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面上打仗的传言时松时紧,战火似乎正越来越近,不免就人心惶惶。
八路、“国军”,就要开仗了。可没有人知道何时开打。
爸爸把于生怀孕的妈妈和妹妹安顿到乡下去,自己留在城里,一来看家,二来干活,打仗也得过日子,打仗也得养家糊口不是。于生呢,因为是二年级学生,要上学,爸爸想想,说就先留在城里吧,以后看看情况再说。
这一天,于生家里住进来半个班的“国军”——几乎街上家家都被号了房子,住进了大兵。于生家是五庄子四号院,三号院住了另外半个班,二号,住着连部。
住进来第二天,细眉细眼的班长说,给你家挖个防空壕吧,遇上扔炸弹打炮弹,可以跳进去躲一躲。班长背包上插着一把薄薄的小钢锹 ,光亮锋利又小巧玲珑,而且转转拧拧,锹头能直立起来,可以当镐使。于生看了,挺稀罕。
棉军装一脱,站在院子中间那棵槐树下边,班长吐口唾沫,搓搓手,就开始刨开始挖。没有多大一会,忽然街上嘟嘟两声哨子响,连长走进院子里。
“二班长,干什么?”
“给房东挖个防空壕。”
“别挖了,带上你的人,去西边桥头修工事。”围着小槐树转了两圈,又说,“把这棵树刨了带上!”
“刨树干什么?”班长的细眉毛挑了挑。
“不粗不细不长不短,修工事用得着。”
“……总得跟主人家商量一声吧?”班长看了看立在旁边的于生。
“让你刨你就刨,军事征用!”连长又对扑通扑通跑过来集合的士兵们把手一挥,“快,刨了带上!”掉头走了。
“是!”
人多手快,嘁哩喀喳树就卸了。枝子杈子树墩子一砍,树干就扛走了。班长把烂枝子断杈子归置归置,往墙角一堆,皱皱细眉眨眨细眼,跟于生说了句对不住呀小兄弟,追大兵们走了。院子里,留下个半填不填的树坑,一截半挖不挖的防空壕。
转过天于生放学回家,家门口遇上一个旋木头活的手艺人,棉袍半袒着,肩上背一个大褡裢,前面装着斧子、锤子、钻子、凿子一应工具,后面装着一把小旋床。
“小兄弟,家里有旋木头活干吗?”
“没有。”
“擀面棍儿、菜刀把儿、勺子把儿、纺线轴、缠线管什么的,都能旋。”
“没有。”
“那——给你旋个冰嘎儿玩吧!”
冰嘎儿!这可说到于生心眼里。早就想有个冰嘎儿了。冬天到了,找个平坦地方,泼点水一冻,冻成光光滑滑的冰面,这时候把冰嘎儿往冰上一撒,小鞭子一抽,冰嘎儿就直立着旋转起来。冰嘎儿转得欢欢实实,玩冰嘎儿的玩得高高兴兴。有时候冰场大了,玩冰嘎儿的人多了,小伙伴就比赛,你的冰嘎儿、我的冰嘎儿,都往一块抽一块碰,看谁能把谁的撞倒。这算是孩子们冬日寂寞里的一大乐趣吧。于生就很想有个冰嘎儿。
但是得实话实说:“我没有钱!”
“有木头吗?有木头就行。随便扎一小块木头。”
木头?于生跑到墙角,挑出一截胳膊粗的槐树杈子,拿给他。
“太湿了,刚刨的吧?凑合吧!”
手艺人坐在大门口石条板上,先剥了树皮,再用斧子把树杈砍出个冰嘎儿的样儿来,砍得细致,基本成形了,然后把小旋床支起来,皮条弓缠好,再把冰嘎儿在横架上卡紧,就开始旋,脚把皮条弓一蹬,旋床上冰嘎儿就旋转起来,手里拿把旋刀,往冰嘎儿上凑,一挨,旋下一点木屑,一挨,旋下一点木屑。一面旋一面喊湿,不好旋。
“太湿了太湿了——小兄弟,家里住大兵了吧?”
“半个班。”
“有当官的吗?”
“有个班长。那边二号院,住个连长。”
“你怎么知道是连长?”
“他老训班长。班长说给我挖防空壕,他不让,倒把我家槐树刨了!”
虽说木头湿,活儿不好干,小小冰嘎儿还是旋好了。圆圆的顶,身子光光滑滑,下半截一点一点旋细下去,旋出个尖尖来,白白净净、墩墩实实、匀匀称称,挺好看。
“尖上钉个钉子,又光又耐磨。”褡裢里找了一枚小钉子钉到冰嘎儿尖儿上。
这时候班长几个人回来了,正好走到门口,就接过冰嘎儿,细眉细眼地看:“这是什么?”
“冰嘎儿。在冰上抽着转着玩,孩子玩物。”
“没见过。”
“听口音老总是南方人,南方没有这玩艺儿。”手艺人用双手反扣住冰嘎儿,猛使劲往石板上撒,冰嘎儿转起来。
班长笑了:“跟陀螺一样嘛!”
班长他们进院去了,旋木头活儿的收拾收拾,走了,剩下个于生,手里握住个新冰嘎儿,自己欢喜。
过了两天,于生又见到旋木活儿的了。下了学走在路上,看见他正和另一个人说话。是手艺人,似乎在等于生,认出他来,就慢慢从后面跟上来,追到家门口。
“小兄弟,班长他们呢?”
“天天在西边小桥那里修工事。”
“这么着小兄弟,”手艺人把肩上大褡裢卸下来,往地上一墩,“我这家伙套子先寄放你家,我去办点事,过后我再来取,行不行?”
“行!”于生就把褡裢接过来,连扛带抱,趔趔趄趄,搬进家里,靠到门扇后面去。再出来时,看见班长几个人正回来,班长和一个士兵还伙扛着那根刨走了的槐树树干。
“又来了?”班长认出手艺人来,“还旋冰嘎儿吗?”
“有要旋的就旋。”
于生拍拍槐树干,诧异了问:“怎么扛回来了?”
“又说不用了。扔在那儿白扔了,扛回来放家里,总能派个用场。”
手艺人就说:“老总,你是好人。”
“好不好的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一点算一点吧。”
“哦哟,”手艺人赞叹道,“这是刘备嘱咐后辈人的话呀,老总你贵姓刘?”
“我才不姓刘,不过我记得这话。”
“好话,好话,好话!”
槐树干扛进院里去,旋木头活儿的手艺人,走了。
后来不久就听见有叭叭叭枪响,接着就有嘟嘟嘟哨子狂叫。
“集合,集合!”连长的声音。大兵们都提着枪往外跑,班长跑在最前头。于生也追到大门口。
连长在街上叫道:“两个人,往西跑了!准是八路探子,他妈的想下老子的枪,好大胆子!跟我追!”
一路鸣枪,全顺了街筒往西追去。
听了看了,于生的心扑通扑通一阵乱跳,不知怎么,就是慌慌地担心、害怕。
天擦黑,班长一个人跑进来,咕咚咕咚,先跑进大兵们的住屋,然后又跑出来,跑进于生和爸爸妈妈的住屋,提着枪,还提着那把小钢锹。
“捉住了一个!你说是哪个?就是旋冰嘎儿的!连长他们还在追另一个,我先押他去团部。小兄弟,他留给你的褡裢呢?拿给我!”
他怎么知道那人留下了褡裢?
班长又把小钢锹递给于生:“这把锹,你给我留着,不是我来拿,谁也别给!”
班长不再说话,从后门抓起褡裢就走。
于生追到大门口,果然看见了手艺人,两只手被捆绑住,站在街道上,有一个士兵用枪监押着。手艺人眼睛一眨一眨,看着于生,于生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做什么,只僵僵呆呆地害怕。班长把褡裢往手艺人肩上一搭,口里喊道:“走,快走!”
褡裢一背,遮了双手,棉袍半袒着,又成了第一次见面那手艺人的模样了,可眼下,浑身灰灰土土的,却是个俘虏。
押了走了。
两把枪,押着一个扛了旋木床的人,走进寒风黑沉沉的夜幕里。
当晚,院里大兵一个也没有回来。直到后半夜,天似亮不亮,才听见他们脚步声,乱哄哄,回来就打背包,打了背包就立刻开拔,走了。等于生父子俩穿了衣服追出来,只看见士兵们的背影,里面似乎也没有班长。
掉回头再走进院子,眼前还是那个半填不填的树坑,半挖不挖的防空壕,在朦胧的晨雾里,像地面张着的两张大嘴,不知道正在说什么喊什么。
第二天夜里,正睡得香,忽然爸爸叫醒了于生。把懵懵懂懂的于生抱下炕,让他坐在地上,倚住炕墙。
寒冷,让于生一激灵打个冷战,一下子清醒了,这才听见,外面正有子弹啸叫,仿佛从空中飞过,远远处似乎还有哒哒哒的机关枪连发,却没有炸弹炮弹手榴弹的爆炸。
多少有些兴奋和紧张。
“打仗了吗?”
“打仗了吧!”
于生支棱起耳朵,再听听,枪声有一搭没一搭地响了一阵,慢慢稀了停了,渐渐地又是一片夜的安静。打仗就是这样子吗?困劲又上来,倚住炕墙,坐着又睡了。
天亮之后就听说,仗根本没有打起来,“国军”跑了,八路军来了。城市,解放了。
这一天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大人们放松了心,孩子们似乎不满足。
几天之后的一个晴朗的日子,街上忽然又有队伍来。
爸爸去乡下接妈妈妹妹,叮嘱于生不要出门乱跑。于生听街上动静大,忍不住,还是跑出门来看。
只见满街筒排了三路纵队,整整齐齐,精精神神,扛了枪,肩上背了背包,打着裹腿,刷刷刷只是走只是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走也走不完。
跟“国军”的军装不同,该是八路军了,现在叫中国人民解放军。
于生跳上大门石条板上,踮了脚看。
忽然有一个人径直跑到于生跟前,拍拍于生脑袋瓜。一样样穿了军装,打了裹腿,扛了背包。
于生吓了一跳。细看,旋冰嘎儿的那个手艺人,笑眯眯的。
于生惊呆了。
军人又掏出个冰嘎儿来,圆顶光光滑滑,旋出个尖尖来,尖尖上钉着一个钉子。冰嘎儿白白净净、敦敦实实、匀匀称称,更好看!
“又给你旋了一个,桃木的,那个槐树的太湿,玩不久的。”
于生手里捧住新冰嘎儿,期期艾艾地问道:“你,你不是——你不是——?”
“哈哈,”军人笑了笑,笑得响亮又惬意,“那个班长,没有把我押到‘国军’团部去,倒是由我把他领到我们团部去了。”又抬起头抬起手,罩住阳光看了看,一指道,“看,那不是那不是!”
果然,迎面走过来的队伍里,一个扛枪战士正向于生招手笑。可不正是那“国军”班长!还是那么细眉细眼,那么笑悠悠。不过是换新军装了。
于生真是又惊又喜,想起点事,嗓子热热地喊一声道:“你的小钢锹——”
“你稀罕,你留着吧。等我回来拿!”
刷刷刷,“班长”走过去了。
“小兄弟,我走了,下一站打天津!”
旋木活的跑进队伍里,刷刷刷,也走了。
前面是枪林弹雨,前面是地远天长。
于生和“班长”,和旋木头活儿的,相逢忽然,相别也忽然。只不过几天时间,有如夜空流星,划然而过,从此再也不知人在何方。
但是于生还是为认识了“班长”高兴,为认识了旋木头活儿的八路军高兴。虽然这认识是如此简单,于生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那刷刷刷走也走不完的队伍!
在小钢锹的木把上,于生用铅笔刀刻了“班长”两个字,在两个冰嘎儿的圆顶上,于生也各刻了两个字,桃木的是“八路”,槐木的是“探子”。这样,干活的时候,玩冰嘎儿的时候,“班长”和旋木头活儿的,就老在于生身边。
槐木冰嘎儿慢慢干透了,也就慢慢裂出两个大缝子,不好看不能玩了。于生也舍不得扔。
后来,于生慢慢大了,再后来,于生慢慢老了。
于生的孩子自有许多别的玩物,不时兴玩冰嘎儿,就收起来了;搬家搬进高楼里,钢锹渐渐没了用场,就也收起来了。家里杂物日多,先是这里堆那里放,后来是那里堆这里放,慢慢就记不起小钢锹和冰嘎儿到底放在哪儿了。
“班长”呢?“八路”、探子”呢?
大了老了的于生,有时就问家里人,谁也说不出来了。
留还是留着的,找找吧。
八路、“国军”,就要开仗了。可没有人知道何时开打。
爸爸把于生怀孕的妈妈和妹妹安顿到乡下去,自己留在城里,一来看家,二来干活,打仗也得过日子,打仗也得养家糊口不是。于生呢,因为是二年级学生,要上学,爸爸想想,说就先留在城里吧,以后看看情况再说。
这一天,于生家里住进来半个班的“国军”——几乎街上家家都被号了房子,住进了大兵。于生家是五庄子四号院,三号院住了另外半个班,二号,住着连部。
住进来第二天,细眉细眼的班长说,给你家挖个防空壕吧,遇上扔炸弹打炮弹,可以跳进去躲一躲。班长背包上插着一把薄薄的小钢锹 ,光亮锋利又小巧玲珑,而且转转拧拧,锹头能直立起来,可以当镐使。于生看了,挺稀罕。
棉军装一脱,站在院子中间那棵槐树下边,班长吐口唾沫,搓搓手,就开始刨开始挖。没有多大一会,忽然街上嘟嘟两声哨子响,连长走进院子里。
“二班长,干什么?”
“给房东挖个防空壕。”
“别挖了,带上你的人,去西边桥头修工事。”围着小槐树转了两圈,又说,“把这棵树刨了带上!”
“刨树干什么?”班长的细眉毛挑了挑。
“不粗不细不长不短,修工事用得着。”
“……总得跟主人家商量一声吧?”班长看了看立在旁边的于生。
“让你刨你就刨,军事征用!”连长又对扑通扑通跑过来集合的士兵们把手一挥,“快,刨了带上!”掉头走了。
“是!”
人多手快,嘁哩喀喳树就卸了。枝子杈子树墩子一砍,树干就扛走了。班长把烂枝子断杈子归置归置,往墙角一堆,皱皱细眉眨眨细眼,跟于生说了句对不住呀小兄弟,追大兵们走了。院子里,留下个半填不填的树坑,一截半挖不挖的防空壕。
转过天于生放学回家,家门口遇上一个旋木头活的手艺人,棉袍半袒着,肩上背一个大褡裢,前面装着斧子、锤子、钻子、凿子一应工具,后面装着一把小旋床。
“小兄弟,家里有旋木头活干吗?”
“没有。”
“擀面棍儿、菜刀把儿、勺子把儿、纺线轴、缠线管什么的,都能旋。”
“没有。”
“那——给你旋个冰嘎儿玩吧!”
冰嘎儿!这可说到于生心眼里。早就想有个冰嘎儿了。冬天到了,找个平坦地方,泼点水一冻,冻成光光滑滑的冰面,这时候把冰嘎儿往冰上一撒,小鞭子一抽,冰嘎儿就直立着旋转起来。冰嘎儿转得欢欢实实,玩冰嘎儿的玩得高高兴兴。有时候冰场大了,玩冰嘎儿的人多了,小伙伴就比赛,你的冰嘎儿、我的冰嘎儿,都往一块抽一块碰,看谁能把谁的撞倒。这算是孩子们冬日寂寞里的一大乐趣吧。于生就很想有个冰嘎儿。
但是得实话实说:“我没有钱!”
“有木头吗?有木头就行。随便扎一小块木头。”
木头?于生跑到墙角,挑出一截胳膊粗的槐树杈子,拿给他。
“太湿了,刚刨的吧?凑合吧!”
手艺人坐在大门口石条板上,先剥了树皮,再用斧子把树杈砍出个冰嘎儿的样儿来,砍得细致,基本成形了,然后把小旋床支起来,皮条弓缠好,再把冰嘎儿在横架上卡紧,就开始旋,脚把皮条弓一蹬,旋床上冰嘎儿就旋转起来,手里拿把旋刀,往冰嘎儿上凑,一挨,旋下一点木屑,一挨,旋下一点木屑。一面旋一面喊湿,不好旋。
“太湿了太湿了——小兄弟,家里住大兵了吧?”
“半个班。”
“有当官的吗?”
“有个班长。那边二号院,住个连长。”
“你怎么知道是连长?”
“他老训班长。班长说给我挖防空壕,他不让,倒把我家槐树刨了!”
虽说木头湿,活儿不好干,小小冰嘎儿还是旋好了。圆圆的顶,身子光光滑滑,下半截一点一点旋细下去,旋出个尖尖来,白白净净、墩墩实实、匀匀称称,挺好看。
“尖上钉个钉子,又光又耐磨。”褡裢里找了一枚小钉子钉到冰嘎儿尖儿上。
这时候班长几个人回来了,正好走到门口,就接过冰嘎儿,细眉细眼地看:“这是什么?”
“冰嘎儿。在冰上抽着转着玩,孩子玩物。”
“没见过。”
“听口音老总是南方人,南方没有这玩艺儿。”手艺人用双手反扣住冰嘎儿,猛使劲往石板上撒,冰嘎儿转起来。
班长笑了:“跟陀螺一样嘛!”
班长他们进院去了,旋木头活儿的收拾收拾,走了,剩下个于生,手里握住个新冰嘎儿,自己欢喜。
过了两天,于生又见到旋木活儿的了。下了学走在路上,看见他正和另一个人说话。是手艺人,似乎在等于生,认出他来,就慢慢从后面跟上来,追到家门口。
“小兄弟,班长他们呢?”
“天天在西边小桥那里修工事。”
“这么着小兄弟,”手艺人把肩上大褡裢卸下来,往地上一墩,“我这家伙套子先寄放你家,我去办点事,过后我再来取,行不行?”
“行!”于生就把褡裢接过来,连扛带抱,趔趔趄趄,搬进家里,靠到门扇后面去。再出来时,看见班长几个人正回来,班长和一个士兵还伙扛着那根刨走了的槐树树干。
“又来了?”班长认出手艺人来,“还旋冰嘎儿吗?”
“有要旋的就旋。”
于生拍拍槐树干,诧异了问:“怎么扛回来了?”
“又说不用了。扔在那儿白扔了,扛回来放家里,总能派个用场。”
手艺人就说:“老总,你是好人。”
“好不好的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一点算一点吧。”
“哦哟,”手艺人赞叹道,“这是刘备嘱咐后辈人的话呀,老总你贵姓刘?”
“我才不姓刘,不过我记得这话。”
“好话,好话,好话!”
槐树干扛进院里去,旋木头活儿的手艺人,走了。
后来不久就听见有叭叭叭枪响,接着就有嘟嘟嘟哨子狂叫。
“集合,集合!”连长的声音。大兵们都提着枪往外跑,班长跑在最前头。于生也追到大门口。
连长在街上叫道:“两个人,往西跑了!准是八路探子,他妈的想下老子的枪,好大胆子!跟我追!”
一路鸣枪,全顺了街筒往西追去。
听了看了,于生的心扑通扑通一阵乱跳,不知怎么,就是慌慌地担心、害怕。
天擦黑,班长一个人跑进来,咕咚咕咚,先跑进大兵们的住屋,然后又跑出来,跑进于生和爸爸妈妈的住屋,提着枪,还提着那把小钢锹。
“捉住了一个!你说是哪个?就是旋冰嘎儿的!连长他们还在追另一个,我先押他去团部。小兄弟,他留给你的褡裢呢?拿给我!”
他怎么知道那人留下了褡裢?
班长又把小钢锹递给于生:“这把锹,你给我留着,不是我来拿,谁也别给!”
班长不再说话,从后门抓起褡裢就走。
于生追到大门口,果然看见了手艺人,两只手被捆绑住,站在街道上,有一个士兵用枪监押着。手艺人眼睛一眨一眨,看着于生,于生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做什么,只僵僵呆呆地害怕。班长把褡裢往手艺人肩上一搭,口里喊道:“走,快走!”
褡裢一背,遮了双手,棉袍半袒着,又成了第一次见面那手艺人的模样了,可眼下,浑身灰灰土土的,却是个俘虏。
押了走了。
两把枪,押着一个扛了旋木床的人,走进寒风黑沉沉的夜幕里。
当晚,院里大兵一个也没有回来。直到后半夜,天似亮不亮,才听见他们脚步声,乱哄哄,回来就打背包,打了背包就立刻开拔,走了。等于生父子俩穿了衣服追出来,只看见士兵们的背影,里面似乎也没有班长。
掉回头再走进院子,眼前还是那个半填不填的树坑,半挖不挖的防空壕,在朦胧的晨雾里,像地面张着的两张大嘴,不知道正在说什么喊什么。
第二天夜里,正睡得香,忽然爸爸叫醒了于生。把懵懵懂懂的于生抱下炕,让他坐在地上,倚住炕墙。
寒冷,让于生一激灵打个冷战,一下子清醒了,这才听见,外面正有子弹啸叫,仿佛从空中飞过,远远处似乎还有哒哒哒的机关枪连发,却没有炸弹炮弹手榴弹的爆炸。
多少有些兴奋和紧张。
“打仗了吗?”
“打仗了吧!”
于生支棱起耳朵,再听听,枪声有一搭没一搭地响了一阵,慢慢稀了停了,渐渐地又是一片夜的安静。打仗就是这样子吗?困劲又上来,倚住炕墙,坐着又睡了。
天亮之后就听说,仗根本没有打起来,“国军”跑了,八路军来了。城市,解放了。
这一天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大人们放松了心,孩子们似乎不满足。
几天之后的一个晴朗的日子,街上忽然又有队伍来。
爸爸去乡下接妈妈妹妹,叮嘱于生不要出门乱跑。于生听街上动静大,忍不住,还是跑出门来看。
只见满街筒排了三路纵队,整整齐齐,精精神神,扛了枪,肩上背了背包,打着裹腿,刷刷刷只是走只是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走也走不完。
跟“国军”的军装不同,该是八路军了,现在叫中国人民解放军。
于生跳上大门石条板上,踮了脚看。
忽然有一个人径直跑到于生跟前,拍拍于生脑袋瓜。一样样穿了军装,打了裹腿,扛了背包。
于生吓了一跳。细看,旋冰嘎儿的那个手艺人,笑眯眯的。
于生惊呆了。
军人又掏出个冰嘎儿来,圆顶光光滑滑,旋出个尖尖来,尖尖上钉着一个钉子。冰嘎儿白白净净、敦敦实实、匀匀称称,更好看!
“又给你旋了一个,桃木的,那个槐树的太湿,玩不久的。”
于生手里捧住新冰嘎儿,期期艾艾地问道:“你,你不是——你不是——?”
“哈哈,”军人笑了笑,笑得响亮又惬意,“那个班长,没有把我押到‘国军’团部去,倒是由我把他领到我们团部去了。”又抬起头抬起手,罩住阳光看了看,一指道,“看,那不是那不是!”
果然,迎面走过来的队伍里,一个扛枪战士正向于生招手笑。可不正是那“国军”班长!还是那么细眉细眼,那么笑悠悠。不过是换新军装了。
于生真是又惊又喜,想起点事,嗓子热热地喊一声道:“你的小钢锹——”
“你稀罕,你留着吧。等我回来拿!”
刷刷刷,“班长”走过去了。
“小兄弟,我走了,下一站打天津!”
旋木活的跑进队伍里,刷刷刷,也走了。
前面是枪林弹雨,前面是地远天长。
于生和“班长”,和旋木头活儿的,相逢忽然,相别也忽然。只不过几天时间,有如夜空流星,划然而过,从此再也不知人在何方。
但是于生还是为认识了“班长”高兴,为认识了旋木头活儿的八路军高兴。虽然这认识是如此简单,于生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那刷刷刷走也走不完的队伍!
在小钢锹的木把上,于生用铅笔刀刻了“班长”两个字,在两个冰嘎儿的圆顶上,于生也各刻了两个字,桃木的是“八路”,槐木的是“探子”。这样,干活的时候,玩冰嘎儿的时候,“班长”和旋木头活儿的,就老在于生身边。
槐木冰嘎儿慢慢干透了,也就慢慢裂出两个大缝子,不好看不能玩了。于生也舍不得扔。
后来,于生慢慢大了,再后来,于生慢慢老了。
于生的孩子自有许多别的玩物,不时兴玩冰嘎儿,就收起来了;搬家搬进高楼里,钢锹渐渐没了用场,就也收起来了。家里杂物日多,先是这里堆那里放,后来是那里堆这里放,慢慢就记不起小钢锹和冰嘎儿到底放在哪儿了。
“班长”呢?“八路”、探子”呢?
大了老了的于生,有时就问家里人,谁也说不出来了。
留还是留着的,找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