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人以“李陵台”为题目的诗作,数量大大超过前朝。透过那些由汉代所记人物、金代所造“遗迹”而起兴的韵文,可以窥出其中的部分玄秘:对李陵持有强烈惋惜,并渲染怀乡意绪的作者中,大多数都是服从新朝的故宋臣民。此中,有为自己行为“辩解”的潜在意识。故金与色目作者,则更易于倾向对降敌的谴责和对本朝的颂扬。随着元“上都”地位的确立,近在百里之内、紧挨通衢的“李陵台”,迅速成为地方乃至朝廷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胜”。然而,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矛盾体:是故国,非故乡;即京师,又边塞。正是这种“隐含”,促使明成祖及其辅臣非常主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