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力学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一切处于非平衡态的系统,都具有自发地向平衡状态变化的趋势,亦即处于非平衡态的系统具有向平衡态运动变化的“内驱力”。为了有效地利用系统自身所具有的这种内驱力,就必须设法使系统远离其平衡状态(即处于非平衡状态)。物理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各种媒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系统的“内驱力”,发挥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构建并完善教学系统中的非平衡态。
构建教学过程的非平衡态,其实质就是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和信息的传输,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到好处地构建教学过程的非平衡态。
下面就如何建立物理教学中的“非平衡态”作些探讨。
1.通过别致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新颖、有趣、别致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他们就会喜欢钻、愿意学,愉快地寻求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讲解相对运动时,可向学生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中用手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真实故事;讲液体浸润时,解释一下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落汤鸡”而不说“落汤鸭”的道理。这样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变得形象逼真、生动有趣。
2.借助实验,引导探究
①通过演示实验
借助演示实验,有效构建学生思维的非平衡态。学生有自己探究一下的冲动,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这种冲动的内驱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为了研究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可先将电容与灯泡串联后,接入电源,由于电容两极板间,是彼此绝缘的,故灯不亮。而当将电容与灯泡并联后接入交流电源时,灯亮了。这样,学生在对实验现象惊诧不已的同时,也就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内驱力,并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弄清现象的本质。
高中生朝气蓬勃,探究心盛,实验探究对他们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仅探究是什么,还会探究为什么。特别是创新实验设计,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物理教师来讲,除做好学生实验外, 还应想方设法改造实验,自制教具,把演示实验尽可能多地变成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3.利用感知错觉
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学生的这种感知错觉,有助于学生思维非平衡态的形成。例如在冬天,相同情况下,摸铁块比摸木块要凉些,学生就会产生铁块比木块温度低的错觉。而一旦教师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等,得出铁块与木块温度一样时,容易引起学生反思,“为何铁块摸起来要比木块凉些?”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同时又知其所以然。
4.通过设疑引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习时间,不失时机地设疑置惑,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进入激烈的非平衡态,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行为得以顺利进行。如在讲授“液体的表面张力”时。在让学生观察铁片在水中下沉的自然现象时,再让他们领略钢针竟可奇迹般地浮在水面的事实。面对如此不可思议的實验情景,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并通过其积极主动的探究去刨根问底。
5.引导发现探究
发现学习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科学家发现规律的途径与方法,适合于所有人,只是知识程度不同而已。使一些学习过程成为模拟的发现探究过程,对构建教学过程的非平衡态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书上写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记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即使全优,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充其量他只能出色地重复别人的过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凭借自己的一桶水及学生一杯水的知识优势,大胆鼓励学生联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研究“单摆的周期”时,可先让学生猜想影响单摆周期的可能因素。例如摆球质量m,单摆的摆长L以及重力加速度g等,进而再让学生设计实验确定单摆的T与哪些因素有关。
6.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内容、授课类型的不同,灵活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玻耳原子理论难懂、抽象,在处理教材时,不能一下子正面接触知识点,而要采取分步到位、迂回包剿的方式;再比如,动量守恒定律,应用广泛,但有成立条件,因此使用时得格外小心。如果采取设疑置障、边讲边练边议的方法,引学生入迷宫、下深海,参与教学,一定会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7.准确及时反馈
反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板演抢答、实验操作等即时反馈和章节小测、作业批改、评教评学等延时反馈相互进行,互补长短。即时反馈贵在迅速及时,趁热打铁,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时反馈,好在反复实践,反馈信息准确性高,时效性长,更能结合学情有的放矢。但两者反馈都必须及时、准确。早接收反馈信息,就会早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少走弯路。
8.诱思教学
施教时,要注意“诱导思维”。诱思教学法的三步曲是:“诱疑”,使学生“生疑”;要准确“导向”,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释疑”,学生掌握知识。 诱思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这四点的核心是启发。教学时应循循善诱,变教为启悟,变教为诱。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思的结果。 诱是条件,思是目的,两者辩证统一,是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也是教学取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保障。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是外因,思是内因,只有把诱调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共振,才能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促思,共同发展。在“诱思教学法”指导下,教师的每个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过程。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好问、好动、好胜、好奇、好玩”等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方法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建立教学过程中的“非平衡态”。并且把学生“非平衡态”的内驱力转化为探究未知世界的动力,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快乐中创新。使课堂变成欢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构建教学过程的非平衡态,其实质就是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和信息的传输,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到好处地构建教学过程的非平衡态。
下面就如何建立物理教学中的“非平衡态”作些探讨。
1.通过别致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新颖、有趣、别致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他们就会喜欢钻、愿意学,愉快地寻求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讲解相对运动时,可向学生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中用手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真实故事;讲液体浸润时,解释一下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落汤鸡”而不说“落汤鸭”的道理。这样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变得形象逼真、生动有趣。
2.借助实验,引导探究
①通过演示实验
借助演示实验,有效构建学生思维的非平衡态。学生有自己探究一下的冲动,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这种冲动的内驱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为了研究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可先将电容与灯泡串联后,接入电源,由于电容两极板间,是彼此绝缘的,故灯不亮。而当将电容与灯泡并联后接入交流电源时,灯亮了。这样,学生在对实验现象惊诧不已的同时,也就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内驱力,并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弄清现象的本质。
高中生朝气蓬勃,探究心盛,实验探究对他们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仅探究是什么,还会探究为什么。特别是创新实验设计,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物理教师来讲,除做好学生实验外, 还应想方设法改造实验,自制教具,把演示实验尽可能多地变成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3.利用感知错觉
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学生的这种感知错觉,有助于学生思维非平衡态的形成。例如在冬天,相同情况下,摸铁块比摸木块要凉些,学生就会产生铁块比木块温度低的错觉。而一旦教师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等,得出铁块与木块温度一样时,容易引起学生反思,“为何铁块摸起来要比木块凉些?”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同时又知其所以然。
4.通过设疑引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习时间,不失时机地设疑置惑,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进入激烈的非平衡态,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行为得以顺利进行。如在讲授“液体的表面张力”时。在让学生观察铁片在水中下沉的自然现象时,再让他们领略钢针竟可奇迹般地浮在水面的事实。面对如此不可思议的實验情景,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并通过其积极主动的探究去刨根问底。
5.引导发现探究
发现学习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科学家发现规律的途径与方法,适合于所有人,只是知识程度不同而已。使一些学习过程成为模拟的发现探究过程,对构建教学过程的非平衡态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书上写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记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即使全优,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充其量他只能出色地重复别人的过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凭借自己的一桶水及学生一杯水的知识优势,大胆鼓励学生联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研究“单摆的周期”时,可先让学生猜想影响单摆周期的可能因素。例如摆球质量m,单摆的摆长L以及重力加速度g等,进而再让学生设计实验确定单摆的T与哪些因素有关。
6.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内容、授课类型的不同,灵活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玻耳原子理论难懂、抽象,在处理教材时,不能一下子正面接触知识点,而要采取分步到位、迂回包剿的方式;再比如,动量守恒定律,应用广泛,但有成立条件,因此使用时得格外小心。如果采取设疑置障、边讲边练边议的方法,引学生入迷宫、下深海,参与教学,一定会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7.准确及时反馈
反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板演抢答、实验操作等即时反馈和章节小测、作业批改、评教评学等延时反馈相互进行,互补长短。即时反馈贵在迅速及时,趁热打铁,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时反馈,好在反复实践,反馈信息准确性高,时效性长,更能结合学情有的放矢。但两者反馈都必须及时、准确。早接收反馈信息,就会早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少走弯路。
8.诱思教学
施教时,要注意“诱导思维”。诱思教学法的三步曲是:“诱疑”,使学生“生疑”;要准确“导向”,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释疑”,学生掌握知识。 诱思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这四点的核心是启发。教学时应循循善诱,变教为启悟,变教为诱。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思的结果。 诱是条件,思是目的,两者辩证统一,是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也是教学取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保障。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是外因,思是内因,只有把诱调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共振,才能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促思,共同发展。在“诱思教学法”指导下,教师的每个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过程。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好问、好动、好胜、好奇、好玩”等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方法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建立教学过程中的“非平衡态”。并且把学生“非平衡态”的内驱力转化为探究未知世界的动力,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快乐中创新。使课堂变成欢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