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研究起点观比较与评价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9876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论体系的构建须有一个恰当的起点。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应能够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能够指导会计实践、能够演绎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可被验证、具有确定性,而目前的主流观点“目标起点论”和曾经出现的“假设起点论”“本质起点论”“动因(价值)起点论”“环境起点论”“职能起点论”“对象起点论”等均不能完全满足上述条件。基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会计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两大基础——界定经济利益归属的“权责关系”和计量经济利益的“市场价格”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即“基础起点论”则能满足上述条件,并能引领未来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动因;会计本质;会计环境;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会计;市场价格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2006607
  一、引言
  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必须有一个恰当的起点,否则该体系会因后续缺陷而导致实践的失误。虽然目前主流的会计理论源自秉持“目标起点论”的美国的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但有关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探讨依然难获共识。我国曾出现过“假设起点论”“本质起点论”“目标起点论”等主要学说以及“动因(价值)起点论”“环境起点论”“职能起点论”“对象起点论”等特色观点。
  本文将在对我国关于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各种观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会计发展历史的视角寻求会计理论的基础,进而提出会计理论研究“基础起点论”;同时,根据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所应具备的条件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并对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探讨,以期能丰富和拓展有关研究,并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现有观点概述
  有关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论文,以吴联生(1998)的《会计研究起点理论评述》(以下简称“吴文”)中的论述较为全面,因此,本文对现有观点的回顾以“吴文”为主,并以其后诞生的“价值起点论”为补充。
  关于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最早诞生的是1922年由佩顿(paton)提出的“假设起点论”。其认为: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现代会计需要一系列的假设,否则实务就难以进行。不过,该观点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受到会计原则委员会(CPA)的重视,进而成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一种学说。事实上,会计假设本身源自经济和政治环境,支撑着会计原则和其他会计规则,并以此建立起整个会计学科体系。现行的会计学启蒙教材依然采用四大会计假设为先导,也说明其价值所在。
  “本质起点论”是我国的特色,其倡导者是杨纪琬和阎达五两位教授,他们认为“在会计科学理论问题中,首先需要解决会计学的科学属性问题,即会计学有没有阶级性?会计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杨纪琬 等,1980)之后,又有学者通过对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假设等概念的辨析,进一步认为“对会计理论中上述概念的理解,归根结底反映了对会计本质属性的认识。一事物之有别于另一事物,就是根据它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的,会计的概念也是如此。”(王文彬 等,1985)于是,整个会计理论体系也不外乎如此。
  黄 申:会计理论研究起点观比较与评价
  “动因起点论”为吴水澎(1996)教授提出,其认为会计基本理论是会计的起点理论,而会计产生的“动因”属于“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那是因为它要解决会计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问题,这是探讨其他基本理论问题,诸如会计与环境和会计的对象、职能、属性、方法等问题的基础。”之后吴水澎(2001)教授又指出会计学的逻辑起点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作为会计对象矛盾特殊性的“本原”,它是会计科学的理论基石;它必须是会计学理论里表现为抽象的、在自身中潜藏理论发展可能性的东西;它同时是会计活动的历史起点。基于这样的评价标准,广义的“价值”可作为会计学的逻辑起点,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主体(人类)对象化活动(劳动量)所创造的使用价值,量的规定性是劳动量与使用价值量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这样,通过将“动因”具体化到“价值”,将“动因起点论”深化为“价值起点论”,使得“价值是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起点。”(张龙平,1989)
  “环境”是指“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594谢德仁(1995)认为,“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环境。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由此出发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从而是全面的、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一般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作用的客体,因此,会计对象决定会计假设和会计理论概念,会计假设和会计理论概念共同影响会计原则,会计原则制约会计制度和会计惯例。因此,有学者认为,理论体系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因而会计对象质的特征和量的规定性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最本源性的范畴(劳秦汉,1992),所以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
  在语义上,“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1750而“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475因此,会计职能说明了会计所能够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功能,并由此可构造整个体系。对此,李孝林等(1997)指出“会计职能内联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核算和控制会计对象与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以会计职能为起点进行研究,即可建立科学实用的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用以指导、评价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而建立前后一贯的、完整实用的会计信息体系。”   “目标起点论”则是美国FASB所倡导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其通过1978年颁布的《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等七辑概念公告,形成了目前会计核心理论的主流观点。在语义上,“目标”是指“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971因而会计目标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也能够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具有可知性,并进而能够推导出其他所有会计抽象范畴。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表述的排列次序,实际上采纳了主流的“目标起点论”。
  三、“基础起点论”的提出
  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属逻辑起点,而逻辑则要与历史获得统一,因此,对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确认应从会计发展历史中去挖掘。通过对会计发展历史的考查,笔者发现了会计理论得以产生,并能够指导未来实践的两大基础:
  1.“权责关系”是界定经济利益归属之基础
  这里的权责就是指财务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应计制(accrual basis)”的意译,虽不是直译但却是更加反映实质的翻译,因为权利与责任界定了经济利益的归属,从而确定了财务会计所反映的对象。
  之所以采用“权利”“责任”这些法学概念来进行经济利益归属的界定,是因为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乃是调整和调和种种相互冲突的利益,无论是个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博登海默,1987)。在“权利”“责任”所归属的法学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权责存在于私法、民法领域)中,“权”是指权利、“责”是指责任或义务,分别受国家强制力保护和约束,故而成为确认经济利益归属的当然标准。法理学认为权利与义务(责任)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逻辑相关、价值关联、利益相关、数量相等与功能互补(杨心宇,2002)。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普遍被认为是对立统一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具体来说,权利与义务之间表现为以下四种关系:一是权利与义务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是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保持相等,三是权利与义务的价值一致性与功能互补性,四是权利与义务守恒定律(徐显明,2007)。
  上述关系使得会计主体是一个权责统一体,不但个人独资、合伙与公司等企业,而且作为企业的分支机构、甚至合并报表之主体都是一个权责统一体。因此,会计报表实际上就是对会计主体“权利”“责任”中的经济利益的货币计量的格式化表达。其中,资产负债表是“权利=义务(责任)”(徐显明,1991)中经济利益的货币化表达;而会计主体的经营过程实际上就是权利实现、责任履行的过程,利润表实际上就是“权利实现-责任履行=权利增减”的货币化、格式化的表达,其权利增减之结果又归属于会计主体。
  实际上,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已经将权责发生制界定为财务会计之基础。因此传统财务会计被称为“权责发生制会计”(accrual basis accounting),不但合理、科学,而且反映了财务会计之本质属性。
其他文献
摘 要:以2009—2011年连续三年发生财务困境和连续三年财务健康的A股上市公司各351家,共702家为样本,利用2007—2011年的数据,分析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效用,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公司的财务困境具有预测效用,距离公司发生财务困境越近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预测能力越强,声誉好的事务所出具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公司财务
期刊
摘 要:有序推进离农农民市民化并逐步退出其承包地,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Logistic模型对河南、湖南、四川和重庆4省市1 086离农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寻求最大化经济补偿收益及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离农农民退出承包地的两大动力引擎;离农农民退地意愿和行为受退地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约束;离农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将对
期刊
摘 要: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民生问题和生态问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宁夏西海固山区陷入了民生与生态问题的恶性循环。为了使宁夏南部西海固山区的人民尽快摆脱生态环境恶化与民生贫困的两难困境,国家在宁夏西海固山区实施了生态移民的扶贫政策。西海固山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以及改善居民生存状态和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在移民生产用地落实和生产方式转变、移民安置资金和生产启动资金以
期刊
摘要:工业反哺农业并不必然发生在工业化的后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中期就开始调整工农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依据修正后的霍利斯·钱纳里模型来判断,我国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工业化中期,目前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时期;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是政府对农业“予大于取”的界定以及“取”“予”的强制性,对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税和财政农业支出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工业反哺农业起始于工业化中期
期刊
摘要:根据1998—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SBM模型和DEACCR模型测度我国西部11个省区的工业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结果表明:DEASBM模型较好地处理了非期望产出问题,测度的工业环境效率比DEACCR模型测度的工业经济效率更客观、真实;我国西部工业没有达到最佳的生产前沿;西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差距在1998—2007年逐渐缩小,但在2007—2011年有所扩大;环境污染对西
期刊
摘要:基于非参数高频数据的跳跃检验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将股指收益和波动都分解为正负方向的连续、跳跃成分,并对2003—2012年上证指数的风险与收益关系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上证综指跳跃发生天数占总天数的11.99%,平均跳跃强度为1.1次,正负跳跃存在非对称性,负向(向下)跳跃对跳跃方差的贡献比正向(向上)跳跃大;已实现方差在不同时间范围对收益都没有解释效力,分解的各风险因子只在中期(一周)对收
期刊
摘要: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惩罚”不均衡发展的思想,在人类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基于乘积法原则构建地区协调发展指数(HDIr),用以测度和反映地区差距和不协调程度。利用《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数据,对HDIh(混合人类发展指数)与HDIr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DIr不但具有统计上优于HDIh的稳健性,而且可以更准确地透视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不平
期刊
摘要:居民生活用水和污水处理的水价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水价的上涨在国内引起了较大争论。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作为典型的公共部门和自然垄断部门,其定价不能放任由市场来解决,必须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居民水价制定中对居民可承受能力普遍给予了高度关注,建立了水价管制的专门机构,并通过居民家庭中位数收入、收入分组等确定居民水价的可承受能力标准,对居民水价进行合理的管制,取得了
期刊
摘 要:受农民工的代际更替、产业政策、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民工回流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受限于二元分割的城乡制度,中国农民工反向迁移的比率或者说潜在比率要远远高于国外。目前,关于中国农民工回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回流规模、回流原因、回流农民工群体的特征以及回流的社会影响等方面。总体上看,中国农民工回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过多地侧重于宏观层次的回流原因分析与回流影响的考察,而缺少对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生计模式可概括为“农业生计模式”“农业兼非农业生计模式”和“非农业生计模式”三种。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新渠村的家庭生计模式经历了从以牧业为主到以种植业为主,到多元化发展的历程,生计模式的变迁是村民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变迁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农业的集约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