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是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银行业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本国的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快速、持续地促进银行业的发展,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放宽行业准入限制,加强风险组合管理,稳健推进金融创新,优化银行经营体系等。
【关键词】治理结构;银行改革;风险管理;金融创新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自身功能开放
实现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正确的战略、科学的管理、准确的决策,还可以使企业顺利应对复杂的全球经济危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于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要分设并明晰权责,在某些情况下,首席执行官不能直接晋升为本机构的董事长;2、强调独立董事的作用,董事会的大部分成员,尤其是董事长应该是独立董事;3、要设立高效、专业的审计委员会。欧美各国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尽管各有特色,但本质仍在于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以努力在正确的环境下能够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自身功能开放也称为内涵式发展,即通过财务状况的改善、资产质量的提高、组织架构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等来提升银行企业竞争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制度转型,采取功能性开放策略来主动寻求改革,用进一步的开放来促进变革,具有现实可行性。
二、逐步放宽行业限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
银行业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的体制转型。然而在金融领域,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仍然举步维艰。北京大学徐滇庆教授认为,应当相信民间具有极大的制度创新能力,开放民营银行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战役。引入民营银行这一富有活力的因素,可以产生以下三方面的益处:1、发展中小民营银行,可以给储户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理财和投资的机会;2、发展中小民营银行,不仅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还有利于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为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3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有助于增加产权清晰的市场主体,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有利于逐步消化吸收金融系统内的风险,减缓国有银行垄断局面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有助于提高配置储蓄资金的效率。在当前形势下,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引进民间资本参与现有商业银行的改造;放宽民营资本设立中小社区银行的限制。同时,还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建议,让一些做得好的信用担保公司升格成民营银行。当然,无论怎样我们都应加强对民间资本进入的引导和规范。
三、加强风险组合管理,制定经营转型战略
我国银行业还没有对整体风险进行把握和应对的机制和能力。一方面,银行董事会本身对经营风险的敏感度不够,关注度也不高,并未将制定的经营战略与风险管理政策进行匹配,另一方面,银行实施发展战略的同时忽视了风险管理人员的作用,风险管理人员事实上较少参与管理。而事实上,风险会持续伴随银行的整个经营过程,风险组合管理非常重要。
因此,银行应努力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制定明确的风险战略,强化政策制度和风险建设。首先,银行董事会应加强在公司重大事项、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决策作用,并和管理层就风险管理理念及风险偏好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银行设立资本管理委员会,重点关注和管理资本。其次,要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统筹各类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不断对其进行新的思考与实践,不断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确保资产负债科学匹配、规范安排。再次,要隔离银行中不同业务间的风险,防止局部的风险蔓延成为整体的系统性风险。最后,还要专门开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
此外,银行还应重新审视并制定经营转型战略。中国银行业依靠资本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商业银行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握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脉络,增强经营转型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尽快寻找一条高效、资本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切实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稳健推进金融创新,优化银行赢利结构
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应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等领域的推陈出新,加快从提供产品向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转变。要从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出发,完善创新的组织机制,强化创新支持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强化综合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通过引进和开发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创新。要培养一批对市场具有灵活反应能力的员工,及时了解、满足客户的需求,设计市场需要的产品。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开发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的金融业务。
在经营过程中,银行还要不断地优化盈利结构。盈利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的经济效益。银行要通过多方面的调整与转变,引导业务健康发展。在客户选择上,要向优质大中小客户协调发展转变;在资源配置上,要向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中心、真实利润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在业务结构上,要做到对公和对私业务协调发展;在收入结构上,要形成以风险收入和收费收入并重的局面。
五、加快收购兼并步伐,优化银行经营体系
并购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让一家机构“一飞冲天”,也可能因投资不慎导致身败名裂。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多数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往往是基于风险处置的需要,即为了化解高危机构的风险,由经营较好的机构去收购、重组高风险的金融机构。而在成熟市场中,却往往是运行良好或有发展潜力的机构容易成为被收购的目标。随着我国金融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混业经营的逐步探索,收购兼并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必将成为金融机构外延式发展的常态和重要的发展战略。
构建合理的银行体系和市场结构,可以保障金融的稳定与安全。合理的银行体系是指国有银行、民营银行与外资银行相互竞争,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相互补充。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完善的银行体系是金融安全的基石。然而,我国银行业目前仍然处于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银行体系就不是稳健、安全的。因此,坚持对外开放,构建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体系,有助于改变金融风险高度集中的局面和保持国家对金融的控制,也有利于增强我国银行的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布里坦.银行业如何改革来源.英国金融时报.2011.
[2] 高德胜.变革的时代与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国发展观察.2009.07
[3] 洪群联.孙鹏.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经验及发展方向探讨. 商业时代.2009.11
[4] 杨再平.中国银行业需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寻找战略平衡.财经界.2008
[5] 朱民.金融改革还有许多事要做—朱民论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全球危机.上海经济.2010.12
【关键词】治理结构;银行改革;风险管理;金融创新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自身功能开放
实现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正确的战略、科学的管理、准确的决策,还可以使企业顺利应对复杂的全球经济危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于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要分设并明晰权责,在某些情况下,首席执行官不能直接晋升为本机构的董事长;2、强调独立董事的作用,董事会的大部分成员,尤其是董事长应该是独立董事;3、要设立高效、专业的审计委员会。欧美各国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尽管各有特色,但本质仍在于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以努力在正确的环境下能够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自身功能开放也称为内涵式发展,即通过财务状况的改善、资产质量的提高、组织架构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等来提升银行企业竞争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制度转型,采取功能性开放策略来主动寻求改革,用进一步的开放来促进变革,具有现实可行性。
二、逐步放宽行业限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
银行业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的体制转型。然而在金融领域,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仍然举步维艰。北京大学徐滇庆教授认为,应当相信民间具有极大的制度创新能力,开放民营银行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战役。引入民营银行这一富有活力的因素,可以产生以下三方面的益处:1、发展中小民营银行,可以给储户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理财和投资的机会;2、发展中小民营银行,不仅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还有利于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为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3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有助于增加产权清晰的市场主体,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有利于逐步消化吸收金融系统内的风险,减缓国有银行垄断局面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有助于提高配置储蓄资金的效率。在当前形势下,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引进民间资本参与现有商业银行的改造;放宽民营资本设立中小社区银行的限制。同时,还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建议,让一些做得好的信用担保公司升格成民营银行。当然,无论怎样我们都应加强对民间资本进入的引导和规范。
三、加强风险组合管理,制定经营转型战略
我国银行业还没有对整体风险进行把握和应对的机制和能力。一方面,银行董事会本身对经营风险的敏感度不够,关注度也不高,并未将制定的经营战略与风险管理政策进行匹配,另一方面,银行实施发展战略的同时忽视了风险管理人员的作用,风险管理人员事实上较少参与管理。而事实上,风险会持续伴随银行的整个经营过程,风险组合管理非常重要。
因此,银行应努力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制定明确的风险战略,强化政策制度和风险建设。首先,银行董事会应加强在公司重大事项、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决策作用,并和管理层就风险管理理念及风险偏好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银行设立资本管理委员会,重点关注和管理资本。其次,要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统筹各类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不断对其进行新的思考与实践,不断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确保资产负债科学匹配、规范安排。再次,要隔离银行中不同业务间的风险,防止局部的风险蔓延成为整体的系统性风险。最后,还要专门开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
此外,银行还应重新审视并制定经营转型战略。中国银行业依靠资本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商业银行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握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脉络,增强经营转型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尽快寻找一条高效、资本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切实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稳健推进金融创新,优化银行赢利结构
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应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等领域的推陈出新,加快从提供产品向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转变。要从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出发,完善创新的组织机制,强化创新支持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强化综合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通过引进和开发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创新。要培养一批对市场具有灵活反应能力的员工,及时了解、满足客户的需求,设计市场需要的产品。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开发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的金融业务。
在经营过程中,银行还要不断地优化盈利结构。盈利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的经济效益。银行要通过多方面的调整与转变,引导业务健康发展。在客户选择上,要向优质大中小客户协调发展转变;在资源配置上,要向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中心、真实利润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在业务结构上,要做到对公和对私业务协调发展;在收入结构上,要形成以风险收入和收费收入并重的局面。
五、加快收购兼并步伐,优化银行经营体系
并购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让一家机构“一飞冲天”,也可能因投资不慎导致身败名裂。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多数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往往是基于风险处置的需要,即为了化解高危机构的风险,由经营较好的机构去收购、重组高风险的金融机构。而在成熟市场中,却往往是运行良好或有发展潜力的机构容易成为被收购的目标。随着我国金融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混业经营的逐步探索,收购兼并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必将成为金融机构外延式发展的常态和重要的发展战略。
构建合理的银行体系和市场结构,可以保障金融的稳定与安全。合理的银行体系是指国有银行、民营银行与外资银行相互竞争,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相互补充。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完善的银行体系是金融安全的基石。然而,我国银行业目前仍然处于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银行体系就不是稳健、安全的。因此,坚持对外开放,构建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体系,有助于改变金融风险高度集中的局面和保持国家对金融的控制,也有利于增强我国银行的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布里坦.银行业如何改革来源.英国金融时报.2011.
[2] 高德胜.变革的时代与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国发展观察.2009.07
[3] 洪群联.孙鹏.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经验及发展方向探讨. 商业时代.2009.11
[4] 杨再平.中国银行业需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寻找战略平衡.财经界.2008
[5] 朱民.金融改革还有许多事要做—朱民论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全球危机.上海经济.2010.12