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验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从学生的角度编写“学材”,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和工具,课本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的方式与旧教材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动。教师必须由过去的“教好教材”转变为“用好学材”。但“用好学材”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念,而是一个系统的新课改“工程”。
转变观念是前提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把教材的内容忠实地传达给学生。教师很少花费一定的心思对课程本身进行开发和利用,很少关注学生本身对知识的感悟及其主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追问的那种情感。那么,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呢?
必须有正确的学生观念,不再用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去组织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探究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必须增强新课程意识,增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增强新、老课程从内容体系和呈现方式上进行研究;增强对新课程中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学材特点的感受;必须自觉培养实施整合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既要对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又要对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把握内容是根本
要悉心研究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新课标是新课程编写的依据,教师要对新课程规定的内容目标进行思考,对其相应的提示和教学建议进行研究,再与课本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对照,分析课本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叙述和呈现的。
要对模块有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思路,居高临下地对教学模块的各个单元以及各单元所涵盖的知识体系从宏观上进行掌控,分析各个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对《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好、掌握好、利用好。要利用好新课程组织教学,必须非常清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探究活动的安排。
要对课本编写的新特点、其呈现的方式方法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意图了如指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备课时用学者的眼光和习惯分析课本,从编者的角度去审视课本所选用的材料、所设计的探究活动以及所提出的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能恰当地补充课本所没有的,而又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时代气息的鲜活的材料,结合课程的内容进行启发诱导和思想教育。
转变方式是关键
教师即使对课本的内容掌握了,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
应该有充分的课前安排和准备:课堂所要解决的哪些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地学习,哪些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在合作中学习,哪些探究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应该把课堂的内容问题化,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景”中的高中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构建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辅助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正文通常在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师生合作中、生生合作中学习。教材编者在每个框题中都设计了不少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掌控的课堂时间,选用能达到一定实效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
应对学生在理解课本的内容时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可以把课本(学材)编写的特点、呈现的方式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看书,还可以将知识的内在逻辑、设计的探究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讲给学生。
评价方式是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在新的理念下,如何采用适当的、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评价教师的角度而言,为了激发教师利用好新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把水平考试和高考考试的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成绩的一个方面;还应该把教师钻研新课程的教研能力、掌控新教学方法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德育的渗透能力、对课程资源(含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能力等方面综合起来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这才能彰显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
从评价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也不能仅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能力的高低。不仅注重考试的结果,还要注重学生参与互动、主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也要多元化,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第二高中)
转变观念是前提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把教材的内容忠实地传达给学生。教师很少花费一定的心思对课程本身进行开发和利用,很少关注学生本身对知识的感悟及其主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追问的那种情感。那么,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呢?
必须有正确的学生观念,不再用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去组织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探究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必须增强新课程意识,增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增强新、老课程从内容体系和呈现方式上进行研究;增强对新课程中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学材特点的感受;必须自觉培养实施整合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既要对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又要对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把握内容是根本
要悉心研究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新课标是新课程编写的依据,教师要对新课程规定的内容目标进行思考,对其相应的提示和教学建议进行研究,再与课本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对照,分析课本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叙述和呈现的。
要对模块有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思路,居高临下地对教学模块的各个单元以及各单元所涵盖的知识体系从宏观上进行掌控,分析各个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对《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好、掌握好、利用好。要利用好新课程组织教学,必须非常清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探究活动的安排。
要对课本编写的新特点、其呈现的方式方法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意图了如指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备课时用学者的眼光和习惯分析课本,从编者的角度去审视课本所选用的材料、所设计的探究活动以及所提出的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能恰当地补充课本所没有的,而又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时代气息的鲜活的材料,结合课程的内容进行启发诱导和思想教育。
转变方式是关键
教师即使对课本的内容掌握了,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
应该有充分的课前安排和准备:课堂所要解决的哪些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地学习,哪些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在合作中学习,哪些探究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应该把课堂的内容问题化,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景”中的高中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构建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辅助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正文通常在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师生合作中、生生合作中学习。教材编者在每个框题中都设计了不少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掌控的课堂时间,选用能达到一定实效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
应对学生在理解课本的内容时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可以把课本(学材)编写的特点、呈现的方式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看书,还可以将知识的内在逻辑、设计的探究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讲给学生。
评价方式是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在新的理念下,如何采用适当的、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评价教师的角度而言,为了激发教师利用好新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把水平考试和高考考试的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成绩的一个方面;还应该把教师钻研新课程的教研能力、掌控新教学方法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德育的渗透能力、对课程资源(含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能力等方面综合起来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这才能彰显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
从评价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也不能仅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能力的高低。不仅注重考试的结果,还要注重学生参与互动、主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也要多元化,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第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