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理念给学生带来思维的“释放”空间,这种“释放”给课堂注入一股“清新空气”,让教育灵动起来,做一个适应课改的开放型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其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尊重孩子 体验成功
新课程改革释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先松绑自己的思想理念,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音乐乐园里学会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让他们自由自在地驰骋在音乐海洋里,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童真和灵动的“美丽新世界”。下面我谈谈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看法,与同行切磋和交流。
一、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前提
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与“水”。试想,教师在每一堂课都摆出声色俱厉、权威之上的姿态,势必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反感的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双边关系,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亲近学生,打消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和隔阂心理,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在平时教学中,我喜欢走到孩子中间,蹲下来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游戏,一起表演,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王”,善待每一个孩子,捕捉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如:“你的回答真精彩!”“相信你会有好办法的!”“别着急,再想想”“让我们用掌声鼓励XX所取得的进步。”等鼓励性的语言;而看到顽皮好动的孩子,给他一个抚摸和亲切的眼神、婉转的语言暗示,孩子自然而然就被你吸引过来,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的先决条件。对于高年级学生,课外经常与他们进行谈心或书面“悄悄话”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或征询对老师教学上的建议。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把你当成朋友、学习的亲密伙伴时,他们才敢想敢说敢做,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被调动和挖掘出来。
二、趣味教学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推动力
课堂,应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跳动着活跃因子的“快乐天堂”。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单一、重复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厌倦,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持久。根据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常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趣味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教学与学生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1.借助游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学生的酷爱,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第二册《乃呦乃》中认识“DOMISOL”,我说:“老师带来了三个土家族的小朋友。土家族小朋友太喜欢音乐了,连名字都是用音符起的:DO住在山脚下,MI住山间,SOL住山顶上。让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最先认识他们,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并在教学中加入柯达伊的手势感受音的高低及变化,很直观、形象,接着让学生知道他们高低变化所组成的歌谱,让学生在即兴变化的音符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的神奇与乐趣,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油然而生。
2.借助故事。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运用自编故事的方法,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不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容易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欣赏《龟兔赛跑》形象生动的故事穿插在音乐中,对每个器乐进行性格分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形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猜谜。猜谜语也是学生喜欢的方法之一。在教《巧巧手》一课时,我运用猜谜“一棵树,五个杈,会写会做还会画,整天和我在一块儿,真是我的好伙伴”导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很兴奋地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可见,充分发挥学生获取“成功”的心理优势,可以促进每个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
4.借助画画。如在讲解音符时,学生不太理解音符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一情况,我运用简笔画“分苹果”认识音符的时值,这样边画边讲解,学生既有兴趣又听得明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进行气息训练时,运用边画线条和线段让学生练习气息,既形象又具有趣味性。我的目的是引导孩子积极探索音乐听觉与联想绘画之间关系的密切结合。尝试用心灵绘画表现音乐,能使孩子在感受、体验的过程当中,拓宽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提高艺术修养。
5.借助声势律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一种综合艺术,是应用动作、舞蹈语言、打击乐器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本能的,也是最接近人的心灵。律动将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如教授《小青蛙找家》一课,我预先将教室布置得像个池塘,我扮演“青蛙妈妈”,学生扮演“青蛙宝宝”,伴着轻快的音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一举手、一投足都淋漓尽致地表露出他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及创作主体性。
6.借助课件。在教学中运用课件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功能,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学习和欣赏《春晓》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美的画面、美的声音、美的文字、美的山水之中,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象、边体验。多媒体运用在音乐课上,还增强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表现音乐。在教学中,音乐课堂借助多媒体而呈现的“意境感知—情感认知—音乐理解”的教学结构,让孩子们走入音乐教学活动情境,并在情境中使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心性得到提升,从而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自主探究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主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的这种特别强烈的需求,我们可以运用“五个让”,充分优化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1.让学生学会质疑求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这说明了质疑求异是探索和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向现成的东西挑战,让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益友不完善的答案”。例如:在一次公开课歌唱《洗手绢》教学中,突然有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请男女声进行对唱,前四句由女同学来演唱表现一种愉快的心情,后面部分的演唱由我们男同学来表现洗手绢的力度。”这位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既惊讶又兴奋。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先预习,找问题后,请其他学生帮助,若无法解决,再与老师一起共同研究解决。
2.让学生学会表现与创编。有人说:“没有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迅速地激起人的情感,并随着旋律进入浩渺的想象和空间。”如我在教一年级欣赏《杜鹃圆舞曲》时,先让学生聆听,再用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色彩、线条、图画表达自己想到、听到、感觉到的。聆听之后,有的学生画成“鸟儿飞舞”、“春来了”等图,有的学生用色彩明快的颜色表示,有的学生用跳跃式或旋转式线条来表示。欣赏之后,充分给学生“动”的机会,使学生从感知音乐到理解音乐、创作音乐的参与过程,都得到充分展示。又如运用学生自制的打击乐器,配上恰当的节奏来演奏,也别有一番风趣。这样既可以变废为宝,又能挖掘学生的才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合作学习是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它可以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是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上我们应强调学生要在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讨论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使讨论具有针对性、目的性,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如在教授《巧巧手》一课时,为了充分展现手的灵巧,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演奏组、舞蹈组、绘画组、演唱组等合作小组参与音乐活动,达到人尽其力、各尽其才的最佳效果。总之,音乐教学中有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既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又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改变原来“几人演戏,众人看戏”的局面,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4.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当今是信息时代的社会,教师不应该只教会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还应该教会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掌握信息。经过两年的培养,学生学会从广播、电视、图书馆、书店、网络、各类文艺活动等传播媒体中获取并积累大量有关音乐及相关文化的信息资料,与同学交换所收集到的音乐信息,交流音乐感受。学校还组织举办了音乐沙龙、音乐“采蜜集”展示、“音乐知识知多少”竞赛、音乐手抄报交流、才艺表演、音乐讲座、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學生鉴赏、表现、创造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5.让学生学会自主评价。学会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学生自主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如刚开始学习评价时,学生只会简单评价好和不好,说不出原因,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学会运用鼓励性评价,先肯定同学的优点,再提出建议,有的同学亲自示范。通过两年的课改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了相互帮助、相互互补,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发挥主体能动性,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体验成功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催化剂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这就说明成功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因。学生一旦获得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教师的表扬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如我设计的“自由表演,积星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参与的一项内容,每堂音乐课我尽量利用五至八分钟时间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要求人数不限,形式不限,如演唱、角色游戏、律动、舞蹈、朗诵、相声等才艺表演都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经常有学生会告诉我:“王老师,我们又排练了新节目了,下节课能让我们表演吗?”这说明了成功体验的巨大魅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开放课堂,释放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人民音乐教育出本社,1996.
[2]左玲玲.音乐素质训练[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奥]沃尔夫冈.马斯物纲克.音乐教育学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苏]捷普洛夫,著.孙晔,译.音乐能力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8.
[5]吴文漪著.音乐教学新视角[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尊重孩子 体验成功
新课程改革释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先松绑自己的思想理念,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音乐乐园里学会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让他们自由自在地驰骋在音乐海洋里,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童真和灵动的“美丽新世界”。下面我谈谈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看法,与同行切磋和交流。
一、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前提
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与“水”。试想,教师在每一堂课都摆出声色俱厉、权威之上的姿态,势必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反感的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双边关系,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亲近学生,打消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和隔阂心理,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在平时教学中,我喜欢走到孩子中间,蹲下来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游戏,一起表演,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王”,善待每一个孩子,捕捉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如:“你的回答真精彩!”“相信你会有好办法的!”“别着急,再想想”“让我们用掌声鼓励XX所取得的进步。”等鼓励性的语言;而看到顽皮好动的孩子,给他一个抚摸和亲切的眼神、婉转的语言暗示,孩子自然而然就被你吸引过来,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的先决条件。对于高年级学生,课外经常与他们进行谈心或书面“悄悄话”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或征询对老师教学上的建议。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把你当成朋友、学习的亲密伙伴时,他们才敢想敢说敢做,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被调动和挖掘出来。
二、趣味教学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推动力
课堂,应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跳动着活跃因子的“快乐天堂”。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单一、重复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厌倦,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持久。根据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常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趣味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教学与学生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1.借助游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学生的酷爱,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第二册《乃呦乃》中认识“DOMISOL”,我说:“老师带来了三个土家族的小朋友。土家族小朋友太喜欢音乐了,连名字都是用音符起的:DO住在山脚下,MI住山间,SOL住山顶上。让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最先认识他们,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并在教学中加入柯达伊的手势感受音的高低及变化,很直观、形象,接着让学生知道他们高低变化所组成的歌谱,让学生在即兴变化的音符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的神奇与乐趣,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油然而生。
2.借助故事。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运用自编故事的方法,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不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容易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欣赏《龟兔赛跑》形象生动的故事穿插在音乐中,对每个器乐进行性格分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形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猜谜。猜谜语也是学生喜欢的方法之一。在教《巧巧手》一课时,我运用猜谜“一棵树,五个杈,会写会做还会画,整天和我在一块儿,真是我的好伙伴”导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很兴奋地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可见,充分发挥学生获取“成功”的心理优势,可以促进每个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
4.借助画画。如在讲解音符时,学生不太理解音符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一情况,我运用简笔画“分苹果”认识音符的时值,这样边画边讲解,学生既有兴趣又听得明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进行气息训练时,运用边画线条和线段让学生练习气息,既形象又具有趣味性。我的目的是引导孩子积极探索音乐听觉与联想绘画之间关系的密切结合。尝试用心灵绘画表现音乐,能使孩子在感受、体验的过程当中,拓宽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提高艺术修养。
5.借助声势律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一种综合艺术,是应用动作、舞蹈语言、打击乐器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本能的,也是最接近人的心灵。律动将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如教授《小青蛙找家》一课,我预先将教室布置得像个池塘,我扮演“青蛙妈妈”,学生扮演“青蛙宝宝”,伴着轻快的音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一举手、一投足都淋漓尽致地表露出他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及创作主体性。
6.借助课件。在教学中运用课件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功能,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学习和欣赏《春晓》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美的画面、美的声音、美的文字、美的山水之中,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象、边体验。多媒体运用在音乐课上,还增强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表现音乐。在教学中,音乐课堂借助多媒体而呈现的“意境感知—情感认知—音乐理解”的教学结构,让孩子们走入音乐教学活动情境,并在情境中使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心性得到提升,从而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自主探究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主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的这种特别强烈的需求,我们可以运用“五个让”,充分优化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1.让学生学会质疑求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这说明了质疑求异是探索和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向现成的东西挑战,让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益友不完善的答案”。例如:在一次公开课歌唱《洗手绢》教学中,突然有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请男女声进行对唱,前四句由女同学来演唱表现一种愉快的心情,后面部分的演唱由我们男同学来表现洗手绢的力度。”这位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既惊讶又兴奋。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先预习,找问题后,请其他学生帮助,若无法解决,再与老师一起共同研究解决。
2.让学生学会表现与创编。有人说:“没有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迅速地激起人的情感,并随着旋律进入浩渺的想象和空间。”如我在教一年级欣赏《杜鹃圆舞曲》时,先让学生聆听,再用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色彩、线条、图画表达自己想到、听到、感觉到的。聆听之后,有的学生画成“鸟儿飞舞”、“春来了”等图,有的学生用色彩明快的颜色表示,有的学生用跳跃式或旋转式线条来表示。欣赏之后,充分给学生“动”的机会,使学生从感知音乐到理解音乐、创作音乐的参与过程,都得到充分展示。又如运用学生自制的打击乐器,配上恰当的节奏来演奏,也别有一番风趣。这样既可以变废为宝,又能挖掘学生的才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合作学习是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它可以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是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上我们应强调学生要在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讨论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使讨论具有针对性、目的性,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如在教授《巧巧手》一课时,为了充分展现手的灵巧,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演奏组、舞蹈组、绘画组、演唱组等合作小组参与音乐活动,达到人尽其力、各尽其才的最佳效果。总之,音乐教学中有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既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又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改变原来“几人演戏,众人看戏”的局面,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4.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当今是信息时代的社会,教师不应该只教会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还应该教会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掌握信息。经过两年的培养,学生学会从广播、电视、图书馆、书店、网络、各类文艺活动等传播媒体中获取并积累大量有关音乐及相关文化的信息资料,与同学交换所收集到的音乐信息,交流音乐感受。学校还组织举办了音乐沙龙、音乐“采蜜集”展示、“音乐知识知多少”竞赛、音乐手抄报交流、才艺表演、音乐讲座、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學生鉴赏、表现、创造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5.让学生学会自主评价。学会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学生自主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如刚开始学习评价时,学生只会简单评价好和不好,说不出原因,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学会运用鼓励性评价,先肯定同学的优点,再提出建议,有的同学亲自示范。通过两年的课改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了相互帮助、相互互补,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发挥主体能动性,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体验成功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催化剂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这就说明成功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因。学生一旦获得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教师的表扬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如我设计的“自由表演,积星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参与的一项内容,每堂音乐课我尽量利用五至八分钟时间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要求人数不限,形式不限,如演唱、角色游戏、律动、舞蹈、朗诵、相声等才艺表演都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经常有学生会告诉我:“王老师,我们又排练了新节目了,下节课能让我们表演吗?”这说明了成功体验的巨大魅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开放课堂,释放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人民音乐教育出本社,1996.
[2]左玲玲.音乐素质训练[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奥]沃尔夫冈.马斯物纲克.音乐教育学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苏]捷普洛夫,著.孙晔,译.音乐能力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8.
[5]吴文漪著.音乐教学新视角[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