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自然保护地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热点r——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分析

来源 :现代城市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kon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可视化工具对2009—2019年国外WOS数据库、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中收录的7311篇关于自然保护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近10年该领域的国际研究进展、研究热点演化及前沿趋势.得出结论:(1)国内自然保护地研究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研究机构之间联系较少,研究多从政策角度进行,视角偏窄.(2)国外研究者及机构间联系较为紧密,发文较为平均,学科跨度大.(3)国内外对自然保护地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总体上看都更加注重自然保护地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研究工具与研究视角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从生态角度开展跨学科研究可能会成为未来热点.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城中村改造的大规模推进,流动人口的安置工作已成为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然而,现阶段的政策和研究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缺乏基
我国已进入了存量规划时代,研究文化创意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对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州市旧工厂改造而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为研究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框架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适老宜居城市环境建设评价要素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从政策发展与评价研究两个方面、实体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维度、城市和社区两个范畴,对世卫组织2005年提出适老宜居城市建设理念以来我国相关评价研究脉络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目前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提出展望。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当前只有“二类居住用地”可在规划中使用,小类单一。城市居住用地类型繁杂,其居住用地细化分类既需体现不同人群的居住诉求,凸显历史文脉、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分异等公共政策因素,也需适应差异化的开发控制需求,明确开发强度、细分标准、混合用地等开发控制因素。希冀通过探寻在国家标准中体现较弱,但对于详细规划至关重要的城市居住用地细化分类因素,进而从规划编制角度尝试提出细化分类建议:一类增加传统民居住宅用地,二类增加保障性住宅用地及针对一定使用人群的特定用途住宅用地,三类增加过渡型简陋住宅用地、设
自2019年国家提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以来,运河遗产的相关保护和规划工作进入新的阶段,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作为运河聚落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真性”保护受到诸多挑战。文章首先探讨了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原真性”保护的内涵,选取“原置、重构、转换、介入”4类典型的更新模式,从空间感知和图文感知两个角度构建“原真性”评价的系统理论框架,并借助POI数据点、照片图像、点评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指标评价与解析,以反思当前更新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矛盾。最后从空间营造、功能活化、文化传承和生活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目标要求之下,城市健康状态的内涵及其整体评估逻辑的科学认知,对提升城市体检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精准施策。文章在厘清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城市健康状态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健康状态评估对象、内容指标框架、评估尺度与工作框架,以长沙市为研究案例开展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健康状态是由城市硬要素与软要素构成的复杂城市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运行状态的健康表征,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城市健康状态蕴含在物质环境、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所构建
以地铁为典型代表的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兼具“节点”和“场所”双重特征。以广州为例,将“节点-场所”理论结合旧城空间发展特征进行应用拓展,构建旧城地铁站点空间动态耦合评价模型,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测度站点地区与旧城空间耦合;选取9个样本站点前后10年空间动态耦合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将其划分为动态平衡、节点价值逐渐高于场所价值、场所价值逐渐高于节点价值、发展失衡4种类型,并结合模型各类指标特征对其发展动态进行阐释;研究发现广州旧城范围内多数站点处于动态平衡的空间耦合关系,结合时间维度解析旧城站点空间耦合动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不同部委分别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推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庄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乡村产业载体
通过回顾健康与韧性概念的发展历程,论证了在疫情背景下社区健康韧性建设的重要性及社区医疗设施在其中的基础地位,梳理了社区医疗设施空间布局影响社区健康韧性的工作机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社区医疗设施与健康资源空间数据与统计数据,运用核密度、OD服务范围、潜能模型、泰森多边形等分析模型,从均衡性、可达性、适用性对社区医疗设施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评价,从规划布局、医疗资源配置、健康资源分布等角度以社区健康韧性为导向提出了发展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是城市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关键节点,不同类型的站点在城市中的区位条件、功能定位、土地利用、人流特征等均存在差异。利用成都市2018年POl数据、地铁刷卡数据、出行调查等数据,基于“客流行为-用地结构”视角,将人群行为和实体空间进行关联聚类,通过K-均值聚类对成都市136个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类型识别,并分析其空间格局与客流OD的通勤特征。结果表明:①“客流-用地”聚类方法分类结果为居住主导型、就业主导型、职住错位型等7类;②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呈圈层式线性分布特征,站点类型随着到城市中心距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