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不仅是领导者,还是一种资源,是孩子们心中的能量源。作为校长,如何发挥被信赖的作用,如何发挥道德影响力,并让“校长道德影响力”成为生本状态下的德育能源,让其德育价值更接地气?笔者认为,发挥“校长道德影响力”,是需要培植的,需要用生态情怀来培植,即抱着对生活、生本、生命的热爱来培植。
培植的土壤需是生活的、自如的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校长要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状态中去,以长者、亲人或者伙伴的身份出现。
校园生活很普通,因为每天很多时空节点都是相似的;校园生活又很丰富,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组合就有不同的故事。编织一种关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校长就要主动融进孩子们的生活,只要有时间,校长就要有这种意识和行动。校长的出现,能使孩子们本具变化的生活更显色彩,因为现实中孩子们与校长相处的时间和机会实在太少了,他们非常珍惜这个时光,相逢时,即使校长只给他们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
校园活动时,校长可以与孩子们一起打打球、踢踢球、下下棋、看看书,与孩子们一起做做课间操,一起放放风筝。学生各类展览活动,校长可以给他们写序言,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与他们一起展览。孩子们在用画笔妆点校园,校长也可以上去涂涂鸦。孩子们领养小动物,校长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员。
同时,校长还可以把学生引进自己的生活。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每次参加大型“高大上”活动时都会带一两名学生陪同,名额有限时,还会尽力争取。每次李校长都尽量让学生“显露出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或许我们没有李校长那么丰富的资源,但有意为之,必有空间。钟情于生活的情感积淀,为“校长道德影响力”的渗透开辟了一片良田。
培植的方式需是生本的、自然的
校长自身要充分发挥自我的德育价值,精心考虑与孩子交往的方式,用心传递自己的心声。“校长道德影响力”的主动释放,应是生本的、自然的,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校长讲话—要顺应孩子的心理。孩子们喜欢听什么,就顺势说什么。比如春季开学,正值双节过完,此时的开学典礼应当有喜气,可以通过送“红包”、猜灯谜的师生互动方式传递校长对孩子们的寄望。当然,校长讲话不是简单的迎合。记得一次运动会上,六年级进场方阵高喊口号:“飞跃梦想,超越刘翔,英姿飒爽,横扫全场。”台下同学呼声很高,那股兴奋劲儿,校长都看在眼里。在致开幕词环节,校长让孩子们再一起高喊这一口号,孩子们喊得非常过瘾。这时,校长说:“运动会上需要的就是这股霸气,但我们更应该讲正气。”后来的话语孩子们就听得入耳。如果撇开了孩子的现场心理去高谈阔论,就会陷入形式主义。
其二,校长交往—要自然的、无间的。孩子与校长交往难免有些拘束,校长就有必要营造和谐的交往环境,形成生态化的德育气场。如我们学校面对全体学生推出“校长午餐会”,每个月开办一期,学生通过个人报名、班级推荐、大队部审核的方式参与进来,孩子们热情高涨。面对全体毕业生,我们推出“校长午茶会”。校长想认识学校所有的学生,可能性不大,但不能没有与毕业班孩子的故事。在“毕业季”里,校长在每天中午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分批与毕业班的同学一一交谈。一杯茶、一席话、一份情,拉近师生的距离,滋润每个人的心田。如果借用《中国教育报》去年4月份对“校长午餐”的评论,那就是,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温情尊重。更多情况下,教育者需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和心灵,成为贴心的教育陪伴者和“心灵知音”,让师生关系更为温馨、互动,充满流动性,创造出更为和谐、信任的教育气象……校长要多一些温馨细致的教育陪伴以及人格指引,多给学生传经布道,进行人格和灵魂熏染,给孩子、学校制造更多的和谐元素。这些“多”,就是德育之所在。
其三,校长约定—要默契的、神圣的。校长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个性的“作业”,或者说是一种约定。看到某个孩子善于对所学内容的自我整理,我们可以请他总结整理经验,并去寻找周边与他一样优秀的学习伙伴,相约3~5人,准备一场整理经验报告会,校长为他们主持或者点评,这个约定就是诚信的教育。碰到班级某些“头疼”的学生,校长可以与他有个故事约定,每周互讲一个故事,讲故事有很多功效,这里不赘述。
培植的风标需是生命的、自觉的
校长是德育的领航者,是风标的舵手,德育朝向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每个生命体的精神状态。朝向何方?叶澜教授提出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生命自觉”,这是一种品格,是一种标志。围绕“生命自觉”,“校长道德影响力”需要释放强烈的信号。校长作为德育的实体,要通过做德育的顶层设计,向师生传导道德影响力。
从课程层面考虑“爱己爱人爱生命”,爱己从爱自己的身体开始,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把体育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健康”摆在了培养目标的首位,这是对生命德育诉求的有力回应。爱人,可以设置“公民课”,以公民的身份到社会需要爱的地方上大课。爱生命,可以成立“农博园”社团,每周安排一至两节,让喜爱动植物的孩子养护生命,并传递生命的色彩;爱生命,也可以设置绘本生命课,让孩子在图文世界里寻找心灵的共鸣。
德育顶层设计的把手是评价,德育从生命出发又归于生命,点燃每个生命体的自我觉醒是德育的“般若”。发现并呵护心灵美,是校长释放道德影响力的价值核心。基于这点认识,我校首次以一位学生的名字命名荣誉—华栋好少年,这是对出于本能的自觉的爱心行为的嘉奖。校运会临近尾声,教工拔河比赛开始,全场的焦点都聚集在老师身上,所有人都欢呼雀跃着为老师加油鼓劲,华栋同学却看到了潜在的危险,主动申领红绶带担任安全防护志愿者,并及时劝离了攀爬看台的同学们,消除了安全隐患。这对于在大队委什么名号都没有的普普通通的一名学生来说,是多么不容易。他要有爱心,还要有勇气,更要有自觉。校长给他的颁奖词是这么写的:“平凡,并不意味着默默无闻;责任,并不只有伟大的人才能承担。华栋同学的真实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美丽的心灵。让我们走近这个平凡却又有着责任感的孩子。”学生冠名荣誉,有些人因此会质疑,这个孩子够优秀吗?这个孩子的举动太过普通了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只有惊天动地,难道只有肝肠寸断,难道只有声名远扬才能够得上这般荣誉?”德育最为根本的,应当是在人的道德本性中找到自己的牢固支点,校长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用自身的这种道德影响力培植学生的道德影响力,何损之有?我们相信,纯真的心地一定会在人生的进程中不断开花,相信种子一定有力量。
“育生命自觉之人的教育过程,尤其关注学生的主动投入与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我们坚信这点,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我们就得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品味,生命就是每个人都有的脉搏。
校长是德育的楷模,一言一行是学生的典范;校长又是德育的主体,积极去引领去践行;校长也是德育的客体,是大家树立的一种精神形象,或者说是文化符号,校长的力量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心底里。说到此,“校长道德影响力”就是一种力量,就是一种象征。为什么要说培植?因为“校长道德影响力”是生态的—生活的状态、生本的状态、生命的状态,是与学生每天的生活状态在一起。
责任编辑/杨艳利
培植的土壤需是生活的、自如的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校长要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状态中去,以长者、亲人或者伙伴的身份出现。
校园生活很普通,因为每天很多时空节点都是相似的;校园生活又很丰富,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组合就有不同的故事。编织一种关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校长就要主动融进孩子们的生活,只要有时间,校长就要有这种意识和行动。校长的出现,能使孩子们本具变化的生活更显色彩,因为现实中孩子们与校长相处的时间和机会实在太少了,他们非常珍惜这个时光,相逢时,即使校长只给他们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
校园活动时,校长可以与孩子们一起打打球、踢踢球、下下棋、看看书,与孩子们一起做做课间操,一起放放风筝。学生各类展览活动,校长可以给他们写序言,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与他们一起展览。孩子们在用画笔妆点校园,校长也可以上去涂涂鸦。孩子们领养小动物,校长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员。
同时,校长还可以把学生引进自己的生活。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每次参加大型“高大上”活动时都会带一两名学生陪同,名额有限时,还会尽力争取。每次李校长都尽量让学生“显露出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或许我们没有李校长那么丰富的资源,但有意为之,必有空间。钟情于生活的情感积淀,为“校长道德影响力”的渗透开辟了一片良田。
培植的方式需是生本的、自然的
校长自身要充分发挥自我的德育价值,精心考虑与孩子交往的方式,用心传递自己的心声。“校长道德影响力”的主动释放,应是生本的、自然的,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校长讲话—要顺应孩子的心理。孩子们喜欢听什么,就顺势说什么。比如春季开学,正值双节过完,此时的开学典礼应当有喜气,可以通过送“红包”、猜灯谜的师生互动方式传递校长对孩子们的寄望。当然,校长讲话不是简单的迎合。记得一次运动会上,六年级进场方阵高喊口号:“飞跃梦想,超越刘翔,英姿飒爽,横扫全场。”台下同学呼声很高,那股兴奋劲儿,校长都看在眼里。在致开幕词环节,校长让孩子们再一起高喊这一口号,孩子们喊得非常过瘾。这时,校长说:“运动会上需要的就是这股霸气,但我们更应该讲正气。”后来的话语孩子们就听得入耳。如果撇开了孩子的现场心理去高谈阔论,就会陷入形式主义。
其二,校长交往—要自然的、无间的。孩子与校长交往难免有些拘束,校长就有必要营造和谐的交往环境,形成生态化的德育气场。如我们学校面对全体学生推出“校长午餐会”,每个月开办一期,学生通过个人报名、班级推荐、大队部审核的方式参与进来,孩子们热情高涨。面对全体毕业生,我们推出“校长午茶会”。校长想认识学校所有的学生,可能性不大,但不能没有与毕业班孩子的故事。在“毕业季”里,校长在每天中午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分批与毕业班的同学一一交谈。一杯茶、一席话、一份情,拉近师生的距离,滋润每个人的心田。如果借用《中国教育报》去年4月份对“校长午餐”的评论,那就是,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温情尊重。更多情况下,教育者需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和心灵,成为贴心的教育陪伴者和“心灵知音”,让师生关系更为温馨、互动,充满流动性,创造出更为和谐、信任的教育气象……校长要多一些温馨细致的教育陪伴以及人格指引,多给学生传经布道,进行人格和灵魂熏染,给孩子、学校制造更多的和谐元素。这些“多”,就是德育之所在。
其三,校长约定—要默契的、神圣的。校长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个性的“作业”,或者说是一种约定。看到某个孩子善于对所学内容的自我整理,我们可以请他总结整理经验,并去寻找周边与他一样优秀的学习伙伴,相约3~5人,准备一场整理经验报告会,校长为他们主持或者点评,这个约定就是诚信的教育。碰到班级某些“头疼”的学生,校长可以与他有个故事约定,每周互讲一个故事,讲故事有很多功效,这里不赘述。
培植的风标需是生命的、自觉的
校长是德育的领航者,是风标的舵手,德育朝向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每个生命体的精神状态。朝向何方?叶澜教授提出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生命自觉”,这是一种品格,是一种标志。围绕“生命自觉”,“校长道德影响力”需要释放强烈的信号。校长作为德育的实体,要通过做德育的顶层设计,向师生传导道德影响力。
从课程层面考虑“爱己爱人爱生命”,爱己从爱自己的身体开始,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把体育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健康”摆在了培养目标的首位,这是对生命德育诉求的有力回应。爱人,可以设置“公民课”,以公民的身份到社会需要爱的地方上大课。爱生命,可以成立“农博园”社团,每周安排一至两节,让喜爱动植物的孩子养护生命,并传递生命的色彩;爱生命,也可以设置绘本生命课,让孩子在图文世界里寻找心灵的共鸣。
德育顶层设计的把手是评价,德育从生命出发又归于生命,点燃每个生命体的自我觉醒是德育的“般若”。发现并呵护心灵美,是校长释放道德影响力的价值核心。基于这点认识,我校首次以一位学生的名字命名荣誉—华栋好少年,这是对出于本能的自觉的爱心行为的嘉奖。校运会临近尾声,教工拔河比赛开始,全场的焦点都聚集在老师身上,所有人都欢呼雀跃着为老师加油鼓劲,华栋同学却看到了潜在的危险,主动申领红绶带担任安全防护志愿者,并及时劝离了攀爬看台的同学们,消除了安全隐患。这对于在大队委什么名号都没有的普普通通的一名学生来说,是多么不容易。他要有爱心,还要有勇气,更要有自觉。校长给他的颁奖词是这么写的:“平凡,并不意味着默默无闻;责任,并不只有伟大的人才能承担。华栋同学的真实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美丽的心灵。让我们走近这个平凡却又有着责任感的孩子。”学生冠名荣誉,有些人因此会质疑,这个孩子够优秀吗?这个孩子的举动太过普通了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只有惊天动地,难道只有肝肠寸断,难道只有声名远扬才能够得上这般荣誉?”德育最为根本的,应当是在人的道德本性中找到自己的牢固支点,校长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用自身的这种道德影响力培植学生的道德影响力,何损之有?我们相信,纯真的心地一定会在人生的进程中不断开花,相信种子一定有力量。
“育生命自觉之人的教育过程,尤其关注学生的主动投入与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我们坚信这点,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我们就得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品味,生命就是每个人都有的脉搏。
校长是德育的楷模,一言一行是学生的典范;校长又是德育的主体,积极去引领去践行;校长也是德育的客体,是大家树立的一种精神形象,或者说是文化符号,校长的力量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心底里。说到此,“校长道德影响力”就是一种力量,就是一种象征。为什么要说培植?因为“校长道德影响力”是生态的—生活的状态、生本的状态、生命的状态,是与学生每天的生活状态在一起。
责任编辑/杨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