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的榆树市,经过实践和发展,摸索出一条规范、成型、科学的土地“合同托管”新模式,较好地破解了土地分散经营产生的难题。
模式:从种到售合作社一包到底
土地“合同托管”是榆树市五棵树镇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的土地流转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有几个鲜明特点:
主体明确,首先合作社成立社员代表大会,明确合作社是农户土地托管的主体,行使被托管土地的经营权。
权利明确,合作社与被托管农户签订规范的正式合同文本,明确土地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转让给合作社,合作社负责种、管、收、储、售全过程。
收益分配明确,合作社按照本村同等级地块的上中等纯收入的平均值,确定农户收益。经营理念明确,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进行现代经营、科学管理、专业生产。
用榆树市农业局局长张学的话说,农民土地“合同托管”就是从种到售一包到底,农民既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又有法律保障,更加省心、省力,农业的增产增效更加快速。
谈起怎样创建“合同托管”这种模式,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理事长陈卓说:“当时就是为了解决没钱种地的、没有劳动能力种地的和外出打工不愿种地的三个难题,才走出这样一条路子。2009年3月成立合作社时,有27户社员,合同托管土地58公顷。经过3年多的发展,农民逐渐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优越性,现在发展到社员320户,合同托管土地500公顷。连片耕地最小的作业面积是5公顷,最大的作业面积达到50公顷。”
目前,这种模式在榆树市受到普遍欢迎和重点推广,有19个乡镇的25家合作社开展了土地托管,托管土地面积达3000公顷。
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翼齐飞
榆树市人均播种面积4.7亩。土地分散经营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大多数农民对土地的感觉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儿童在家种地,既造成土地的粗放经营,经济效益不高,又产生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生活难的社会问题。如果按照老办法把土地转包出去,不仅租金少,而且风险大。“合同托管”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既可以增加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五棵树镇长新村八组农民孙国民家有1.3公顷地,托管给合作社,自己在镇里开出租车,合作社忙时缺机车手,他又回来开车,每年能赚2万元。他的爱人在企业打工,每年挣1.5万多元,去年合作社一共给他13130元。他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经管的话,就要拴住一个劳动力,并且忙时自己还得伸手,现在托管给合作社,1.3公顷耕地出的钱,和自己种差不多,但家里多腾出一个人来,又多挣了一份钱,咋算咋划算。
村民陈卓也有账算。虽然从种到售不用托管社员拿一分钱,都由合作社垫付,但合作社挣到了科技钱、规模经营钱。以收割为例,去年人工收获一公顷玉米费用约为1700元,而合作社机械收获仅需1200元左右,产生的差价就是合作社的利润。仅此一项,2011年合作社经营的500公顷玉米,就赢利25万元。
土地“合同托管”的酵母效应已经初露端倪。从经济效益看,可以概括为“两个一降一升”,一个是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第一产业收益提升。以2011年为例,大型机械作业一项每公顷玉米可降低成本800余元,种子、化肥、农药等项从厂家统一购进,每公顷可节省300元,相对于分散经营每公顷收益提高了1100元。另一个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量降低,二、三产业收益提升。每人每年收入超过1万元。从社会效益看,解决了两个难题:一个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留守问题,另一个避免了因临时转包土地而产生利益纠纷问题,实现了农民的身份转变,极大地推动了榆树市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進程,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发展:多方助推履行“三员”职责
榆树市把“合同托管”模式确定为大力提倡、重点扶持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农业、农经、农机、工商、银信、供销联社等部门协作联动,在推广过程中履行“三员”职责,既当宣传员、联络员,又当服务员,以土地“合同托管”为切入点,延伸服务流程线,拓展土地托管覆盖面。
“既要保障合作社健康、规范运作,又要保障托管农民利益不受损,在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党委、政府还要扮演一定的角色。”五棵树镇党委书记徐阁说。榆树市对合作社进行了三扶持:协调银信部门提供资金扶持;联系省、市农科专家常年提供技术扶持;积极社争取各级惠农政策扶持,优先满足合作社的需求。此外,协调农业保险公司凡是托管农户的农业保险一律由农业保险公司与合作社直接办理,减少中间环节,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为确保托管农户利益不受损,相关部门联合监管合同执行,年末由农技人员帮助双方核定粮食产量,为农户收益提供依据,并参加分红大会,保证托管农户的利益不受任何损害。对于经商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土地托管农民,工商机关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让托管农户感到土地托管带来的实惠。
模式:从种到售合作社一包到底
土地“合同托管”是榆树市五棵树镇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的土地流转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有几个鲜明特点:
主体明确,首先合作社成立社员代表大会,明确合作社是农户土地托管的主体,行使被托管土地的经营权。
权利明确,合作社与被托管农户签订规范的正式合同文本,明确土地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转让给合作社,合作社负责种、管、收、储、售全过程。
收益分配明确,合作社按照本村同等级地块的上中等纯收入的平均值,确定农户收益。经营理念明确,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进行现代经营、科学管理、专业生产。
用榆树市农业局局长张学的话说,农民土地“合同托管”就是从种到售一包到底,农民既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又有法律保障,更加省心、省力,农业的增产增效更加快速。
谈起怎样创建“合同托管”这种模式,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理事长陈卓说:“当时就是为了解决没钱种地的、没有劳动能力种地的和外出打工不愿种地的三个难题,才走出这样一条路子。2009年3月成立合作社时,有27户社员,合同托管土地58公顷。经过3年多的发展,农民逐渐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优越性,现在发展到社员320户,合同托管土地500公顷。连片耕地最小的作业面积是5公顷,最大的作业面积达到50公顷。”
目前,这种模式在榆树市受到普遍欢迎和重点推广,有19个乡镇的25家合作社开展了土地托管,托管土地面积达3000公顷。
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翼齐飞
榆树市人均播种面积4.7亩。土地分散经营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大多数农民对土地的感觉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儿童在家种地,既造成土地的粗放经营,经济效益不高,又产生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生活难的社会问题。如果按照老办法把土地转包出去,不仅租金少,而且风险大。“合同托管”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既可以增加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五棵树镇长新村八组农民孙国民家有1.3公顷地,托管给合作社,自己在镇里开出租车,合作社忙时缺机车手,他又回来开车,每年能赚2万元。他的爱人在企业打工,每年挣1.5万多元,去年合作社一共给他13130元。他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经管的话,就要拴住一个劳动力,并且忙时自己还得伸手,现在托管给合作社,1.3公顷耕地出的钱,和自己种差不多,但家里多腾出一个人来,又多挣了一份钱,咋算咋划算。
村民陈卓也有账算。虽然从种到售不用托管社员拿一分钱,都由合作社垫付,但合作社挣到了科技钱、规模经营钱。以收割为例,去年人工收获一公顷玉米费用约为1700元,而合作社机械收获仅需1200元左右,产生的差价就是合作社的利润。仅此一项,2011年合作社经营的500公顷玉米,就赢利25万元。
土地“合同托管”的酵母效应已经初露端倪。从经济效益看,可以概括为“两个一降一升”,一个是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第一产业收益提升。以2011年为例,大型机械作业一项每公顷玉米可降低成本800余元,种子、化肥、农药等项从厂家统一购进,每公顷可节省300元,相对于分散经营每公顷收益提高了1100元。另一个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量降低,二、三产业收益提升。每人每年收入超过1万元。从社会效益看,解决了两个难题:一个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留守问题,另一个避免了因临时转包土地而产生利益纠纷问题,实现了农民的身份转变,极大地推动了榆树市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進程,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发展:多方助推履行“三员”职责
榆树市把“合同托管”模式确定为大力提倡、重点扶持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农业、农经、农机、工商、银信、供销联社等部门协作联动,在推广过程中履行“三员”职责,既当宣传员、联络员,又当服务员,以土地“合同托管”为切入点,延伸服务流程线,拓展土地托管覆盖面。
“既要保障合作社健康、规范运作,又要保障托管农民利益不受损,在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党委、政府还要扮演一定的角色。”五棵树镇党委书记徐阁说。榆树市对合作社进行了三扶持:协调银信部门提供资金扶持;联系省、市农科专家常年提供技术扶持;积极社争取各级惠农政策扶持,优先满足合作社的需求。此外,协调农业保险公司凡是托管农户的农业保险一律由农业保险公司与合作社直接办理,减少中间环节,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为确保托管农户利益不受损,相关部门联合监管合同执行,年末由农技人员帮助双方核定粮食产量,为农户收益提供依据,并参加分红大会,保证托管农户的利益不受任何损害。对于经商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土地托管农民,工商机关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让托管农户感到土地托管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