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记叙了一个饱经风霜的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连续8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所获,第8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遭遇到鲨鱼接二连三的攻击,老人奋不顾身,与鲨鱼进行了一夜的搏斗,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主要描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虽然是节选,但篇幅依然很长。阅读时,我们可从“老人”与“海”,即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入手,抓住故事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从而探究人物性格。
“老人”与“海”的接触主要呈现在同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中。
第一个回合:与鲭鲨斗。
这是一条“毫无畏惧且为所欲为”的鲭鲨。它是“巨大的”,有着“巨大的两颚”“像刀子似的一动也不动地插在水里”的“高耸的脊鳍”,以及“两边都有剃刀似的锋利的口子”的牙齿,而且“游得跟海里速度最快的鱼一般快”。小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鲨鱼的速度之快、体型之大、牙齿之利,着力渲染了它的凶猛与敏捷。此时的老人虽然左手已经受伤,绳子也短了,只能跟鲨鱼近距离搏击,但他“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在鲨鱼撕咬死鱼、脊背刚露出来的瞬间,老人用鱼叉迅猛、果断地攮到鲨鱼头上,一举刺中鲨鱼最脆弱的部位——脑子,给了它致命一击。“皮开肉绽”从听觉上写尽了这一“攮”万钧雷霆般的威力。一个果敢、勇猛的老人形象在巨大凶猛的鲭鲨的衬托下就刻画出来了。
第二个回合:与铲鼻鲨斗。
这是两条“凶残嗜杀”的铲鼻鲨。这两条鱼更难对付,不同于鲭鲨那样光明正大地“直接游来”,而是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另一条鲨鱼“用它裂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一明一暗,互相配合,极其狡猾。此时的老人,鱼叉连绳子被前一条鲭鲨带进了海里,在“一点办法也没有”的情况下,他首先把“刀子绑在桨把上”,自制了新的作战武器;手也“痛得不听使唤了”,手臂上严重的伤势让他举桨都异常艰难。但丰富的经验帮助老人找准时机,对准鱼的“脑子和脊髓相连的”交切点,一“攮”又“抽”再“攮”,在有严重手伤的情况下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其中的一条鱼。对付另一条鱼,老人也没有硬碰硬,而是先“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然后“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在与诡诈贪婪的铲鼻鲨较量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老人的坚韧与机智。
第三个回合:与犁头鲨斗。
这头犁头鲨“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嘴巴“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极其贪婪、饥饿;在与老人的搏斗中,它“一打滚就往后猛地一挣”,老人的刀子就“喀嚓一声折断了”,其凶猛可见一斑。老人淌血的左手已经在抽筋了,面對接踵而至的困境,他没有偃旗息鼓,而是迎难而上,“先让它去咬那条死鱼,然后才把绑在桨上的刀扎进它的脑子里去”,敏捷的身手让他快速地完成了这场战斗。
第四个回合:再与铲鼻鲨斗。
这两条铲鼻鲨来势汹汹,“肩并肩地直朝着小船扑来”。已经“里里外外都累乏”的老人,手中的武器只有一根“两英尺半长”的短棍。但在如此困难又疲乏的情况下,老人还是毫不畏惧地持续反击,“高高地举起”“使劲捶下”“狠狠地劈去”“结结实实地揍了它一下”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将老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
第五个回合:与群鲨斗。
又一批鲨鱼成群结队地向老人的渔船游来。此时的老人已经“身体又痛又发僵”“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身陷绝境,他没有放弃,而是绝地反击:先用棍棒,棍棒丢掉了;拽起舵把,舵把折断了;改用木桨,直至最后一条鲨鱼“翻滚着沉下去”。酣畅淋漓的搏斗场面,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个明知寡不敌众也绝不回避的孤胆英雄形象。
五个回合,血淋淋的画面,惊心动魄。在大海面前,老人是渺小的,他费尽力气与智慧,最终只得到大马林鱼的残骸;在大海面前,老人又是强大的,明知道那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厮杀,仍竭尽全力与鲨鱼搏斗,比耐力、比意志、比定力,在大海面前,老人从未妥协,坚韧得像磐石。正如老人的自白:“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将桑地亚哥勇敢、顽强、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文章的主题升华到震撼人心的艺术境界。
“老人”与“海”的接触主要呈现在同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中。
第一个回合:与鲭鲨斗。
这是一条“毫无畏惧且为所欲为”的鲭鲨。它是“巨大的”,有着“巨大的两颚”“像刀子似的一动也不动地插在水里”的“高耸的脊鳍”,以及“两边都有剃刀似的锋利的口子”的牙齿,而且“游得跟海里速度最快的鱼一般快”。小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鲨鱼的速度之快、体型之大、牙齿之利,着力渲染了它的凶猛与敏捷。此时的老人虽然左手已经受伤,绳子也短了,只能跟鲨鱼近距离搏击,但他“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在鲨鱼撕咬死鱼、脊背刚露出来的瞬间,老人用鱼叉迅猛、果断地攮到鲨鱼头上,一举刺中鲨鱼最脆弱的部位——脑子,给了它致命一击。“皮开肉绽”从听觉上写尽了这一“攮”万钧雷霆般的威力。一个果敢、勇猛的老人形象在巨大凶猛的鲭鲨的衬托下就刻画出来了。
第二个回合:与铲鼻鲨斗。
这是两条“凶残嗜杀”的铲鼻鲨。这两条鱼更难对付,不同于鲭鲨那样光明正大地“直接游来”,而是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另一条鲨鱼“用它裂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一明一暗,互相配合,极其狡猾。此时的老人,鱼叉连绳子被前一条鲭鲨带进了海里,在“一点办法也没有”的情况下,他首先把“刀子绑在桨把上”,自制了新的作战武器;手也“痛得不听使唤了”,手臂上严重的伤势让他举桨都异常艰难。但丰富的经验帮助老人找准时机,对准鱼的“脑子和脊髓相连的”交切点,一“攮”又“抽”再“攮”,在有严重手伤的情况下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其中的一条鱼。对付另一条鱼,老人也没有硬碰硬,而是先“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然后“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在与诡诈贪婪的铲鼻鲨较量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老人的坚韧与机智。
第三个回合:与犁头鲨斗。
这头犁头鲨“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嘴巴“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极其贪婪、饥饿;在与老人的搏斗中,它“一打滚就往后猛地一挣”,老人的刀子就“喀嚓一声折断了”,其凶猛可见一斑。老人淌血的左手已经在抽筋了,面對接踵而至的困境,他没有偃旗息鼓,而是迎难而上,“先让它去咬那条死鱼,然后才把绑在桨上的刀扎进它的脑子里去”,敏捷的身手让他快速地完成了这场战斗。
第四个回合:再与铲鼻鲨斗。
这两条铲鼻鲨来势汹汹,“肩并肩地直朝着小船扑来”。已经“里里外外都累乏”的老人,手中的武器只有一根“两英尺半长”的短棍。但在如此困难又疲乏的情况下,老人还是毫不畏惧地持续反击,“高高地举起”“使劲捶下”“狠狠地劈去”“结结实实地揍了它一下”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将老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
第五个回合:与群鲨斗。
又一批鲨鱼成群结队地向老人的渔船游来。此时的老人已经“身体又痛又发僵”“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身陷绝境,他没有放弃,而是绝地反击:先用棍棒,棍棒丢掉了;拽起舵把,舵把折断了;改用木桨,直至最后一条鲨鱼“翻滚着沉下去”。酣畅淋漓的搏斗场面,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个明知寡不敌众也绝不回避的孤胆英雄形象。
五个回合,血淋淋的画面,惊心动魄。在大海面前,老人是渺小的,他费尽力气与智慧,最终只得到大马林鱼的残骸;在大海面前,老人又是强大的,明知道那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厮杀,仍竭尽全力与鲨鱼搏斗,比耐力、比意志、比定力,在大海面前,老人从未妥协,坚韧得像磐石。正如老人的自白:“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将桑地亚哥勇敢、顽强、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文章的主题升华到震撼人心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