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_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运用“产业结构变化率”的分析方法,对甘肃省2000—2010年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优化。认为甘肃省应通过对第一产业进行内部调整以及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来发展现代农业;在改变传统工业增长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创新;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应以“四抓三支撑”的工作思路和十六字方针的区域发展战略来推动甘肃省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化率;演变;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43-03
  前言
  产业结构演变是指产业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内容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甘肃省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指引下,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在优化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特色产业和产业创新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甘肃省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甘肃省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了生产总值4 1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7%,人均生产总值16 113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99.28亿元,增长5.48%,人均2 343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 984.97亿元,增长15.25,人均2 762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 536.50元,增长9.88%,人均第三产业6 008元。2010年,第二产业占甘肃省生产总值的48.17%,第三产业占37.29%,第一产业占14.54%;与2009年相比,第二产业上升了3.09个百分比,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2.95和0.13个百分比[1]。
  二、运用“产业结构变化率”分析的甘肃省产业结构演变
  (一)产业结构变化率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C=∑(Qj1-Qj2)
  式中,Qj代表区域某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年份,∑代表将计算结果具有相同符号(即正或负)的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C代表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率。C越大,说明在考察时期内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幅度越大;反之,C越小,说明结构变化幅度越小[2]。
  (二)甘肃省产业结构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甘肃省的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和演变,已经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对甘肃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分析甘肃省产业结构的演变,本文选取了2000年和2010年这两年的数值,通过对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变化率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得到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1=0.04660,这个值是比较小的,说明在这十年中甘肃省的第一产业结构变化幅度小。在这十年间甘肃省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
  1.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然薄弱,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生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草原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河西走廊已向现代农业发展迈进,但广大中东部发展依然缓慢,传统农业比重大,差距仍在扩大[3]。
  2.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更为严峻的是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2 946元,省内区域间收入差距还在拉大;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度大。
  第二产业的∑2=0.1258,说明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化幅度较大,第二产业是推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这十年间,甘肃省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从各个方面来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
  1.改变传统工业增长模式,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第二产业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甘肃省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入,改变以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的经济增长模式。
  2.通过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发展了新兴产业,利用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时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利用甘肃省材料工业优势,加大了技术创新和招商引资,振兴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以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甘肃省整体经济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变化率∑3=0.1066这个值比第二产业的小,比第一产业的大,这说明在十年间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化也很明显。第三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近年来,更加高速发展,用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来促进经济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1.新兴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设计、广告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创意经济、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这有利于甘肃经济的交流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也在逐步提高,这也在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
  2.科技技术发展迅速,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普及。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衍生出许多的科技产品,这些产品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从另一方面推动甘肃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甘肃省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全面调整并提升三次产业,从而建立起既顺应全球经济发展潮流,又适合甘肃省情,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
  (一)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要立足于市场、环境需求和自身优势特点,继续夯实农业基础,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构建沿黄农业产业带、河西和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及陇南山地特色农业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布局。
  1.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发展壮大草食畜养殖业和现代制种业,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农田产出能力。抓好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河西及沿黄灌区高效节水农业、优质林果等“四个一千万亩”工程。
  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推进农业发展水平,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各地发挥优势,重点发展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酿酒原料、果蔬、制种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酿造、肉蛋奶加工、休闲食品、饮料等食品工业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3.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设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检疫体系,建设市级动植物防疫检疫基础项目、村兽医服务站和乡镇兽医站项目;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建设农业生产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农业金融支持体系和保险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创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低耗能高污染生产模式,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逐步提高新能源在甘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最终形成以新能源为主的先进能源体系。把甘肃省建设成为新能源生产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最大的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基地。
  1.新能源。重点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800万千瓦风电场,加快武威、金昌、白银三个20兆瓦特许权光电招标项目建设,实施好嘉峪关、武威、张掖、白银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加快生物质压块成型、气化与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技术的研发应用;依托甘肃省核工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新一代核能[4]。
  2.新能源装备制造。依托国家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发挥甘肃省内企业作用并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核心零部件加工和成套设备生产基地,扩大新型风机和成套集成生产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和大规模光热生产技术,加快太阳能真空镀膜、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大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技术研发和生产,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3.信息技术产业。推动半导体集成电路、元器件封装、电子专业设备、通用自动化控制设备、专用通信电缆、电真空器件产业化。发展集成电路封装、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等微电子产业,推进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芯片制造、封装及集成应用。支持发展军工电子装备及自动控制、信号处理、探测技术等特种电子产业,研制开发民用电子产品。
  (三)发展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优化甘肃省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甘肃省应着力培育和发展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
  1.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提升兰州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强化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兰州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建设,培育发展保税物流、国际中转、国际配送等跨国物流。通过对甘肃省物流资源的整合,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来加快货物的运输速度和提高运输效率,以此来带动甘肃省经济的发展。
  2.发展壮大旅游业。以建设西部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为目的,利用甘肃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文化体育旅游、工业观光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把旅游业培育成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
  3.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着力培育兰州市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金融机构来甘肃省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地方中小银行,通过发展新兴金融机构,调整业务结构来拓展金融服务业。
  4.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邮电通讯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和与工农业生产、公共生活相关的信息咨询等普及性业务,鼓励发展增值信息服务、专项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培育面向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兴电子商务,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网络资源,积极发展互联网、物联网,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促进信息资源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5]。
  (四)加大政策调整,规范政府行为
  加大政府的政策措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作用,认识政府在经济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进一步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行为。甘肃省应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四抓三支撑”的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以节水、节能、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制定甘肃省节约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以此来加快甘肃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指导甘肃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发展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郝寿义,安虎森.有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58-259.
  [3] 王朝霞.甘肃省“十二五”农业规划要点解读[N].甘肃日报,2011-08-31.
  [4] 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十二五规划[R],2011.
  [5] 吉雅辉,祝凤文.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21-19824.
  [责任编辑 李 可]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国目前特有的证券市场下,并购者滥用其控制权在资本市场进行会计寻租,基于民营企业并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这一视角,对并购异化中的会计寻租的动因加以研究,旨在为并购异化中会计寻租的相关问题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并购异化;会计寻租;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02-02  一、并购异化及其会计寻租
期刊
摘 要: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滨海新区的人才需求还存在不匹配的问题,为此信管专业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滨海新区对人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高水平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从宏观方面构建“垂直型”和“水平型”两个教育系统,具体层面采取适度引入订单式培养措施、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在竞赛和实践项目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满足滨海新区对信管专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四环相扣”教学模式实施成果的总结表明,整合各方资源建立起有效就业机制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首要问题。为此设计了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单位、高职院校和毕业生在内的高职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并分析各主体在机制框架中的作用,提出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和质量提升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 要:浮梁与景德镇在历史上经历过行政隶属互易的历史变迁,整体上瓷、茶文化共同繁荣的趋势下存在一定程度上茶被瓷所屏蔽的现象。基于旅游产品复合化背景下的市场产品开发,以茶具为中心,将茶叶区位“资源优势、生产要素、消费终端”三者为切入点,尝试为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挖掘提供可行性的产品开发路径。  关键词:茶具开发;浮梁茶文化;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其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基于世界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在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产业空间布局、地域差异平衡方面都面临诸多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陈国生教授及其文化创意规划与设计团队共同撰者《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中国戏
期刊
摘 要:在中国,人们对影视剧中植入广告的重视程度日趋增长,并且确实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手段与方式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植入手段过硬导致商业化痕迹过重,植入品牌与影视剧风格不协调破坏作品艺术性等,通过国产剧跟韩国的热门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对比,分析两者差异表现并从中得到相关启示。  关键词:植入广告;《小爸爸》;《来自星星的你》;差异;启示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的核心力量,在我国农村建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但一些地方的新农村文化存在着诸如观念滞后、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功能弱化等问题,因而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带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等状况。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基础文化的建设情况,研究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探出解决办法,并为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提出建设
期刊
摘 要:从信息技术来看:蚌埠市信息通信设施发达,是皖北地区的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安徽省国际和国内邮政及长途通讯枢纽之一。从政策因素来看,蚌埠市具有多重政府政策指导。通过观察安徽省蚌埠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总结蚌埠市在打造现代物流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影响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显著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基于这个视角,进一步研究影响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根
期刊
摘 要:昔年,德国哲人海德格尔隐居山间,创作《林中路》,留下无尽的遐思予后人。如今,一个心系百姓的老干部杨善洲,以其质朴的前瞻性行动,身体力行地践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林中路。时过境迁,在云南省干旱连连的今天,缅怀前人的所思所行,再来一番林中路的探析尤为必要。通过对大亮山林场的实地考察,求证其植被的经营、水源之涵养,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无量功德。杨善洲栽下了绿色,更是栽下云南绿色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希望。
期刊
摘 要:选取泰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城乡收入比、城乡收入差4个指标变量反映收入差距水平,对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2005—2011年间城乡收入差距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窗内,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增大但相对值减小,反映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率开始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泰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城乡收入比的变化趋势趋同,总体处于下降趋势,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改善。根据分析结果,最后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