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热钱涌动,尽管隔着重重政策和法律障碍,但国际热钱“醉翁之意在内地”,热钱曲线入境中国内地究竟会对内地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呢?
热钱 “曲线入境” 恐怕难以持久
浙江财经学院教授崔大树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资本流入主要还是境外资金在美国QE3及其宽松思路的影响下,预期人民币上涨,因此促使国际热钱纷纷觊觎人民币相关资产。然而中国内地在资本项目的关键领域实行管制,国际热钱进出内地成本过高,加之在香港上市和发债的内地公司聚集,因此港元和香港资本市场成了热钱进入中国优质资产的跳板和桥头堡。
除进入港股和香港楼市外,热钱也将设法循道进入内地。今年9月人民币升值势头再现,吸引资金再度流入中国。根据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金融机构9月份外汇占款增加1306亿元人民币,已结束此前连续两月减少的局面,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热钱进入内地的猜测。
当然,崔大树表示,我们不可能统计出现在到底有多少热钱在内地涌动,热钱何时进来,会投向哪些市场,何时离开,这些也很难预料,甚至也很难区分这些钱是投机性的热钱还是投资性的冷钱。这些资金有可能是预期内地三季度经济见底,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希望抄底内地关联资产,但也有可能并非真正看好中国经济,而只是对赌短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崔大树认为,目前中国内地的宏观经济形势还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目前尚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见底。况且从外贸角度看,热钱将放大人民币升值预期,这始终不利于中国出口,在欧美市场复苏局面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升势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因此国际热钱很可能只是出于短期投机性考虑,认为预计人民币在美国大选前会出现一轮强势升值过程,但这种态势不会持续太久。好在目前热钱大规模流入流出受到限制,因此热钱对内地的影响还很有限,但也需要防患于未然。
警惕通胀卷土重来
热钱涌入中国香港推升当地股价、楼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给香港社会造成通货膨胀,一旦进入内地市场,同样会给中央政府的货币和通胀管理造成麻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告诉本刊记者,热钱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它们的四面出击可能给经济带来一定的破坏性。尤其是一些价格还处在低位的农产品特别容易受到热钱的追捧,而农产品价格上涨自然会影响到中国社会整体的物价水平。另外,热钱大量涌入会增加中国内地货币政策配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难度,因为大量外汇占款,会带来人民币不断升值和流动性日益增加的效果,最终为了保证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央行不得不被动地紧缩资金,从而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正常的资金需求。
孙立坚认为,要预防和降低热钱对中国经济的伤害,需要在“疏”、“堵”两方面下功夫。在“堵”的方面,可以加强外汇管理和资本管理;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交易数量上的限制;继续严厉打击商品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以此降低市场通胀的预期;对产业资本也要立法和制定规章制度,打击那些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通过对汇率的双向干预调整,以及增加进口等手段,缓解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等。
在“疏”的方面,则可以通过诸如增加遗产税、降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杠杆,让今天很多金融投机资本转变为扶持产业的中长期的实业资本;引导游资或热钱集中在一个金融投资场所,这样便于监管并使之为实体经济服务。除此之外,我们也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稳定预期,避免惊动热钱集体离场以致使中国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主要体现在要控好地方债务,缓解中国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等。
香港国企股值得关注
当然,看到热钱给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即适度的热钱流入中国内地,反而能增强内地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地投资者,我们也可以通过积极投资,来分享这场热钱带来的流动性盛宴。
热钱入境后最常规的两大市场,一是房地产,二是股市。内地房地产市场由于限购政策,热钱无法大规模进入,最近香港政府为抑制热钱炒楼也推出了新政,有效抑制了香港二手房市场的投机潮。相比而言,港股和A股中的某些低估值板块成了热钱最理想的下手目标。
这次热钱涌入香港股市,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借香港为跳板,意图抄底以人民币计价的内地关联优质资产,毕竟港币与美元是联系汇率制,只有拥有人民币资产才能真正抵御QE3带来的美元贬值风险。尤其是香港国企股指数这一两年都跑输外围市场,当前国企指数只有次贷危机发生时的高点的50%左右,而恒指则已恢复到67%的水平,韩国股市更是超过最高点30%,可见目前香港国企股估值对热钱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低估值A股或有机会
另外从历史上看,A股市场的走势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股指波动反倒是和热钱有一定联系。尽管热钱的流向很难把握,但与其他投资品种相比,热钱流入A股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一方面A股今年以来长期低迷,股票估值已体现出较高的投资价值,介入风险较低。而从政策面看,监管层近期频吹暖风,提振的意图很明显,此时热钱进入A股的冲动较大,而A股也很有可能借此走出一波阶段性行情。
具体板块而言,由于近期H股收热钱追捧节节攀升,而A股持续于低位徘徊,79只同时在两地上市的A+H股中,有21只个股的A股较H股折价,其中中国交建的倒挂率最高达33%;海螺水泥、中国平安的倒挂率也超过三成。拥有如此高的折价现象的A+H股板块成了热钱最有可能追逐的目标,投资者不妨重点关注。
警惕流动性盛宴中的风险
热钱带来这场流动性盛宴的另一面是暗藏着热钱迅速退却后可能留下的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历史上类似案例并不少见。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热钱的突然撤离都成为了引爆资产泡沫的幕后推手。内地的股民也曾经被热钱伤得不轻。2007年和2009年都出现了大规模热钱涌入A股的情况,2007年那次伴随着人民币快速升值和内地经济景气周期的登顶,热钱曾经将A股推高到6124点的历史高位,但随着热钱的流出,A股一路下滑,加上次贷危机的影响,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把上证指数打到了1664点的底部。到了2009年,热钱大规模流入除了把上证指数重新推高到了3478点后至今一直跌跌不休外,还将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和通胀水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导致压通胀和控房价成了最近3年里中国政府最棘手也最头痛的调控难题。
热钱最大的杀伤力在于突然撤离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普通投资者想要跟着热钱享受这场流动性盛宴,一定要找准时机,注意控制风险,千万不能盲目跟风,否则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在热钱逃离后高位“站岗”。
热钱 “曲线入境” 恐怕难以持久
浙江财经学院教授崔大树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资本流入主要还是境外资金在美国QE3及其宽松思路的影响下,预期人民币上涨,因此促使国际热钱纷纷觊觎人民币相关资产。然而中国内地在资本项目的关键领域实行管制,国际热钱进出内地成本过高,加之在香港上市和发债的内地公司聚集,因此港元和香港资本市场成了热钱进入中国优质资产的跳板和桥头堡。
除进入港股和香港楼市外,热钱也将设法循道进入内地。今年9月人民币升值势头再现,吸引资金再度流入中国。根据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金融机构9月份外汇占款增加1306亿元人民币,已结束此前连续两月减少的局面,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热钱进入内地的猜测。
当然,崔大树表示,我们不可能统计出现在到底有多少热钱在内地涌动,热钱何时进来,会投向哪些市场,何时离开,这些也很难预料,甚至也很难区分这些钱是投机性的热钱还是投资性的冷钱。这些资金有可能是预期内地三季度经济见底,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希望抄底内地关联资产,但也有可能并非真正看好中国经济,而只是对赌短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崔大树认为,目前中国内地的宏观经济形势还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目前尚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见底。况且从外贸角度看,热钱将放大人民币升值预期,这始终不利于中国出口,在欧美市场复苏局面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升势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因此国际热钱很可能只是出于短期投机性考虑,认为预计人民币在美国大选前会出现一轮强势升值过程,但这种态势不会持续太久。好在目前热钱大规模流入流出受到限制,因此热钱对内地的影响还很有限,但也需要防患于未然。
警惕通胀卷土重来
热钱涌入中国香港推升当地股价、楼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给香港社会造成通货膨胀,一旦进入内地市场,同样会给中央政府的货币和通胀管理造成麻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告诉本刊记者,热钱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它们的四面出击可能给经济带来一定的破坏性。尤其是一些价格还处在低位的农产品特别容易受到热钱的追捧,而农产品价格上涨自然会影响到中国社会整体的物价水平。另外,热钱大量涌入会增加中国内地货币政策配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难度,因为大量外汇占款,会带来人民币不断升值和流动性日益增加的效果,最终为了保证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央行不得不被动地紧缩资金,从而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正常的资金需求。
孙立坚认为,要预防和降低热钱对中国经济的伤害,需要在“疏”、“堵”两方面下功夫。在“堵”的方面,可以加强外汇管理和资本管理;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交易数量上的限制;继续严厉打击商品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以此降低市场通胀的预期;对产业资本也要立法和制定规章制度,打击那些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通过对汇率的双向干预调整,以及增加进口等手段,缓解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等。
在“疏”的方面,则可以通过诸如增加遗产税、降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杠杆,让今天很多金融投机资本转变为扶持产业的中长期的实业资本;引导游资或热钱集中在一个金融投资场所,这样便于监管并使之为实体经济服务。除此之外,我们也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稳定预期,避免惊动热钱集体离场以致使中国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主要体现在要控好地方债务,缓解中国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等。
香港国企股值得关注
当然,看到热钱给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即适度的热钱流入中国内地,反而能增强内地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地投资者,我们也可以通过积极投资,来分享这场热钱带来的流动性盛宴。
热钱入境后最常规的两大市场,一是房地产,二是股市。内地房地产市场由于限购政策,热钱无法大规模进入,最近香港政府为抑制热钱炒楼也推出了新政,有效抑制了香港二手房市场的投机潮。相比而言,港股和A股中的某些低估值板块成了热钱最理想的下手目标。
这次热钱涌入香港股市,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借香港为跳板,意图抄底以人民币计价的内地关联优质资产,毕竟港币与美元是联系汇率制,只有拥有人民币资产才能真正抵御QE3带来的美元贬值风险。尤其是香港国企股指数这一两年都跑输外围市场,当前国企指数只有次贷危机发生时的高点的50%左右,而恒指则已恢复到67%的水平,韩国股市更是超过最高点30%,可见目前香港国企股估值对热钱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低估值A股或有机会
另外从历史上看,A股市场的走势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股指波动反倒是和热钱有一定联系。尽管热钱的流向很难把握,但与其他投资品种相比,热钱流入A股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一方面A股今年以来长期低迷,股票估值已体现出较高的投资价值,介入风险较低。而从政策面看,监管层近期频吹暖风,提振的意图很明显,此时热钱进入A股的冲动较大,而A股也很有可能借此走出一波阶段性行情。
具体板块而言,由于近期H股收热钱追捧节节攀升,而A股持续于低位徘徊,79只同时在两地上市的A+H股中,有21只个股的A股较H股折价,其中中国交建的倒挂率最高达33%;海螺水泥、中国平安的倒挂率也超过三成。拥有如此高的折价现象的A+H股板块成了热钱最有可能追逐的目标,投资者不妨重点关注。
警惕流动性盛宴中的风险
热钱带来这场流动性盛宴的另一面是暗藏着热钱迅速退却后可能留下的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历史上类似案例并不少见。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热钱的突然撤离都成为了引爆资产泡沫的幕后推手。内地的股民也曾经被热钱伤得不轻。2007年和2009年都出现了大规模热钱涌入A股的情况,2007年那次伴随着人民币快速升值和内地经济景气周期的登顶,热钱曾经将A股推高到6124点的历史高位,但随着热钱的流出,A股一路下滑,加上次贷危机的影响,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把上证指数打到了1664点的底部。到了2009年,热钱大规模流入除了把上证指数重新推高到了3478点后至今一直跌跌不休外,还将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和通胀水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导致压通胀和控房价成了最近3年里中国政府最棘手也最头痛的调控难题。
热钱最大的杀伤力在于突然撤离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普通投资者想要跟着热钱享受这场流动性盛宴,一定要找准时机,注意控制风险,千万不能盲目跟风,否则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在热钱逃离后高位“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