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股市多年来的跌跌不休与它关系甚密;有关它的传言此消彼长,一次次刺激投资人的神经;它就是国有股的全流通问题。
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不管是主动迎接还是被动承受,股权分置问题如果不解决,它就是悬在股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股民们不得安宁。
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现在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中国证监会规划委主任李青原认为在不久之前出席一次会议时就指出,目前股市的下跌,股权分置就是根本矛盾所在,应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她希望年内解决。
曾经因提出“股市推倒重来”和“千点论”而在股市中引起轩然大波的许小年最近也提出:“国有股流通问题不解决,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空话,对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全流通问题,不能总是久拖不决”。
于是,股市的全流通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全流通:股市的一道难题
事实上,国有股试图突破非流通的限制早在前几年就开始了。2001年6月14日,证监会宣布国有股即将以市价进行减持,沪指在短短4个多月内飞流直下700多点;2001年10月23日,有关部门宣布国有股减持暂停之后,当日大盘即反弹150点;2002年6月24日,减持国有股补充社保基金的方案被叫停,当日股指大涨145点;之后,只要有关全流通的传言一起,股市立马就会变脸。
虽然,也有不少专家认为,把股权分置问题搁置起来要比现在就解决它更为有利,但目前,似乎是赞成解决的专家人数占了上风。他们认为,现在困扰中国股市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股权分置,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一部分股票流通、另一部分股票不流通所造成的。因为这样的市场既不是投资场所,又不能够实现战略购并、融资的功能,投资者只能选择“以脚投票”。这些专家逐渐统一了认识,股权分置问题迟早要解决,晚解决不如早解决。
富国基金公司投资副总监宋炳山从操作的角度谈到全流通推出的重要性,他认为,近年来基金公司形成了价值投资理念,但现在进行价值投资依然痛苦,因为股权分置,市场不能形成价值中枢。
国泰君安资产管理部副总监孙戈认为,没有更多的时间让我们探讨全流通是否应该解决,而是必须要解决,越快越好。"我对市场边缘化非常担忧,不是市场下跌,熊市的边缘化,而是上市公司资源被边缘化。由于目前市场发展受阻,导致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很多优质的、最具代表性的上市资源流失到了香港等其他海外市场,比如近期中保财险、中保人寿、平安保险等中国保险业最好的资源,已经或正在酝酿在香港上市。中保财险估值20亿美元,每股1.7至1.8元,这么好的公司以这么低的价格卖给境外投资者,而A股市场上市的品种都是一些小公司,还以离谱的价格被抢购,这个市场怎么不会被边缘化呢?熊市并不可怕,每个市场都会经历,上市资源的流失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比指数下跌更大。"
曾经对全流通恨得咬牙切齿的投资者当中也有一部分转变了认识:全流通问题越快解决越好。全流通问题一日不明确,股市就不会好起来。
解决全流通问题需要时间
但全流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那么,投资者可以接受的时间是多少呢?对于时间,比较集中的意见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必须集中解决。与其花3至5年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如花几个月集中解决,这样市场承担的风险较小。拖得越久,所付出的社会成本越高,社会资源的损耗越高。另一种认为3年左右的时间比较合理,因为1300多家上市公司,即使一天一家也需要3年时间,如果太集中,可能会产生混乱。
于是,“分散决策、局部试点,最终形成不同公司不同的全流通办法。”这一意见最近在市场中得到广泛的认同,有人甚至认为,这似乎是处理全流通问题的惟一方法。
“从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大讨论到如今‘分散决策’的方案,这是一个重大进步,因为它尊重了广大投资人的建议,让他们参与到定价中来。"方案本来就应该百花齐放,没有一个方案能够一统江山,一刀切是绝对推行不下去的。分散决策、类别股东会等,应该是解决全流通问题的根本性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够用市场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一机构投资者如是分析。
分散决策看来是众望所归,然而,新的问题又让投资者不得不感到担忧:如果分类表决长期达不成共识,最终形成僵局,全流通会不会被无限期拖延下去?
一些机构投资者认为,可以用市场加行政的手段来解决分类表决可能形成的僵局。市场的手段就是让全流通形成一定的溢价,行政的手段就是各种限制措施,比如时间、再融资等等。
但一个更为普遍的观点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全流通,可以先采用搞试点的方式。试点可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阶段,先选择几个优质上市公司,业绩优良且具有成长性,非流通股单一。这样的公司相对而言,较易推进试点,且易试点成功,给指点市场一个明确的方向。
第二阶段,选取不同的公司,大的、小的,好的、坏的,这里面既是一个市场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充分暴露问题的过程。因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谈判方式和盈利、补偿的需求。只有充分试点以后才会找到最合理的方式。
第三阶段,在市场中全面推开。分阶段地推进可以减少全流通过程中所走的弯路,从而尽快达到全流通的目的。
价格问题是关键
事实上,全流通能否推行,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国有股如何定价。简单地说,在全流通的这一问题上,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是利益的对立面。对于非流通股股东而言,不流通对于他们来说是利益最大化的,不得已要流通,那非流通股东也得卖个高价。而流通股呢,近四年的熊市虽未让股市推倒重来,但也让投资者经历了炼狱般的洗礼,看看腰斩后再腰斩的股价,总得给一些补偿吧。因此在利益立场不一致、博弈力量不对等的两者之间,要谈出一个价格,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形势所逼,非流通股不作出些让步似乎不可能。
对于全流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通过近几年证监会向社会的广泛收集,大致集中为以下几种方案:以低于市价的优惠价格配售;预设流通权的方式,用时间换空间;非流通股按比例缩股;社会流通股按比例扩股(拆细);通过特别增发来回购非流通股股份,换取全流通。
当然,不管按照哪一种方案,全流通以后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是所有市场都避免不了的。甚至有人认为,若每个公司推出不同方案的话,可能会出现个别的内幕交易问题,但这是解决全流通问题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一个成本。而付出成本是避免不了的,只要尽快把方案拿出来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市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明确市场的方向,不管这个方向开始时股市是不是向上。
全流通带来股市“艳阳天”?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关注的是,全流通推出后,股市就会迎来“艳阳天”?
不过绝大数的机构投资者认为,不管方案是好是坏,一旦框架原则明朗,就会消除市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形成稳定预期。
"现在市场生态环境是老虎和狮子有绝对的权利,把小羊全部吃光了,这样下去的话,生态环境会非常恶劣,最后老虎和狮子没有小羊可吃,法人股想要掠夺流通股也不可能了,也就是把社会中可利用的资源消耗殆尽,这样很可怕。全流通将有利于形成市场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位业内人士称。
但是,对于全流通对股市短期杀伤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人认为,全流通对市场最大的影响就是2/3的股票暴跌,这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全流通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即使按净资产的价格转让,对市场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因为好多公司的净资产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全流通原则如果不确定,市场只能一直跌下去;一旦原则确定,市场一定会一步到位,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然后按照新的价值体系运行。市场会出现比往年强得多的股价结构调整。而这种变化是有利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
链接:何为非流通股?
中国证券市场中绝大多数的股份公司都由传统的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因此,这些公司发行的股票当中,除向社会公众募集的股份之外,还有大量的由原来的国有资产投资、法人投资转变而来的国有股、法人股。而且,就一般而言,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例远远要大于社会公众股。
在实行股份制改造之初,为了保证股份制公司保持公有制的特色,当时的证券交易办法规定,股份公司当中只有社会公众股可以在沪、深两地的证券市场进行交易,称作为流通股。而国有股和法人股只能在产权交易中心或者其他特定的市场上,在国资或者法人之间转让,一般的投资者无法参与交易,所以被称作为非流通股。
正是这种人为的割裂造成了中国股市独一无二的奇怪现象。比如,同股不同权,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等等。许多股市当中不规范的现象最后都能从股权分置这个根源上找到源头。
因此,有很多专家指出,中国股市应该摒弃流通股和非流通的隔离,让所有的股权都能上市流通。
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不管是主动迎接还是被动承受,股权分置问题如果不解决,它就是悬在股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股民们不得安宁。
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现在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中国证监会规划委主任李青原认为在不久之前出席一次会议时就指出,目前股市的下跌,股权分置就是根本矛盾所在,应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她希望年内解决。
曾经因提出“股市推倒重来”和“千点论”而在股市中引起轩然大波的许小年最近也提出:“国有股流通问题不解决,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空话,对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全流通问题,不能总是久拖不决”。
于是,股市的全流通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全流通:股市的一道难题
事实上,国有股试图突破非流通的限制早在前几年就开始了。2001年6月14日,证监会宣布国有股即将以市价进行减持,沪指在短短4个多月内飞流直下700多点;2001年10月23日,有关部门宣布国有股减持暂停之后,当日大盘即反弹150点;2002年6月24日,减持国有股补充社保基金的方案被叫停,当日股指大涨145点;之后,只要有关全流通的传言一起,股市立马就会变脸。
虽然,也有不少专家认为,把股权分置问题搁置起来要比现在就解决它更为有利,但目前,似乎是赞成解决的专家人数占了上风。他们认为,现在困扰中国股市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股权分置,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一部分股票流通、另一部分股票不流通所造成的。因为这样的市场既不是投资场所,又不能够实现战略购并、融资的功能,投资者只能选择“以脚投票”。这些专家逐渐统一了认识,股权分置问题迟早要解决,晚解决不如早解决。
富国基金公司投资副总监宋炳山从操作的角度谈到全流通推出的重要性,他认为,近年来基金公司形成了价值投资理念,但现在进行价值投资依然痛苦,因为股权分置,市场不能形成价值中枢。
国泰君安资产管理部副总监孙戈认为,没有更多的时间让我们探讨全流通是否应该解决,而是必须要解决,越快越好。"我对市场边缘化非常担忧,不是市场下跌,熊市的边缘化,而是上市公司资源被边缘化。由于目前市场发展受阻,导致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很多优质的、最具代表性的上市资源流失到了香港等其他海外市场,比如近期中保财险、中保人寿、平安保险等中国保险业最好的资源,已经或正在酝酿在香港上市。中保财险估值20亿美元,每股1.7至1.8元,这么好的公司以这么低的价格卖给境外投资者,而A股市场上市的品种都是一些小公司,还以离谱的价格被抢购,这个市场怎么不会被边缘化呢?熊市并不可怕,每个市场都会经历,上市资源的流失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比指数下跌更大。"
曾经对全流通恨得咬牙切齿的投资者当中也有一部分转变了认识:全流通问题越快解决越好。全流通问题一日不明确,股市就不会好起来。
解决全流通问题需要时间
但全流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那么,投资者可以接受的时间是多少呢?对于时间,比较集中的意见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必须集中解决。与其花3至5年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如花几个月集中解决,这样市场承担的风险较小。拖得越久,所付出的社会成本越高,社会资源的损耗越高。另一种认为3年左右的时间比较合理,因为1300多家上市公司,即使一天一家也需要3年时间,如果太集中,可能会产生混乱。
于是,“分散决策、局部试点,最终形成不同公司不同的全流通办法。”这一意见最近在市场中得到广泛的认同,有人甚至认为,这似乎是处理全流通问题的惟一方法。
“从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大讨论到如今‘分散决策’的方案,这是一个重大进步,因为它尊重了广大投资人的建议,让他们参与到定价中来。"方案本来就应该百花齐放,没有一个方案能够一统江山,一刀切是绝对推行不下去的。分散决策、类别股东会等,应该是解决全流通问题的根本性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够用市场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一机构投资者如是分析。
分散决策看来是众望所归,然而,新的问题又让投资者不得不感到担忧:如果分类表决长期达不成共识,最终形成僵局,全流通会不会被无限期拖延下去?
一些机构投资者认为,可以用市场加行政的手段来解决分类表决可能形成的僵局。市场的手段就是让全流通形成一定的溢价,行政的手段就是各种限制措施,比如时间、再融资等等。
但一个更为普遍的观点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全流通,可以先采用搞试点的方式。试点可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阶段,先选择几个优质上市公司,业绩优良且具有成长性,非流通股单一。这样的公司相对而言,较易推进试点,且易试点成功,给指点市场一个明确的方向。
第二阶段,选取不同的公司,大的、小的,好的、坏的,这里面既是一个市场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充分暴露问题的过程。因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谈判方式和盈利、补偿的需求。只有充分试点以后才会找到最合理的方式。
第三阶段,在市场中全面推开。分阶段地推进可以减少全流通过程中所走的弯路,从而尽快达到全流通的目的。
价格问题是关键
事实上,全流通能否推行,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国有股如何定价。简单地说,在全流通的这一问题上,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是利益的对立面。对于非流通股股东而言,不流通对于他们来说是利益最大化的,不得已要流通,那非流通股东也得卖个高价。而流通股呢,近四年的熊市虽未让股市推倒重来,但也让投资者经历了炼狱般的洗礼,看看腰斩后再腰斩的股价,总得给一些补偿吧。因此在利益立场不一致、博弈力量不对等的两者之间,要谈出一个价格,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形势所逼,非流通股不作出些让步似乎不可能。
对于全流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通过近几年证监会向社会的广泛收集,大致集中为以下几种方案:以低于市价的优惠价格配售;预设流通权的方式,用时间换空间;非流通股按比例缩股;社会流通股按比例扩股(拆细);通过特别增发来回购非流通股股份,换取全流通。
当然,不管按照哪一种方案,全流通以后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是所有市场都避免不了的。甚至有人认为,若每个公司推出不同方案的话,可能会出现个别的内幕交易问题,但这是解决全流通问题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一个成本。而付出成本是避免不了的,只要尽快把方案拿出来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市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明确市场的方向,不管这个方向开始时股市是不是向上。
全流通带来股市“艳阳天”?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关注的是,全流通推出后,股市就会迎来“艳阳天”?
不过绝大数的机构投资者认为,不管方案是好是坏,一旦框架原则明朗,就会消除市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形成稳定预期。
"现在市场生态环境是老虎和狮子有绝对的权利,把小羊全部吃光了,这样下去的话,生态环境会非常恶劣,最后老虎和狮子没有小羊可吃,法人股想要掠夺流通股也不可能了,也就是把社会中可利用的资源消耗殆尽,这样很可怕。全流通将有利于形成市场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位业内人士称。
但是,对于全流通对股市短期杀伤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人认为,全流通对市场最大的影响就是2/3的股票暴跌,这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全流通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即使按净资产的价格转让,对市场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因为好多公司的净资产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全流通原则如果不确定,市场只能一直跌下去;一旦原则确定,市场一定会一步到位,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然后按照新的价值体系运行。市场会出现比往年强得多的股价结构调整。而这种变化是有利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
链接:何为非流通股?
中国证券市场中绝大多数的股份公司都由传统的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因此,这些公司发行的股票当中,除向社会公众募集的股份之外,还有大量的由原来的国有资产投资、法人投资转变而来的国有股、法人股。而且,就一般而言,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例远远要大于社会公众股。
在实行股份制改造之初,为了保证股份制公司保持公有制的特色,当时的证券交易办法规定,股份公司当中只有社会公众股可以在沪、深两地的证券市场进行交易,称作为流通股。而国有股和法人股只能在产权交易中心或者其他特定的市场上,在国资或者法人之间转让,一般的投资者无法参与交易,所以被称作为非流通股。
正是这种人为的割裂造成了中国股市独一无二的奇怪现象。比如,同股不同权,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等等。许多股市当中不规范的现象最后都能从股权分置这个根源上找到源头。
因此,有很多专家指出,中国股市应该摒弃流通股和非流通的隔离,让所有的股权都能上市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