在孩子们长大后决定与母亲离婚,母亲由女儿照顾。3个女儿同母亲都有矛盾,彼此间也有矛盾。影片的最后,父亲将情人领回家并举行结婚仪式,女儿在夜里将所有的愤怒撒向暗室中的母亲,母亲怅然而去,投海身亡。
电影中的母亲伊芙,在丈夫离开后,无比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却不能明确地将这种感受以女儿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只是将内心“失去位置”的恐慌投射在家庭布置上,不停地买东西,不停地改变家饰的位置。女儿们,看到父亲抛下母亲与别人结婚,无法表达自己“失去爱”的失落,只能将压力释放在自己信任和亲近的母亲身上,结果直接导致母亲的死亡。不完满的现实生活让最亲近的人们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爱,她们不停地互相指责,最后造成不可逆转的悲剧。
家庭问题与单身女子们的处境,微笑和哭泣两张脸——伍迪·艾伦一直在不断翻转着面具的两面,孜孜不倦地讨论着相似的命题。这个命题到《双生美莲达》达到了高潮,答案也不似伍迪一贯的暧昧,而是明晰得近乎莽撞:喜剧和悲剧可以在一瞬间逆转,只视乎你选择如何看待它。你的心神在此,命运便在此,若被自身的恐惧吓得魂飞魄散,那命运也必然一败涂地。
伍迪·艾伦的缪斯们
伍迪·艾伦的一生,有过3次婚姻,两次漫长而微妙的两性关系,对他而言,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着复杂而微妙的情结。伍迪·艾伦说自己憎恨旅行,他总愿意待在熟悉的角落里。对于女人,他似乎也有相似的态度——他总愿意把自己彻底交付给对方,无论是创作还是时光,就好像一具懒惰的躯壳在半梦半醒间神游太虚,乍然遇见一个风景趣致的城池,就满心欢喜地想要长长久久栖居下来,直到天灾或兵火袭来,使他不得不仓皇而逃。伍迪·艾伦爱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女人。这个不爱旅行的男人,显然去过最美的地方。
《安妮·霍尔》是伍迪最经典的电影之一。
黛安·基顿
“爱是一个太弱的词。这是一个代表我成人生活与男女关系的重要笑话。”
——伍迪·艾伦
1977年的电影《安妮·霍尔》是一篇精彩的情书,一次男人与女人的对谈。它让伍迪·艾伦获得了4项奥斯卡奖,也让黛安·基顿演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具光彩的角色。
“我想给予观众的,正是我所看到的黛安·基顿。”伍迪·艾伦掩饰不住他的自豪。
“没有人具有她那样广泛的表演才能。”作为导演的伍迪·艾伦这样评价黛安·基顿,“论喜剧谁也演不过她。她能演重型喜剧——你可以在台上敲她的头;她又能演轻型的细腻的喜剧;此外她还能演像奥尼尔和斯特林堡那样严肃的戏剧,用优美的歌喉上台演唱,需要的话,还会翩翩起舞。” 伍迪·艾伦说起黛安的时候,好像她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宝物。
时光退回很多年以前,那时伍迪·艾伦才只有35岁,事业正临近高峰。他因为电影《再弹一遍萨姆》而结识了黛安·基顿。这个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女孩,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演员,而她的偶像是无比迷人的凯瑟琳·赫本。爱凯瑟琳·赫本的女人是不可能成为一枚性感肉弹的,黛安毫无疑问走上了凯瑟琳的道路——机智、勇敢、直率。
黛安一共主演了伍迪·艾伦的7部电影和一个舞台剧,他们成为影史上配合最默契的男女、天生一对的情侣、一辈子最好的朋友。而他们合作与爱情的高潮,就是这部《安妮·霍尔》。在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倾注了对黛安温柔的观察与略带苦涩的爱意,并且难得地袒露了自己的爱情态度——他们明明在爱着,他已经预判了离别。
“安妮·霍尔”就是黛安·基顿。她原名叫黛安·霍尔,小名就叫安妮。在《安妮·霍尔》中,女主角一开始有着某种强烈的愿望却总是犹豫不决,不过到最后,她还是按照自己的轨迹去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并不因为对某人的眷恋而违逆自己的心——这种女性形象,自安妮·霍尔之后,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一再出现。
电影中,安妮·霍尔摇摇晃晃地嚼着她可爱的口头禅“La-di-da, la-di-da, la-la”,她打网球时反手击球、驾驶技术糟糕透顶、在某些场合中面部肌肉会因紧张而抽搐;而与此同时,她内涵丰富而有见识,神经兮兮但极其有趣,在她和伍迪·艾伦所扮演的艾维在凉台上第一次聊天时,字幕打出了安妮·霍尔心里想的东西:“他可能觉得我是一个溜溜球(He probably thinks I’m a yo-yo)。”
《安妮·霍尔》引领了女性形象的时尚新风——它塑造出一个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中绝无仅有的女知识分子形象:这个女人,不是“好莱坞女郎”,而是“纽约女郎”。她不再充满女性化特质,不性感、不神秘也不甜美,她穿着男式服装:领带、马甲、宽松裤和浅顶软呢男帽,像男人一样吸烟与聊天,像男人一样大笑。
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一派安妮·霍尔风情的黛安·基顿挽着松松的发髻,西装衬衫平底鞋,昂首阔步走上领奖台捧回自己的小金人——之后,男装迅速成为当时时尚女性的流行服饰。而事实上,在电影中安妮·霍尔穿的大部分衣服就是黛安·基顿自己的——她享受自己这样的穿衣风格已经很多年了。《旧金山纪事报》评论她说:“人们总是能轻易在人群中找到她,在帕萨迪纳市90华氏度的温度下,她是穿高领毛衣的唯一女子。” 黛安·基顿特有的女性知识分子气质与坦然态度与安妮·霍尔强烈的“拒绝被玩赏”的自我意识合二为一,使她们共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
曾有一张照片,拍的是年轻时的黛安·基顿与伍迪·艾伦一起走路——她一身男装,长发随意飘在身后,低着头却显得充满自信,伍迪·艾伦眼望着他,好像望着一位女神,甚至有点亦步亦趋。黛安·基顿式的洒脱飘逸与伍迪·艾伦反省式的脆弱与伤感构成爱情中一对致命矛盾,他们的艺术创作与人生态度的分歧可由《安妮·霍尔》全盘读出:电影中,安妮和艾维这对恋人总被些莫名其妙的琐碎问题所困扰,心理治疗也帮不了什么,他们渐渐变得情绪化而走向不满和疏远。艾维就像纽约,是一个固定的岛,而安妮却渴望奔走在加州的阳光之下,永远在流动,时刻在变化。现实中的伍迪·艾伦与黛安·基顿就是在这种分歧中渐渐走远——他们以人的方式而非性的方式互相吸引,也因为人与人之间无法彼此妥协、不肯丧失自己分毫的坚持而最终走向分离。
即便是后来他们安静和平地分手,可伍迪·艾伦谈起黛安·基顿时还是带着巨大的柔情与赞赏:“她非常可爱——我用这个词是指其本意。她身上没有一根虚假的骨头,没有一盎司造作的成份。”“现在对我来说,拍电影的乐趣只在于全部剪辑完成后,拿去给黛安·基顿这样的老朋友看一看,把她逗笑,然后后面的事情我就不管啦。”
让一个如此聪明的男人为自己感到自豪,并终生以这段友谊为荣——这对一个女人来说,远比获得很多的爱慕更诱人。她以自己的名字镌刻进他人的思考与创作,而非以女人的性诱惑来吸引短暂的火花。论自由与明智,黛安·基顿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范本。
米亚·法罗
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从彼此爱恋到彼此折磨,其中的一切真相都已无从考证,他们曾无限接近婚姻,也曾无限向往圆满。
《名利场》前几年访问米亚·法罗时问:“如果你能够改变和你自己有关的一件事,那会是什么?”米亚·法罗说:“我将会成为一个男人。”看到这里的一瞬间,你是否有点混淆米亚·法罗是不是另一个黛安·基顿?可是很快,你就会发现米亚·法罗永远不可能成为黛安。黛安的自信是松弛的、自然的,她常常开自己玩笑,她也绝不会想成为一个男人。而米亚·法罗的强势就显得格外脆弱,像是一个波希米亚少女的灵魂突然被注入一具年长的、必须对自己有所定位和解释的躯壳,似乎难免有一种分裂的适应不良症候。
米亚·法罗在伍迪·艾伦的生命中,代表了一种寻找稳定的两性关系的过程和最终无法维持的崩溃。他与黛安·基顿交往近十年后移情米亚·法罗的原因,也许正如日后米亚指控伍迪·艾伦移情自己的养女宋宜时说的:“他是一个欺负弱小、控制欲旺盛的怪物”——内心脆弱的伍迪·艾伦,一直寻求某种可以掌握的两性关系,他在强大的黛安·基顿面前无法获得的控制与成就感,在更具少女气质的米亚·法罗身上获得了填补。而当他们同居12年,合作11部影片并生下两个孩子之后,伍迪·艾伦和米亚·法罗的养女宋宜睡在了一张床上,并在5年之后给了她自己的第三段婚姻。对此,伍迪·艾伦的解释也很坦率:“自那(与宋宜结婚)以后,我再也没有感到我与一名带有敌意或危险性的人在一起。在这场感情中,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父亲。”
对伍迪来说,婚姻是一件无法言说、无比复杂的事情,它几乎是一种从内部腐蚀人的灵魂与情感,从外部以沉重的道德标准压得人无法抗拒的漫长挣扎。从现实经历来讲,伍迪与哈琳·罗珊结婚时才只有19岁;1964年,那个艾伦口中“代表了纽约,代表第五大道”的女人路易丝·拉瑟成为他的第二任太太。但所有惊叹与赞誉都抵不住现实的打磨,他们在1969年也离婚了。对婚姻的不信任与无法把握之感在伍迪·艾伦的生命中如影随形。
1992年,米亚·法罗偶然发现了艾伦为宋宜拍的裸照,而当时,伍迪·艾伦和她合作的新片《贤伉俪》正在发行中。电影的故事与现实中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关于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如何“非线性崩溃”。自尊心被打碎的米亚·法罗开始变得歇斯底里,在之后的岁月里,她带着另外几个子女频频亮相,指控艾伦勾引养女,道德沦丧,并要求与他正式分居。她最终获得了胜利:艾伦终身不得接近其他孩子,其中3个还改掉了名字,与他划清界限。
其实伍迪·艾伦也曾经试图挽回,但是米亚·法罗毫不给彼此留下颜面。到最后,伍迪·艾伦也只好说,“她让我如此痛苦,我应该早点与她分手”。
如今的米亚·法罗老了。她极瘦,颧骨高耸,只有那双如小鹿般惊恐的眼睛依旧带着慑人的明亮。但一定还有很多人能记得这个童星出身的女演员风华正茂时不可方物的美态。她最美的岁月大概起始于1968年,那一年美发大师维达·沙宣给她设计了一款“精灵平头”,随后她便出演了《魔鬼圣婴》。电影上映后,上千名女性涌进理发店,迫不及待地要剪短头发。1968年2月,米亚和披头士成员去印度拜会他们的精神导师、国际超自然冥想学院的名宿玛哈·瑞什,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大师竟向她求爱,这让披头士震惊之后,重新投回怀疑和混乱的世界。
斯嘉丽·约翰逊
在拍摄一个场景时,伍迪不时试图让斯嘉丽按照他想象的方式将衣服脱掉,但斯嘉丽更坚持自己的想法,伍迪对她完全没辙。
“你永远没法相信她竟那么小”,跟她合作过的艾瑞克·巴纳表示:“她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熟和幽默感。除非是她累了或情绪不好,那时她才会变成一个符合她年纪的坏脾气的女孩。” 用罗伯特·雷德福的话说,斯嘉丽就是一个人小鬼大的女孩(Thirteen going on Thirty)。而当斯嘉丽主演了《迷失东京》,并由此成为日渐萎靡的文艺片中令人惊讶的票房炸弹时,她才仅仅17岁。
而现在,伍迪·艾伦进入了这个小女孩的“最好朋友名单”。当有人拿“伍迪·艾伦的缪斯”这个称号来问斯嘉丽的时候,她异常聪明地回答,伍迪在她生命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就像约翰·特拉沃尔塔和U2乐队的波诺一样,都是她年长的男性同事兼终生好友,他们教会了她很多东西。
一句话,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我不是任何男人的专属,有足够多优秀的男人可以教我足够多东西;二、看看我的“终生好友”名单吧,我已经不需要成为谁的缪斯,我就是不可取代的斯嘉丽。
这个地地道道的纽约女孩,从8岁开始就穿梭于各种戏剧学校、各种试镜场所之间的年轻女孩,她已习惯这个世界的真真假假,她体内住着的那个老灵魂告诉她:占据高地,而后坦诚自己。
这一次,伍迪·艾伦重新发掘了斯嘉丽·约翰逊的独特气质与不安的美,并将她的秘密赋予一个全新的空间——伦敦。他在纽约拍摄了几十年电影之后,因为丑闻,也因为资金——归根结底要寻找某种自由的空气,他来到伦敦。这个城市,在伍迪的眼中充满了古老的秘密与新鲜的爱欲,还有影影绰绰的危险气息,正如斯嘉丽·约翰逊在他眼中的样子。他以一个进入者和观察者的姿态,不断编写“外来者闯入并破坏”的故事,拍摄了“伦敦三部曲”——《赛末点》、《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
而斯嘉丽,则是他认为最适合扮演“闯入者”形象的人选。她像是他的另一具身体,带着他的欲望与好奇心,带着他梦寐以求的、令人血脉喷张的破坏力,闯入到一个全新的空间与秘密里去:2005年的《赛末点》,斯嘉丽在乒乓球台边轻轻一俯身,她的白衬衫和神秘的、略有些不对称的浅笑,一下子让整个伦敦的微妙与神奇爆破开来,她身上隐藏的,简直就是作为一名男人、对于整个世界的全部欲望。
人们都在流传,已与斯嘉丽合作了4部电影的伍迪,对她的痴迷程度已达到一种相当不健康的地步。但事实上,对于伍迪·艾伦而言,性远远不是一个年轻女郎漂亮的胸部可以涵盖的内容。性是冷漠,是死亡,是绝不可能完成的完美幻象,与爱情没有什么关系。而单纯的肉欲在他那里是不足以构成主题的。他用到“性”的地方,都是他需要讨论“关系”的地方,性欲越澎湃,关系却越失序。在斯嘉丽那种程度的性感之下,伍迪给予的两性关系已然接近杀身之祸了。
这种对性欲的绝望由来已久。在伍迪早期的电影《傻瓜大闹科学城》中,他自己发明过一种“性欲高潮诱导器”,工具可以取代一切感受的缺失。在名作《性爱宝典》里,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就只停留在性这个层面上,其他一切的虚情假意与粉饰太平都被有意摒弃了:小丑用春药诱惑王后却被贞操带卡住手;丈夫想尽办法要让性冷淡的妻子兴奋起来,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妻子总是会轻易睡去;妻子在众人面前炫耀着丈夫,而丈夫却躲在妻子的房间里迫不及待地穿上女人的衣服和裙子……
伍迪·艾伦在炫耀着他的聪明、想象力、冷酷至极的幽默感,对这个扭曲的社会进行戏谑的解构,他知道性的力量,却从本质上恐惧它的无指向性和缺乏温情。他远不是享受性的男人,要知道,他拍《性爱宝典》的时候是1972年,距离斯嘉丽·约翰逊出生还有12年。
如今,已75岁的伍迪·艾伦依然没有退休的打算,显然拍电影早已成为他生活构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同午后的悠闲的红茶,我们只是好奇,下一杯,伍迪将与谁共享。
作为导演的伍迪·艾伦绝对是观察女人的高手,他有办法让自己影片中的每一个女演员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面貌。
在2006年的电影《独家新闻》中,斯嘉丽·约翰逊饰演一个美国女大学生。
法国总统夫人布吕尼在伍迪·艾伦的新片《午夜巴黎》中客串。
自信如黛安者,完全不需要用鲜艳或暴露身体曲线的穿着来吸引他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