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沉船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huai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8日至8月25日, “大海道——‘南海一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同主办。展出400余件“南海一号”沉船文物及馆藏相关南宋时期文物,这批文物涵盖了从1987年第一批调查发现搜集的代表性器物到2019年最新发现的成果。展品类别涵盖了陶瓷器、金属器、碑拓、自然标本等。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南宋中兴——“南海一号”沉船所处的时代;万贯珍品——“南海一号”沉船所载货物;万里行舟——“南海一号”沉船的船员生活;船沉南海——“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卅载寻踪——“南海一号”沉船发掘保护实录。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博物馆参加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二季)》的宋金项饰(图1),也将在展览中呈现。
  “南海一号”沉船沉没于广东上川岛西南方向海域,1987年8月被发现,经过20年的调查及相关考古工作,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并移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关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持续进行。 “南海一号”沉船,船体保存情况良好,船货堆放有序,按类归置,其中不乏异域风格浓郁的产品。现已发掘出水的器物逾14万件。专家通过比对船载金页和银铤的铭文,比对船载的景德镇窑、磁灶窑瓷器及相关窑址、墓葬、沉船材料,指出“南海一号”沉船是南宋中晚期,约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沉船。根据“南海一号”沉船及船货的特点,初步推断是从福建泉州港始发。 “南海一号”沉船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
  船载这么大量的货物,并非孤例。中国进入南宋时期,受北方的金国掠夺而需缴纳大量岁币,政府开支日益增大。因此王朝统治者倡导“江海求利,以资国用”,积极发展海上交通,经营海外贸易。早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泉州市舶司设立,从政治上确立了泉州在对外贸易的地位。到了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今杭州),泉州港的地位一度上升,成为最大的港口。“南海一号”就从泉州扬帆出海,不幸的是,尚未远航,便已沉没。
  “南海一号”出水货物,展现了南宋中国热销海外的商品。装载的货物量大,类别丰富。船载有10余万件的器物,船货的大宗是陶瓷器,还有金属器及金属货币、金银首饰、漆木器、朱砂等。10余万件船货的包装方式特别讲究,沉船遗址船货包装方式清晰可见,由之可感受到货物的庞大数量和古人包装货物的智慧。
  据《宋史》《诸蕃志》等史料记载,中国商人行贩于东南亚一带,行销货品最多者为瓷器。这一时期,中国外销瓷极为繁盛,在海外也出土了大量中国外销的瓷器。南宋时期,北方几个制瓷中心因战争破坏和工匠大批南迁而衰落,南方制瓷业蓬勃发展。华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泉州、广州、福州、明州等贸易口岸,出现了一大批以外销为主的窑场, “南海一号”出水的大部分陶瓷器均来自于这些窑口,如浙江龙泉窑(图2)、江西景德镇窑(图3)、福建德化窑(图4)、福建磁灶窑(图5)等。他们是纯净典雅的单色釉瓷器;除了传统器型,还有异域风格的器型。比如军持(图6),最初是佛教僧人使用的贮水器,后来由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军持成为伊斯兰教徒使用的器具而大为兴盛。宋代开始,军持成为了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器型之一。出水瓷器的装饰方法以胎装饰为主,在胎上刻划或印花,花纹舒朗俊美。墨书瓷器也是一大特色,在“南海一号”出土的遗物中,个别瓷器底部楷体、行书、草书等书写文字。用墨书瓷器虽然是较少部分,但是墨书传递的信息对于船货管理、船员构成和陶瓷贸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初步解读出土的墨书,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八类,分别为:姓名类、“直”字类、“纲”字类、器物用途、地名、花押、符号类等。
  金属器是仅次于瓷器的大宗出水器物,他们的类别较为丰富,有金、银、铜(图7)、铁、锡(图8)、铅、锌等。在古代海外贸易中,金属原材料或金属制品是国际市场的重要商品,用以制作武器或农具;同时,金属也是上佳的压舱物。有宋一代,禁止私存铜器、禁止私造铜器、禁止铜器交易。铜铁器在船上却数量不少,反映了海外有巨大需求,商船为了利润铤而走险。如船上出水的铁器坯件,据专家推测,是铁器半成品,呈弯刀形,一侧厚一侧薄,尖部锐利,明显具有刀身特征,适合再次锻打。铁器坯件的数量较大,30多个铁条用竹篾绑缚成捆,两捆用竹篾绑缚为一组,铁器坯件捆、组之间垫草席、竹席等编织物,整齐码放船上,故不排除是运送到目的地后作为刀具使用。铜环是本船铜器的大宗,数量多,且不适合佩戴,故也可能是作为源材料外销到国外的。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 “自福建下四川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富者以银为盘置之,贫者以锡为之。”船载有的锡器,特别是一些锡珠,锡盘、锡碗,反映了锡在宋代的普遍使用和销售。“南海一号”沉船还发现有为数不多的金器,他们光艳夺目,风格独特,制作精巧,不由得令人惊叹。器型有腰带、项链(图9)、戒指、手镯(图10、图11)、耳环(图12)、缠钏等六类。金器风格独特,主要有阿拉伯风格、宋地风格和辽地风格,雕工精巧,无不显示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手艺。
  贸易离不开货币,宋代张方平《乐全集>中记载,“钱本中国宝货,近乃与四夷共用”。从“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钱来看,其品种有银质货币(图13)、金质货币(图14)和铜钱(图15)几大类。截至2016年1月,“南海一号”共出水铜钱约15000枚。铜钱最早的是东汉“货泉”,最晚为南宋孝宗时期的乾道元宝(1165 -1173),这是确定沉船年代上限的重要依据。
  其他货物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漆器及朱砂(图16)。 “南海一号”沉船共出水漆器66件,有一色漆器和雕饰漆器,器型有漆碟、漆盒、漆盘、漆勺、漆簪等。其中装载金器的漆盒,昭示着金器主人的不凡身份和高贵地位。朱砂为双向贸易品种,进出口都有。 “南海一号”沉船已出水朱砂20公斤。古人用朱砂入药,也可以用于抄写经书、画符;把朱砂撒入墓葬,用于辟邪。
  萬里行舟,勤劳而智慧的人们在漫长而艰险的航行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南海一号”沉船丰富的船员生活用品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它们为我们拼凑出800多年前的这个“流动的小型社会”。民以食为天,船员发展出一套适合远洋需要的“餐单”。由于海上航行时间较长,船上一般需储备大量酒水、粮食、水果、坚果,豢养牲畜,或捕获野生动物,或靠岸后补充物资,确保航行食物的供应。船上发现的水果残骸有:梅核、槟榔果核、橄榄核、枣核、滇刺枣核、南酸枣核、葡萄籽、荔枝核。坚果有:锥栗、银杏、香榧子、松子;粮食作物有:稻谷壳、冬瓜子、花椒籽、胡椒籽。装载食物的容器,也五花八门,独具特色,有铜碗、锡杯、锡壶、茶盏等。单调的航海,并不意味着枯燥乏味的生活,船上还发现有端砚、铜镜、水晶坠饰、铜盘等生活器具。船上出水了观音等小饰件,体现船员祈求海上航行顺利平安的愿望。“南海一号”考古队孙键队长称“南海一号”完整展示了宋代社会,这以说法实不为过。
  面对这艘满载船货的大型巨舶,我们不由得赞叹宋代的造船航海水平之高超。吴自牧《梦梁录》谓: “海商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南海一号”沉船残长22 .15米,最大宽度9.9米,分布轮廓面积约179 .15平方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是目前所见舱数最多者,甚至超过元初马可波罗在其行记中所说“若干最大船舶有最大舱十三所”的标准。宋代,海员能熟练掌握信风规律,罗盘导航,还掌握了阿拉伯人发明的“牵星术”、深水探测技术,并编制详细的海道图。纵使如此,船终归沉没,而“南海一号”的打捞、发掘和保护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守护水下文化遗产的智慧。在国家的支持下, “南海一号”沉船利用的是整体打捞,即把沉船、船载文物以及沉船周围的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定的钢结构箱体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并迁移到可人为控制的新环境中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和保护。 “南海一号”有诸多世界之最:世界首创的沉箱法整体打捞技术、集多种功能和复杂工艺于一体的巨型钢沉井设计技术、水下30米的钢底托梁穿引技术、沉井定位技术和下沉过程监测技术、确保沉船原始环境不发生变化的保泥、保水技术、沉船保存环境的构建与维持技术。所有这些,无不彰显着祖国的繁荣强大和文博人、打捞专业人员等各行各业工作者鞠躬尽瘁的工匠精神。
  “南海一号”沉船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珍贵水下文化遗产,为中国海外贸易史、造船史、陶瓷史和航海技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南海一号”沉船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也正在进行,新发现、新课题层出不穷,相信将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责任编辑:田红玉)
其他文献
“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明·周嘉胄《装潢志》  中国书画是承载着国家文明脉络和民族文明的火种,然而,由于中国书画所用的材料大多为绢和纸,质地纤薄娇嫩,极易破损,在流传过程中,也受到环境、气候、不当保护、人为损坏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发霉、虫蛀、污迹、断裂、撕破、火烧等各种情况,从而受到
期刊
唐三彩全名为唐代三彩釉陶器,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根据考古发现,唐三彩是在高宗时期才开始生产的。高宗时唐王朝国力日渐强盛,统治阶级的奢侈之风也愈演愈烈。达官显贵们期盼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总要随葬大批
期刊
1987年,法门寺地宫历经千年后重见天日。这个31.48平方米的地宫,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不可思议的是,出土的2499件地下宝藏竟然和地宫中唐代物账碑记载的相吻合。在开启地宫的同时,也向世人揭开了陶瓷界争议千年的“秘色瓷”之谜。如今,神秘的法门寺地宫已重新向世人开放。法门寺的前尘往事又勾起了人们的追忆。  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一直是个谜。人们只是从
期刊
气势雄浑的南少林舞狮、传统的莆仙折子戏、独特优雅的文十番……,莆田市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正在这里火热举行。据介绍,该活动由莆田市人民政府主办,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除了给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授牌及第五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授牌之外,现场活动还包括“兰溪雅韵”非遗舞台精品展演、“匠心研
期刊
“球王”贝利的1958年世界杯金牌日前在洛杉矶被拍卖,最终成交价高达20万英镑,比预估成交价溢价超过6万英镑。贝利1958年在年仅18岁时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决赛中对阵东道主瑞典打入两球,帮助巴西5-2大胜对手,历史上第一次捧起了世界杯奖杯。这枚金牌是在贝利18岁参加世界杯时取得的,它的预估成交价为7万-14万英镑。1962年智利世界杯金牌被拍得140800英镑。贝利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三夺世界杯的球员
期刊
西安大唐西市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时期,西市内驼铃阵阵,车水马龙,异常繁荣,是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汇聚了世界各地出产的奇珍异宝,形成了古代中国最早的古玩珠宝街区,被时人誉为“金市”。  随着前两届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无底价拍卖会的成功举办, 金市拍卖——2016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第三届无底价拍卖会将于7月3日再次与您见面。  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本场拍卖会汇集了近350件拍品,不仅延续了前两届拍
期刊
近来,我在古玩市场碰到一位熟识的书画收藏者。这位老兄近两年很少在市场上露面了,对我说,他现在在网上淘书画作品了,既便宜又方便。他以前经常光顾的书画店的老板也不在古玩市场开店了,在家里开网店卖书画,生意红火,还节省了店面费。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书画流通方式产生了巨变,对书画收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于书画卖家和买家来说,都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今书画艺术市场已经形成画廊、拍卖公司、互联网艺术
期刊
洛阳古称京洛、雒阳、斟、洛州、河南府,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早在1万年以前,洛阳就进入新石器时代,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演化递进发展,古居、古城、古国、酋邦、邦国由初级社会发展到高级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洛阳建立。之后,殷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
期刊
富冈铁斋为近代日本画坛巨墨,其地位可与中国的齐白石相匹,遗留作品多达2万余件。铁斋最初通称猷辅,青年时期称道昂、道节,至1872年一度名为铁斋。以后名百炼,字无倦,号铁斋。1924年12月31日卒于京都。1986年10月为纪念他诞生150周年,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举办了富冈铁斋书画展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者兼职画家  富冈铁斋,字无倦,日本文人画画家。1837年出生在一个崇尚儒学的家庭,家学的渊
期刊
到过杭州的朋友一定会记得西湖的美景,无论是苏堤春晓清洌的晨风,还是断桥残雪那令人微醉的雪景,西湖的美丽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一样的韵味。西湖十景中有一处景不光要看,而且它还要用耳朵来聆听,这就是“南屏晚钟”。每当佛寺的晚钟敲响,钟声与周围山岭的回声交相混合,清扬却又经久不息。此时,那些畅游在西湖的人们也仿佛沉静在佛国之音中。  中国人对这种雄浑的钟声向来是十分钟爱的。它悠扬沉静,仿佛是经过诗化的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