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知识的复习固然很重要,但切不可在复习过程中忽视语文强大的心理调适作用。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来自外在的和来自个人的。我们在语文复习中要调适学生的厌倦、恐慌、焦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创设宽松的环境,使紧张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在中招考中各科都能发挥出正常水平。
【关键词】语文复习 学生心理 心理调适
中考日益迫近,有关中考复习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语文复习的方法、策略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笔者以为:中考是知识的考试,是能力的考试,也是心理素质的考试。
由于复习紧张、考期临近,在这个阶段,学生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随着中考的临近,不少考生会出现以下症状:对考试产生害怕、忧虑、不安等情绪,对考试结果缺乏信心,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还伴有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脾气暴躁、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发木等反应,甚至对考试产生严重的恐惧感。在这个时候,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要担负起重大的责任,特别是语文强大的心理教育功能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来挖掘,以利学生能以最佳状态参加中考。这样,我们语文教学也就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我们来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之际,心智未完全成熟之时,其心理是非常易受外界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影响自己的心理。
(一)外在原因
1.来自学业的压力。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复习阶段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作业量增加,考试频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增高。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速度,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每天开夜车,学习效果却收效甚微。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的加以调整,以适应急转弯时期,感到压力很大。
2.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成绩总名列前茅,但是他却十分担心别的同学超过他,于是整天一分一秒也不放松学习。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且时时害怕别人超越,焦虑过度,渐渐地,思想不能集中,不能正常思维,满脑子是问号:“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久而久之,一个优秀学生会发展到无法坚持正常学习。这是一种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压力过大时就产生了严重的紧张情绪,焦虑过度,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来自考试的压力。有的学生平时上课注意听讲,学习成绩稳定,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试时就非常紧张,考前吃不好睡不香,经常生病,考试时更加紧张,拿到试卷便思维迟钝,平时得心应手的题目,一下子答不出来,大脑一片空白。考试是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升入高一级学府继续学习,关系到终身前途。因此大大小小的考试对学生产生督促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考试前和考试中,每个人都感到紧张,个别人出现过度焦虑现象,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差。
4.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许多教师在这个时候总习惯有意或无意的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升学的重要性,甚至为了考试而放弃很多与学习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活动,体育课、音乐课不再開设,为考试而全力以赴;家长也是努力为孩子创造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实老师和家长这些做法只能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让孩子更压抑,是适得其反的举止。
(二)个人原因
学业、考试等方面固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同样的事,个人所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却不同,这与个性特质有关。
1.自我概念差,自卑心理严重。自我概念差的人,自我肯定不足,因为他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喜欢和别人比,遇到挫折常常自责,自己瞧不起自己,这样的人,容易有挫折感,导致心理压力产生。
2.个人成就目标要求过高。在正常情况下,成就目标是配合自己的能力和环境条件来制定的,有达成的机会。但自我压力要求高的人,常常不切实际,而且对事情的得失成败很在乎,得失心重,因此觉得压力很重。
作为语文老师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可以从学生周记、作文中阅读出他们的心理,感受着学生那沉甸甸的心,于是我产生了帮他们分忧的冲动,想在语文复习中做一些尝试,以期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以保证复习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语文复习中要克服学生的厌倦心理。为避免复习课上“炒冷饭”、内容重复、教法单调的弊病,应力求做到推陈出新:一是要重新组合内容,可将课本内容分成若干个专题,把分散在各课的重点难点重新组合,这样虽然内容是学过的,但是角度变了,要求高了,学生也就不会感到乏味。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这样可以加深理解,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二是变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先让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在理出知识脉络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和疑难,经过教师点拨,加深理解,巩固知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思考题,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完成答题提要,再进行交流,共同寻求正确答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和弥补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语文复习中要克服学生的恐慌心理。进入中考复习阶段,有的学生越复习,心里越发慌。要帮助学生克服恐慌心理,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上存在问题是客观的,能通过复习发现不足,找出问题,这是复习深入的表现。自信心最为重要。到了这个阶段,学生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学习实力,相信自己能考好。教师也应该多说些表扬的话。用一些名言来使学生淡化结果,注重过程,比如我就常说“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学生很是受用。我们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选一些有关自信心方面的文章来分析,如励艺夫的《咬定青山不放松》、2005年沈阳市中招考试的议论文阅读材料等,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既能达到指导学生阅读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信心。
(三)语文复习中要克服学生的焦虑心理。中考是人生中第一场极其重要的考试,有相当多的学生中考前存在明显的焦虑紧张。我们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目时切忌偏、难、繁,而应该切合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告诉学生中考是我国最为成熟的考试项目之一,绝大多数情况下可准确反映考生平时的学习水平,因此学生不必过分担忧中考时会出现意外失误,发挥不了自己的正常水平。只要平时认真、努力就行了。教师可以在仿句、作文练习时体现,如:“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几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我不是高山峻岭上的巨松,而是辽阔的草原中的一颗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一条软弱无骨的蚯蚓,竟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游鱼在水中自由穿梭。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像歌唱家一样唱出动听的歌曲。”这样的句子对学生正确定位,克服焦虑心理就很起作用。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语文复习中我更感受到了这一点,我觉得以下几点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注意的:
(一)切忌把学生作比较。让学生自己跟自己比,关键在于自己是不是得到进步。特别是每一次考试失利之后都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郁闷、烦躁。这种状态至少损失一周的安静复习时间,对复习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老师在这时把学生排名次,情况会更严重。中考前的每一次考试都是进步的机会,发现问题,改善复习策略,提高成绩才是根本。语文的每次考试命题都应该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应试能力才会有正确、客观的估计,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期望值,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也就不会好高骛远和与人攀比以至于失去自信了。
(二)创设宽松的复习氛围。比如在复习字词、语言积累等基础知识的时候,可让学生互相提问作答,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气氛也很宽松,压力自然减轻了。在作文教学时可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胡言乱语一通,大胆诵读。这个时候不需要哪一个来听,也没有任何人来评判得失。在这样的复习氛围之下,学生的思维会非常活跃,激情飞扬。他们会暂时地忘记了中考,心理压力会得到舒缓。
(三)给学生合理宣泄压力的机会。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一定要提供一个可以适当释放压力的环境。比如我们在复习古诗文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声音越大越好,要旁若无人的读;在阅读指导时,可以播放一些名篇的录音,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学生在复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在大声的喊叫中,在美妙的音乐中,自己的紧张焦虑心理得以宣泄。
中考复习是学习过程的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课本知识的第二次学习。我只是想做的更臻完美,只是想在复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心理得到调整,以便在中考中各科都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当然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在语文复习与心理调适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需要我们全体同仁继续探讨和实践。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小川中心学校)
【关键词】语文复习 学生心理 心理调适
中考日益迫近,有关中考复习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语文复习的方法、策略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笔者以为:中考是知识的考试,是能力的考试,也是心理素质的考试。
由于复习紧张、考期临近,在这个阶段,学生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随着中考的临近,不少考生会出现以下症状:对考试产生害怕、忧虑、不安等情绪,对考试结果缺乏信心,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还伴有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脾气暴躁、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发木等反应,甚至对考试产生严重的恐惧感。在这个时候,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要担负起重大的责任,特别是语文强大的心理教育功能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来挖掘,以利学生能以最佳状态参加中考。这样,我们语文教学也就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我们来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之际,心智未完全成熟之时,其心理是非常易受外界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影响自己的心理。
(一)外在原因
1.来自学业的压力。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复习阶段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作业量增加,考试频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增高。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速度,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每天开夜车,学习效果却收效甚微。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的加以调整,以适应急转弯时期,感到压力很大。
2.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成绩总名列前茅,但是他却十分担心别的同学超过他,于是整天一分一秒也不放松学习。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且时时害怕别人超越,焦虑过度,渐渐地,思想不能集中,不能正常思维,满脑子是问号:“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久而久之,一个优秀学生会发展到无法坚持正常学习。这是一种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压力过大时就产生了严重的紧张情绪,焦虑过度,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来自考试的压力。有的学生平时上课注意听讲,学习成绩稳定,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试时就非常紧张,考前吃不好睡不香,经常生病,考试时更加紧张,拿到试卷便思维迟钝,平时得心应手的题目,一下子答不出来,大脑一片空白。考试是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升入高一级学府继续学习,关系到终身前途。因此大大小小的考试对学生产生督促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考试前和考试中,每个人都感到紧张,个别人出现过度焦虑现象,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差。
4.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许多教师在这个时候总习惯有意或无意的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升学的重要性,甚至为了考试而放弃很多与学习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活动,体育课、音乐课不再開设,为考试而全力以赴;家长也是努力为孩子创造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实老师和家长这些做法只能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让孩子更压抑,是适得其反的举止。
(二)个人原因
学业、考试等方面固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同样的事,个人所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却不同,这与个性特质有关。
1.自我概念差,自卑心理严重。自我概念差的人,自我肯定不足,因为他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喜欢和别人比,遇到挫折常常自责,自己瞧不起自己,这样的人,容易有挫折感,导致心理压力产生。
2.个人成就目标要求过高。在正常情况下,成就目标是配合自己的能力和环境条件来制定的,有达成的机会。但自我压力要求高的人,常常不切实际,而且对事情的得失成败很在乎,得失心重,因此觉得压力很重。
作为语文老师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可以从学生周记、作文中阅读出他们的心理,感受着学生那沉甸甸的心,于是我产生了帮他们分忧的冲动,想在语文复习中做一些尝试,以期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以保证复习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语文复习中要克服学生的厌倦心理。为避免复习课上“炒冷饭”、内容重复、教法单调的弊病,应力求做到推陈出新:一是要重新组合内容,可将课本内容分成若干个专题,把分散在各课的重点难点重新组合,这样虽然内容是学过的,但是角度变了,要求高了,学生也就不会感到乏味。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这样可以加深理解,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二是变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先让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在理出知识脉络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和疑难,经过教师点拨,加深理解,巩固知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思考题,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完成答题提要,再进行交流,共同寻求正确答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和弥补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语文复习中要克服学生的恐慌心理。进入中考复习阶段,有的学生越复习,心里越发慌。要帮助学生克服恐慌心理,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上存在问题是客观的,能通过复习发现不足,找出问题,这是复习深入的表现。自信心最为重要。到了这个阶段,学生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学习实力,相信自己能考好。教师也应该多说些表扬的话。用一些名言来使学生淡化结果,注重过程,比如我就常说“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学生很是受用。我们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选一些有关自信心方面的文章来分析,如励艺夫的《咬定青山不放松》、2005年沈阳市中招考试的议论文阅读材料等,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既能达到指导学生阅读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信心。
(三)语文复习中要克服学生的焦虑心理。中考是人生中第一场极其重要的考试,有相当多的学生中考前存在明显的焦虑紧张。我们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目时切忌偏、难、繁,而应该切合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告诉学生中考是我国最为成熟的考试项目之一,绝大多数情况下可准确反映考生平时的学习水平,因此学生不必过分担忧中考时会出现意外失误,发挥不了自己的正常水平。只要平时认真、努力就行了。教师可以在仿句、作文练习时体现,如:“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几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我不是高山峻岭上的巨松,而是辽阔的草原中的一颗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一条软弱无骨的蚯蚓,竟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游鱼在水中自由穿梭。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像歌唱家一样唱出动听的歌曲。”这样的句子对学生正确定位,克服焦虑心理就很起作用。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语文复习中我更感受到了这一点,我觉得以下几点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注意的:
(一)切忌把学生作比较。让学生自己跟自己比,关键在于自己是不是得到进步。特别是每一次考试失利之后都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郁闷、烦躁。这种状态至少损失一周的安静复习时间,对复习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老师在这时把学生排名次,情况会更严重。中考前的每一次考试都是进步的机会,发现问题,改善复习策略,提高成绩才是根本。语文的每次考试命题都应该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应试能力才会有正确、客观的估计,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期望值,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也就不会好高骛远和与人攀比以至于失去自信了。
(二)创设宽松的复习氛围。比如在复习字词、语言积累等基础知识的时候,可让学生互相提问作答,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气氛也很宽松,压力自然减轻了。在作文教学时可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胡言乱语一通,大胆诵读。这个时候不需要哪一个来听,也没有任何人来评判得失。在这样的复习氛围之下,学生的思维会非常活跃,激情飞扬。他们会暂时地忘记了中考,心理压力会得到舒缓。
(三)给学生合理宣泄压力的机会。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一定要提供一个可以适当释放压力的环境。比如我们在复习古诗文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声音越大越好,要旁若无人的读;在阅读指导时,可以播放一些名篇的录音,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学生在复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在大声的喊叫中,在美妙的音乐中,自己的紧张焦虑心理得以宣泄。
中考复习是学习过程的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课本知识的第二次学习。我只是想做的更臻完美,只是想在复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心理得到调整,以便在中考中各科都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当然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在语文复习与心理调适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需要我们全体同仁继续探讨和实践。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小川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