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与八路军的野战外科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求恩将其在国外积累的战伤救治的成功经验,如“火线抢救,早期清创”,“战场急救输血”等,与八路军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适应于八路军野战条件下伤病员救治的理论与策略,如创建“群众血库”,有效提高了八路军战场伤病员救治率.他还结合实际情况,发明了“卢沟桥”药驮子和毕普膏药等器械、器材,在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建立抗战后方“模范医院”、“特种外科医院”,创办战地卫生学校,结合战场实际编写了多部战地医学教材和技术资料,为抗战前线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并为八路军的野战外科教育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人参败毒散”始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北宋熙宁九年(1076)设“太医局”。元丰中(1078—1085),太医局编成《太医局方》。大观初年,陈师文对《太医局方》加以修订,编撰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之“人参败毒散”当源于《太医局方》。
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天花消灭之前不久,其实在英国发生过实验室储存天花病毒泄漏的严重事故.这3次事故造成有记录的78人罹患天花,其中3人直接死于天花.很多人被误诊为水痘.WHO为此专门讨论了这些问题并决定将原来不知其数的世界各地天花病毒保藏实验室数目减少成2家.然而,如果将来某一天一种新的、变异了的天花病毒突然来袭,该怎么办?也许那古老而差不多被遗忘了的人痘接种方法,人们应该考虑其临时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团结中西医”,既是基于当时医疗卫生资源的考量做出的政策选择,也是前此20余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遗产之一。从最初“中西医并用”的无奈,到逐步形成“中西医合作”、“团结中西医”方针,都与中国革命的具体环境密切关联。延安时期不同阶段的革命卫生工作方针,带有浓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色彩,是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是医务人员提出的职业诉求;1950年确立的“团结中西
明万历年间,胡文焕将蔡龙阳《螽斯集》与俞桥《广嗣要语》的部分内容合并删润,编校而成《广嗣须知》一书,收入其汇刻的《百家名书》、《格致丛书》2部丛书之中.由《螽斯集》而《广嗣须知》,内容和名称均已变更,因而《广嗣须知》当视为一种新作,其编撰者题名当为“胡文焕编”.今存《广嗣须知》的各种版本,都是胡氏编刻的丛书本或者据其抄录的抄本或传抄本。
朱南山暨其子朱小南、朱鹤皋创办的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是近代最具革新精神的中医院校。其附属研究院以“实现国医科学化,培养国医高深人才”为宗旨,开“中医科学化”实践之先河。“发扬国粹,融化新知”的教学设计、临床研究及学术组织在国内外形成一定影响。倡导广结名师与学习理论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组织及学术社团,创办刊物,组织学生研究会,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研究与教学导向,其办学经验对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壮药”是指在壮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药物.根据考古发现以及壮医学者覃保霖对《山海经·南山经》中“祝馀”、“白咎”、“迷谷”壮语发音的分析,可知在先秦时期,壮药即已存在.秦汉魏晋时期,随着区域间文化的广泛交流,壮族聚居地人民用药经验,在文献中不断体现,如《肘后方》中有关解毒药的记载,大多出自岭南.隋唐已降,本草文献和地方志中有不少记载与现今公认的壮药相似,如《广西通志》、《南宁府志》、《柳州府志》、《
关于孙思邈的卒年,既往有“永淳说”与“永徽说”,更有学者具体为“永淳元年二月十五日”.笔者检核史料,认为有关孙思邈卒年记载中,以法藏所著《华严经传记·孙思邈传》中“永淳前”之说最为可信.故孙思邈卒年较合理的表述为:“孙思邈约卒于调露二年/永隆元年(680)”,或“孙思邈卒于680年±1年”。
麻风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在中国有2 000多年的流行史,长期被人们视为“不治之症”.公众对麻风的强烈恐惧和歧视,使这一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一直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886年4月,英国差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英文缩写C.M.S,历史上中文译名“大英传教会”[1])派遣柯达医生(Dr.Edward George Horde
期刊
《丹台玉案》系明末医家孙文胤汇辑成编,凡6卷.该书涉及内、儿、妇、外、五官诸科,分73门类,门下另各附病症80种,总收病种约157种,每种病证按因、证、脉、治的次序论述.选方较广泛,对于一些主方的适应症,用法及加减法,叙述比较具体,内服外治并重,单方验方多切实用,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现存多种版本,经笔者调研考证,补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有关该书版本记载的内容,并订正部分错误,为该书整
张琦(1764-1833),原名翊,字翰风,一字玉可,号宛邻,又号墨城居士,江苏阳湖人.清中叶著名文学家、医学家.著《宛邻文》2卷、《宛邻诗》2卷、《立山词》1卷,又《素问释义》10卷、《本草述录》6卷、《词选》2卷、《<战国策>释地》2卷、《古诗录》12卷等.今人多据《清史稿》、《武进阳湖县合志》、《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医籍提要》、《中国历代医家传录》中所载来研究张琦的生平行藏,颇有错讹之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