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思维及其认知的普遍方式,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加强对英语技能的掌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站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上,探讨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理解隐喻,并将隐喻贯穿到整个英语教学中。
【关键词】隐喻 理解 英语教学
【中圖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14-01
英语教学的内容丰富而广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重视语音、语法,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忽视对英语修辞的学习。而在英语修辞的范畴之类,隐喻又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点。这是因为隐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普遍方式。因此,在整个英语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引入对隐喻的理解和学习。
一、对隐喻的理解
什么是隐喻呢?“It is the use of a word which originally denotes one thing to refer to another with a similar quality.”[2] 用一个事物去理解另一个事物是隐喻的特点之一。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理解更多的事物。换句话说,“人类的概念系统主导、支配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人们无法具体感知,只有求助语言进行表达……而所有这些过程都伴随着隐喻,从而实现认识和解释事物之目的。”[1] 从基本隐喻概念的普遍性可知,隐喻概念常常支配着语言系统。请看下面的例子:
再多的困难,在他的面前都要退却。就算是陡峭的高山也要低头,深深的河水也要让路。
Any difficulties have to give way before him; steep mountains bow their heads and deep rivers give way.
此例中,“困难”、“高山”和“河水”都被看作是有生命的,并且还会像人一样“低头”、“让路”。
从现代隐喻理论可知,“隐喻远远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实质上是人类思维及认知的普遍方式,是人类给万事万物命名的重要手段。”[1]在汉语中,人们习惯称自己毕业的学校为“母校”,而在英语中并没有称其为“Mother School”, 而用了另外一个词“Alma Mater”。本义指“三盈之母”,也就是古罗马人对谷物女神的尊称。与“母校”一词相比,多了几分宗教色彩。英语中也会将Father和Mother用在比喻中,比如,英国议会被称为“Mother of Parliament”。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历史上出过多位总统,因此,该洲被誉为“Mother of Presidents”,或者“Mother of States”。在汉语中,以长江和黄河为例,两者都被称为“母亲”,而长江、黄河之水也被誉为母亲的乳汁,不仅哺育了整个中华民族,更是孕育了多彩丰富的民族文化。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更喜欢实用Father一词。比如 Father Thames指泰晤士河, Father of Waters则代表密西西比河。从此处的隐喻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方法探讨
在学生对隐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大量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隐喻的理解,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比如引入下面的例子:
Ideas are people.
此句可译成汉语“文如其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而他人是不会有这样独特的思想的。
The theory of biotechnology gives birth to lots of ideas in this area.
生物技术理论在该领域衍生出大量新思想。
将生物技术理论比喻为“孕妇”,而生出了很多的孩子,这些孩子就是这些新思想。此处的隐喻让该句变得生动、形象。
He is 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
他是现代物理学之父。
将物理学这门抽象的学科拟人化,使句式变得更加生动。
Where did you dig him up?
你从哪里把他给挖出来的?
从该句可知,作者认为这个人似乎是被埋在地下多年,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因此采用了“挖掘”这一有趣的说法。
因此,从以上举例可知,这些思维表达的方式都采用了隐喻这一方法,人类思维过程是与隐喻密不可分的。这一重点教师可以反复提醒学生注意。
在语言的范畴里,随处可见隐喻的踪迹。隐喻时刻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内容和形式,同时也影响着反映人类认知的语言系统。以汉语为例,汉语中有非常丰富的四字成语。绝大部分的成语都来自寓言故事、人物典故等等。这些成语使用到现在,基本上都只用其隐喻的含义了。比如:“狐假虎威”(喻借他人的气势来抬高自己)、“山穷水尽”(喻指遇到绝路,无计可施)。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比如:
He has been the King Kong of the industry. (巨头)
the lion?蒺s share 喻指最大的份额。
还有很多的隐喻通过例举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让学生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从而对本体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概念表达起来仍可能会让人感觉到模糊,但如果通过使用隐喻的方法,就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梅红、草绿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大量的实例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隐喻的掌握,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比如,在英语写作中,可以让学生的文章显得更加地生动。
参考文献:
[1]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2]丁往道、吴冰、钟美荪、郭棲庆.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唐健禾.对立而统一:论翻译行为的限制性与创造性[J].外国语文2010年第26卷第5期.
作者简介:
严峻(1976-),女,四川南充人,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研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隐喻 理解 英语教学
【中圖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14-01
英语教学的内容丰富而广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重视语音、语法,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忽视对英语修辞的学习。而在英语修辞的范畴之类,隐喻又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点。这是因为隐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普遍方式。因此,在整个英语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引入对隐喻的理解和学习。
一、对隐喻的理解
什么是隐喻呢?“It is the use of a word which originally denotes one thing to refer to another with a similar quality.”[2] 用一个事物去理解另一个事物是隐喻的特点之一。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理解更多的事物。换句话说,“人类的概念系统主导、支配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人们无法具体感知,只有求助语言进行表达……而所有这些过程都伴随着隐喻,从而实现认识和解释事物之目的。”[1] 从基本隐喻概念的普遍性可知,隐喻概念常常支配着语言系统。请看下面的例子:
再多的困难,在他的面前都要退却。就算是陡峭的高山也要低头,深深的河水也要让路。
Any difficulties have to give way before him; steep mountains bow their heads and deep rivers give way.
此例中,“困难”、“高山”和“河水”都被看作是有生命的,并且还会像人一样“低头”、“让路”。
从现代隐喻理论可知,“隐喻远远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实质上是人类思维及认知的普遍方式,是人类给万事万物命名的重要手段。”[1]在汉语中,人们习惯称自己毕业的学校为“母校”,而在英语中并没有称其为“Mother School”, 而用了另外一个词“Alma Mater”。本义指“三盈之母”,也就是古罗马人对谷物女神的尊称。与“母校”一词相比,多了几分宗教色彩。英语中也会将Father和Mother用在比喻中,比如,英国议会被称为“Mother of Parliament”。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历史上出过多位总统,因此,该洲被誉为“Mother of Presidents”,或者“Mother of States”。在汉语中,以长江和黄河为例,两者都被称为“母亲”,而长江、黄河之水也被誉为母亲的乳汁,不仅哺育了整个中华民族,更是孕育了多彩丰富的民族文化。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更喜欢实用Father一词。比如 Father Thames指泰晤士河, Father of Waters则代表密西西比河。从此处的隐喻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方法探讨
在学生对隐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大量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隐喻的理解,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比如引入下面的例子:
Ideas are people.
此句可译成汉语“文如其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而他人是不会有这样独特的思想的。
The theory of biotechnology gives birth to lots of ideas in this area.
生物技术理论在该领域衍生出大量新思想。
将生物技术理论比喻为“孕妇”,而生出了很多的孩子,这些孩子就是这些新思想。此处的隐喻让该句变得生动、形象。
He is 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
他是现代物理学之父。
将物理学这门抽象的学科拟人化,使句式变得更加生动。
Where did you dig him up?
你从哪里把他给挖出来的?
从该句可知,作者认为这个人似乎是被埋在地下多年,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因此采用了“挖掘”这一有趣的说法。
因此,从以上举例可知,这些思维表达的方式都采用了隐喻这一方法,人类思维过程是与隐喻密不可分的。这一重点教师可以反复提醒学生注意。
在语言的范畴里,随处可见隐喻的踪迹。隐喻时刻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内容和形式,同时也影响着反映人类认知的语言系统。以汉语为例,汉语中有非常丰富的四字成语。绝大部分的成语都来自寓言故事、人物典故等等。这些成语使用到现在,基本上都只用其隐喻的含义了。比如:“狐假虎威”(喻借他人的气势来抬高自己)、“山穷水尽”(喻指遇到绝路,无计可施)。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比如:
He has been the King Kong of the industry. (巨头)
the lion?蒺s share 喻指最大的份额。
还有很多的隐喻通过例举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让学生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从而对本体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概念表达起来仍可能会让人感觉到模糊,但如果通过使用隐喻的方法,就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梅红、草绿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大量的实例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隐喻的掌握,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比如,在英语写作中,可以让学生的文章显得更加地生动。
参考文献:
[1]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2]丁往道、吴冰、钟美荪、郭棲庆.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唐健禾.对立而统一:论翻译行为的限制性与创造性[J].外国语文2010年第26卷第5期.
作者简介:
严峻(1976-),女,四川南充人,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研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