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难就难在学生缺少生活体验,缺少写作素材。因此,他们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缺少新鲜与灵气,一副学生腔调,枯燥乏味。要改变此种状况,应引导学生多看书,多观察生活,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积累;方法
【中图分类号】 G33.3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77-0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有的学生即使有了深刻的主题,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内容空洞、语言干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做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
1.晓之以理。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过:“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者!”这话虽是对作家讲的,但对学生写作同样有指导意义。教师应结合课文讲解,让学生从实例中懂得:能将文章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的作者,没有不善于观察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在写作中的地位。如向学生讲高尔基如果没有苦难的童年,就不会有自传体三部曲;魏巍如果不去朝鲜战场亲访,就不会有感人肺腑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2.从“小”察起。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小”察起,就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3.全面细致。所谓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如对于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等方面去观察。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的观察很全面,抓住了故宫的总体特征,使人们对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结构、宫殿房屋等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当即布置了一篇作文--《我们的教学大楼》,要求学生课后仔细全面观察教学大楼的位置、总体特征、布局等,然后作文。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写得很科学。
4.勤于练笔。要把观察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就需要把观察中看到、听到、想到以及感受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写观察日记、生活札记的好习惯。老舍先生《出口成章》一书中提倡“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以练笔促观察、促思考。实践证明,善于观察并勤于练笔的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都提高得较快。
二精心设计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1.精心设计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小。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春游、秋游、野炊、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
2.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丰富写作素材。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我曾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市场物质丰富,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反映生产发展了;市场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反映人民群众购买力强、市场繁荣;大家还发现昔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西装革履,或腰挂手机,或开着摩托或轿车,这些都说明群众的生活水平着实得到提高。学生透过市场这个窗口,深刻地领会到改革开放后的家乡真正大变样了。事后,学生以《市场一瞥》、《家乡巨变》等为题,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文章。
三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现在,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的负担逐步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有些教师、家长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而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1.写阅读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縮写。(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2.课内与课外结合。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3.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只精读不博览,知识面窄,反之,知识点就不扎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是为了打好基础的底子,要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读。博览,博采广博,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学生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总之,教学实践表明,作为语文老师,除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外,特别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积累;方法
【中图分类号】 G33.3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77-0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有的学生即使有了深刻的主题,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内容空洞、语言干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做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
1.晓之以理。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过:“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者!”这话虽是对作家讲的,但对学生写作同样有指导意义。教师应结合课文讲解,让学生从实例中懂得:能将文章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的作者,没有不善于观察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在写作中的地位。如向学生讲高尔基如果没有苦难的童年,就不会有自传体三部曲;魏巍如果不去朝鲜战场亲访,就不会有感人肺腑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2.从“小”察起。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小”察起,就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3.全面细致。所谓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如对于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等方面去观察。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的观察很全面,抓住了故宫的总体特征,使人们对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结构、宫殿房屋等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当即布置了一篇作文--《我们的教学大楼》,要求学生课后仔细全面观察教学大楼的位置、总体特征、布局等,然后作文。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写得很科学。
4.勤于练笔。要把观察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就需要把观察中看到、听到、想到以及感受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写观察日记、生活札记的好习惯。老舍先生《出口成章》一书中提倡“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以练笔促观察、促思考。实践证明,善于观察并勤于练笔的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都提高得较快。
二精心设计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1.精心设计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小。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春游、秋游、野炊、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
2.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丰富写作素材。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我曾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市场物质丰富,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反映生产发展了;市场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反映人民群众购买力强、市场繁荣;大家还发现昔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西装革履,或腰挂手机,或开着摩托或轿车,这些都说明群众的生活水平着实得到提高。学生透过市场这个窗口,深刻地领会到改革开放后的家乡真正大变样了。事后,学生以《市场一瞥》、《家乡巨变》等为题,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文章。
三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现在,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的负担逐步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有些教师、家长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而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1.写阅读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縮写。(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2.课内与课外结合。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3.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只精读不博览,知识面窄,反之,知识点就不扎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是为了打好基础的底子,要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读。博览,博采广博,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学生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总之,教学实践表明,作为语文老师,除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外,特别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